论国家it信息化战略

2022-12-12

第一篇:论国家it信息化战略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摘要: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 (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坚持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开花”的倾向,避免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数字城市”。推进城市信息化,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类大都市作为我国信息极、信息源或信息化的发动机,率先实现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1)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栖身之地。按人类社会学家贝尔的社会发展理论,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达画家水平落后11—22个百分点。预计20年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大都市将是信息产业的增长极。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3)信息流的源头集中在大都市。在工业时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与物流,而在信息时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流是信息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小,发展趋缓。(4)知识产业需要在大都市集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在过去的 20年中,包括银行、信托、保险、会计、法律和管理咨询服务、广告等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生产者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产业集聚的动力也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传播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上来。也就是说,产业向城市集聚主要不是节约生产成本,而是更快捷地获取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并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企业自身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不断创新。这样,信息时代城市产业集聚的一个特点是形成有规律的簇群。在大都市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进城市信息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的关系,重视信息内容的开发。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立宽带网和形形色色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形同虚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重心,不仅仅是电脑网络、光纤通信这些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内容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工业经济时代,推进工业化最重要的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一时代,有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的组织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让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作用,让上面跑的“车”(信息)越来越多,上网者越来越多。(2)处理好营造环境与运作项目的关系,重视为信息人才营造环境。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运作项目,但环境营造更为重要。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地流动带来人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信息人才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如何引进并留住这样的人才,成为信息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为两类信息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留住自己培养的信息人才,不使其外流;二是出国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3)处理好统一规划与鼓励竞争的关系,当前要特别重视统一规划。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各主体的积极性。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我国的局面是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亟待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资源。坚持统一性,还应注意信息、技术、设施、管理等信息化要素的共享,搞好社会和企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新的重复建设。(4)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示范先行。在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上实现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经济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信息化过程中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网络业务,确立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在引导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过程中,要加快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载体。

第二篇:论美国信息安全主导国家战略文档

文本Tag:政策法规安全策略【IT168 特稿】十一年以前,我们就开始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进行跟踪、学习,我们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很重视,用科学发展的态度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下面,由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问题,以下为谈话内容:

一、美国将网络空间安全由“政策”、“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

美国将网络安全列入国家计划开始规划,还认为不够又提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把建设信息保护作为根本政策,同时发现了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

1998年5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第63号总统令(PDD63):《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成为直至现在没有政府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的指导性文件。

2000年1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V1.0》,提出了没有政府在21世纪之初若干年的网络空间安全发展规划。

2001年10月16日,布什政府意识到了911之后信息安全的严峻性,发布了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宣布成立“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简称PCIPB,代表政府全面负责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克拉克担任主席。

委员会成立以后,系统地总结了美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无数个问题向国民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以后,马上颁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很有意思,主要从系统角度加以分辨保护,提出分为五级:第一级家庭用户与小型商业;第二级:大型企业;第三级:关键部门;第四级:国家的优先任务;第五级全球。

2003年2月,在征求国民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的正式版本,对原草案版本做了大篇幅的改动,重点突出国家政府层面上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新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三大战略目标:

一是预防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遭到信息网络攻击;

二是减少国家对信息网络攻击的脆弱性;

三是减少国家在信息网络攻击中遭受的破坏,减少恢复时间。

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

二是国家网络空间威胁和脆弱性减少项目;

三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培训项目;

四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政府网络空间的安全;

五是国家安全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合作。

2005年4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美国总统IT咨询委员会2月14日向总统布什提交的《网络空间安全:迫在眉睫的危机》的紧急报告,对美国2003年的信息安全战略提出不同看法,指出过去十年中美国保护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工作是失败的。短期弥补修复不解决根本问题。GIG耗资一千亿美元,而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仍是漏洞百出。(他们认为是不能用的)

当时,提出了四个问题和建议:

1、政府对民间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资助不够,建议每年拨NSF九千万美金;

2、网络空间安全基础性研究团体规模小,七年时间团体规模扩大一倍;

3、安全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不够,政府加强在技术转让方面与企业的合作;

4、缺乏政府部门间协作与监管是安全对策无重点和无效率的根源;

5、建议成立“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跨部门工作组”。

2006年4月,信息安全研究委员会发布的《联邦网络空间安全及信息保护研究与发展计划(CSIA)》确定了14个技术优先研究领域,13个重要投入领域。

为改变无穷无尽打补丁的封堵防御策略,从体系整体上解决问题,提出了十个优先研究项目,包括:认证、协议、安全软件、整体系统、监控检测、恢复、网络执法、模型和测试、评价标准、非技术原因。

美国国防部2007年2月4日公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非常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提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作战力量之一。

报告指出,网络不仅是一种企业资产,还应作为一种武装系统加以保护,如同国家其他的关键基础设施那样受到保护。针对当前和未来可能的网络攻击,报告重点提出了“设计、运行和保护网络”,确保联合作战的需求。

美国总统签署命令,扩大网络监控范围。

美国总统2008年1月8日签署一项扩大情报机构监控因特网通信范围的联合保密指令,以防御对联邦政府计算机系统日益增多的攻击,这项指令授权以国家安全局为首的情报部门监控整个联邦机构计算机网络。指令的具体内容保密。这项行动将花费数十亿美金,资金将列入2009年财政预算中。

国土安全局将收集和监控入侵的数据,配置防御攻击和加密数据的技术。另外国土安全局还将致力于把政府因特网端口从2000个减少至50个。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核心部分的防范,发布了总统54号令,这个令是保密的。我们了解到主要是“设立了综合性国家网络安全计划”,主要对政府系统加以进一步地防范。还拓展了国家安全局对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的主管权力。

内容导航

二、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当前的战略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网络空间指全球互联的数字信息,也是对通信技术设施的总称,称为四大空间以外的第五空间。

布什总统在信息安全上弄得焦头烂额,他的任期快到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下一届总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就成立了《第44届总统网络空间安全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形成了《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

报告引言:暗战,以二战时期“阿尔发和英格玛”事件为警示,提出:网络安全是美国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之一,美国处于英格玛被破境地。报告认为,过去20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设计一种战略来应对这些新型威胁和保护自身利益,但始终都不算成功。无效的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激烈竞争中受到攻击,削弱了美国力量,使国家处于风险之中。

报告提出了十二项、25条建议,分别从制定战略、设立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身份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尤其是第一条,建议设定一条基本原则,即网络空间是国家一项关键资产,美国将动用国家力量的所有工具对其施以保护,以确保国家和公众安全、经济繁荣以及关键服务对美国公众的顺畅提供。

报告认为:仅仅靠自愿采取行动是远远不够的。美国必须评估风险并按重要性对各种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网络空间的最低标准,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关键服务即便在美国遭受攻击的情况下也能不间断地工作。

提出12项建议:

1、制定一项全面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

2、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机构

3、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4、网络安全法规

5、保护工业控制系统和SCADA(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

6、通过采购规则提高安全性

7、身份管理

8、法律法规现代化

9、修订联邦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法案

10、消除民用系统与国家安全系统的区别

11、网络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培训

12、网络空间安全研发

(二)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举措

2008年12月,为了加深奥巴马政府对信息安全现状的认识,美国开展了为期2天的“模拟网络战”,总计有230名来自军方、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参与了这次演习活动。

演习结果认为,美国在网络攻击前抵抗能力很差,这为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

2009年5月26日,发布《总统关于白宫国土安全和反恐组织的声明》,宣布一种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家保障的新方法。

主要决定重点解决机构问题

对白宫官员进行全面整合,以支持国家和国土安全。成立“国家安全参谋部”,由国家安全协调官领导,统一支持国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

在国家安全参谋部中新增人员和职务,用以处理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跨国界安全,信息共享和弹性政策,这些人员和职务具有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响应的职能。

2009年2月9日,奥巴马指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委员会负责网络空间事务的代理主管梅利萨?哈撒韦主持组织对美国的网络安全状况展开为期60天的全面评估。经过几个月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公布了名为《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

奥巴马在演讲词中强调,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依赖于网络空间安全。

他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定位为“我们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并宣布“从现在起,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报告全长76页,除前言、内容提要、简介外,正文包括6个章节,分别是:

1、加强顶层领导。通过以下事项来加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设立一个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官员和支持机构;审查法律和政策;加强联邦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力,强化对联邦的问责制;提升州、地方和部落政府的领导力。

2、建立数字国家的能力。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扩大联邦信息技术队伍,使网络安全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一种责任。

3、共担网络安全责任。改进私营部门和政府的合作关系,评估公私合作中存在的潜在障碍,与国际社会有效合作。

4、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事件响应框架,加强事件响应方面的信息共享,提高所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5、鼓励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制定全面、协调并面向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框架,建立国家的身份管理战略,将全球化政策与供应链安全综合考虑,保持国家安全/应急战备能力。

6、行动计划。提出了近期行动计划10项和中期行动计划14项。

此外,美国政府发布的这份报告还在附录回顾了现代通信技术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框架的制定情况。

报告强调:

1、国家现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2、现状已不能再接受;

3、必须从今天开始全国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对话;

4、如果孤立地工作美国不可能成功地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

5、联邦政府不能完全委托或取消其保护国家免受网络事件或事故影响的角色;

6、与私营部门合作,必须定义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性能和安全目标;

7、白宫必须领导前进的道路。

内容导航

三、思考与启示

1、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国家战略地位,全面落实27号文件各项工作,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总结评估27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提出新的战略对策。

2、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统一领导和协调,既要各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更要相互配合。国家必须统一领导和协调。国家应恢复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从整体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技术与管理并重,控制源头,内外兼防,克服盲目封堵、打补丁的被动局面。

4、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从基础技术上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加大力度推进可信计算技术等核心产业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确定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安全应列为一级学科,培养各级专门人才,同时开展社会化的培训和普及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网络安全做得越来越好,我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三篇:论我国国家传播范式的战略转型

描述: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 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

摘 要: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 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 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 “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新中国的国家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这种传播模式体现在政治、新闻、文化等各种大众传播领域中,并 影响和制约着国家传播的内外效果。人们通常把它概括为一种僵化的政治宣传模式,一种国家八股形式。在数字媒介和全球传播环境下,中国的政党已经认识到,该 宣传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传播的需要,亟待转型。近年来,中宣部等推行的“走转改”活动和中央颁布的改文风等八项规定。这些实际上就是在力图 扭转这种僵化的宣传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3年年底,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 出,要加强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表明了党和政府都在力图使我国的国家传播适应数字传播趋势、建构新传播范式的努力。

因此,综括我国新闻传播的国家宣传模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阐释其面临的各种挑战,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不仅对推动我国新闻传播 体制的完善和传播观念的转型,改善党政、新闻、文化等领域的传播效率,而且对改善社会风气,提高人际传播的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闻宣传的范式性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种变化尤其明显。 新的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传播观念、传播方式、传播方法,不仅实现了人们时空观念的转变,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信息消费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使人们 对许多既有的社会现象进行重新思考,这包括以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媒介环境为背景的宣传现象。

比如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乡镇女书记患癌症后坚持工作 为忍病痛摁断肋骨”的模范人物报道。该新闻在题头写道:“乡镇女书记患癌症后坚持工作 为忍病痛摁断肋骨”,并列出模范人物的三项事迹:“为了坚持工作,她把患癌症说成感冒;怕人看到伤口,三伏天穿高领衣服;瞒病4年多,她摁断了一根锁骨和 肋骨。”正文则详细记述了该书记的上述事迹。

显然,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这种报道的宣传效果是正向的,会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因为除了党和政府的媒体之外,没有网络等社交媒 体,人们难以接触其他信息来源。但是,到了数字媒介时代,人们恐怕不愿相信,也不会认同所宣传的模范人物,甚至干脆忽略这类信息,转向其他网络媒体寻找其 所需的信息。报道中的人物或事迹,或许具有某种真实性,但在许多人看来,罹患癌症有生命危险,需要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这是非常痛苦的事,难以成为被 效仿的楷模。生活的目标是幸福,这样的“模范”不应成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尽管主人公的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具有一定的精神感召力。尽管如此,这类报道 却一直延续了数十年,且已成为一种范式。该报道折射出了记者、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和叙事推理逻辑:只有摧残自己的人才足以打动受众,才足以称得上模范,才会 被世人效仿。

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具有全球性。针对外国受众,该报道恐怕还会引发其他的疑问或困惑。既然书记患癌症,如果她真正为工作好,就应该去治疗, 让年轻有为、身强力壮的人来接替她的工作,而不是自己带病继续坚持。这位模范依靠自我折磨,“摁断了自己一根锁骨和肋骨”,受众有理由怀疑当事人是否有精 神问题,是否有正常的理性,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祛疼。此外,受众也有理由怀疑中国的医疗条件甚至人权状况。一个政府官员得了病,都还得带病坚持工作, 不得不用非理性的方法祛痛,难道没有医保,没有药物医治吗?这种情况表明,在中国,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得不到保障。

从新闻叙事结构看,该记者的推理逻辑也存在问题。在记者看来,恐怕只有牺牲甚至遭受生命危难的人才具有说服力,才容易被受众认可;只有抛弃亲 情,自我摧残,才能感动受众;只有带病坚持工作,才是敬业;只有掩饰自己的痛苦,不说实话,才更能体现模范人物的高尚精神。显然,这种推理是缺乏受众基础 的,也是违背常理的,普通人难以效仿。但是,鉴于中国新闻体制的特点,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和政治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就是: 宣传包括新闻,新闻就是宣传。严格说,这是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特性的。到了数字媒介时代,“存在即真理”的传统,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公众知道,新闻是靠 事实说话的。如果新闻记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媒体出来说话表明自己的态度,新闻就失去了中立性,也就成了政治宣传,媒体也就降低了自身的信度。

事实上,在我国,上述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它已经成为一种国家传统,一种国家传播模式,不仅在政治传播中,而且反映到了各种传播类型中。其历史 可以追溯到新中国的建立乃至以前。在革命年代,政治宣传、政治口号,带有强烈的政治感情,容易引起受众共鸣,对调动受众情绪,激发革命热情,无疑是十分必 要的。因此,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中,记者站出来抒情,表达各种政治立场,屡见不鲜,并且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统。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这种 宣传传统被固化下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这里,新闻被作为报告文学来写,具有新 闻和文学创作的双重性,因此,记者采用了抒情、主观猜测等方法。从专业角度看,在新闻传播中,这是不允许的,但是,在有些所谓的“特稿”、“深度报道” 中,这些却很常见。

再如,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报告文学性的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报道中,记者站到前台说话的情况比比皆是, 甚至用文学修辞手法:“六十一个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千支注射剂,非得空运!„„不仅仅是我们的这些筑路民工,不,十二万平陆人,不,六亿五千万中国 人,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烈火,这团烈火越烧越旺:对党和毛主席的深沉热爱,化做无穷无尽的力量,人们正在用它加速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干劲冲天 地、高速度地建设她吧,这是咱们的靠山,这是咱们永远幸福的保证!”此处,记者直接表达诉求,把新闻稿写成了散文或政论文,模糊了新闻报道与论说文 的区别。

模范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新中国的模范人物报道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宣传范式,且蔓延到了其他政治类传 播中,成为一种具有国家性质的传播程式,一种“国家八股”。毫无疑问,这种范式在新中国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政党和国家意志的实现过 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遭到了受众的“吐槽”,受到嘲讽。比如,有的网民就概括为:“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 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传播中的官话套话等八股现象。

此外,还有网民总结出了灾难新闻报道的格式:“事故发生后,×××高度重视,×××做出指示,×××做出批示,要求不惜×××搜救×××人 员,„„当晚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搜救,并决定启动××预案,接着连夜赶往×××看望伤员,„„目前,现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广大×××情绪稳 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涌现出一大批×××集体和×××个人„„”这形象地讽刺了我国新闻宣传中的“假大空”等八股现象。这些程式化报道,无视 受众的社会阶层、心理特点、信息需求等差异,无视受众的民族、国别等差异,一味地从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程式化的信息结构设计。其传播效果是显而易 见的。

二、我国新闻宣传的推理逻辑

模范人物报道是对我国社会建设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具有示范、榜样作用的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其目的是通过宣传各种英雄人物的事迹,塑造社会可效 仿的典范,以引领社会的价值导向。模范人物多种多样,既有革命年代的烈士、战斗英雄,也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各种标兵等等,比 如雷锋、黄继光、罗盛教、王进喜、焦裕禄、蒋筑英等等。

作为我国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模范人物报道也是我国政党、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模范人物报道一直是新闻宣 传工作中的重要舆论手段,它能体现国家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树立社会楷模,鼓舞人民斗志,教育、引导和启迪大众。模范人物报道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依然发挥着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国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逐渐形成的新闻宣传范式,蕴涵了一定的修辞推理惯性,或者说内在的传播逻辑,尽管这种范式尚没有被以文字或其他媒介形式进行正式的表 述,也不一定被承认或认可;但是,它的存在是一种现实,虽然这种范式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并且依然在变化之中。那么,新中国的这种宣传范式所蕴涵的 传播原理是什么呢?记者或媒体是基于怎样的判断推理才采取如此传播策略的呢?它具有哪些要件和特征呢?我们尝试对此进行了一些概括,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以政治意志为先导。我国的新闻宣传范式,特别是模范人物的新闻报道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政治意志为先导。这类报道中的新闻人物或事 件,多非其原始形态,都会被根据政治宣传需要进行改造。无论模范人物事迹最初的形态是怎样的,是如何被发现的,但最终都会被政治化,被贴上政治标签,为政 治宣传所服务。

从本质上说,是政治发现了新闻,而不是新闻被记者自然地发现或呈现,尽管这种情况也偶尔存在。不少记者一开始就带着政治的眼光,政治化的新闻 价值,去发掘符合政治标准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比如,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到铁人王进喜等等,无不是被塑造成了革命英雄,成为体现政治 意志的典型。在最初的新闻宣传中,他们往往被叙事化为在关键时刻想到了领袖的指示或者某种革命教导。当然,这种政治化趋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方式和形 态也存在差异。革命年代的战斗英雄与和平年代的劳动模范,都接受了强烈的革命思想影响,其行为上鲜明的革命立场和事迹具有某种必然性。而如今的模范人物, 则更贴近当前的社会现实。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极端化的人物事迹。模范人物事迹的极端化也是我国模范人物塑造的一个典型特征。这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模范人物的选取、报道前提中蕴 涵了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模范人物就是英雄人物,或者说烈士。细数建国初期进入大众传播系统的模范人物,基本是已经为革命牺牲的英 雄,无论是战死的,还是为了救他人而死的,比如白求恩、刘胡兰、罗盛教、欧阳海等等。这意味着只有死而后已的才能成为模范人物,这曾经是新闻人物宣传的潜 在逻辑。

当然,图像识别算法后来随着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出现了一些活着的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比如李素丽、许振超、郭明义等等。这些大多是劳动模范、先进人 物。其事迹报道中的极端化程度弱了许多,他们有些事迹或者说道德水准、精神多是普通人也可以企及的。当然,也有一些模范人物是在生命垂危时被挖掘出来的。 但是,以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乃至献出生命作为英雄模范人物选择的重要标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尽管并不是所有献出生命的就必然能成为模范人物。在近年来 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和报道中,这种倾向依然很明显。

这种人物选择与宣传中的极端化、极致化倾向,在其他政治类新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为了突出国家领导人访问的重要性,往往极端化为“这是既多 少年来,某某领导人第一次访问该国”等等。体现在其他社会新闻报道中,则往往采取否定从前的做法,来推高新闻事件的政治价值和新闻价值。比如,报道某单位 的廉洁,就在报道中与此前的做法加以对比,以衬托被报道典型的高大之处。 再次是神化的道德楷模。多数英雄模范人物的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有偶然性,但是也存在必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长期共产主 义道德教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一直是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种政治理想被社会化、普世化后,泛化为一种大众道德,普及到了各个社会层 面。因此,某些个人的极端理想化行为,往往被夸大、放大,进而成为政治理想的现实标杆,但是,在社会公众层面,却不具有现实性。可望而不可及,成为崇高社 会道德理想塑造的一种宣传手段。

黄继光堵枪眼,刘胡兰面铡刀,董存瑞炸碉堡,都是很壮烈的英雄事迹,但是,在和平年代缺乏可模仿性和可复制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战 争年代模范人物的宣传塑造范式,变得十分困难,进而降低标准,把那些活着,但是具有超长“意志”的人物发掘出来,并通过各种极端化手段加以宣传塑造,成为 一种新的模范人物的语言宣传景观。例如“孟祥民同志生前系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环境监察大队监察一科科长。1996年从部队转业以来,长期工作在环境监察 第一线,15年如一日忠诚于党,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自2008年被确诊为结肠癌后,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坚守在环保 工作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誉为‘环保硬汉’”。

与其他类似的新闻一样,该模范人物也具备了一些“自残”、“自虐”、“抛弃亲情”“事迹”。当然,与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宣传不同的是,他们没 有了“豪言壮语”,具有了一定的可模仿、可接近性。模范人物宣传中的“造神”运动,逐渐淡化为“塑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宣传为适应新形势下的 大众心理所做出的妥协。

作为一种以实效性信息为主的传播行为,新闻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信息告知、社会监督功能,同时也具有情绪平抑、精神娱乐、舆论引导等心 理协调、道德教化、行为统

一、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管理等功能。因此,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修辞性的,即通过实效性即时信息的交换,对受众的心理、行为施加影 响,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模范人物报道也应该如此。在上述的我国模范人物的新闻报道范式中,实际上也蕴涵了一种修辞推理逻辑:

首先,模范人物应该是不同于一般的,他们是崇高的,一般是不可效仿的,正因其不可效仿,才具有崇高的精神象征性;这是模范人物“非死即残”的 推理逻辑。其次,模范人物的事迹在于其精神的伟大,精神伟大,必须舍己利人,舍家利国,其内在逻辑是道德的利他性,但是被极端化了。这种道德属性往往被新 闻诠释为舍弃自己的生命、抛弃亲情。第三,勇于损害自身尤其是身体,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因此,超强度的劳动,忍受病痛,才能成为打动人、影响人的核心要 素。这些都是模范人物政治宣传中所蕴涵的内在逻辑。当然,这种逻辑是建立在传播者对受众心理的自我判断基础上的。

显然,与其他类型传播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闻传播修辞,是通过与客观现实具有对应性的实效性信息交换进行的,而不是通过虚构的、过时的其他信息 实现的。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信息的采集、选择、预设,对媒介的选择,对传播时机的设定等,都是修辞性的。新闻自身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修辞推理过程,是一个 对具体语境中受众进行说服的行为和过程。这个论断对各种新闻传播都是适用的,包括时政新闻、商业新闻、科技新闻乃至模范人物报道等等。这种新闻传播的推理 过程,不能出于传播者的主观想象,也不能源于传播者的利益诉求,而应基于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以政党和政府的指令性政治意志为先导,以政党和政府权势为说服前提,以“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 等为特征的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此外,受众的弱势性、被动性,也是这种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受众往往缺乏可供选择的信息来 源,缺少反馈渠道。宣传信息往往并非他们的必需品。其信息消费不由自主,缺乏应有的自由权利保障。作为一种宣传范式,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保守性,在数 字网络传播时代,这种固化的范式严重制约了国家传播的效果,特别是国际传播效果,受到了来自政党自身、新闻宣传队伍,特别是国内外传播环境的严峻挑战。

模范人物报道主要是通过道德典型的塑造,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观念统一和行为协调的目的。在模范人物报道中,其人物和事迹的选 择、叙事方式的设置,本身是修辞性的,即其中蕴涵了一个传播观念和目的之间修辞推理过程。因此,不能把模范人物的报道作为国家传播的唯一途径,也不应把它 做成政治宣传,而应本于国家传播的信息服务目的,使模范人物的传播本于自然的逻辑,使之具有群众基础,可以被公众所效仿,不拔高,不极端化,让模范人物回 归生活,才是新闻传播,特别是新闻修辞的自然逻辑。

三、我国国家宣传范式的转型策略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民营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国际媒体大举进入我国网民视野,全球传播态势发展迅猛。我国既往的新闻宣传范式正面临着 来自国际、国内传播环境变革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的新闻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受众把目光转移到了网络等数字媒介上。据报道,我国目前的网民规模达6.18 亿,手机网民达5亿。这意味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享有更多的信息选择权,他们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传统媒体时代相 比,我国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不断主动或被动地丧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要迎接并打赢数字媒介条件下的“全球传播战争”,势必要实现国家传播范式的转 型。这包括传播体制、传播秩序、传播队伍、传播观念、传播范式等诸多方面。

首先,改革现有传播体制,建构国家公共媒体。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以国有媒体为主的国家传播格局。当时的媒体归中央、政府、地方部门以及其 他企事业形式的国有单位,没有企业性质的媒体。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媒体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宣传,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居从属地位,没有或基本没有资本功能, 因为绝大多数媒体是依靠国家财政。政党和政府通过媒体宣传政党、政府的各种信息,使其执政理念实现社会化。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网络媒体普及以来,各种私有或集体媒体蜂拥而至。这些媒体属于个人或集团私有,性质是企业,没有或很少被赋予政治 传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但是,他们却承担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的绝大部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媒体聚集了绝大部分社会舆论热点,成为公共舆论的 发源地或集散地,担负了事实上的政治媒体使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种传统的或新兴的国有媒体,他们承继了历史赋予的政治权势,但是却履行着资本的功 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报业改革后,国有媒体被赋予了资本功能,但是,其政治宣传功能以及社会服务功能却没有削弱。国有媒体参与市场竞争,与私有 媒体进行资本博弈,致使党政媒体在社会舆论层面“丧城失地”。当然,这也符合社会信息消费的本来逻辑:政党和政府的信息宣传,国民的大众信息消费各归其本 位。政治理论理想在政党层面的建构,与大众传统道德的现实追求,各行其道,摆脱里外两层皮的虚假幻象。

因此,国家传播范式的转型,必须首先进行国家传媒体制的转变,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区分不同的传播层次,使不同层面的传播回归本位,让政党宣传 归政党,公共信息服务回归到大众层面。事实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信息传播格局:政党宣传(党政媒体)、咨询服务(私营网络媒体)、公民社交(手机 等自媒体)。但是,仍缺少以国家利益为唯一指向的公共传播媒体。因此,建立以提供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国家媒体是当务之急。

这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直接建立国家级的公共信息服务媒体是最直接的方法。此外,也可以削弱既有党政媒体的政治功能,把其放到媒介市场中参 与竞争,遵从市场规律,实现社会化。这样也可以促成国家公共媒体的产生。或者,赋予非国有媒体新闻传播权利,使之具有国家公共信息服务的功能。当然,这样 就需要规制私有媒体,逐渐提升其政治传播和社会服务功能,适当控制其资本功能,加强对其社会责任意识的监管。此外,还应赋予国民更多的传播自由权利,开放 网络限制。当然,还应建立公共话语或公共修辞秩序,使公共舆论反映的公共意志能纳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建立公共事务处理、公共政策乃至公共权力建构 的公共修辞机制,依靠公共智慧而不是集权来解决社会公共事务,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培育成熟的传媒市场,培养国家媒体正规军。这包括成熟的传播者和成熟的受众,建构成熟的传播环境;开放国内外的信息控制,扩大受众知情 权,增强受众的免疫力。同时,培养富有战斗力的国家媒体队伍,促使其适应国内、国际传播环境,增强从业者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党政媒体的“失势”,固然有 客观媒介技术普及的因素,但是,计划经济和传统宣传模式下形成的新闻队伍,不适应新媒介环境,缺乏战斗力,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他们往往习惯于依靠党和政府 固有的权势,忽视或漠视受众的信息需求,自说自话,不懂修辞推理,严重缺乏国家话语能力。因此,把这些从业者放到国内外的全球传播环境中进行培养、锻炼, 十分必要。

再次,实现国家传播微观范式转型,从政治宣传走向国家传播,从国家传播走向国家修辞,这是当前全球传播的大势所趋。中国当下国家传播所面对的 挑战,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外。与中国的国内媒介市场不同,国际传播是遵从于修辞逻辑,而不是依靠政治权势的宣传逻辑。因此,中国的新闻传播者,应学习 修辞学,掌握新闻传播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学会“讲故事”,学会站在公共立场上用事实进行说服,变党政宣传为国家传播,变国家传播为国家修辞。

传播与宣传是不同的,尽管宣传也是一种传播。与传播不同的是,宣传以传播者的主观意志为先导,秉承的是政治指令,传播的主要是政党、政府的执 政理念和法规政策,本于本利益集团的政治需求,而不是本于民众和社会的信息需求,很少考虑或者根本不考虑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受心理以及社会阶层、国家 和民族角色等差异。其传播媒体的主要性质是政党、政府机器,而非全民信息服务主体。在西方,“宣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被指“宣传”时,意味着宣传者采 用了一些夸张、不实的方法,带有鼓动、鼓吹意味,提醒受众上当受骗。

在政治宣传中,受众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传播者往往站在教育者、强势者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对民众指手划脚地进行“教育”。受众的信息接受 行为,带有被动性、强迫性,他们被剥夺了拒绝某种信息的权利。作为一种泛化的观念,“传播”并不带有任何强迫的意味,传者和受众之间的角色关系是平等的, 受众的信息接受权利受到应有的尊重。传播所提供的是一种社会信息服务,而不是把受众当作政治宣传的接受对象。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是一种信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关系。

与传播不同,修辞则更强调传播的针对性和效果指向。修辞者以受众的信息需求为导向,根据受众的社会角色差异,社会心理或个性心理特点,信息接 受习惯,以及动态的心理变化,选择和生产切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建立与受众心理结构对应的叙事结构,选择切合受众心理的媒介、时间、场合乃至信息的性质和度 量。根据受众的心理变化,适时建立和调控修辞手段和方法,采取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具体到新闻报道,国家修辞强调的是以新闻事件信息的自然逻辑 和受众的心理逻辑为主线,建构话语的叙事结构。新闻价值的实现,依靠记者基于事实的话语信息预设和受众的话语理解、评价,而不是记者站到事实前面进行说 教。新闻修辞,永远依靠事实来“说话”,记者永远站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新闻是记叙文加说明文,而绝不是论说文。这就是新闻修辞,它本质上有别于新闻传播, 尤其是新闻宣传,尽管两者也都使用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

综上所述,中国的新闻报道多呈现出宣传形态,缺乏对受众的详细分析和细致关照,缺乏对受众信息接受权利和信息需求的应有尊重,已受到来自新媒 介和国内外传播环境的严峻挑战。与时俱进,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 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当前国家传媒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修辞学等 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适时把握这一历史大势,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的创新,为中国的国家传播、国家修辞提供切实的理论支撑。

第四篇:论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以美国航空公司信息服务系统的运用为例

摘要:本文以美国航空公司信息服务系统的运用为例,通过分析美国航空公司信息服务系统对美国航空公司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影响,论述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功能;企业战略;竞争优势

一、美国航空公司航空信息服务系统简介

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常被译为美利坚航空公司,通常简称美航)是总部位于美国的一家航空公司。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应对航空业激烈的竞争,美国航空公司开发了一套名为Sabre的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最初只想被设计成为库存控制系统,能够跟踪空闲座位并使每位乘客都能对号入座。到了70年代中期,Sabre已经可以制定飞行计划、搜索空闲部件、安排机组人员的飞行时间表,并为方便管理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决策支持系。70年代和80年代后期,Sabre已成为包括宾馆预订和出租车预订等服务在内的信息系统。今天,Sabre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可选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Sabre系统每秒处理超过42,000笔交易,98,000,000个行程同时保持活动状态,并通过Sabre桌面进行处理。Sabre由一个计算机订票系统发展到航空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对航空客运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行业的竞争环境。

二、航空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2.1新的电子营销方式和在线处理方式

系统以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客户每周的“特别票价”,使A等便利客户能在线预订和在线修改预订,并能向他们发送机票.这种电子营销方式的使用,降低了公司的营销成本,增加了机票销售率,并使注册会员数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在线处理功能更是方便客户查询航班,节省了客户时间,并可以随时改变旅行计划,增加了客户的选择权利。

2.2最大化服务客户,提供配套服务

美国航空公司通过网站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和旅游景点门票等一系列服务,并可打印目的地地图。通过这一系列服务的提供,使得公司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用其网站进行旅程安排,从而节约了客户用于寻觅旅馆、饭店的时间和精力。

2.3提供精确的售票保证

美国航空公司在每位客户每次预订或修改预定后,都给他们发一封证实邮件。使用证实邮件确保客户得到明确的订购信息,减少了客户因担心网络出错而导致的忧虑。

2.4降价票处理

美国航空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发送剩余票和打折票信息。通过网络方式可以高效率的处理预留票,增加了航班的载客率,减少了公司的损失。

2.5个性化服务

设置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供客户查询客户自己的服务信息和累计常客里程信息,允许客户自定义某些规则,使客户更感方便和亲切。通过设立客户个性化服务平台,客户可以自定义服务规则,从而满足了客户的特殊需要,并满足了客户的自尊需求,觉得公司网站为自己而设计。

三、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战略任务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对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企业内部进行革新。

3.1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

美国航空公司通过计算机订票系统以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客户每周的“特别票价”,这种新的电子营销方式的使用,降低了公司的营销成本,增加了机票销售率,并使注册会员数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在Sabre 系统的支持下,美国航空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其著名的“飞行里程奖励计划”更是为公司带来了空前的“顾客忠诚”。此外,美国航空公司通过对其他航空公司出租Sabre系统来收取系统使用费以及在系统中设置一优先程序使系统在为旅客推荐航班时首先推荐的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这都是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的很好说明。

3.2对企业经营运作机制和结构的影响

美国航空公司将网站分成若干块,然后分给不同部门去设计和维护,使公司很多不同的职员相信自己在网上有名,“拥有”网站上的一部分。这样,确保网上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就成为职员个人工作的一部分。员工们都竞相使自己维护的那部分内容成为最好和最有用的信息。可见改变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能够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

3.3促进企业内部革新的催化剂

美国航空公司使用计算机订票系统发布有关机票的一系列详细信息,方便客户进行网上查询和预订,使原先需要人工服务来进行的订票方式转为利用航空信息服务系统来处理的网络订票方式,可以说是对管理模式进行一次非常成功的革新,利用sabre计算机订票系统来处理繁杂的订票信息,提高了航空公司的业务效率、降低人员管理费用成本,增强了顾客的满意度,使航空公司的管理更加便捷、管理成本更加低廉,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四、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能够从其他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赢得长足的发展。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在市场经济

环境当中的地位。那么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空信息服务系统给美国航空公司带来哪些竞争优势呢?通过分析,我们把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4.1成本领先优势

信息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必须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务,从各个方面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润额。

美国航空公司通过航空信息服务系统的降价票处理功能使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解决积压机票的方式。这便是企业的一种低成本优势。此外,美国航空公司通过航空信息服务系统的在线预订功能和预订修改功能,提供客户查询航班的服务,方便客户随时查询航班并可以随时改变旅行计划,减少了公司的人员管理费用成本,提升了企业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4.2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优势就是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或产品。 美国航空公司通过航空信息服务系统设置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允许客户自定义服务规则,让客户觉得公司网站是为自己而设计的,从而满足了客户的特殊需要和自尊需求。美国航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对其忠诚的常客提供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服务,为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

4.3目标集聚战略优势

目标集聚战略即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局域市场。对于实施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而言,数据挖掘、网络营销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它们满足细分的顾客群体的需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美国航空公司的网络营销努力集中在最能让公司便利的客户上。为迎合目标客户并使这些客户觉得与公司做生意越来越容易,美国航空公司网站将其客户定位在公司的3200万名给公司带来最多利润的客户——A等便利常客(这些客户经常乘坐公司的飞机),为公司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可见美国航空公司实施目标聚集战略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五、结论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航空公司的快速发展进程中,Sabre系统是功不可没的,正如公司总裁Robert Crandall 所说,如果一旦公司不得不出卖资产,他将卖出的是航线,而不是Sabre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订票系统对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而且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阴双喜.网络营销基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李世成.企业竞争优势.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

第五篇:IT战略管理五要素

管理内部市场,平衡供给需求;贯彻五大原则,提升技术价值。 Jeff Kaplan 著

如今,大多数企业和IT主管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知道企业的IT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他们中的大多数感到茫然。有些人担心IT的预算太大了,或者回报达不到要求。但是多大的预算才是太大,在IT上的投资要求得到多少回报?仅仅参考其他企业的标准,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是比起二十年前,现今的主管对IT的作用和成本结构了解得很不够。有些公司的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但是它们却不知道每年在业务应用程序上的开支有多少。你知道公司每个IT项目每年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用户每打一个电话给服务台,它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力花在维持现状上---对现有系统小修小补,对企业的利润很少或根本没有贡献?

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要提高IT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对"内部IT市场"进行管理:使IT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相适应。要管理内部IT市场,还需要进行意义深远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即使最睿智的首席信息官也无法独自办到。

仅仅通过雄心勃勃的项目管理、聘用能人、甚至参考其他公司的IT开支额和采购内容,都无法使公司对IT的应用更具成效。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使成果得以保持,企业的整个管理团队必须致力于贯彻IT战略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自上而下进行规划、统筹治理、采用标准化的实施方法、平衡供求以及平台管理。

自上而下进行规划

在对IT进行规划时,很多企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解决中层经理日常所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项目上。此类项目被称作"维持性项目",它们可能在很多方面有用,但它们的净现值往往很低或为负值。维持性项目能轻轻松松地花掉企业10%到20%的IT预算,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了使企业在IT上的投资取得更大回报,它们必须改进自己的规划过程, 让IT项目更好地反映业务目标和商业战略,获得真正的效益。传统上,企业的高级主管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上,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高级主管则至少花同样多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能够成功。

让我们看看某个保险公司的规划过程。该公司的高级主管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公司的战略,他们仅仅选择了诸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类的财务指标。然后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下一财年的预算。当被问及他们用多少时间思考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他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时,他们回答说在预算完成后并没有再专门进行这方面的规划,而是由业务经理制定各自的计划。由于他们没有首先决定如何达到目标,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目标是否可行。他们也没有采取各种措施去争取理想的结果和收 1

益。

作为比较,让我们再看看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如何进行第一流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的。该公司的高管团队首先提出大致的目标,可能是财务目标,或以定性方式对业绩的提高提出要求。由经理层确定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相应提出一组行动方案,涉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变化。由高管团队决定这些方案和投资是否能以节约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方式带来恰当的回报,以及计划是否与公司的财务能力、股东的期望等因素相匹配。

然后高管团队批准投资计划,并根据投资回报修改原先的目标。经理层得到授权,实施投资方案,并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负责。最后一步由高管团队来做,他们根据营业收入、销售量和业绩等方面,对各个业务经理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调整。

有效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打破了各职能部门在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迫使高层管理人员仔细地考虑如何在各个内部部门之间分配IT投资(即各部门在"内部市场"中的份额)。此方法比"扫雪机"式预算法(在去年预算的基础上仅仅做些许改动)或"零基"预算法更具效率(零基预算不考虑去年的预算额,因此业务单元的领导不得不给出花每一分钱的理由)。从业务战略出发,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回答了以下问题:

●在业务转型时,我们必须投入什么样的人员、多少资金,以取得可以量化的收益---增加企业的真正价值,提高其盈利能力?

●运行现有系统(在生产支持和运营上维持现状)的成本有多高?

●为提高现有业务能力(其收益无法量化),我们最多能投入多少资金?

统筹治理

一旦投资方案得到了批准,企业就应当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转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项目来进行管理,以保证效果。很多公司都试图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松散地依附于一些小项目。这种办法不会成功,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有关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在集中实施ERP流程方面,如果不了解它将如何影响流程的绩效,你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如,不了解调整现有系统、使其能支持新流程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就改变流程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没有缜密计划但是也能成功实施转型项目的经理们,通常依靠的是个人关系和达成目标的强制力---这种办法不是对任何项目经理都行得通的。缺乏统筹安排常常使项目不得不推倒重来或需要纠偏。此外,还会发生项目赶不上进度、资源浪费、为等待决策而原地踏步的情况。

在项目早期,管理人员有很多机会可以提出自己对项目的要求,但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在项目酝酿和计划阶段,高层经理需要给项目定位,推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实质性影响的流程、系统和工作职责的转变。一旦项目开始实施,管理人员再要对项目做出改动,代价非常高,因为项目的各项费用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在IT项目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项目范围和目标的优化、取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确保项目所带来的变化能保持下去。统筹规划可以提 2

高IT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使项目预算和进度安排更加精确。

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时,高层管理人员应确保系统经过了合理和彻底的测试。他们必须确保整个组织在各个方面(沟通、培训、标准运作流程、政策等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当系统改造真正实现时员工不会抗拒变化。如果没有勤勉尽职地进行组织变革管理,员工就有可能回复到老的工作方法,变化无法持久,投资回报率则受到影响。

企业运用统筹治理(integrated governance)的方法,为转型项目的实施制定全面的计划(IT管理是公司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确定IT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而IT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在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以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编者注)。各业务单元和支持部门(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等)作为一个整体密切合作,共同对项目的成功承担责任。各部门经理必须避免战略导向不清晰、需求描述不完整、对人员和流程任务的管理不力、以及系统测试不严密。

仅仅聘用适合的人做项目还不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治理。有些经理人认为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事情做好。大多数员工都有良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但是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乏全局观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组织来说可能不是最佳的。有效的项目治理可以克服这个难题,它确保你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使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的项目治理要具备这样两层结构: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议和执行,该团队必须向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项目审批委员会(PAC)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负责。由此可以看出,项目要取得成功,项目审批委员会必须能从正确的角度观察问题并给予项目团队恰当的授权。

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治理只能够保证公司"做正确的事",而为了让项目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公司还必须学会"正确地做事"。

被分派到项目小组中的员工往往缺乏必要的经验。在当今快节奏、流水线化的工作环境中,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过高估计员工的能力。因此,他们随意地让员工承担起新的责任,而不考虑其是否胜任。此外,很少有公司能够确保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所有的项目成员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造成项目失败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司未能明确界定项目成员承担的具体角色和职责,成员也没有就这一点达成共识。

项目失败的肇因常常出现在项目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在项目周期的初始阶段,对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定义不精确会延误项目的进展。最常见的不足之处是项目的发起人无法清晰地描述业务需求。因此就项目方向的选择出现多次反复;在有些公司内,直到项目临近结束还会出现这种反复。这类失误的代价非常高:它可以使一个项目的成本高出预算达一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一个大型的现金周转(cash-to-cash)管理系统项目中。虽然项目预算只有1,000万美元,但最终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超过了2,000万美元。

在项目周期的收尾阶段,无法使员工改变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模式是导致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销售自动化项目中。销售人员不愿意使用公司领导强加给他们的技术。高层主管可能完全支持此项目,但是中层经理和各个相关业务人员却没有给予全面支持。如果各级别的主管人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在必要的人员和流程转变过程中给予支持,项目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这种项目失败的情况完全可以被避免。有几条专门原则可以使管理人员降低犯错的概率。实践证明,"组织准备度"(组织为变革准备就绪的程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囊括了项目成功所需的所有关键步骤。例如,"倾听顾客声音(VOC)"保证企业已经彻底评估了项目在人员、流程和系统方面的业务需求,它使各方在"项目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

其他能降低项目失败概率的方法还包括:为测试新流程进行试点,用分析手段保证有关人员对角色和职责有清晰的了解,以实施预演的方法保证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在项目周期的早期就被考虑到。运用这些可重复运用的、标准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概率。

平衡供求

很多企业都说它们的项目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很少有企业真正把优先次序落到实处。顾名思义,优先级别高的项目可以"借用"优先级别低的项目的资源。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企业中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很多经理常常过于谨慎地回避利益冲突,而不能在优先次序和利益关系之间进行正确的权衡取舍。

当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时,就会出现瓶颈,每个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人员在项目之间赶场,浪费了时间。不幸的是,管理人员很少意识到资源过分摊薄的严重性。如果现有项目所需资源超过企业的能力,如果员工排不出时间休假或接受培训,如果某个部门发现它缺乏应付意外事件的灵活机动性,那么经理人员应该断定公司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了。

要真正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供求取得平衡,企业需要提高以下信息的透明度:人们在干什么(核查其所需的时间和技能),成本有多大(项目和成本核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绩效考核)。未能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可能是很多IT部门最大的失误。他们掌握的这些信息常常不够完整和精确,散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但是只要处置得当,这个困扰IT部门的难题是可以被克服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数据问题。目前,有效管理IT项目和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散布在不同数据库中。如,项目的财务信息在财务系统中,资源信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项目的进展情况则需要到阶段评价报告和项目计划中去寻找。而项目成本核算信息通常就不存在。

通常,只有IT经理才会定期接触到这些数据,所以项目决策的重担落在了他们身上。但在很多公司,业务部门经理和IT经理没能跨越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平衡供给和需求。如果IT部门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太过超前以至于业务部门无法采用,那么对企业来说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每个项目的资源模型不仅要考虑IT资源,而且还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业务资源。项目核算应当兼顾项目的 4

成本和利润。

平台管理

业务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于每个投入使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说,每年的运营、维护和安全保障费用是其实施预算的20%到40%。因此,在大多数公司里,固定的IT营运费用占到IT预算的70%之多。也就是说,大部分IT开支仅仅被用于维持系统现有的性能。

为了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更加有效,企业必须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对应用和技术平台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是企业在对平台进行计划时应更加主动。具体说来,就是:

●在引进新的平台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明确新的系统如何才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系统升级前周密计划,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整个平台的新功能,以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workflow)或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提高决策能力;

●明确平台之间的依赖关系,整合各业务部门所使用的平台,以此加快业务运转,使业绩信息具有透明度。

聪明的IT经理可以凭一己之力提高系统的效率,但是大幅降低固定运营成本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抓起。能对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知道,技术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行为管理,就像组织行为管理离不开技术管理一样。

在平台管理中,最重要的决策不是选择哪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而是公司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系统来提高盈利能力。在投资购买一项高达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之后,公司应当知道如何才能从这项投资中获得最大回报。

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的五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的。例如,跨部门的管理结构对平台管理有帮助,使项目的运作视角更加具有全局性。自上而下的规划使公司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中层经理们各自为战。如果在商业可行性的分析中采用公认的最佳模式,可以保证企业在投资时已经考虑过项目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考虑到投资回报,落实五项核心要素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投入到IT上,通常在今后的五年中,它每年因此可以节省的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而我们并没有把IT投资所带来的增量收益计算在内。落实五项要素、进一步完善IT投资所耗费的资金每年不到IT预算的1%。

但是节约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企业必须愿意为了降低成本而投入资金。不过,这些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大多为一年,所以企业可以迅速地收回投资。

其次,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积极地参与对IT产品和服务"内部市场"的管理。前文所提到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威胁到现行的授权方式,因为它改变了大多数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预算和责任 5

体系。仅仅让首席信息官负责管理内部IT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他可以改变企业在IT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但是还得有人去推动跨部门的全局性的改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七下20课知识点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