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2022-08-10

第一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0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y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1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医学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流行病学》 王建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卫生学》 仲来福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

1、卫生统计学 第五版

方积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流行病学

第五版

李立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3、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倪宗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4、医学统计学

陆守曾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

5、医学统计学

余松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6、医学统计学

徐勇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实用临床流行病学 洪军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年

8、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吴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与监督》,夏玉宇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执笔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结合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有关部分,能正确运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熟悉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人和环境{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迁移与自净

2、常用毒性指标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0学时} 第一节 空气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 大气污染与疾病;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2、熟悉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5、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水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水污染与疾病;

2、熟悉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处理

3、了解饮用水水质标准 [教学内容]

1、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水污染与疾病

4、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第三节 地质环境和土壤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发病规律;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熟悉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一些疾病 [教学内容]

1、碘缺乏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12学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 重点掌握并理解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2.掌握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3.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的健康监护。 [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的概念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3.职业病的特点 4.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5.职业病的健康监护

第二节 毒物与职业中毒 {6学时}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气溶胶、刺激性气体及窒息性气体的概念;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2.熟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理及毒作用表现。

2 3.了解: 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理化性质及接触机会。 [教学内容]

一、 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1.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2. 毒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3. 影响毒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二、 铅中毒

1. 理化性质及常见的接触机会 2. 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

3.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毒治疗药物 4. 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三、 汞中毒

1. 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2. 常见的接触机会 3. 急性临床表现特点

4. 慢性临床表现特点及解毒特效药物

四、 苯中毒

1. 主要接触作业

2. 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五、 刺激性气体中毒

1. 常见刺激性气体种类

2. 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3. 化学性肺水肿的治疗控制措施

六、 窒息性气体中毒

1. 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及理化特性

2. H2S、HCH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特效解毒药及作用机理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产性粉尘、尘肺及矽肺的概念;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的预防措施。

2.熟悉:尘肺的分类;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矽肺的诊断依据。

3.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矽肺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一、 概述

1. 概念

2.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3. 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4.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5. 尘肺的分类

二、 矽肺

1. 矽肺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 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 3. 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 4. 矽肺的诊断依据

三、 预防

1. 三级预防措施

2. 防尘“八字”方针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高温作业、生产性噪声、听觉适应及听觉疲劳的概念;中暑的分类及发病机理。

2、熟悉: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3、了解: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教学内容]

一、 高温

1. 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 2. 中暑的分类及其发病机理 3. 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二、 噪声

1. 基本概念

2.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素与热能

{6学时}

(一) 掌握营养素的需要量及供给量的概念。

(二) 了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掌握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三) 了解脂类的生理功能,膳食来源及供给量。

(四) 了解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五) 掌握人体对热能的需要、供给量及来源。

(六) 掌握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种类,钙、铁、锌的生理功能,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及食物来源。

(七) 了解维生素的分类,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病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

合理营养

{2学时}

(一) 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二) 掌握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营养

{2学时}

(一)

了解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掌握其喂养特点。

(二)

掌握孕妇、乳母及老人的合理营养与膳食。

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

{2学时}

了解营养与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及其膳食控制。

第六节

食物中毒

{2学时}

(一) 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 掌握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其调查处理。

第七节

其他常见的食物卫生问题

{2学时}

(一) 了解食物污染的分类。

(二) 掌握黄曲霉毒素、N-亚硝基化合物、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三)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使用原则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第六章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理论4学时 实习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概括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同质和变异

二、总体与样本

三、概率

四、参数与统计量

五、抽样误差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一、数值变量

二、分类变量

三、变量的转化

4 第三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设计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资料

四、分析资料

第四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

考核要求

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 理解:统计资料的分类。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第七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理论10学时 实习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重点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熟悉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掌握参考值范围的估计。熟悉方差分析的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

二、平均水平指标

三、离散程度指标

第二节

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一、正态分布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三、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t分布

三、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四、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第四节

t检验和u检验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二、配对资料的比较

三、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四、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

理解: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八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理论6学时 实习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类变量资料的统2计推断方法:χ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常用相对数

二、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5 第二节 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推断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

2第三节 χ检验

2一、χ检验的基本思想

2二、四格表资料的χ检验

2三、配对设计分类变量资料的χ检验

2四、行X列表资料的χ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定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常用相对数指标的意义;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2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χ检验。

第九章

秩和检验

(理论4学时 实习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熟悉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 理解: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 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

第十章

流行病学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简史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三、理论性研究

四、三类常用的观察流行病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

二、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

三、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用途

一、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二、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三、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四、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

五、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六、疾病预防

七、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群体观点

二、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

三、比较的观点

四、多病因论的观点

五、概率论的观点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观点及基本方法。

第十一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学会如何进行病因推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三、因果联系方式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致病因子

二、宿主

三、环境

第三节

病因研究方法

一、建立假说

二、检验假说

三、证实假说

四、病因研究实例 第四节

因果推断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二、判断因果联系

三、因果推断的标准

四、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判断病因的标准

考核要求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及病因模型 理解:病因的研究方法。

掌握:病因的概念、病因假说的建立及因果推断标准。

第十二章

疾病的分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掌握描述疾病分布频率指标的测量,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的概念

二、发病指标

三、死亡指标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流行强度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三、疾病的时间

四、疾病的人群分布

五、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考核要求

了解: PYLL的概念及用途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理解: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掌握: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第十三章

现况调查(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现况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况调查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现况调查的目的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一、现况调查的方法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

现况调查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研究目的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指定调查表

五、资料的收集

六、资料的整理、分类及结果的解释

七、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现况调查中可能发生的几种偏倚

二、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现况研究特点和目的;调查表的制定。

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和质量控制方法。

掌握: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概念;抽样调查样本含量的估算方法以及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现况调查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第十四章

队列研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步骤及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实例

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施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率的计算

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分析

三、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第四节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的偏倚

二、偏倚的控制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队列研究的优点

二、队列研究的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

理解:队列研究的特点、选用指征、研究目的与用途、研究类型及其选择、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质量控制手段、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计,累积发病率、发病率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第十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优点及局限性,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实例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步骤

二、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

四、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五、偏倚及其控制

六、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优缺点。

理解:匹配的原理和方法、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分层分析的方法。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OR的含义及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十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两个基本因素,熟悉传染病的爆发调查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二、流行过程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一、新世纪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

二、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第五节 传染病的爆发调查

一、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概念

二、传染病爆发的类型、流行曲线及潜伏期的计算

三、调查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理解: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

第十七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督(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疾病的预防策略,掌握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预防措施,了解疾病监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

一、在宏观水平上制定预防策略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

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第三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第四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和种类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三、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

四、疾病监测系统

考核要求

了解:全球卫生策略的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意义,

理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掌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具体措施,以及疾病监测的定义、步骤和内容。

第十八章

医院感染(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和现状,掌握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及流行类型,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三、医院感染的特殊性

四、医院感染的现状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流行类型

三、流行过程特征

四、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和现状。 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及流行过程。 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筛检的概念、目的与意义及应用筛检的原则,掌握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筛检的目的与意义

三、应用筛检的原则

四、筛检或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

五、筛检试验的条件

第二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真实性

二、可靠性

三、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第三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指标与标准

一、试验指标

二、确定与判断标准的原则

三、确定与判断标准的方法

第四节 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一、联合试验

二、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考核要求

了解: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实施的原则。 理解:筛检的定义、目的、意义,以及筛检效果评价。 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常用指标。

第二十章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疾病预后的意义,掌握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研究步骤,熟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以及临床疗效研究和疾病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

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疾病预防后研究

一、疾病的自然史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三、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四、生存分析

五、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11 理解:疾病的自然史,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及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的制定。 掌握: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章 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特点及实践步骤,了解Meta分析的步骤及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

三、循证医学的基础

四、循证医学的特点

五、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证据的来源与检索

三、严格评价证据

四、应用证据指导决策

五、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

六、实例

第二节

Meta分析

一、概述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Meta分析的常用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及其特点。 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具体步骤。

掌握: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及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五、无

第二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公共卫生的相关概念(定义、基本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功能、与预防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3.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4.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5.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及中医预防思想)。 6.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 2.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基本特征。

6.空气、水、土壤、辐射、机械力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与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概念,三者影响健康的特点;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

和心身疾病防制的基本内容。

2.熟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作用,尤其是三者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心身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常见的心身疾病。 3.了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

1.社会因素与健康:

1.1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生活和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概念;

1.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2.心理因素与健康:

2.1个性与健康(气质、性格); 2.2情绪与健康; 2.3应激与健康

2.4生活事件与健康;

3.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1健康相关行为;

3.2“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

3.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网络成瘾综合征) 4.心身疾病的防制原则:

4.1心身疾病概述; 4.2心身疾病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职业性损害的概念;

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致病条件;熟悉常见职业病及危害。

3.了解影响职业性病损严重程度的因素;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的相关概念。

2.常见职业病危害(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矽肺); 3.职业病分类、特点与诊断;

4.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其三级预防; 5.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6.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的相关概念;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食品安全概念与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2.熟悉特殊人群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的主要内容;食品安全及其种类;安全购置食品的注意事项。

3.了解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使用原则。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成分及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能量、植物化学物。 2.合理营养:

2.1合理营养的概念与要求;

2.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2.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2.5食物的酸碱性;

2.6饮食调补与食物性味

3.特殊人群营养:孕妇、乳母、婴幼儿及青少年、老年人等。 4.营养性疾病: 4.1营养失调概述;

4.2营养与心脑血管病;

4.3营养与糖尿病; 4.4营养与肿瘤; 4.5营养与肥胖病; 5.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1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5.2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6.食品及食品安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8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分布的形式;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熟悉产生偏倚的原因、常见的偏倚及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方法;各种描述性研究类型的目的、特点、种类和优缺点。 【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概述:

1.1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容; 1.2流行病学原理;

1.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4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2. 疾病的分布

2.1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 2.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2.3疾病分布的特征 3. 描述性研究方法:

3.1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3.2现况调查; 3.3筛检; 3.4生态学研究 3.5偏倚及其控制;

3.6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用途;比值比及相对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用途。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各自的优缺点。 3.了解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样本量的计算和资料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病例对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1.2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 1.3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

1.4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1.5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6病例对照研究中医药应用现况 2.队列研究:

2.1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2.2队列研究的类型; 2.3队列研究的设计;

2.4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2.5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2.6中医药队列研究现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特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基本步骤。 3.了解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 【教学内容】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征与用途; 2.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 3.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

4.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异同;

5.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6.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7.临床试验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8.临床试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9.进行人体实验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九章 传染病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及感染谱、感染类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消灭的条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2.熟悉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的相关概念;中医药在传染病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3.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策略;结核病及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新发和再发感染病的防制。 【教学内容】

1.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等。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5. 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6. 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 7.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8. 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9. 结核病的防制。

1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11. 新发与再发感染病的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病的概念及慢性病防制策略。

2.熟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防制措施。 3.了解慢性病的现况。 【教学内容】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况。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 2.1心脑血管病的防制; 2.2恶性肿瘤的防制; 2.3糖尿病的防制;

3. 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熟悉伤害的特征、分类及病因,伤害的测量指标、研究方法。 3.了解各种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常见伤害防制。 【教学内容】

1.伤害的概念和分类。 2.伤害的危害及流行特征。 3.伤害的原因及研究方法。 4.伤害的预防策略。

5.伤害的三级预防和综合干预。

6.常见伤害的防制:道路交通伤害、自杀、溺水和跌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医院内感染、药源性疾病的类型及防制。2.熟悉医源性疾病的病因,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条件。 3.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医院内感染概述。

2.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 3.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指标。 4.医院内感染的防制措施。 5.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 6.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8.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熟悉临床医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近年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方针和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宏观预防与控制措施。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干预研究的设计、实施及适用范围。3.了解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干预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4.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 5.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与分类。

6.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7.社区干预研究的适用范围。 8.中医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 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2. 熟悉健康的相关概念;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定义;疾病的含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3. 了解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健康促进的领域与基本策略。 【教学内容】

1. 健康教育概述。

2. 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亚健康调制原则、诊断和干预。 4.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与策略。 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与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

2. 熟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3. 了解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和健康维护计划;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

1. 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2.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 3. 健康维护计划。 4. 健康管理概述。

5. 健康管理的内容与步骤、基本策略。 6.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时 间 安 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九章 传染病的防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理论 2 1 2 2 7 2 3 1 1 1 1 1

实践/训

1 1 1

自主学习 总学时

1 1 1 1

4

2 2 2 2 8 2 4 2 2 2 1 2 2 1 1 1 36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1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1 共 计 28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1.《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第2版) 主编:申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预防医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6版)主编:傅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篇: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0408修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xxx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 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等)

选修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临床医学专用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预防医学是重要的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预防医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预防医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生活与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服务与健康、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职业病防制等。其中安排 54 学时理论讲授和 0 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社会、行为等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作中预防医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向未来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达到“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于21世纪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今后在卫生事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使用。考核方式由负责该教学教师,按所教授的章节分开出题后汇总成考试内容,以闭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 绪 论(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掌握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3、掌握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4、熟悉健康决定因素。

5、熟悉生命全程健康与预防的价值。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7、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等。

2、主要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基本任务:①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学科性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既是一门医学的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3)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 (4)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常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预防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5)健康决定因素、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以及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连续带与疾病的“冰山现象”。

2、掌握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3、熟悉健康问题与疾病的个体现象。

4、熟悉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5、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了解疾病、健康以及疾病负担的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1)疾病与健康。 (2)主要健康问题:

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职业性危害、食源性健康问题、老年健康问题、 医源性疾病的定义。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第二章 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环卫)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

2、掌握环境有害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3、熟悉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4、熟悉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

5、了解危险度管理措施。

6、了解:环境的定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7、熟悉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

8、熟悉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 学时安排:理论课:12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各种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主要教学内容:

(1)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及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

(3)各种环境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4)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

(5)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

(6)环境危险度管理。

(7)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减压病。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水中需氯量及余氯量的测定。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8)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清洁氧的测定。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营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掌握合理营养

3、熟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熟悉人群营养状评价况

5、熟悉常见营养失衡所致疾病及其预防

6、了解临床营养

7、了解合理膳食指导

8、了解食品卫生与食物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课:9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人群营养状评价况;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 (3)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4) 氨基酸模式

(5) n-

3、n-6系列脂肪酸概念、种类 (6) 钙、铁、锌的吸收影响因素

(7)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 (8) 母乳喂养的优点

(9) 与衰老有关的膳食、营养因素 (10) 老年人营养需要 (11) 营养防治糖尿病的原则

(12) 各营养素及其它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肥胖的诊断方法

第四章 行为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促进的定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3、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4、掌握健康相关行为。

5、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6、熟悉行为和人的行为。

7、熟悉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8、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行为的概念、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1)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2)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 (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4)健康促进的概念

(5)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及干预原则 (6)健康信念模式 (7)阶段变化模式 (8)格林模式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熟悉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

2、熟悉公共政策与健康。

3、熟悉文化与健康。 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会因素、公共政策、文化与健康。

2、主要教学内容:

(1)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问题。 (2)风俗与健康;思想意识与健康;宗教与健康。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熟悉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3、熟悉医疗保障制度。 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2)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 (3)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十七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概念。

2、掌握初级卫生保健。

3、熟悉卫生保健策略。

4、熟悉社区卫生服务。

5、了解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6、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保健策略。

(2)社区卫生服务。

(3)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4)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第二十八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的概念和社区预防服务。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区、社区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的概念。

(2)社区预防服务,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社区健康问题,社区健康工作计划,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

(3)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健康维护计划。

第二十九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熟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4、熟悉计划免疫

5、了解医院感染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控制,流行特点及其对策,计划免疫,医院感染。

2、主要教学内容: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计划免疫。 (4)医院感染。

第三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

2、掌握高血压的定义。

3、掌握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4、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概述。

5、熟悉控烟的有效策略及措施。

6、熟悉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

7、熟悉高血压的危害。

8、熟悉主要慢性病的筛检。

9、熟悉慢性病自我管理。

10、了解长期照料。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吸烟的干预、高血压的管理。

2、主要教学内容:

(1)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 (2)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与吸烟的干预。 (3)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 (4)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5)主要慢性病的筛检 (6)慢性病自我管理。 (7)长期照料。

第三十一章 职业病防制(劳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种类与特点

2、掌握职业病诊断

3、熟悉职业病的预防策略

4、熟悉常见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

5、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职业病、法定职业病、职业病特点、职业病预防策略、职业健康监护与健康促进、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的条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主要教学内容:

(1)法定职业病种类及其特点。 (2)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3)职业病病人待遇。

(4)职业病预防策略,加强健康监护,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 (6)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7)职业卫生责任制。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与职业卫生标准。

(9)常见职业病防制(粉尘与尘肺、职业中毒)。(补充内容)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第四篇:内科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章 绪 论(自学)

【掌握】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熟悉】

内科疾病的诊断。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1.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熟悉】

1.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及呼吸功能; 2.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第三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

【掌握】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熟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第四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肺炎概述

【掌握】

1.肺炎的病因与分类; 2.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肺炎的的治疗原则。 【熟悉】

肺炎的流行病学。

肺炎链球菌肺炎

1 【掌握】

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措施。 【熟悉】

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

2.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点。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掌握】

1.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 2.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第五章 肺结核

【掌握】

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 2.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3.肺结核的诊断方法、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

4.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抗结核药的正确使用及大咯血的治疗。 【熟悉】

1.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 2.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六章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掌握】

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诊断;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熟悉】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

第七章 支气管哮喘

【掌握】

1.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鉴别诊断;

2 3.掌握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及措施(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熟悉】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第八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 【熟悉】

1.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和分类;

2.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理及相关辅助检查;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

第九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掌握】

1.肺癌的早期症状; 2.肺癌的早期诊断线索; 3.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熟悉】

1.肺癌的病理类型及与预后的关系; 2.肺癌的临床分型; 3.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第十章 呼吸衰竭

【掌握】

1.呼吸衰竭的分类;

2.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诊断标准; 3.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4.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

5.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尤其是氧疗)。 【熟悉】

呼吸衰竭的病因

3

第十一章 循环系统疾病总论(自学) 【掌握】

1.心血管病的分类及其特点; 2.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 【熟悉】

1.心血管病的预后; 2.心血管病的防治。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掌握】

1.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常见诱因; 2.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及措施(尤其是标准药物治疗)。 【熟悉】

1.心力衰竭的评价;

2.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尤其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心肌重构。

急性心力衰竭

【掌握】

1.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 2.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 【熟悉】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第十三章 心律失常

【掌握】

1.常见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2.常见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 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熟悉】

4 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

第十四章 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

【掌握】

1.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2.主要诊断依据; 3.心脏骤停的抢救措施。

第十五章 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

1.高血压病的诊断; 2.高血压病的治疗。 【熟悉】

1.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高血压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4.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第十六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掌握】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熟悉】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心绞痛

【掌握】

1.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2.心绞痛的诊断;

3.心绞痛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措施)。 【熟悉】

1.心绞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心肌梗死

【掌握】

5 1.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 【熟悉】

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2.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第十七章 心脏瓣膜病

【掌握】

常见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熟悉】

常见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和治疗。

第十八章 心肌疾病

【掌握】

1.常见心肌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2.常见心肌疾病的诊断。 【熟悉】

1.常见心肌疾病的病理特点; 2.常见心肌疾病的治疗。

第十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熟悉】

1.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症状机理; 2.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

第二十章 胃食管反流病

【掌握】

1.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原则。 【熟悉】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机制。

第二十一章 胃炎

6 【掌握】

1.胃炎的临床表现; 2.胃炎的诊断要点。 【熟悉】

1.胃炎的常见病因; 2.胃炎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 消化性溃疡

【掌握】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2.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4.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措施。 【熟悉】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二十三章 肝硬化

【掌握】

1.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2.肝硬化的诊断要点; 3.肝硬化的治疗措施。 【熟悉】

1.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 2.肝硬化的病因。

第二十四章 急性胰腺炎

【掌握】

1.急性胰腺炎各类型的临床要点及诊断要点; 2.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熟悉】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第二十五章 消化道出血

【掌握】

7 1.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2.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

1.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自学) 【掌握】

1.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2.肾脏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熟悉】

1.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及症状机理; 2.肾脏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七章 肾小球病概述

【掌握】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 【熟悉】

肾小球疾病的定义,分类。

第二十八章 肾小球肾炎

【掌握】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2.各型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主要的治疗措施。 【熟悉】

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第二十九章 肾病综合征

【掌握】

1.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2.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3.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措施,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8 【熟悉】

1.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的关系; 2.肾病综合征并发症。

第三十章 尿路感染

【掌握】

1.尿路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 2.尿路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与主要的治疗措施。 【熟悉】

1.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 2.与感染有关因素。

第三十一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自学)

【掌握】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3..治疗原则。 【熟悉】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各种病因。

第三十二章 慢性肾衰竭

【掌握】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熟悉】

1.慢性肾衰竭的分期;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3.各种临床症状产生原理。

第三十三章 贫血概述

【掌握】

1.贫血的分类;

9 2.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熟悉】

贫血的概念,贫血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

第三十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掌握】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5.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措施。 【熟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学特点(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第三十五章 溶血性贫血

【掌握】

1.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第三十六章 白血病

【掌握】

1.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熟悉】

白血病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疗方案。

第三十七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掌握】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熟悉】

10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第三十八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掌握】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熟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十九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1.内分泌病的分类; 2.内分泌疾病的防治原则。 【熟悉】

1.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四十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掌握】

1.Graves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甲亢的诊断。 【熟悉】

1.Graves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的药物治疗; 2.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改变。

第四十一章 糖尿病

【掌握】

1.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2.糖尿病的诊断步骤、方法和诊断标准;

3.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尤其是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方法。 【熟悉】

1.糖尿病的分型;

2.本病发展规律和常见并发症。

第四十二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自学)

【掌握】

11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治疗原则。 【熟悉】

1.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诊断; 2.血脂、脂蛋白的构成与代谢; 3.血脂与脂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三章 风湿性疾病总论

【掌握】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实验室检查。 【熟悉】

风湿性疾病特点。

第四十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RA)

【掌握】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熟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第四十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掌握】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措施。 【熟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六章 中毒总论

【掌握】

1.中毒的分类;

2.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3.急性中毒的诊断; 4.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 【熟悉】

中毒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四十七章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掌握】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

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措施(尤其是特效解毒药的应用)。 【熟悉】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病机理; 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八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掌握】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措施。 【熟悉】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因;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理; 3.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九章 镇静催眠药中毒

【掌握】

1.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2.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断; 3.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抢救。 【熟悉】

镇静催眠药中毒的发病机制,镇静催眠药的种类。

外科学

1,外科疾病分五类

2,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3,无菌术的概念,内容包括什么?各种消毒方法,适用于? 4,休克概论,概念,休克的临床表现,检测(尿量),特殊检测 治疗原则;(结合损伤) 5, 麻醉前准备,分类,用药

6, 局麻的方法,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过敏) 7, 围手术期特殊准备(糖尿病)外科感染概论 8, 创伤概论,几类伤口,闭合 9, 烧伤深度的识别,早期补液方案

10, 肿瘤概论(分期)5个各论(临床表现,体征,瘤标,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

11, 炎症临床表现、体征、全身反应 12, 骨折(定义,原因,并发症)

简答题:各总论、治疗原则、局麻的方法、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过敏)

病例分析:肿瘤 损伤

第五篇:《卫生法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本科) - 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法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本科)

前 言

卫生法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法。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如何规范卫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促进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保护行政相对人和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已日益受到卫生法学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卫生法学》这门课程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各相关章节的讲解,就是解答上述难题的关键。通过这门课程的修习,使理解并掌握卫生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卫生法治管理能力以及依法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法律观念。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杨平、杨培民、徐凌中主编的《卫生法学》教材编写而成的。按照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授课内容分为: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对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融会贯通;对于需要学生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对于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作一般介绍或鼓励学生自学,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时分配:讲课36学时,学分2分。

卫生法学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

授课内容(按章分)

第一章 卫生法基础理论 第二章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规定 第三章 卫生专业人员法律规定 第四章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规定 第五章 母婴保健法律规定 第六章 献血法律规定 第七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规定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规定 第九章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规定 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法律规定 第十一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规定 第十二章

食品卫生法律规定 第十三章 药品管理法律规定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第十五章

行政处罚法律规定

第十六章 行政复议法律规定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法 复习 考试 合计

学时 4 2 2 4 1 1 4 2 1 1 2 3 1 1 2 2 1 2 36 1

第一章 卫生法基础理论

【目的要求】 掌握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卫生法律关系及卫生法律责任;熟悉法的本质、渊源和实施;了解我国古代卫生法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对卫生法学的兴趣,认识卫生法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卫生法学的调整对象、卫生法律关系及卫生法律责任,讲解各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详细地介绍法的概念、本质、渊源和实施;一般介绍我国古代卫生法的情况。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章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机构的设置和监督管理、执业登记与校验;熟悉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了解医疗机构的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依法管理医疗机构的观念。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机构设置的程序和基本条件、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管理和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详细介绍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一般介绍医疗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

卫生专业人员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执业医师的注册和监督管理;熟悉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一般了解医师资格考试、护士管理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和构成,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熟悉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了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赔偿。让学生了解医疗纠纷的现状、存在的法律问题、事故处理的难点。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事故的概念、分析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以及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等法律规定;详细介绍医疗事故的预防、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规定;一般介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赔偿。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母婴保健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母婴保健的管理与监督;熟悉母婴保健的具体内容;一般了解母婴保健及母婴保健法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规定。

【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母婴保健的行政管理与监督;详细介绍母婴保健的各项技术服务;一般介绍母婴保健和母婴保健法的概念。

2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六章

献血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熟悉采供血的管理和临床用血的管理及法律责任;一般了解无偿献血的其他内容。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采供血机构和采供血管理,临床用血的各项规定;一般介绍无偿献血的主体、公民用血的法律规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七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法律规定,传染病报告和公布的法律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熟悉艾滋病检测管理、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使学生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疫情控制、传染病报告和公布中各自的职责。培养依法管理传染病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疫情报告和公布中,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种违法责任;详细讲解艾滋病检测管理、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一般介绍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传染病法治管理的现状。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熟悉突发事件的预防、法律责任;一般了解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准备、应急通报。使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其依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详细介绍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法律责任;一般介绍应急指挥部、应急准备、应急报告等规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九章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国境卫生检疫的对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的职责;熟悉卫生检疫传染病种类、传染病检测的内容和措施;一般了解入出境管理、检疫传染病人的管理。

【教学内容】 重点国境卫生检疫的对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的职责;详细介绍卫生检疫传染病种类、传染病检测的内容和措施;一般介绍入出境管理、检疫传染病人的管理。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熟悉公共场所的范围、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一般了解卫生监督员的职责、公卫生管理的主体。

【教学内容】 详细介绍公共场所的范围、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一般介绍卫生管理的主体、卫生监督员的职责。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一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的法律规定;熟悉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一般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病法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职业病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危害申报的具体要求、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的法律规定;详细介绍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一般介绍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防护管理规定、职业病的诊断、以及职业病病人的保障。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二章

食品卫生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及其职责,食品监督人员及其职责;熟悉食品卫生要求,食品添加剂卫生要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管理;一般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部门及职责。使学生充分认识依法管理食品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食品卫生执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教学内容】重点讲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及其职责,食品监督人员及其职责;详细介绍食品卫生要求,食品添加剂卫生要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管理;一般介绍食品卫生管理的部门及职责。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3学时

第十三章

药品管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定;一般了解新药管理、特殊药品管理、进出口药品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药品广告管理等。本章不做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定;一般介绍新药管理、特殊药品管理、进出口药品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药品广告管理等。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防治污染和公害的法律规定;熟悉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般了解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本章不做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防治污染和公害的法律规定;详细介绍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般介绍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五章

行政处罚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处罚的原则和一般程序;熟悉行政处罚管辖,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一般了解行政处罚的概念和执行。使学生掌握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依法行政。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处罚的原则和一般程序;详细讲解行政处罚管辖,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一般介绍行政处罚的概念和执行。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六章

行政复议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复议的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熟悉行政复议的原则和复议决定的做出;一般了解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复议的法律规定,懂得复议的法律意义。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复议的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程序;详细讲解行政复议的原则、行政复议决定的做出;一般讲解违反行政复议法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法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熟悉行政诉讼的证据,诉讼程序;一般了解诉讼参加人和民事赔偿责任的决定。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详细讲解行政诉讼的证据有关规定,以及诉讼程序规定;一般介绍诉讼参加人和民事赔偿责任的决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2005.3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可行性报告下一篇:幼儿中班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