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管理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20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学校精细管理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教育正由零星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稚嫩型向品牌型转变,而这其中精细管理不可或缺。在论述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开展精细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在精细管理脉络、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思路及管理举措等方面,提出富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学校精细管理社会教育论文 篇1:

洪水欲来,攀至更高的去处

前不久参访了一些“奇怪”的K12教育培训公司。

教室里没有老师授课,只有平板电脑。最好的老师录制教学视频,再由AI提供定制方案,学生们抱着平板就相当于上了名校。

这些姑且叫作“网吧学校”的新型教育公司,天使轮就能拿到过亿元的融资。他们的出现,让建立在“平均师资水平”基底上,依靠“人海战术”取得领先的传统社会教育巨头新东方、学而思等感到焦虑。从孔子起绵延了数千年的面授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事实上,不单单是教育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犹如汹涌的洪水,冲击着一切我们熟知的传统行业。

犹记滴滴、快的初露锋芒时,不少城市都爆发了出租车公司上诉事件。如今特斯拉、蔚来汽车的扑面而来,更把似乎最难发生变革的汽车产业,搅得犹如末日将至一般惊恐。

然而,洪水并非一日而成猛兽。宛若末日到来之前,上帝会告知义者诺亚赶快造船;行业的变迁与巨变,也总有先兆的启示。

低成本、大规模,曾是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生存法则。然而,12年前,我们采访一家国内知名男鞋品牌时,其创始人就已发出“从珠三角到武汉到四川最后无处可去”的哀叹—于是,他把工厂开去了制造业成本更低的非洲。

5年前,非洲也快不“灵”了。诸如埃塞俄比亚,不再一味引进低端产业。那位老兄反正也无处可去了,转而信奉精细管理,把非洲工人带到国内培训,在管理过程里找效益。

就在1年多前,精细管理也普遍做到极致了。行业内一些历经沧桑的鞋厂,组织庞大的人力与财力,模仿网易整合闲置供应链,试图做出一个个单品的“严选模式”。

如果说“搬家”意味着躲避洪水,精细管理等同于在洪水到来前新建一座高塔,那么在效率驱动的基础上重建竞争优势,则代表攀至位置更高的安全区。

攀至更高的去处,正是未来幸存者当下要做的事。这些事可能包括紧抓产品主义,积累技术优势,以及至关重要的商業模式创新。它们本质上都是以更高的效率把产品传递给用户,并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

正如美的CEO方洪波所言,美的不追逐风口,不跟互联网+,也不喊花哨的口号,就做提高自己段位的三件事: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

全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换个角度说,中国大多数产品都具有创新空间。

行业的重构,彻底的重构,对“装睡”的玩家而言预示着洪水肆虐的世界末日,但对仍有攀登高峰决心的勇者而言,却意味着新的创世良机。

要么,像海尔那样抛弃存量,重构自己;要么,像联想那样学习投资,重构别人。

洪水过后,留下新的世界,而你在哪里?

学校精细管理社会教育论文 篇2:

社会教育基层学校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摘 要: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教育正由零星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稚嫩型向品牌型转变,而这其中精细管理不可或缺。在论述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开展精细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在精细管理脉络、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思路及管理举措等方面,提出富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教育;精细管理;思路与对策;人才培养

社会教育是与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而成,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随着社会教育的逐步推进,目前的社会教育已发展成为具备优秀管理者队伍、具有办学内涵、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但内部的粗放型管理已严重制约着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品牌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社会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也只有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进一步凝练办学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紧扣现状,抓准精细要义,把握现实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社会教育应对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的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为瞄准生源竞争,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内部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而精细化程度也极不均衡。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竞争需求,只有在办学目标上精准定位,内部分工上精细责任,过程阶段上精要考核,逐渐向内涵型、品牌型、质量型迈进,方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2)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各社会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追求品牌建设、内涵发展的践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追求细节直至完美的过程。任何完美的表现都是建立在精细的基础之上的,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培训工作、学员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等等都要求精细化管理。追求完美源于细节而又归于细节,只有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立足校情,合理设置机构,形成管理合力

推进精细管理,要紧扣办学体制、紧扣学校规模、紧扣人员特长,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有效健全各类制度,切实形成管理合力。

(1)条块化构建管理网络。首先,可以将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及网站建设、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文字材料等各类工作条分缕析,纳入归口的中层管理部门。这样分块管理,能有效下移管理的重心,突出管理的中心。其次,可以本着“分工不分家”与“便于事业开展,便于质量提升”的原则,致力于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打造。每年度要对教师的分工进行“合理化、最优化”微调,尝试推行“轮岗制度”,着力形成校长层、中层及教师、学员层的层级层进式管理模式。

(2)科学化执行管理制度。首先,在健全常态的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的制度基础上,建立诸如《社区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分片包干责任制》等具备社区教育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着力形成制度文化。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心声相融合,邀请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将原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相整合,完善修订形成新的、更切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制度,为精细管理的推进提供基础。其次,要打破“大锅饭”,激发“内驱力”,注重制度“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辩证统一,切实理顺各类管理的精细化脉络。

三、根植认识,深刻理解要领,挖掘精细内涵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刻认识,方能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在加框搭建上求稳,在具体落实中求准。

(1)要加强精细管理内涵的诠释。精细化管理,简而言之,精为“精致”,细为“细微”,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走向个性化管理的必然阶段。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精细化地确立办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精密构建组织架构、精细解决存在问题、精致落实人员分工、精心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更要留足对应的精细管理中的过程痕迹,做到件件落实,事事可查。

(2)要着力理清精细管理的思路。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按照业务学习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各类培训与能力竞技相结合,科研课题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师资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与建设。其次,要切实加强精细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舍得投入,用于改造场地、路面、建立实训室、盘活土地等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培训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要求,本着对教师与学员宣传、引领、激励性的原则,营造切准本校培训特点,满足校本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力争环境整洁,赏心悦目,设计合理,富有品位。

四、回归服务,强化常态管理,凸显过程痕迹

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要确立“管理即服务,精细化管理即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精细管理的常态化,注重过程管理的痕迹化,不断体现“服务提质量,服务创品牌,服务彰信誉”的要求。

(1)过程管理严格、细致、扎实,逐步体现精细管理要求。首先,社会教育基层学校在培训的过程管理上要想方设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办班计划的编报、培训通知的发放、课务课程的设置、考试考核的落实、培训证书的发放及最后的培训资料的归档等,全过程、全方位留足精细管理的痕迹。一是在报名招生阶段,应以电子稿为主体,纸质稿为辅,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学员的基本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无差错。二是将传统通知手段与现代通知手段相结合,与学员构建沟通渠道,实行“双保险”。如可以以电话、短信等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还可以以纸质稿的方式直接寄送,学员签字确认的形式进行互动沟通。三是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有纸质的签到程序,而且在培训中途及课堂结束前还应具备点名环节,确保学员的“到课率”,有条件的社区教育基层学校甚至可以采用“指纹”点名。四是抓培训的授课质量,要严把兼职教师质量关。校行政主任及班主任可以跟踪听课,把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还可以每次授课后随机抽20%左右的学员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五是在考核后的发证上,可以采取上门领取、签字确认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送证上门”签字确认的形式,确保每张证书不遗失。对于技能及对应的理论培训,应当着重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上按照“对象、内容、时间、目标、方法、考查”等“六个方面”切实做到“段段清”。其次,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不仅要注重阶段考核,而且要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可以在学员培训结业后开展批量式跟踪调查服务,对培训的质量要求、后续培训的需求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工作。其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逐渐体现精细化要求,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举办教研活动,安排工作要求,研讨工作难题。甚至对教师要提出听课要求,如每位教师的学期听课量达20节(次)。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监控外聘教师的授课质量。

(2)档案管理周密、齐全、规范,初步显露精细管理要求。首先,要按照“办班”必留“痕迹”的要求,社区教育基层学校要留存一定的过程管理以及阶段考核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邀请档案局的专家来校指导,着手进行档案的科学化装订、编册与留存。其次,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其三,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逐步注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

(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作者:周良

学校精细管理社会教育论文 篇3:

浅析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创新

【摘要】鄉镇成人学校是开展基层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宜兴市芳桥成人学校在实践中创新自身办学模式、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本文就以上内容作一分析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成人学校  管理  创新

乡镇成人学校是开展基层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工作内容繁杂。学校教师人数较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容日益丰富,内部管理的创新早已成为自身的迫切之需。近年来,围绕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芳桥成人学校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立足社会需求,创新办学模式

(一)“借鸡生蛋”,联合办学。学校与有关大学主动协商,采用联合办学模式,利用大学的办学资质和师资力量,在学校内设立教学点,开展成人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本地学员的需求,解决工学矛盾。学校主动出击,加强社会宣传,努力做好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工作。同时,严格执行《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学历教育班规范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办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依托优势,打造品牌。芳桥镇乡镇企业发达,需要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这是我们学校可以依托的区位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芳桥成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创建办学特色,更好地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与市教育局、技监局及街道办主动协商,积极打造岗位培训品牌。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施精细管理

学校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强化工作执行力,坚持不懈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提高工作实效,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一)完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便于精细化管理;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几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根据宜兴市教育局下发的“两项规范”基本要求,结合成人学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创新工作制度。(二)创新过程管理。提高工作执行力,狠抓日常过程管理,做到“四个有”。一是每周有工作汇报。学校召开每周工作例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出疑难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督促日常工作。二是每月有工作检查。每月组织检查每位教师分工职责落实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记载。三是每季有阶段总结。学校每季度组织一次阶段性工作总结,表扬先进教师,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四是年终有绩效考核。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体现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原则。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与创新的关键,是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常态性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

(一)队伍建设与系统培训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培训内容结合工作需要,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围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村(居、企)业余学校示范校创建等内容开展校本培训,为实际工作提供具体操作程序。同时指派教师积极参加市级组织的集中培训,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

(二)队伍建设与读书活动相结合。学校制定了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市教育局要求购置读书活动相关书籍,做到教师人手一册。读书征文比赛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同时做好校内选拔,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知识竞赛。读书活动已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形式和新常态。通过读书活动着力培育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积极构建书香校园。

(三)队伍建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全员参与。采用“研训一体”模式,将工作问题研究和教师素质培训紧密结合,从工作现状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内容和实践过程的培训。围绕实践性问题,如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四)队伍建设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学校作为宜兴市社区教育中心示范校,抓住与其他薄弱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结对帮扶工作这一契机,发挥引领作用。由本校主管业务的骨干教师具体负责教师结对工作,并以全面提高学校双方教师业务水平为重点。一是加强教育科研合作。采用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做到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加强教学管理合作。学校双方及时交流管理心得,共同探讨学历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褚国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论文下一篇:工科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