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安全生产关系重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开局的一门通识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及与线下教学的互补性,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问题,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一篇: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内容设置及教学中的难点和不足,分析了该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教学实践上一些有意义的探索進行了总结,并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教学实践

“科研导论课”作为先导性必修课程,为大学生顺利进行和完成科研训练而服务,但其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该专业涉及学科门类多、依托行业多,其“科研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存在一定困扰。笔者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的主讲人员,对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安全工程专业设置“科研导论课”的必要性

1.“科研导论课”对安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科研导论课”是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科学研究的意义、方法、步骤、学术道德等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使他们掌握论文撰写、专利申请、课题申报等基本科研技能。因此,这门课是大学生迈入科研大门的指向标,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目前约有1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涉及采矿、石油、交通、军工、建筑等行业。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由于我校的煤炭行业背景,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长期以煤炭企业为依托,科研方向多为解决煤矿井下“一通三防”难题(一通指通风,三防为防尘、防火、防瓦斯)。因此,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科研导论课”定调为以介绍安全采煤的科研为主,从而确立了该门课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思路。

2.该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难点。(1)课堂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知识覆盖面与教学深度的矛盾比较突出。该课程只有16学时,但课堂上既要全面讲解相关理论和方法,还要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深入探讨,造成讲解的覆盖面与讲解深度存在一定矛盾。(2)参考教材少,缺少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内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陈中文等编著的《大学生科研导论》,其内容很全面,但该书是面向所有本科生的科普类教材,没能联系具体的专业实际。(3)教学内容上文字多、实例少,培养方案上理论多、实践少,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科研导论课”具有一定科普性质,教学中理论、原理性内容居多,难以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内容设置思路及实践

1.该课程内容设置和优化。(1)强化教学重点内容,巩固学习知识要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为科研意义、科研步骤及方法、文献检索、科研选题、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发表等,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首要任务是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环节,核心任务是要掌握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其次,文献检索也是科研的基本技能,需要掌握。(2)增加安全专业的应用实例。介绍当前安全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瓦斯吸附解析实验”作为科研应用实例,在举例过程中展开科研训练相关的方法、步骤、环节等内容的教学工作。(3)阐述学科交叉,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笔者以所在科研团队发明创造的一些新产品为例,讲述学科交叉在瓦斯防治、矿井降温方面的应用。

2.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1)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翻译”能力放在首位。这里的“数学翻译”指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的过程。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其核心是能熟练运用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安全相关的科研工作,多数要求把实际工程问题转换为微积分方程式来表述。为此,笔者在课堂上以导热微分方程、流体连续方程的推导过程为实例,向学生展示高等数学在实际工程物理问题中的应用。(2)以科研成果总结与发表为核心的教与学。本科阶段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指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笔者在讲解论文写作时,提出了“九步走”的概念,涉及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各部分的写作方式及技巧。同时,借鉴新东方英语写作的培训模式,创建了“摘要五句话”、“引言要转折”、“结论要点题”等一系列好记、易理解的要点短句,帮助学生消化学习。在专利介绍方面,着重讲解实用新型专利的撰写要点,说明专利请求书的填写过程,从而让学生快速掌握专利的写作技巧。(3)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丰富教学手段。该门课中“学术规范与道德”部分的概念较多、抽象度高,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平台列举具体事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学术不端行为时,以“美国舍恩事件”、“韩国黄禹锡事件”等进行说明,让学生铭记这些造假、篡改数据等行为的危害。而“文献检索”部分则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该部分是科研训练中很重要的一块,良好的文献查阅习惯可使科研工作者受益终身。目前多数学生还停留在网站查阅阶段,检索文献费时费力,所以熟练使用文献管理查阅工具软件也是必备科研技能。笔者引入Notexpress软件,就其检索、查阅、下载文献进行现场连网讲解,并对一些实用的特殊功能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了解专业文献管理软件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4)优化考核方式、突出考查重点。“科研导论课”因其科普性质,一般为考查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指标,综合学生课堂、课后的综合表现来给定最终成绩。由于考查内容具有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关注点。论文写作是教学重点,更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前述的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论文格式的正确性、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创新性、文笔的流畅性等是评判成绩的指标,以此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3.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科研导论课”虽然概念较多,但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发展新的理论。因此,这门课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1)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我校有“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深部岩土力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实验室,配备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检测仪器以及大量自主开发的科研专用实验平台。该课程立足于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除了在课堂上对重点仪器进行讲解外,还在课下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并实际操作瓦斯吸附解析仪等仪器,加深学生对科研的理解,为大学生创新训练做准备。(2)培养科研竞赛意识。目前安全专业本科阶段也有一些科研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等。这些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向竞赛这一块有所倾斜,如列入竞赛申报条件、参赛流程、获奖案例等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竞赛有所了解,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三、结语

“科研导论课”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内容设置的优劣、教学质量的高低都将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因此,这门课的内容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式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

本文对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和教学难点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的思路,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在内容设置上,应以科研环节和成果发表为教学重点,以安全专业的科研实例介绍为主,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翻译”能力放在首位,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发表作为教学关键;在教学方案上,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竞赛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希望这些教学实践能为其他院校安全专业“科研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和实践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小平.《科研导论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30-31.

[2]杨军,石海洋.浅谈《科研导论课》教学内容创新及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4-75.

[3]吴建松,秦跃平,杨小彬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41-43.

[4]项建斌.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前沿,2013,(04):176-177.

作者:刘伟 杨小彬

第二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课程中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 安全生产关系重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开局的一门通识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及与线下教学的互补性,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问题,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混合;安全工程;导论;线上;线下

一、引言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是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2014〕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化工安全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复函》(教高厅函〔2017〕59号)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1984年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42所院校设置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专业本科或专科,到2019年已有160多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

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全过程践行OBE、知行合一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的专业发展史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和规划自身学业、专业和职业,强调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事业观的一门通识性专业教育课程。目前,根据宁波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统一要求,总课时为22学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6课时。

二、存在的问题

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时匹配不足

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于2015年开始招生,在政校共建模式下,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了化工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方向,并分别依托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和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培养。所有的学生需在第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后分方向,因此主要依托该课程向学生介绍两个方向的异同点。根据“专业+安全”的定位,建筑安全与化工安全两者的学科差异很大,需要在有限的11次课程中由两个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这与其他专业同样的课时相比,显得教学课时存在不足,无法保证教师可以讲透、学生可以听懂,所以在分方向时应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内容受限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括安全科学和安全工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融三个层次,其应用领域涉及社会文化、公共管理、消防、化工、交通、机电、船舶、农业、渔业、检验检疫等各类行业领域乃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安全工程为新建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存在突出短板或边建边用等问题,校内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专业实验室的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因此,课程的授课内容仅局限于专业办学背景、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化工和建筑等典型行业领域的安全概况及职业发展机会、大学四年学业规划建议等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后,仍感到较为迷茫。

(三)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多教师授课模式,大部分老师是通过类似主题式讲座进行,无法统一考核内容要求。同时,课程面对的学生都是刚入校的新生,都处于学科专业打基础的初级阶段,因此课程考核要求为100%的平时成绩,其中出勤占20%、课程论文占80%。但考核形式简单后,又会遇到相当数量的学生敷衍了事,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大篇幅抄用网络现成内容的问题。这给教师的评分及学生成绩的公平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前期准备

当前,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以课程信息化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为出发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1-3]。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课程以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为建设目标,根据现有课程基础,依托超星网络平台和政校共建优势,通过组建校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师团队,从课程设计、课程视频制作方案、建设进度计划和建设措施几个维度,开展全面论证、研究,明确具体要求与细节。

(二)加强课程建设的投入保障

积极利用校、院两级的政策,课程通过申报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学院按学校立项经费1 ∶ 1配套的方式,保证了课程经费过程中的经费支出与激励。同时由专业负责人担任建设项目负责人,保证了专业内容资源的协调与投入。

(三)加强课程建成后的运行支持

课程建成后开课的第一个轮次,对课程主讲团队承担课程教学的课时给予课程培养计划学时数的2倍奖励核算。开课第二、三轮次,按1倍奖励核算。开课三个轮次之后,按0.5倍奖励核算。鼓励、支持课程团队管理、使用好建设成果。同时,在校级以上其他层次课程项目立项申请时给予倾斜。

四、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线上内容框架

学校和专业均应运而生,因此在线上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了宁波的地方特点,通过自建、选摘、链接等方式分别设立了“了解宁波、宁工、安工”“教师讲座专题”“专家讲座专题”“专业实践”“宁波代表性企业欣赏”“安工学子成果展”和“安工毕业生寄语”七大板塊。

(二)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

线上的大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电脑、手机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空、次数的限制。

(三)补充了考核的过程性

线上学习的全流程、全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后台数据体现,线上的过程化考核主要以学生在线自主完成任务点学习情况、线上作业与测试成绩等为依据,考核结果以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的总评成绩,过程化考核也提升并保证了学生自学的质量。

(四)突出了线下教学的重要性

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补充,而不是课程教学的全部。线上的学习组织要结合线下教学的进度开展,通过线上教学弥补线下教学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展现和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等缺陷。线下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知应会及线上作业、测试反馈存在的问题,也保障了课程团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线下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准备与组织上,提升线下课程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课程建设以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投入保障和运行支持,初步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时匹配不足、教学内容受限、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课程考核的过程性,也丰富了线上教学的内容,提高了线下教学的质量,为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辉.“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即时互动”实验课教学模式初探[A].事故预防与灾害防治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13-116.

[2]Hui Huang,Dan Qiu,Chunji Zhuang,etc.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 based on “1+X” model[A].Atlantic Press: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19,vol.350:160-163.

[3]庄春吉,黄辉,高巍,等.云端仿真平台下《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7(11):224-22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黄辉 庄春吉 仇丹

第三篇: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设想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在我校开设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基本的处理处置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多来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生源变化,指导我们对该课程在职业素养、学习素养和工程素养及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以便培养对专业有兴趣、能创新和适应就业环境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导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出口

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在我专业已经开设10多年了,目的是对刚进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开课之初,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窄,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原理知之甚少的,故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原理、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环境伦理、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等社会科学,清洁生产、环境污染物治理和环境监测等环境工程技术科学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基本的处理处置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随着环境基础知识的深入人心,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也随着更新。最近几年,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书呆子式学生不适合社会需求,故新入学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所读的学科和专业应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所处的校园环境和面对的教师、同学应持正确态度,如何在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指导下安排自己学习计划和达到应具备的标准,如何防止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以上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将面临且正确解决的问题。为此,低年级学生开设一门比较系统、综合的有关大学学习的指导和专业内容介绍有关的课程势在必行,亦即对专业导论课程进行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庞大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其有关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与各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源头控制、绿色化学等清洁生产工艺。我国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环保课程,而我校开设环境学导论教学课程也有10年多的时间。教学内容上,从最初的环境科普教育,引申到环境学原理教育,从环境学原理教育,扩展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教育。从环境科学内容发展到环境工程素养教学,教学内容亦即随着环境学科的发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以满足工程学科学生对专业的足够了解。与之同时,大学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化,课程内容还应该包裹以下内容:

(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国际专业教育发展、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特别强调本专业特色与发展、师资介绍、学科地位);(2)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高等教育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活动、培养体系与专业课程);(3)专业方向与专业内容(管理方向、水控、固废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方向);(4)专业活动与专业资源(专业学术组织、专业学术刊物、专业学术会议和专业网站资源);(5)专业学习与职业成长(专业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综合讨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授,要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同时指导学生在职业方面的规划与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环境工程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环境工程素质教育。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革:

1.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宽知识面。为了更好地满足“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的要求,授课中应该继续加强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授,同时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环境学的内容变化快,每年的授课中将增加较多的新内容,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较大篇幅地介绍该学科的新发展,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变化,而且不同行业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各行业是环境问题出现不同,有其特殊性,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工艺等及时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同时有关“三废”治理主要针对化学工艺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内容上比较新颖,学生学习有其必要性。

3.完善纺织特色教育:重点进行纺织行业介绍,讲述有关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深入细致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4.工程素养兴趣引导。指出科学与工程区别与联系,强调工程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教导学生怎样打好工程基础。

二、新教学大纲重点内容

对旧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大纲中简单内容、高中已经学的部分如生物环境有关内容删除,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得到的知识安排自学如人口与环境关系等,可以简单讲解的就少讲。把节省出的时间一部分用于讲解环境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基础和攻克特点,一部分用于讲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计划、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规划。总之,通过教学改革,把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知识青年献身环境工程专业的起点,激发一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到环境事业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因此,除了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作为课外补充材料外,同时在课堂上利用新闻媒介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来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1.案例式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如在讲授温室效应时,给同学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在讲水气声渣污染状况和污染控制时播放清华大学制作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校研发的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录像。并结合实际,进行环境评价分析或交流讨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在院士和专家的谆谆教导中成长。

2.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为增加授课趣味性,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

3.实践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搜集相关科学资料,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并结合最新环保条例及规定、法律法规等讲述,推荐环境相关网站及书籍,解读《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对经常报道的环境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在解决和寻找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多媒体为手段制作的电子教案,克服了传统教学很不直观的缺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既增大了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在播放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时,更体现了电子教案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演讲教育学生怎样通向成功的殿堂。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理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充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解剖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讲授基本方法的同时穿插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云燕,柴立元,杨志辉.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3]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何强,井文涌.环境学导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大翚,徐新华.推广《环境学导论》的教学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2000,(3):37-39.

[6]曾丽璇,张秋云,吴宏海.“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9-10.

[7]Eldon D.Enger,Bradley F.Smith,Environmental Science9th edition.(影印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张国强,李志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登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源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职工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