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景观水处理

2022-10-09

第一篇:浅谈城市景观水处理

景观水处理

为什么重庆涂山湖几千万元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

据2011年03月27日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涂山湖花了几千万元的钱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报道原文如下:

重庆涂山湖治污遭质疑:花了几千万,只管两个月?

涂山湖:几千万治污只管两个月?

占地110亩的涂山湖,位于重庆南山镇街道联合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当地居民游泳消夏的好地方,但随着城市发展,周边新建的小区和学校生活污水直排入湖,使得整个湖水受到污染,一到夏天便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你闻闻,好臭啊,这湖今年1月才治理好,现在又臭起来了。”3月15日上午,65岁的何大妈一手提菜,一手捂鼻走过湖边。

“投入几千万元治理污水,怎么只管了两个月?”湖周围的居民议论纷纷。

涂山湖部分区域又现污染

治污未达到预期目标

据了解,在市民们的强烈反映下,去年重庆南岸区将涂山湖整治工程纳入该区民心工程之一,拟投入7000余万元进行整治。

南岸区环保局局长周永秋介绍,在湖岸两边修建了环湖管道,结束污水直排历史,将收集到的污水全部接入鸡冠石污水厂。然后把湖水抽干,清除受到污染的老淤泥,并在湖底洒了几百吨生石灰消毒,前后消毒3次。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靠近黄桷垭一边的湖水,清澈见底,湖上白鹭纷飞。加上刚修好的休闲步道和草坪大树,让涂山湖郊野公园初显美丽。

然而,靠近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涂山湖,却污水横流,又黑又臭。

靠近学校的桥下是一条新修好的环湖截污管道。管道连接着高山流水等居民小区的污水出口。管道附近,看得见有多股污水直排涂山湖,还有许多小股污水在慢慢渗透。污水染黑了一大片涂山湖水,水上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臭味,与远处的休闲步道、喷泉、草坪、大树格格不入。

据了解,这根截污管是去年初才动工修建的,修管道时,工程方还对湖中淤泥进行了清理。

“今年1月,截污管道修好,很快,再也没有污水流入涂山湖了。新储湖水,清澈见底。我们好高兴哟,南山空气好,树多,以前的涂山湖又黑又臭,和南山环境不般配。这不,涂山湖变干净了,小区业委会准备在附近‘二外’桥下修一个锻炼场地。”家住附近的杨大妈说起涂山湖的治理,一脸笑容。

果然,“二外”桥下,是一大片推土机刚刚平整过的黄土。“这里要建半个蓝球场,那里是看台。这里要修乒乓台,那边是麻将室。”小区居民如数家珍。

“现在湖水变清了,大家都想在湖边锻炼身体。”

“谁知,不到两个月,这湖水又发黑变臭了,咋整的,大家都搞不清楚。”

小区居民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治污过程一直备受争议

涂山湖曾是重庆主城“肺叶”上污染最严重的湖泊,黄桷垭涂山湖综合整治工程没有完全挖走湖里的淤泥,而是用黄土和石灰掩埋。施工方的这种做法曾受到涂山湖周围居民的质疑,认为是在填湖。

“1958年的时候挖的这个湖,当时从山上的溶洞流水下来,很清澈,我是在湖边长大的。”今年72岁的钱大爷是在工地上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也是黄桷垭的老居民。

但后来,很多居民在湖边洗衣服,有一些人在湖边建了养猪场、承包涂山湖养鱼,甚至有的居民乱倒污水,慢慢地涂山湖就成了黑漆漆的“臭水塘”了。钱大爷称,之前负责清淤、修排污管道的那家单位在去年夏天就撤走了,淤泥只清理了岸边的一些,一些淤泥用黄土掩埋后打上钢筋、压上大石头,目的是将地基铺平再在上面修公园的道路。“涂山湖的面积比以前小了,有的地方向湖中填了约10米长的泥土”。基本上湖面的四周都有不同距离的填盖。

陈女士在湖边住了好几年,她介绍,当时往湖里撒石灰的时候,她还去施工队上了几天班。湖中的淤泥确实有部分没有被清理运走。“涂山湖靠湖边公园的那一边运走了一些,但是靠住家这边和靠湖中位置的淤泥只是翻开后撒上石灰”。陈女士称,当时撒石灰时还很危险,淤泥承受不了人的重量,大家就在淤泥上搭木板往中间走。

重庆大学的一位岩土工程教授告诉记者,施工方的做法欠妥。首先,将湖中的淤泥翻开,再用黄土来掩盖,不仅导致湖面缩小,也没有解决到本质问题,因为半坡地下渗水,仍然会导致淤泥漏出,污染物仍可对湖内进行污染,应该将淤泥全部清走。

其次,用石灰来消毒湖中央淤泥也有问题,因为石灰与淤泥没有什么反应作用,石灰主要作用是吸水和杀菌,但淤泥内最重要的污染是泥土和粘土,另外,石灰过量还会影响今后湖内的水生植物、鱼类生长。如果考虑到喀斯特地貌,也可以用新鲜的土壤将淤泥清除部分夯实,而不是留住淤泥。

有关部门表示马上整改

南山管委会是新建的,在翠绿的山林中,显得非常优美。三楼若大的会议室,管委会副主任李京衡向记者介绍了涂山湖郊野公园综合整治工程。

2010年,把涂山湖打造成郊野公园,是南岸区政府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工程分为前期治污和后期建园两部分。为此,2010年初,区政府先期投入1500万元,治理涂山湖污水。

2011年1月,涂山湖治污工程结束后,马上开始后期建园。眼下,大树、草坪、休闲步道已经建好。

“14日,我带孩子到涂山湖玩耍,发现湖水又变脏了,还有点味道。15日一上班我们就在查找原因。这不,负责工程的同志都在现场查看呢。”李副主任说。

“我们肯定会查明原因,并马上整改。相信要不了多久,流入涂山湖的污水将重新被截流。到那时,我们会主动向记者通报的。”李副主任非常诚恳地说。

据了解,3月15日上午,重庆市检察院的人也来到涂山湖。“我们是得到市民对涂山湖二次污染的的投诉后才来的。这里面有没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和其他行为,我们将调查。”该市检察院的人对记者说。

3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涂山湖发现,原本肆意横流的污水停止了,但是截污管道附近依然有小股黑水渗出。湖面上的大型漂浮物已经被清理,湖水散发的臭气小了许多,不过依然浑黑。

看了这个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一些处理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花了七千多万元,湖水却只干净了两个月,这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这种露天的水体,自净能力很低,即便没有污水排入,也会面临很多污染因素,比如:大气降尘、雨水地表径流带来的地表和土壤中的外来有机物和氮磷元素,水体自身不断衍生死亡的生物群落积累而成的有机物,夏季高温时太阳暴晒导致蓝藻大量爆发,以及部分偷排污水、垃圾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景观水体的恶化,就算把污水抽干净了,之后换了水,仍然面临着这些污染因素,所以这样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会长久达到满意效果。就后面相关部门提出整改,仍然是进行截流,这样可能暂时性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不从根本上处理,那以后还是得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还是得从治污理念上来考虑这件事情。

这种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大多数地方对湖泊河流仍然采用的是截污、清淤、修堤岸等方式处理,这些措施很有必要,但只能算是处理的第一阶段,其仍然无法解决上述提到的污染问题,所以还需要第二阶段的处理措施。

纵观国际上相关治理技术,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面临中国目前的问题,虽然污水处理率很高,流向河流湖泊的污水基本被截流,但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水质却没有彻底好转。从八十年代初,日本就开始实施对河流湖泊直接净化的治理,之后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推广,其直接净化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其原理就是直接在水体内部构筑强大的生物净化系统,大量繁殖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来分解水中和底泥中有机污染物,随时净化水体,使景观水体保持强大的自净能力。这种方法可以真正保证水体清澈,达到可持续的净化,而且这种方法是直接在水体内部运行,不需要土建施工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投资费用。

因此考虑如何在景观湖体内部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很值得大家探讨深究。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选择并实施以直接净化技术为核心的第二阶段治理措施势在必行。

第二篇: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

“一条石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是重庆山城地形陡峭的沿江河谷地带半边街的生动写照。

(3)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切忌使用体量高大而又造型单调、布置呆板的建筑,更不宜大量地堆积。

(4)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

(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

(6)沿河两岸建筑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水面的宽度来考虑

当河道较窄,一般要求两岸建筑风格一致,最好作为整体来考虑;

当河道较宽,不必强求两岸建筑的统一协调,重点应考虑对景观轴线及观景点的设计。

三、植物

植物的景观作用

2、利用植物组织景观

(1)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景色

(2)利用植物创造不同的空间气氛与意境

利用植物创造和谐的城市景观

A、利用绿地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取得平衡、

协调

B、开辟沿江、河、湖岸绿地,增加人们亲水、

近水的机会

水岸绿地应设计为一定的开敞绿化空间,面向水体,视野开阔无阻;绿化的布置以不妨碍水上和岸上借景、对景为准则;设计不宜平均单一没有重点。

对临水沿岸的处理,通常采用分层的方式。第一层作为临水步道或临水平台紧贴水面;第二层布置在堤坝顶面,作为沿岸人行交通及观光步行道。

C、利用绿化树木缓和不同空间或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形成“中性过渡”

D、利用多种绿化手段,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景观质量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植物的生长对景观效果的影响

注意突出绿化的地方风格

(3) 因地制宜进行绿化,丰富植物景观

(4)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体现古树名木价值

(5) 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创造生动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1.自然景观要素的景观处理

一、地形

1、不同地形条件的景观特征

(1)平地

A、利用建、构筑物自身的高低和绿化植物的配置求得三维空间的变化

B、大胆运用色彩,并借助于光影效果,加强空间的变化

C、突出重要景点和景物,利用它控制整个地区形成主宰

D、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山石、水体打破平地上的单调局面

(2)山地与坡地

与平地相比,山坡地形景观特征一般有:

A、变化性B、流动性C、方向性D、眺望性

2、山地的景观价值和利用

(1)作为城市远景透视和背景

A、把与城市毗邻的延绵山峦、奇峰、秀山组织到城市空间中来

B、用建、构筑物巧妙地点缀重要的制高点

c、山,特别是山峰可作为城市定位控制和构图的主要因素

(2)保留山体的自然美形象,构成城市佳景

依自然地形布置建筑,组织空间

B、山脉、陡坡往往可成为城市良好的轮廓线

(3)利用山体和地形高差,突出城市景观的人工美

A、为人们提供各种仰视、平视、俯视的条件

利用地形高差创造多种水体景观

结合地形,兼顾布置,形成远近结合、上下呼应的城市空间环境

3、保护自然地形与特色景观

对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山顶、丘陵、湖泊、河流、海湾、岸线、旷野、谷地等)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

二、水体

风水术对平洋地区提出了“背水、面街、人家”的环境模式

1、水景的处理

(1)水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

有自然状的水和人工化的水两种

自然状态的水体

一是指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水景,依水就势地布置城市空间

二是改造水体或岸堤,使自然状的水在城市中不是简单地再现

B、人工水体

(2)水景设计要求

A、创造近水和亲水的环境

主要与水体堤岸处理有关。平面为规则形的水池,池岸常处理为让人能坐的平台,其高度以满足人的坐为标准;池岸面距水面的高度以手能摸到水为好。

B、注意水体的尺度

搞好滨水带的综合设计

设计处理可分两类:一是注重人为景观,二是偏重自然形态。

在滨水岸设计中,无论是注重人工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采用陆、岸、水三者分离的任 何处理方法;二是采用单调、呆板的处理方法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1 ) 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 ) 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

(3 ) 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4 ) 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

(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

(6)沿河两岸建筑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水面的宽度来考虑

第三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纽约、悉尼、威尼斯和我国香港、苏州、青岛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誉世界。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的最佳的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城市滨水地区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北美早期案例的成功实施也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滨水带与城市开放空间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宾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绿地、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实体形态

沿岸建筑实体滨水区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滨水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可考虑设置屋顶花园,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还可将地层架空,是滨水空间

有利于滨水区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的引入。建筑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并在沿岸布置适当观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上,应注意留出能够快速容易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便于人们前往进行各种活动。应注意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大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层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景观的重要因素。滨水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就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时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在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具体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上,要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沿,线脚,相同母题等。

桥梁—城市跨越空间形态桥梁在跨河流的城市形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是由于桥梁对河流的跨越,使两岸的景观集结成整体,特殊的建筑地点,间接而优美的结构造型以及侨上桥下的不同视野,使桥梁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城市桥梁的美,不只体现在孤立的桥梁造型上,更主要的是把桥的形象与两岸城市形体环境、水道的自然景观特点有机结合。因此应允许重视城市桥梁的空间形态作用,将具有强烈水平延伸感的桥梁与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创造出多维的景观效果。

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场所的公共性要是这条绿带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必须防止各种圈地现象,使市民不能进入,。图过这种现象很多就会妨碍公共活动的自由性、连续性,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

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线—连续不断得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水体的可接近性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环境保护与生态化设计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四川成都的府前河综合整治工程就是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道路网六个子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第四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 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 ”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 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

3 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 Tietgen Hallof Residence) ,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 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

4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

5 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 69 - 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 : 1271

[ 3 ]铃木美湖,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概述[ J ] 1中国园林, 2004 (11)

第五篇: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 要:论述了目前福州地区6种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现状,以及建设与保护滨水绿地空间的6种设计创意理念与空间景观效果。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展现滨水绿地开放空间景观特色。根据亲水性设计理念,创建各种亲水景观。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园林景观和湿地保护景观。根据规划的设计创意理念,创建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 关键字:风景园林;滨水空间;规划景观;保护利用; 1. 福州滨水区域空间景观的建设历史及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为了改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

1.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如白马河公园滨水绿地,宽度一般只有几十米、二十几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着河岸建设,地势平坦。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一些景观小品,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马河公园,面积5.82h,紧邻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晋安河公园,面积15.51h�O,紧邻洋下新村、王庄新村。这些新村与滨河公园,只隔着宽七八米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这类绿地面积83.7h�O,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24.5%。

1.2 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或宽不足10m,或宽40~50km,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仓前公园,面积1.5h�O;1996~1997年建成江滨大道的公共绿地,沿路长26km,宽度8~15~20m不等,面积近28h�O,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这类绿地面积60.3h�O,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17.7%。

1.3 滨水区域大面积拆迁危旧房,建成公园绿地。近年福州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对沿江几万平方m的违章搭盖及破旧危房进行拆迁。新建成的滨水区域,如闽江公园,北岸线长5.5km,河岸绿地宽100~200m,面积47.5h�O;南岸线长7km,河岸绿地宽150m左右,面积达6.5万�O,使福州滨水城市空间景观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观形象。

1.4 利用滨水滩涂自然绿地,建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这类绿地的沿岸植物生长茁壮,绿化景观良好,并能较好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原貌。例如,现在正在建设的福州金山公园,位于三环路一期东侧,东邻城市旧防洪堤。公园建设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大树成荫,物种丰富。还有很多体现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树,白鹭纷飞。河湾水面宽阔稳定,宽达100~200m,公园景观具有浓郁的村野湿地自然生态风貌。 1.5 把滨水的采矿迹地建成滨水观光风景游览区。这类公共绿地,原地貌荒凉破败,经整治后,迅速改变了滨水区域开放空间景观,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如长乐市沿闽江口附近的江岸,原是采掘花岗岩石材的坛口迹地,开采了几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残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态被破坏。经过长乐市近两年的整改,利用了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采矿坛口迹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

1.6 利用原有湿地地貌建成湿地保护区。例如,在闽江口,还未被人为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就有鳗鱼洲湿地、道庆洲湿地,还有在福州金山新区堤外建成的湿地公园,它们都是利用滩涂沙地植被与水滨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板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廊道。

以上6种市域滨水区域,有效地提高了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环境。

2. 滨水绿地设计创意理念及形成空间景观效果 2.1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

处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内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考虑为新村居民服务。这类滨水绿地的服务半径在500m之内,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设计措施来达到目的。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中,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舒适休闲建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宽松地通过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

2.2 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

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景观的气势雄伟,并且表现组合植物景观美。园林植物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输送大量氧气,成为“城市绿肺”,最大限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的绿化。现着重论述晋安公园植物群体景观。晋安河公园位于晋安河两岸,开辟出宽20~30m的带状滨水开放公共绿地,长约7km。公园岸边有丰富的观赏立面,林冠线起伏变化,色彩与季相变化丰富,最主要的是晋安河公园追求壮观的园林植物群落,体现群体美的景观特色,从南到北,有蒲葵林景区,南洋杉景区(爱乡园),椰林春月景区。

葵林景区位于晋安河公园王庄新村河岸段,沿河长200多m的滨水绿地。疏密相间,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设计布局三五成丛,数丛成群,株间距4~8m,并安排3块200~300�O的林间疏林草坪。葵林边缘及河岸边还配置有成丛的美丽针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为葵林景区增添了色彩变化,丰富了层次与季相的变化。昂扬挺立的蒲葵林,令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怀,其葱绿茂密的蒲葵林纯林之景观,充满了浓郁的亚热带南国风光。

爱乡园景区位于福马路北晋安河东岸200多m的河岸绿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几十m的南洋杉林,形成开放式滨水公共绿地空间景观。岸边及绿地边缘植有马樱丹、南迎春、榕树球、扶桑及红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线与南洋杉的雄伟垂直线形成鲜明对比,在水中呈现出优美的垂直倒影。

椰林春月景区,在晋安河桥北、晋安河西岸河岸开放式绿地。设计种植棕榈科混交林,植有蒲葵、华盛顿蒲葵、假槟榔、皇后葵、丛生鱼尾葵、长穗鱼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榈科植物30多种,还有黄金叶、小蜡球、红刺林投、象腿丝兰、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乔灌地被草坪植物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为城市生态廊道,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具有滨水带状绿地群体美的植物景观,还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带。

2.3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

结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这一设计理念,是福州滨水开放绿地空间又一景观特色。

例如,长乐闽江出海口,历史上曾是明朝郑和7下西洋驻泊地。长乐市为了开发建设闽江出海口风景旅游观光带,建成长3km的滨水开放公共绿地空间。为了纪念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闽江船运码头滨水的长800m的绿地景区,开辟为“郑和广场”,面积近4.5h�O。充分利用郑和船队7下西洋,以长乐为出发地的历史,建祭海誓师台、三宝亭、了望台、郑和兵营、亲水船平台、郑和史迹纪念馆以及郑和雕像,配置各种树木、花卉、草坪。对过去的采石坛口、砂石地,覆土0.50~1.00m,并清理岩壁,种植各种榕树、芒果、棕榈科乔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时令花卉,形成优美的滨水公共绿地。开放之后,游人络绎不绝。

再如,两年前建成的闽江北园闽风园,面积5.81h�O。在防洪堤外侧,利用当地原有造船厂遗址,突出展现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与船政文化景观。精美的“闽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们述说福州的许多壮阔伟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并成为中外游人的必到之处。

2.4 根据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创造各种亲水景观

亲水是人类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充分展现人和水的景观关系,是滨水开放空间的又一设计理念。

江滨公园闽水园,面积1.5h�O。以闽江文化为主线,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技法,表达“闽水长闽江清”的设计理念,体现人与水之间共生互利的情感关系。“闽水谣”“浮雕”,叙述了闽江两岸风土人情和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文化景观。“闽水魂”雕塑,体现闽都儿女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升华人与水相依共存的造园思想。临水是形成滨江水公园空间最大的特点,要把壮阔的闽江风光组织到公园临江风景的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游人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游人观赏闽江风光,并满足群众晨练及傍晚的休闲活动,江滨各个公园景区都安排大面积的临水铺装广场。

如台江江滨公园规划了近8000�O的铺装广场;在仓前公园也辟有3700�O的铺装广场;在缤纷园、闽水园、闽风园等景区,都把广场延伸到水边,做各种标高的平台,让游人能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园、西河园,则把踏步平台改为一望无垠的沙滩,让游人能在3万多�O的沙滩,尽情嬉戏,在金沙碧水之间,沐浴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闲适放飞心情。

而在福州长乐郑和广场,由于闽江出海口风浪较大,在其临水船形平台,加栏杆、坐凳,让人感受郑和船队万船竟发的壮观气势,也是一种绝妙的亲水性做法。 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旅游观赏景观

在滨水开放空间中,有的地段对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是可资利用、充分发掘,为风景旅游观光事业服务。例如在长乐闽江出海口的金刚腿景区。金刚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闽江水岸边,形成大条岩,形如天生的金刚大腿。腿弯之下空悬,如一座拱桥,脚如穿靴,脚尖翘起,自古以来就被俗称为“金刚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国海军宿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书中,把金刚腿称为仙人脚。金刚腿和闽江口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等,并称为“闽江口七景”。据历年水文测定,金刚腿靴底标高4.83m,腿踝标高8.42m。而60年以来,福州马尾平均水位标高仅2.76m,最高水位仅6.48m。历来无论闽江大水,还是海潮大潮,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腿踝。所以俗语有“大水淹不到金刚腿”。建成的金刚腿公园,专门在滨水岸边勒石,记述金刚腿采石坛口开拓为公园的事迹简介,以及金刚腿的历史、自然地貌传说。

在金刚腿景区,还有一个自然地貌景观,即金刚腿刚好处于闽江入海口谈水和海水的分界线上。故腿股内外,水有咸淡之分。闽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于海潮顶托作用,也都在金刚腿附近水面打转。2002年,金刚腿公园特在此辟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体现金刚腿自然地理景观。

上述的滨水自然地貌景观,都是自然历史遗留和演替形成的,经过人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着名自然地貌景观。还有一类滨水自然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要加以保护,才能永续利用――即滨水自然湿地景观。

目前,福州市区域闽江滨水自然湿地,有多类近城滨水区域已进行开发保护。如金山湿地公园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种植各种乔灌木,利于自然湿地的保护。

还有一类是面积较大的湿地,自然原生地貌离城稍远,人为扰动较少。此类湿地要依法严加保护,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鳗鱼洲自然湿地景观等,只有严加保护,才能成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斑块。这类湿地一经开发,则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

道庆洲湿地面积约2.3k�O,距离市区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区的大型湿地,位于闽江、五龙江、白龙江3条江汇合处。 目前,道庆洲湿地自然条件好,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85种。附近水域有鱼类39种,各种浮游生物多达110种。在宽阔的潮间带滩涂,还有丰富的鱼虾,特别是甲壳类和双壳贝类等,这些都是鸟类的主要食物。由于条件适宜,在不同季节还吸引了白鹭、苍鹭为主的30多种水禽群体,到那里栖息、觅食和繁衍,曾一度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道庆洲湿地景观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民间资金及组织,参与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6 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

一般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设计思维活动创立理念,运用各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及各种规划构图等,建成隐含各种意念的造型景观,即意象景观。“九州方圆”位于晋安河公园中段爱乡园内,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樱花园,主景点是20m x 20m方圆叠加的花坛平台。底层方形平台上的花坛,种有梅花、樱花、腊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乡土特色的榕树球、茉莉花;上层圆形平台中心,是高6.3m的“环球同凉热”不锈钢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岗岩贴面,圆形平台地面划分9个弧形地块,按图案铺及火烧板与磨光花岗岩板。精雕细琢9个梅花浮雕图案,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下两层平台踏步9级,“九州方圆”,寓意中日两国人民传统以友谊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样高洁,如樱花一样灿烂好。

闽江公园的望龙园景区大门口,是望龙造型是全园标志性景观,是根据福州唐末闽王王延钧在江滨钩白龙,飞舞上天的历史传说设计的。巨龙昂首远望、腾飞起舞。

能容纳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有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水景,还有螺旋式、错落式的看台和5组帆形钢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风破浪的白帆,蔚为壮观。

在长乐闽江口风景旅游观光区,有一个“吉祥公园”景区。根据吉祥长乐的主题,按照中国传统吉祥寓意,进行石刻浮雕组景,其主题是“万象更新”雕塑。在榕树、竹林丛中,小路蜿蜒向前,设立组雕巨石景观序列;一帆丰顺、四海升平、八卦太极、万象更新等,表达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愿。

当然,福州市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紧挨内河边,绿化带很少;有的大江边的滩涂沙洲湿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开发与保护滨水区域的矛盾还很严重。滨水区域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还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区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全球通史读后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