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教与学范文

2022-06-29

第一篇:幼儿园的教与学范文

教学中的教与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应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成共享、共进。这是积极互动,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除了相互之间的“尊师爱生”的道德关系外,更多的体现民主平等、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二、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饼不靠”是句俗语,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教师的素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那么,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者必众。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

四、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手段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教师与本班学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我们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既要研究“教”,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研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师教得如何,归根到底看学生学得怎样。

学生智力的发展,不能靠教师的“灌输”,只有在他们自己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指导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学习。例如,教学解方程,可按如下程序进行 可见,这样的教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教的过程围绕着学而进行,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讨,不管其解法是对是错,都能形成人人积极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这样能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比较优劣,使学生树立起解题的优化意识,学会灵活解答类似的题目。我们课堂教学,若能处理好教与学的这种关系,让学生跳出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怪圈,养成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确定解法的思维习惯,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所谓知识型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的水平来判断人才的优劣,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给人才培养造成虚假现象;二是课堂教学以固定的"复习"、新课、作业三段模式贯穿始终。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三是课堂教学成为单位性的"教师学生"交流模式,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全面发展,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制约学生个性的陈旧框框,当务之急是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素质教育观念,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切实转变"只要求学对教的适应而忽视教对学的适应"的传统观念;处理好课堂教学师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课堂教学来说,对教材的处理、知识点的把握、对重点的展示、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方法的运用和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等,不同的教师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认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实现,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二是教的全体性,即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教的全面性,既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四是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按照这些原则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育观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师角色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第二篇:初探农村小学作文的教与学

大兴小学龙运鑫

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小学,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写话,为作文教学打下基础,作好起步准备。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就正式进行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他们用尽心智,花了不少功夫:鼓励学生写日记;要求写周记;每一单元教学完后都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对上交的作文详批详改;作文课上,讲了很多写作技法,也要求学生记在心头„„殊不知,花了不少功夫,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生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状况、家长素质等诸因素都严重滞后,这种滞后,导致了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滞后,在语文科目的作文教学上表现尤为突出,是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面对的困境。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诸因素

(一)语言因素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遣词造句的基本功,不掌握丰富的词汇、灵活多样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写作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积累的词汇量越多,对提高其表达能力的作用越大。

扎实的识字基础,丰富的词汇积累(乃至语汇积累)在作文启蒙阶段意义重大,作用明显,但语言因素的制约作用同时还表现在语音、语义、语法的掌握等方面。

语体风格对作文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首要是口语语体向书面语语体的过渡,并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区别,在具体语境中灵活机动地使用语言手段。

对于表达方式,也要能多了解和运用各种句式、结构谋篇的常识及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段、方法和辞格。

总之,语言因素是影响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思维起步,到口语外交,到书面表达,到写文章,都离不开语言。只有语言功底扎实,才能谈学习作文。否则,写一篇尽是错别字、病句的东西,连基本的意思都不能表达,怎么称得上作文呢?

(二)思想因素和知识因素

当语言的制约因素得到解决往后,我们还要充分重视思想因素和知识因素。很明显,一个思想品德方面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一个具有健康心态的人,再加上尽可能广博的知识,在作文时不但素材丰富,选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且文章所显示的主题思想也往往是健康的、积极的。

(三)写作技法及写作兴趣因素

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有了广博的知识以及健康、积极的思想,还不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要写好作文,的确还需要掌握必须的写作技法。这些技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比如前人的写作经验、方法(往往体现在选学的典范的课文中,也可以在课外读物中学习领悟),教师自己的写作心得领会等。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创作动机,从内因入手点燃学生作文的欲望,激发出学生浓烈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向往之情,使“要我作文”转化为“我要作文”,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地位,作文教学的难关才有了真正突破的可能。

总之,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诸因素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促成学生提高作

文水平发面都具有不可偏废、不可忽视的地位。而教师指导作用的充分徜徉,便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困境,进而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影响学生作文质量诸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

(一)语言知识的指导与训练

在语言功底方面,首先应当是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写作的最基础部分。小学生作文时提笔忘字,写起来错别字连篇,就在于识字基础差。教师要高度重视识字积词,字词之于文章就像砖瓦之于高楼大厦。识字时充分注意字的音、形,对于字义则应联系语言环境,因字扩词,因词说话、造句,连句成篇。云云,不但真正掌握了字,而且训练了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其次,要高度重视语汇积累,如好词佳句、名诗名联、名言警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目前教材就非常重视语汇积累,说明语汇积累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当然,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强化了积累。并且,如果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汇,可能形成僵化的“掉书袋”或者只积不会用。所以要积累,更要在说话、外交、作文中灵活、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再次,训练语言要重视口语表达、口语外交,多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指导、鼓励、督促其说流畅、说通顺、说完备,说得有艺术水平。口语表达是训练语言运用的一种路子,与书面表达能力、作文能力成正比。

最后,在语言因素方面,为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我们应该特别夸大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影响最直接的一面。在阅读典范的文章时,语言句式、表达方法、修辞运用等各方面都可受到开导,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此篇游记散文结构上采用游览顺序作为明线,逆向采用溪流作为暗中的线索,两条线索加上段际之间的过渡句,使文章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而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又紧抓独特之处写得让人读来感到如身临其境。此文写法很可以作为游记、写景文的借鉴。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略读、选读文章大部分都是典范之作,教师应在教学中多指导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赏析,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作文水平。

课外阅读要作好指导,详细地说:

1、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书刊;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把一些好词佳句、谚语警句、精彩片断以及激人上进的材料等实时记在笔记本上,并加以分类整理,熟记于心,有所感时提倡多写读后感。

在语感训练上,还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作为范文。这一方面使老师真正了解写作的思维过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模范,言传身教,学生更易于、更乐于接受。

(二)思想品德教育及拓宽知识面的指导

首先说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新时代的教师不光要作“经师”,更要作“人师”;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小学各科的课程目标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人文精神,新一轮课改方向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重视合格公民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语文科目更是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在语文科目教学中应该把立德、立身放在第一位,德立、身立尔后立言,文章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光辉,才能真正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表现出真善美的高尚追

求。

小学课本中,那一些典范的文章往往同时是育人的好教材,有的赞扬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如《水井》、,《峨嵋道上》;有的表现了诚实守信、遵守公德的优良作风,如《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有的讲自强不息,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有的表明对景、物的热烈地爱,富于和谐、生命的气息,如《桂林山水》、《养花》、《猫》„„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联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其情操,使其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样,他们写作文才能表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当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可联合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

再说知识面的拓展。

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知识面、视野的狭窄。众所周知,在广大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对红绿色信号灯、公园、少年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很多人连电视都没见到,更不用说多媒体、互联网等等高新科技产品!他们除了在学校几节课(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设备等原因,时常必须的课程都难以开齐开全,更不用说各种活动、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回家务农:扯猪草、放牛羊、挖地„„实在是太单调、太枯燥了。

为此,教师并非无所作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充分利用课堂、学校条件,拓展知识面。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向学生介绍各种常识,各种学生应当了解的知识,特别是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生物质。课外让学生多阅读。不少农村学校现在都有了图书,要充分利用。阅读有益的课外书还可以无限地扩展知识、开阔视野,间接地对作文水平发生影响。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几乎尽其全人类的知识,都能到相干的书籍中去获取,“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可以弥补学生接触面狭窄的不足。对于作文,知识面广了,自然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内容怎么可能不充实呢!

其二,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养成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学生不光具有丰富的书面知识,更具有丰富的联合实际的生活积累。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在生活、学习中,要打开他们的眼界,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事实上,农村的有些事物也是城市学生从未深刻体验的,大可加以开发:自然本真的山山水水、田圃风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生活劳作、喜怒哀乐,大可引导学生去细细观察,用心感触领悟,并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在平凡、单调、枯燥中发现美,记录美,化腐朽为神奇。不管何时何地,告诉学生,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到处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只要善于去挖掘,去发明,作文的素材真是俯拾即是。

作文即文学的起步,文学即人学,显现着人文精神的辉煌。作文与做人同步,这也是新时期大语文看法的体现。

(三)指导写作技法,激发写作兴趣

有了书写、语言功底,有了健康、积极的思想,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如果再掌握必然的写作技法,学生作文就可望得心应手了。

写作技法的教学上,首要靠学生的领悟和把握,但教师恰当的导引,如指路的正确方向,可使学生事半功倍、突飞猛进。 事实上,写作技法的内在和外延无比丰富,比如:怎样审题?对各种出题目方式怎样把握?各种体裁如记叙文、

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各有什么详细的格式、语体要求?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抒情文各有什么常见写法?怎样谋篇结构?怎样使用辞格?„„教师要在教学中相机点拨,精心指导。

而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方法不拘一格,各位教师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教师,相信都能探索出最佳的路子,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教学相长 精彩无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现代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好的教育根植于教学观念,彰显于教学行为,决定于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固然很关键,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个理念恰当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基本处于机械的被动状态,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教师事先设计成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尽的。在备课时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现在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了,更多的是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尝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这些建立在学生的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感悟以及主动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的基础上。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之前,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拉格朗日说:我把数学看成一件有意思的工作,而不是像为自己建立什么纪念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这些内

1 容可以使学生通过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来实现或完成,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的各方面因素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点一个障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参与,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驾驭教材,不能把教材当成范本,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应去自主学习。我听过一节课,关于“扇形统计图”的,课堂中教师表达得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恰当,板书有条理,下课铃起,教学内容正好完成,这节课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最后讨论这节课时,共同的认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教师是主角,一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教师按照预设好的程序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和疑问,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学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

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学”。教学要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学中引出探索的数学问题,推进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困境,短暂的思考后,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此时,探索当前问题与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自然而然地摆在学生面前,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自然成了新的探索目标,它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顺应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好坏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

2 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趋势,而不是单单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学习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好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敢于创新,把课堂大胆放手给学生,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交流与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必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机械设计创新课程的教与学

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针对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上海市和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实际教学要求,集中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优质资源,探讨“以培养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机械创新 课程体系 探讨

一、引言

精品本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国家实现“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关键所在。打造精品本科要做到六个“精”,即“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其中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关重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体系构建,淘汰不合时宜的传统课程体系,营造崭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当然,精品本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本文针对机械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和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际体会,谈谈机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二、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实施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有互动也是以教师讲解的概念为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可挑剔,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课程主线,结合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的巩固,完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然而,对于以创新为灵魂的机械创新实践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

为适应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机械工程学院为此增加了很多与创新设计有关的课程,对大学生选课与培养目标进行导向,选拔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首先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按照指导教师布臵的选题方向进行选题,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并做成PPT进行小组汇报。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实时点评,给出指导意见,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这样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站上了讲台,教师坐在了观众席。一方面,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设计意识,所有的创新设计方案都来自小组成员而非教师的讲授,真正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从而呈现出很多优秀作品,这仅仅靠指导教师的思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能够将每个学生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上课教师不再需要点名,学生会自觉地走进课堂,否则将会令自己很难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小组,当然自己创新、自己设计的产品必然会吸引学生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学生每堂课的讲解与指导教师的讲评,学生的创新设计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小组成员分工严密,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也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锻炼了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二)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完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与零部件绘图,而这恰恰是很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短板,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加工和装配来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前很多创新作品拿到工厂以后会发现很多作品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有些作品虽然可以生产出来,但同学的设计图纸很不规范,对公差和工艺了解不够,让工人无法进行加工。图纸不能反应出设计意图,还需要学生现场说明,大大影响了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加工进度。

为此,学院聘请了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工程师走向课堂,在方案讨论阶段就融入到创新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以避免后期作品无法进行生产的弊端;另外,设计工程师结合实际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加工工艺知识的指导与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图纸就是工程师的语言,是指导加工的技术文件,并对图纸的规范进行示范,将大学生的理论设计与生产实践真正得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走向车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也让学生走向了车间,真正见识到自己创新作品的实现过程,增强了对产品设计的感性认识。机械产品理论设计和实际产品的制造以前是脱节的,学生对产品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至于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实物,很难与自己的设计联系起来,有的虽然按设计理论设计出图纸,但产品到底如何制造却一无所知,当然会造成理论设计与生产加工的不匹配现象。

针对这种想象,学院与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为大学生创新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加工设备与场所,使得大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车间,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企业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实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流程规划,编制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工序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然后根据装配图纸编制装配工艺卡片,进行零部件的装配;最后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在车间中大学生真正了解了产品加工制作的过程,学习了零部件材料的选择应该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加工方法与刀具的选择应该与现有的设备相匹配,公差配合应该符合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这些都是理论课程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

(四)建立课程网站,以创新案例教学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实际创新产品的启发与借鉴。为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建立了创新课程网站,开辟了互联网教学平台。网站建立了创新课程培养大纲、培养目标、创新理论课件;创立了创新案例库,将前期学生获奖作品制作成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供学生创新学习与参考;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联网指导与讨论。

另外,学院还和易班建立了校外互联网教学资源创新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实施之中。这样学生可以登录易班的创新教学平台,完成创新理论学习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大大促进了创新设计效率,提高产品设计质量。

(五)课程考核淡化知识考核,注重创新能力测试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测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当然要追踪整个创新设计的过程,在平时小组答辩与讨论时就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考评,整个考核是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靠最后一次的作品评估与答辩进行评分。这样的考核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实际表现能力,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手段、产品实现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其评估标准应该贯穿于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综合测试,客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追踪和考核,全面地评估其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考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考核,这主要依据平时的小组答辩与方案讨论,结合产品的实际制作过程。这部分可以充分衡量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第二部分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考核,这主要依据小组分工与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来衡量。这部分分数由小组组长给定,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第三部分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主要依据参加大赛获奖情况与评委的打分来决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创新,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废除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基地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必然会促进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锻炼其机械产品的实际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学校精品本科建设提供一套学以致用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2] 2014年8月 [3] 邱宣怀 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4] 黄胜伟 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科学出版社 2002年

 文章发表请注明: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2015-JPBKY-011)精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王新华,男,出生于196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地址:上海控江路1505弄43号1301室 邮编:200093 电话: 13641978595

第五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信息化的一些措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并存的利与弊,我们如何取利去弊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校校通;班班通;教育网络;

一、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很清晰的记得那黑板上老师们单一的粉笔字。而现如今由“校校通”进展为“班班通”,我们的校园生活、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事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着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的应用转型。

“班班通”是将和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同道每个班级,病系统、有效的应用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幼稚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兼职所在。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的新希望和解决任务的途径。

“班班通”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吧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

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城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上的延伸,解决了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师、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局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刘延东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一一在目。

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跟上脚步,不断给自己充电。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根据这四种模式我们不难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当然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这四种模式也在以多种形式多种呈现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结构中。

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校园文化的展示也呈现出了多彩而炫丽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变迁。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学校实施教育的一大落脚点。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从传统教育过度到现代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老师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终究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动力。

(一)信息技术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的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二)信息技术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信息技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由一味的“讲”变为“导”。

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二) 学生由“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网络环境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

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与法治同行征文范文下一篇:预防溺水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