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单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2022-04-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体育课单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成都天府七中在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着眼更新传统教育思想,学校以立人为办学宗旨,以做有生活宽度、精神高度、人文温度的立人教育为教育追求,以培养底线牢固、底色亮丽、底蕴丰厚的杰出公民为育人目标。在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准实现了“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环境。

体育课单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建立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机制探析

摘 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不足,能激发和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学生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各部门通力协作使其有效实施。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运行机制 准备工作

1.引言

体育课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讨厌单调的上课模式,课上所学的东西在课外大部分无用武之地。传统的体育课确实体验不出什么乐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我们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体育基础、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此外,由于扩招造成场地器材缺乏,师资力量紧张。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象,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愿意上、愿意学、愿意练,真正达到通过体育课教学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目的。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解决当前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所面临困境的方法之一。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为目标,以共同体育锻炼爱好为基础,以提高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特长,培养自我组织、自我锻炼、团结协作等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集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单项体育竞赛于一体的体育教育形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将体育分成若干个兴趣项目,围绕一个体育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弊端,更好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与爱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2.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2.1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学校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脚点,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学管主任、学工处、团委、学生会、体育教师为组员的学校体育俱乐部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要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计划,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成员的职责是:学校领导总负责,学校体工委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学校体育教研室具体管理各俱乐部及场地器材的配置,各俱乐部指导教师管理本俱乐部学生。

2.2建设一支敬业爱岗的各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

组建一支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特别能战斗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前提。学校体育教研室应精心选聘各俱乐部的指导老师,加强师德教育,明确奖罚规定,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教师自觉接受检查监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授课时间和质量。

2.3制定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教学训练实施方案。

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方案是指导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选课规则、上课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课程考核评定要求、各俱乐部人数分布和组班安排等。在实施方案中基本固定指导老师、教学内容、学生人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考核方法等。

2.4制定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活动考核方法,建立并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

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活动要与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时间相结合,与参加体育合格标准测试相结合,与发放毕业证相结合。学生每周至少要保证参加一课时俱乐部的体育锻炼,每学期不少于十五次参加俱乐部体育锻炼的考勤记录并通过相应运动项目知识、技术、技能的等级考核,每学年参加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完成上述任务才能获取体育合格证,有合格证者才能准予毕业。

2.5制定奖罚方案,建立学生体育档案,设专人负责做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考核与评价管理工作。

要及时记录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的表现,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嘉奖,对完成体育俱乐部相关教学任务的学生及时登记并颁发体育合格证。

3.做好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准备工作

3.1确立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的教育目标。

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学习和掌握多种健身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方法;激发和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具有乐观向上、团结合作、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组建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校级运动队,搭建校际间联系的友谊桥梁,展示学校和学生的风采。

3.2选好体育俱乐部要设置的体育项目。

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学校体育传统和学生喜爱项目确定开设课程,基本保证体育俱乐部课内、外教学活动学生人数、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分布合理,使之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3.3公示体育俱乐部课程并做好学生选课采集工作。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个体差异较大,在正常课程安排选班的基础上,球类项目1—2年级分初级班和中级班供学生选择,3—4年级分中级班和高级班供学生选择,让兴趣相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选择班级,进行分层次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并乐意参与活动。除一年级新生外,所有学生均应在放假前选好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班级,让老师提前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3.4选课确认与上课安排。

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是按学生兴趣而组成的新的教学集体,因此必须打乱现有自然班级,在同一年级学生中重新组成新的教学主体。原则上学生一旦选择成功,就必须跟班上课一学期。教师要固定学生人数,学生要选好老师,做到按时上课不缺席。教务部门要以系部为单位,将教学时数相近的同一年级的班级,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学单元,做到固定上课时间,固定上课地点。

3.5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

一要规范考勤制度,严格考勤,杜绝旷课等不良现象出现。二要规范上课常规,努力做到教学秩序活而不乱,学生体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三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不过于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据化,把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人性化,让所有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4.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1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关系。

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是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除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外,更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老师、学生的认可。只有达成共识,才能重新组成以各体育俱乐部为主体的新的班级上课、训练和比赛,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和体育老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4.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关系。

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单项体育竞赛于一体的体育教育形式。教师除体育课正常教学工作外,更应重视学生课余训练和比赛工作,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项训练和小型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间相互交往,及时交流体育信息、学习体会,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同学友谊,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选拔一批技术较好的学生组成校级运动队进行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运动技术水平,为学校的对外交流和迎接上级部门的体育运动竞赛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过去每次比赛前临时组队而出现的尴尬成绩。

4.3运动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关系。

高职技术学校所培养的是企业急需的体能好、能吃苦、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劳动者,具备良好的体能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体育俱乐部进行的运动技术训练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体育锻炼的,而身体素质的训练就应该从学生的职业体能方面去考虑。在确定各俱乐部教学内容时,除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训练外,还必须有目的地安排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紧扣职业体能的需要,进行实用的身体练习,从中获取适应今后职业的身体素质。根据我校所设专业特点,学生应该加强力量、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的身体练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职业劳动的需要,为干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学生自愿参加和自觉履行义务的关系。

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是一批兴趣相同自愿参与者,通过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运动机会,进一步强化其兴趣。虽为自愿参与,但要明确自己的的权利与义务。要热爱自选的俱乐部组织,自觉遵守俱乐部制度,积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服从指导老师的教育与训练,始终把体育俱乐部作为自己体育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首选。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5老师和学生骨干的关系。

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育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体育相关的知识外,还必须对专项科目进行深入研究。即不仅要熟悉教学项目,而且要对教学项目的起源、理论基础、运动特点、训练方法、裁判规则和竞赛方法等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重担起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项训练和教育责任。指导老师还要根据本俱乐部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考核方案和竞赛安排,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精心挑选重点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把有一定运动基础、头脑灵活、热爱裁判工作的学生组成自己的裁判员队伍,严格要求,定期培训。要具体指导体育骨干积极参与俱乐部的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一定的责任,协助指导老师管理好俱乐部的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和将来走出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增强师资力量,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与器材。

由于近年来生源的急剧增加,师生比、学生与场地器材比都出现了严重短缺,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在师资配备、场地器材、体育经费等方面应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要。定期召集有关部门人员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尽量增加和扩大体育器材和活动场所,保证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对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校级训练队和小型体育竞赛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保证俱乐部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齐发兆.学校体育俱乐部化改革初探[J].体育函授通讯,2001.12,VOL17,(4).

[3]傅光磊.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李志兰.关于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6.1.

[5]胡正春等.关于实行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2.

[6]解长青,李景宏.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7]曾林.关于技工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3.

作者:李景宏 解长青

体育课单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篇2:

课程无边界 目标更精准

成都天府七中在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着眼更新传统教育思想,学校以立人为办学宗旨,以做有生活宽度、精神高度、人文温度的立人教育为教育追求,以培养底线牢固、底色亮丽、底蕴丰厚的杰出公民为育人目标。在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准实现了“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环境。体育课程是实施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本着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終身体育的理念,通过基础体育课程、技能体育课程和综合体育课程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锻炼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结合学校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三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分类+分层的教学策略,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化体育课程功能,在兴趣中提高身体锻炼效果。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结合自己办学的实际情况,设置的体育校本课程从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立德树人,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更新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配置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并逐步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经历多个运动项目的多种体验,并从中发现符合自身需要的项目,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牢固的基础。

四、课程性质

1.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体育与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课程设置

依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学校育人目标而设定,我校把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三类模块。规定学生在校三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共计至少48个学分(终结性评价)的体育课程模式。

(一)基础体育(必修)

主要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常规体育课的形式进行身体锻炼,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健康锻炼方法及健身知识等。

(二)技能体育(选修)

本模块实行分类分层教学,A层为无基础的兴趣层,B层为略有基础的发展层,C层相对专业的专业层。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特点,在学校每周自主发展课程时间安排中自由选择一个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上课。要求每位同学三年必须娴熟掌握1-3门体育技能。即:学生可以在校内资源开设的体育分类分层课中选1门,也可以选择校外合法资源或自主训练掌握1门技能,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其它专业机构修习1门学校无法开设的体育技能(学校同意+家长监护+学习证明+学校认定)。

(三)综合体育包含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节、校外体育比赛等

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必修),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节(选择性必修),每位学生必须选择性参加至少一项比赛;校外体育比赛(选修),学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择性参加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校外比赛,凭获奖证书由学校每学年按要求认定。

六、课程结构

1.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学校把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三类模块。基础体育按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技能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A层)、提高班(B层),高阶班(C层)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综合体育是以校内外活动为载体。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的自由度。

3.在体育课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4.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七、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一)基础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1.体能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

2.主要运动项目介绍①田径②球类③身体素质练习;

3.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知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技能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学校现已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田径、健美操、柔道、高尔夫、轮滑、CrossFitA、野外生存、击剑、指压按摩、武术、瑜伽、啦啦操、舞龙舞狮、象棋、体育舞蹈、马术、赛艇、游泳等校内外项目。

1.各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知识;专项身体素质;

2.各专项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体育基础理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体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及运动与营养;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及生理现象的预防与处理;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就医前的简易处理。

(三)综合体育课程的内容

1.大课间采用三段式首先是欢乐健身操,接着是“天七”跑(集体跑),最后是身体素质训练操,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由内到外,收放自如,体现“天七”活力。

2.课外体育锻炼采取每个年级每个月进行一个“变异”的活动以及sunshine101趣味挑战赛,比如3+1篮球趣味赛、4+4排球赛、全员足跑、人椅;掰手腕、摸高、挑战三分王等挑战项目。

3.体育节设置全员参与项目、个人项目和技能体育项目的嘉年华活动。

4.校外体育比赛采取自愿的原则参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举办各种体育赛事。

八、教学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办法

学校根据基础体育、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或技能考核小组进行学期中的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核,以学分和积分的形式进行考核。具体如下:

基础体育包含体育课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按得分进行考核,及格2学分(终极性考核)、良好3积分、优秀4积分(过程性考核)。

技能体育包含校内资源(专职和兼职教师,以A层为主)、校外资源(学校考核引进,以A层、B层为主)和其它专业机构(以B层为主)。由考核(或认定)小组进行考核,基本掌握技能2学分(终极性考核)、掌握技能3积分、熟练掌握技能4积分(过程性考核)。

综合体育包含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节、校外体育比赛。按学校统一制定的考核办法三个等级(参与、贡献、突出贡献)进行考核,参与2学分(终极性考核)、贡献3积分、突出贡献4积分(过程性考核)。

(二)评价方法

学校按照学生每学期所得的学分和积分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从终结性评价走向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这既重视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既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通过综合评价,促进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让学生了解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设计目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学习评价的真正主人,为持续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九、教学管理

1.基础体育课按行政班级授课,只需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准时上课就行。

2.技能体育课由于是走班上课,任课教师要加强管理,不仅需要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准时上课,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还需及时向相应的向主任导师反馈未到学生的名单。

3.综合体育由相应的主任导师按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4.基础体育和技能体育必须提前制定好相应的课程标准、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方法。

5.学生技能项目选课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进行,具体事项请关注学校通知。一经选定,将不再做变动。

6.学发部和教学部必须加强教学管理。

7.学生体育课程成绩未到达良好等级,就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资格。

十、体育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必须量身定做,体现学校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个课程团队,是集体决策的过程。

3.要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可得到的资源等进行编制。

4.要建立自身规范的整改措施,明确修改完善的程序。

5.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随着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时代的进步、教育的要求要不断改进,不是一劳永逸。

十一、天七体育课程呈现的特色

1.体育课程分为基础体育(体育素养)、技能体育和综合体育;

2.每位同学必须娴熟掌握1-3门技能体育和1-3门技能艺术;

3.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技能要求;

学校有师资、有场地的,学校老师开设;

学校无师资、有场地的,聘请校外老师开设,或者学生自主训练;

学校无师资、无场地且距离学校较近的,校外老师、校外场地开设;

学校无师资、无场地且学校附近无法开设的(如赛艇、野外生存等),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利用寒暑假校外完成训练,由学校认定学分和积分。

4.在“七有”(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场地、有指导、有规范、有评价)标准的保证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氛围活跃,学特色体育活动得到极大的彰显。

总之,学校体育课程严格按照“七有”标准进行设置。即有计划:在实施之前有一定的规划,要确立规划的依据,规划要文本化,要遵循校本课程的三个定位,即调节、补充与拓展。有目标:有预期的结果(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有内容:要有具体的学习内容。有组织:学校具体组织哪些教师参与,学生如何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有场地:对所有的学生而言,要有活动教室或场所。有规范:要做到课时有保证,有时可结合学习实际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等综合活动进行有效的变通、整合。学生的活动出現问题后,要有相应的预案,确保课程顺利实施。有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通过两年的时间,在“七有”标准的保证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氛围活跃,学特色体育活动得到极大的彰显。

作者:陈刚 张珩 唐金菊 龚颜

体育课单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篇3: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院体育课中的运用

摘 要 我院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根据以往的教学大纲采用了旧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但是现在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旧的东西已经不感兴趣,因此通过“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对体育课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 俱乐部型 体育教学 运用

一、我院体育课目前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旧模式的影响尚存

我院虽然为职业院校,但却是本科院校的前身。一直参照全国本科院校的大纲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学生完全没有选择权,大大抑制了学生的锻炼热情,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烦情绪,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教学内容方面

旧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2)体育教育课程的单一化,缺乏整体观点;(3)体育教材缺乏弹性,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育方式选择方面

受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方式的影响,我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重机械重复,轻方法指导;(2)重管束,轻放手。因此,耗费了师生的时间,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

3.考核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院以前都是体育评价重技术评价,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体育课时不够

我院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而对学生身体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起积极作用的体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课课时逐年减少,现在我院只上一年的体育课。

(三)课外体育活動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积极作用。虽然我院素质拓展课程开展了一些健身项目但是大部分还是以体育教学为重点,以一些课外体育竞赛(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足球联赛等)来代替了课外体育活动,其参与者毕竟是少数。现在国家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要求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体育场、走向阳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

我院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以及参加各种专业学习的机会基本没有,造成体育教师对本学科最新信息动态的了解掌握以及知识更新方面出现滞后的现象。现在我院体育教研室一共五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为篮球、排球、体操、艺术体操,能看出专业明显不够丰富,因而学院应该引进一些具有较新专业知识的体育人才。

(五)经费投入不足,场馆设施建设太少

我院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碰到雨天,体育课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与要求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即在同一课堂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能允许更换项目,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一)“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大优越性在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时有选择权,可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考试内容,上课内容,练习伙伴等。教学弹性化,选择自由度大,便于学生全面安排,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了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特长,把在体育课上培养的兴趣和特长延伸到课外和社会,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体育老师的专长等。

(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

采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对职教学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水平,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能,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求学生懂得体育的功能,体育意识要强,逐步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使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手段等适应时代要求。学校应该逐步改善教学环境,增加场地;器材,满足运动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创造出学生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以上要求既对立又统一,都可以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中逐步实现。

三、“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践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情况,场地情况,学生体育基础等)建立各个“俱乐部”,根据所学专项及副项我院俱乐部可分三个俱乐部:球类俱乐部(篮、足、排、乒乓、羽毛球)、体操俱乐部(健美操、形体、搏击操)、武术俱乐部(传统武术、跆拳道)。教学目标为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生掌握一或两项健身方法,培养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人生。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四、俱乐部的运行模式

(一)建立科学的选课机制

1.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有计划地安排选课时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了保证绝大部分学生满足自己的志愿,一是要编制《体育俱乐部课程选课指南》;二是要在选课前进行教学调研,让每个学生都填写志愿,然后体育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志愿,统筹规划;三是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使学生根据体育俱乐部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校园网上自主选择俱乐部课程。

2.由于打乱了学生系、班建制,因此在避免调课带来的问题,建议:学生在三个学期内完成72学时的上课任务。

(二)成立三个俱乐部:球类、武术类、体操类

(三)形成严格的管理机制

1.俱乐部负责人由体育教研室指派,利用学院可利用的教师资源行成教学团队来管理俱乐部。

2.各俱乐部教学团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办法。

3.各俱乐部教学团队制定学生管理办法(考勤办法)。

4.各俱乐部教学团队联合团委各专项学生团体组织各单项课外活动及比赛。

5.各俱乐部指导教师与学生干部合作。各项俱乐部设主任和秘书各一名,教师担任主任,学生担任秘书;各单项俱乐部,除指导教师外,设学生负责人一名。

要使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序、高效而不流于形式,严格而责任分明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五、“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方法

(一)“3+1”

将体育公共课教学分为4个大的板块,以培养目的的不同设置课程,加入“身心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内容结合体育游戏,通过“从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促进学生“身、心”两种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体育课传统的强制性的项目设置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3+1”中的“3”包括:

1.专项教学(66学时)。学生学满20学时的专项内容可以换时间换专项换俱乐部

2.根据职业的需要进行的“身心素质”练习暨大学生素质拓展板块(10学时)。

3.大学生体质测试:集中两天时间完成,其中“身高、体重和肺活量”在学生体检时完成。

(三)“3+1”中的“1”为:自编操教授

结合早操内容,自创1-2套易学、动感的健身操通过举办动感操比赛的方式推广到全院。

专项俱乐部——啦啦操队——各班领操员——班级动感操大赛

六、“俱乐部”教学的考试办法

由体育教研室组成考评小组(任课教师回避)对学生进行考核。要变竞技体育单纯地从生物学评价或掌握运动技能的评价为心理、社会、教育综合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体育能力提高幅度、理论考试、达标(必测)、技术水平、比賽成绩等挂钩。考试项目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给予评定,切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

七、教材内容要适应时代要求

要使我院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我院对过去教学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及对现有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适合我院学生的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教材内容更加科学化,对一些深受学生欢迎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加强了广度与深度,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方式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爱好和个性能力的培养需求。

结束语:在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时,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俱乐部存在的价值,再结合本院优势和特点,把握其文化特征,寻求文化支撑,构建自己的俱乐部文化,以更好地指导本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体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新兴.体育教学中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

[2]王芝琴.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探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瑞雪.教育部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最新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3.

[4]邱远.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理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

[5]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0-1632.

[6]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邓树勋.体育与健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9]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俞继英等.健心与健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作者:王春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企业精准化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课程教学市场营销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