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高职教育国际化也日渐成为全球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上,自20世纪90年代始,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就开始推行高职教育国际化,其TAFE学院在高职教育发展上迈入了国际化快车道。本文围绕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概况,梳理其特征及发展状况,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及改革举措

摘 要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主题之一,也是当前政府政策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已初步形成“走出去”“引进来”以及“国际参与”等多元方式共同推进的模式。在实践中,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较大,但地域特色比较明显;发展形式分类推进,但类型间差异悬殊;办学实践集中度较高,国际化进阶形式出现等阶段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受政策、区位、基础能力以及院校對国际化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府政策供给、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引领、充分利用资源的院校国际化战略以及开展有公信力的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化;阶段特征;走出去;引进来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国际化形式和内容与之相适应。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高职教育也因应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也逐步由模仿发展的路径依赖阶段,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阶段转变。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依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局限性。基于此,本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国际影响”作为实践参考,来探索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辨识

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在特定时期发展路径与生存方式选择的外显形式,其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双重属性,既需遵循知识与技术国际流动的本质诉求,也需要遵循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在诉求[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内容。“引进来”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引入资源的“优质水平”成为当前国际化发展的重点;“走出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校企合作”走出去,正在成为高职教育走出去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进阶形式也逐步凸显,如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或高职院校等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综合来说,“走出去”与“引进来”内容的新变化,体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由自发、自觉向基于教育类型属性的自主选择转型;高职教育的国际参与进一步印证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内容向多元、多维的复杂化阶段进阶。

在政策层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内容及路径越来越明确。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明确了发展目标。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高职教育国际化需要在引进来的优质化、走出去的服务产业导向、国际参与等方面谋求创新,并将“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举措。在实践层面,国际化也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内容体系中将“国际影响”单列,这就意味着“国际影响”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维度之一。这一系列政策与质量建设实践表明,国际化正在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关键词之一,国际化在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

(一)国际化进程地域差别较大,但地域特色逐步凸显

不同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进程差异明显。以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以下简称“国际影响力50强”)为例,50强中有34所高职院校位于东部沿海,中西部院校仅占32%。另外,从中外合作办学开展情况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较多的省份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据全国高职高专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近“半壁江山”,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8年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这四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为12所(全国总数28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为335个(全国总数为766个)。可见,高职院校国际化区域不协调问题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比较大。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区域特色凸显。不同省份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形成了院校国际化的区域模式[2]。第一,基于区位优势的国际合作。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份发挥临近“东盟”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面向东盟的研究平台、联盟、合作交流项目等国际化实践形式。新疆、东北部省份依托中亚、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开展各类国际化办学活动。第二,基于优势职教资源的国际合作。天津市借助自身较高职教发展水平的优势,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逐步打造了“鲁班工坊”等职教模式。第三,基于政策优势的国际合作。国家政策安排或战略布局为高职院校国际化提供了平台与条件。“一带一路”沿线高职院校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引进与输出教育资源,通过推动平台建设、开展国际化办学、拓展留学生教育等实践形式[3],实现了依托企业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另外,援外政策为部分高职院校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非洲建立的“贝宁学院”等。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呈现出分类推进趋势,但类型间差异悬殊

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开始探索不同形式的国际化办学。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国际化模仿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另一方面,以落实政策为目的,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高职院校间的国际化实践并没有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随着国家政策推进与高职院校类型分化,国际化在不同类型高职院校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这种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类院校与行业类院校、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以“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为例,国家示范(骨干)院校21所,省级示范院校16所,合计占50强榜单的74%。可见,财政专项支持对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有6所行业企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入选,占50强榜单的12%,高于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比例(6.7%)。可见,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在拓展国际化路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榜单上的50所院校皆为公办院校,可见,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比较好的院校主要是公办高职院校。总体来看,这些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

(三)国际化办学形式比较集中,国际化进阶形式也逐步出现

集聚性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分布的显著特征。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已是主要的国际化实践形式。虽然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但形成规模化办学的主流形式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要形式。第二,师生交流依然是高职教育普遍采用的国际化实施路径。师生交流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并且贯穿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始终。从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活动来看,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国际化改革,但师生国际交流依然是各校的国际化主流形式,如学生海外实习、教师出国交流与培训等。第三,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依然是国际化合作主要对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高职院校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例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管平台2018年7月提供的数据,与中国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的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195项、加拿大125项、美国104项、英国100项、德国35项。另外,中国高职院校教师出国(境)进行国际交流的目的地也主要集中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也开始出现新内容。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升级。随着高职院校发展与质量建设升级,中外合作办学也在原有项目办学的基础上,推进实践形式创新,尤其体现在设立专科层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如,2016年设立的苏州百年职业技术学院和2017年设立的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第二,开拓新的国际化内容。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招收留学生方面落后于普通本科院校,但随着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政策环境的改善,部分高职院校顺应政策要求开展留学生教育。如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招收的留学生数量就占在校生总数的12.51%[5];与此同时,一些院校尝试借助国际平台参与到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及规则制定中来,不断增强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如江苏省参与职教国际联盟组织,参与职教国际标准的制定等。第三,重视国际化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中的国际化越来越重视质量建设,逐渐将质量国际化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如在合作方的选择上,开始向“高质量”倾斜;在资源国际流动方面,引进或者输出资源的“优质化”“特色化”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则。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安排是主导因素,区位特点是关键因素,认知方式是重要因素,学校基础能力是基礎性因素。

(一)政策因素

我国高职教育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相关政策安排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政策主导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同样,也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第一,政策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虽然高职教育的兴起根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诉求,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往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如高校扩招政策与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工程等等。第二,政策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的主导因素。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新趋势根源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诉求,但其关键性影响因素来自与之直接相关的政策安排。自201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安排,其中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除此之外,“中国制造2025”“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以及高职教育领域中关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政策等,都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政策安排的完善与升级,高职教育国际化也逐步通过模式升级与改革实现范式转变,开始由重视“要素国际流动”向关注“国际能交流”的内涵建设转向。

(二)区位因素

区位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国际化活动开展的规模来看,东部沿海、内陆沿边省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活动更为频繁。第一,对外开放较早、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东部沿海省份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起步早、形式多样。无论是作为“引进来”的中外合作办学,还是作为“走出去”的境外办学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福建的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浙江的高职院校在境外办学方面出现了诸如鲁班工坊、贝宁学院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外职业院校办学活动。第二,沿边的地缘优势也为沿边省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如云南借助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同国(境)外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沿边内陆省份高职院校以地缘优势为依托,借助经济要素流动与教育合作等区位条件,为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条件。

(三)认知程度

认知程度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的认知。高职院校国际化既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更受院校内部国际化战略的驱动。这种内驱力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对学校发展阶段及发展内容的认知方式及认知程度。认知方式包括基于决策惯性的经验认知和基于经验与证据的科学认知。因此,决策者基于特定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学校发展阶段诉求中国际化地位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政策安排融入高职院校国际化推进方式。第二,高职院校对区域发展环境的认知。高职院校对区域政策中国际化发展要求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区域产业经济国际化发展布局结构的认识与前瞻性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方式与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上海市将职业院校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建立在“以引入理念和资源为主,实现职业学校的初步对外开放”“注重平等对话交流、输入输出并举,实现职业学校的全面对外开放”“注重资源输出,达到标准、质量和模式的国际融合”三阶段划分基础之上[6],提出了力争让多数院校进入国际合作的第二、第三阶段,并形成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上海特色”和“上海高度”。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定位与认识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这里的认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点与方向的选择。

(四)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第一,传统的高职教育大省、强省也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以“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为例,其中江苏省14所、浙江省6所、山东省6所,三省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超过了50%。第二,与民办高职相比,公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更高。进入“国际影响力50强”的高职院校均为公办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办学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外,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优势比较明显。“国际影响力50强”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有22所,占比接近50%。剩余的28所非国家示范(骨干)校中,有7所位于云南、贵州、内蒙等边境省份,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4所为涉外经贸或语言类院校,其办学定位具有“国际化”属性。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基础能力较好的高职院校,其国际化发展也处于在相对领先的位置。近年来,受区位、国家政策及院校个体优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也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如部分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借助“地缘优势”或者“国家政策”实现了国际化办学的跨越式发展,部分起点较低的高职院校则借助院校特色将国际化演化成核心竞争力。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专门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提升政策供给质量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监管与引导。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快速改变传统学位、学制、学分制度,搭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正是源于德国政府勇于更新观念、突破原有体制,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支持和供给[7]。为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供给,完善高职教育国际化支持政策、监管政策及引导政策体系,推动国际化有序、健康推进。对于“引进来”办学加强监管与评价,建立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在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备案制基础之上,实施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定期考核评估制度;完善“走出去”政策安排,出台《关于规范高职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实施办法》,明确走出去办学的重点、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发挥国家宏观战略在引导高职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国际化模式

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国别特性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立足国情,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一是以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前提与基础。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化、具有明显引领效应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将这部分院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化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的引領主体,探索中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般模式及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可能路径。二是以服务经济国际化作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基础能力建设的评价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国际化,服务经济国际化的能力应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比如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走出去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国际推广,但还可以通过职教资源输出实现职业院校服务范围的国际化。三是将国际化作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国际影响力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依然相对较弱,因此,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承担着探索高职院校国际化新路径,创新高职院校国际化新模式,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时代重任[8]。

(三)对接国家战略,形成依托外部条件走出去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与布局

“走出去”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根据“走出去”办学依托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模式:依托外部有利条件走出去办学、立足院校自身优势输出优质教育资源[9]。当前,应重点推进依托外部条件走出去办学。首先,跟随经济国际化的“走出去”办学,形成跟随企业“走出去”为主导,其他“走出去”形式多元推进的新布局。高职院校跟随企业走出去不仅有助于避免教育跨国流动的国际壁垒,还可以借助企业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活动提供的平台,帮助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跨国流动所需的技术与人才短板。如浙江省高职教育主动对接国家“走出去”战略,坚持“国家战略布局到哪里、中国企业走到哪里,高职教育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把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家战略、浙江省战略结合起来。其次,依托国家政策走出去办学,重点推动依托产业园区办学。高职院校立足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园区产业需求,建设产业群,从而为园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0]。

(四)建立国际化评价机制,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效益

国际化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与之相匹配的专门评价或评估机制欠缺,这也直接造成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实与重要性的不匹配。当前部分省份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或评价,但主要是由学术群体基于研究需要而进行的非专门化探索。当前,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殊性,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对规范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积极效应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完善组织建设。由国家非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机构,并在各省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质量监控体系。第二,建立指标体系。开发能够兼顾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高职教育特殊性的国际化多维评价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的开发需要兼顾其服务对象的双主体性——学校与企业、实践方式的双重性——显性与隐性(一般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如师生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等;隐性的服务本地跨国企业或本国企业走出去的办学活动),以及实现路径的多元性。第三,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是以“审批”为主要方式的“宽进”模式,高职院校尤为明显。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才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始面向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进行评估。当前,部分省份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开展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需要建立在“分类”的基础上,以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指标体系,规范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鼓励办出特色,重点在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并关注其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辐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4-28.

[2]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8-10-15].https://www.tech.net.cn/web/rcpy/index.aspx.

[3][10]莫玉婉.高职院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风险及调控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2):21-27.

[4]中国教育报.与世界共享中国高职模式经验[EB/OL].[2018-09-18].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70718091653783&cata_id=N483.

[5]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EB/OL].[2018-05-20]. http://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6099.

[6]上海市.2016年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EB/OL].[2018-10-15].https://www.tech.net.cn/web/rcpy/index.aspx.

[7]肖鳳翔,张荣.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动因、改革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7(4):9-15.

[8]李小娃,孔巧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逻辑起点与战略要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6-11.

[9]莫玉婉.“走出去”办学: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简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3-17.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tag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s and Reform Measures

Mo Yuwa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export; import

Author  Mo Yuwan, research assistant of Shun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oshan 528333)

作者:莫玉婉

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析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高职教育国际化也日渐成为全球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上,自20世纪90年代始,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就开始推行高职教育国际化,其TAFE学院在高职教育发展上迈入了国际化快车道。本文围绕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概况,梳理其特征及发展状况,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 高职教育 国际化

高职教育是一个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教育能力的标志。澳大利亚从20世纪末开始,致力于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在使其高职教育市场得以拓展的同时,间接带动了整个国家教育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加以探析,有助于从中汲取经验,促进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澳大利亚TAFE学院,全称为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澳大利亚政府将高职教育作为本国的发展产业之一,联邦及州政府在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上较为充足,并着力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零学费及高职学生专项补贴机制。进入80年代,TAFE学院研发了高职教育自费项目,针对各国留学生实行学费全额收取制度,90年代后,澳大利亚政府提倡TAFE学院市场化发展,由此使TAFE学院高职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提倡高职教育向市场化迈进的背景下,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进入全新的高速发展期,此时期其高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制定实施了《培训保障法》,从而为TAFE学院国际化运转奠定了法律基础;建立并完善了澳大利亚高职教育资格框架制度、高职教育学徒及培训制度;对TAFE学院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借助信息技术开发研究相应的远程教育资源出售给其他国家。在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日趋增多的90年代中期,TAFE学院通过开展技术移民英语技能培训及认证的方式,招揽了众多留学生,使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初具雏形。

3.成熟阶段

迈入新世纪后,基于本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管理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对资源加以整合后成立了IDP Education Australia,也就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开发署,并在世界多个国家设有专门的业务办公室,从事相关高职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又制定实施了众多法律政策,如《海外留学生教育服务法》及相关的学费扶持计划等,使高职教育成为本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澳大利亚TAFE学院还通过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学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及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并借助师生资源的交换和流通进一步加深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上,TAFE学院涉及了众多专业课程的教育及培训,为留学生提供千余种可获取文凭及认证证书的相关教育课程。

二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探究

1.深化国际交流,积极开展联合办学

澳大利亚TAFE学院积极参与国际联合办学实践,与之合作的国家及地区数量已超过30个。具体到我国,在2002年北京市教委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开发署达成了合作办学的相关协议,在2003年我国电力系统下属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实践。在联合办学机构方面,我国的上海医药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广州大学服装与纺织学院、江苏无锡太湖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交流合作,成立了各自的办学机构。在联合教学课程方面,我国高职教育院校与澳大利亚各个学院在物流、旅游、酒店、商务、电气、计算机等领域都设置了相关专业。

2.广招留学生,加大学生交流及流转力度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院校在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广泛吸收各国留学生。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现阶段澳大利亚国内的留学生数量已突破60万,在2006年实现了留学生人数的倍数增长,从2009年开始,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留学生人数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留学生人数基本持平。除了广泛接纳各国留学生之外,澳大利亚高职教育院校如TAFE学院,还注重加大学生交流及流转的力度,通过学生互换等途径,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向国际化纵深方向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就电子信息课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国际生的流转互换,促进了双方高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高。

3.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远程课程资源

在形成了高职教育行业国际化发展态势后,在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澳大利亚高职院校也着重进行了国际化实践,在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教研及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引入国际化课程内容,打造出富有国际色彩的课程资源。其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设立国际教育课程及英语课程,类型力求多样丰富,例如,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围绕旅游及酒店管理设置了与亚洲地区文化相符的相关专业课程及商业课程。其次,在已开发并使用的课程内容里融入国际内容。

此外,在远程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澳大利亚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有效探索,主要以TAFE学院为主,该学院打造了千余种远程教育课程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伴随着国际高职教育学习及培训需求的增加,借助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各国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与TAFE学院展开远程课程交流,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全方位发展。

4.组织国际事务交流及培训工作

除了聚焦高职教育发展本身之外,澳大利亚高职院校,还针对在本国召开的各种会议及活动开展相应的国际事务交流及培训工作。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学院,作为本国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就担负着近50%的国际事务交流及培训任务,在大型运动会的技术人才保障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澳大利亚其他高职院校,如博士山学院也将部分精力投注于国际事务交流及培训环节,与新加坡、印尼、泰国等亚洲国家达成了相关的培训协议,使本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触角延伸到更深层面中。

三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1.产业化

从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政府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资源来对待,通过提倡本国高等院校及TAFE学院展开教育竞争的方式获取生源及市场经济收益。基于这一战略高度,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动TAFE学院迈入国际市场,参与到教育资源及培训资源的竞争及扩展中。而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留学生学费制度在保障本国高职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教育创收。结合相关数据统计,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及培训在本国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教育出口业已成为澳大利亚的重要产业类型。

2.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高效化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坚持终身教育这一原则,TAFE学院在学生招收上不对国家、地区及年龄加以限定,并对学制加以扩充,使高职教育涵盖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其次,在教育方式上,澳大利亚TAFE学院形成了英语、专业课程、资格认证课程、中长期及短期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从而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课程。此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TAFE学院提供了远程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及培训的时空界限,使高职教育实现了国际化与高效化的统一。

3.将高职教育国际化融入国家移民政策中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形成发展初期就注重对国家移民开展教育培训,随着本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澳大利亚开始注重对技术移民在年龄、英语技能等方面的筛选及认证,针对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群体强化了其英语学习及培训的力度,建设了一系列适用于移民群体的教育课程及英语技能培训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在2006年调整修订了相关的移民签证政策,对移民的英语技能要求加以提高,在此背景下,政府将高职教育国际化机构与新移民政策相连,将移民英语语言的学习及培训工作交由TAFE学院负责,使高职教育国际化与移民政策相契合,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四 结束语

自澳大利亚着力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以来,其发展态势迅猛,在实现了高职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本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化。本文从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着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总结了其发展特征,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姣姣、鲜洁.中国与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界,2013(19):14~15

[2]丁岳伟、吕永红、傅一弘.澳大利亚高职教育比较研究与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2013(5):8~9

[3]樊非.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与借鉴[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7):224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陈嘉如

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及策略

摘 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分析,从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标准化考评体系和信息交流技术等几个方面,探索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策略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对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历史必然。因此,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策略,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

1.1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教育及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合到世界市场中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本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知识创新和科技应用为主的一种合作新形式。世界各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机会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社会文化与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日益形成,各国人才流动也趋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客观地带来了教育资源在国与国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探索科学高效的办学模式;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会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者、以及生产技术等实现再分配,各国家根据本国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保证本国经济健康运行,有效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关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竞争日益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内涵式发展,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努力化解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1.2适应就业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随着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国际界限”逐渐被打破,整个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已出现“重新洗牌”的一个新格局。比如近年来,跨国企业的发展不断呈现出高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需要更多既具备国内专业技能,又通晓国际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人才市场的国际壁垒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人才,开拓市场和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要突破传统“闭关锁国”的狭隘思想,从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教育同样是如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尽管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很多,但与其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反而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在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获得国际上承认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就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学生就能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更能从国内人才市场竞争的圈子跳出,走向国际人才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与世界高校接轨,培养出既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3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

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趋于专业化。例如,澳大利亚有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两百多所,承担了全国近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基础较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课程设置和设施等都存在一定不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还有待于重新优化且缺乏有效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采取单一的内部改革,其力度和进度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而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的这一进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逐步调整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采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和建立海外分校等方式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需要按照国际标准,融入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认真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办学经验,同时通过相互的合作交流,将外部的冲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更新思想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2 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策略

2.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 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行业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积极应对,牢固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开拓视野、高屋建瓴、放眼世界,正确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冲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强化资源优化组合,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来定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思想,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建立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制度,推动高职院校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世界的真正融合。

2.2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发展需要,学习和借鉴各国高等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要推动促成国内外高校之间学分互认、课程对接,制定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为学生流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通用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使其具备国际专业知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二是加快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加大力度从国外高水平大学引进优秀人才,聘请外籍专家来华任教、讲学、参与教育管理或参加学术交流等。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考察、访问、讲学、参加国际科研项目等。三是大力开展“生源全球化”工作。为积极配合落实“留学中国”计划,高职院校应完善来华学习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优化留学服务,增强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实现“生源全球化”。一方面要能够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要积极利用国际教育市场,拓宽生源渠道,在全球范围内招录优秀学生,这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派遣学生出国深造,提升学生学历和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通用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四是开展“双向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便捷合作平台,也是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汲取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开辟境外办学市场。五是发挥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导向作用。互帮互进,以点带面,真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

2.3建立健全高职教育国际化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生源全球化,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英国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质量体系,设有专门的教学评价机构,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of Higher Education),通过标准化考核体系来评估和保障英国高等教育的较优标准和质量,从而鼓励和督促英国高校在管理和教学质量上进一步提高。这种标准化的优点在于无论评价的实施者是谁、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得到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这些考评标准来自于国际相关行业和学术领域的基准要求,对于有行业主体的专业,评价标准还必须与行业岗位资格要求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就更要求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甚至与国际接轨。高职教育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质量考核和认证制度,将有助于加深学校同国外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行与企业行业接轨的管理和生产国际质量标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化的专业素养和通用能力,提高行业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认可度,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创新运用现代信息交流技术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现代信息交流技术层出不穷。现代信息交流技术(ICT)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做法。在美国,把信息交流技术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教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社区学院利用网站发布信息、提供学习资源;社区学院联盟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实现合作;企业基于信息交流技术实现有效的企业内外培训;政府也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平台来发展教育和促进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完善的校园网和电子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最迅捷的国际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涉足专业前沿领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满足个性化需求,进而有力地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只有大力提高信息交流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信息,我国职业教育才会有一个国际水平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是日益明显。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定位,但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全球化”竞争理念、前瞻性发展战略、务实高效的办学风格和科学优质的管理服务等,将决定一所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上能够走实、走远!高职院校应从整体高度科学规划,选择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发展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声望和影响力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今]

参考文献:

[1] 曾德昕.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化的建设[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 赵龙祥.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 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和动因[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10-15.

[4] 金友鹏.高职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84-86.

作者简介: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编辑:徐军旗)

作者:王禾传 熊晓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人文精神渗透高中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