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内容鉴赏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古诗内容鉴赏范文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一)、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1)咏物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例如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思乡怀人诗: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3)送别诗: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隐逸生活为主,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边塞诗:盛唐时期积极用世的时代气氛,催生了边关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6)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用以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的作用。例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7)闺怨诗:哀怨之作分为“宫怨”、“闺怨”、“春怨”等几类,主要以女性的的口吻,表现对征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即事感怀诗:就是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生发感慨,常见的有怀亲、送友、思乡、赠别、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例如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哲理诗:顾名思义,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此类诗歌将抽象的哲理蕴含在鲜明直观的景象当中,深沉而含蓄。例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见意象及其含义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有诗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杜鹃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云:“枯藤,老树,昏鸦。” 猿啼 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郦道元《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羌笛 由于发音凄切,有凄凉之意。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水 和愁丝连在一起,比喻忧思和愁绪。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鸿雁 与雁书、鱼雁等泛指书信、音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亮 对月怀人,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煜《虞美人》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柳树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鸟 传书的信使。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忧国忧民等。

(6)语言特点: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

(7)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平淡、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等。 (8)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

(四)、锤炼语言

1、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清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

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 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 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 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 “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2、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1、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史

一、春秋战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汉魏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两晋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四、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五、唐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词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六、宋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七、元明清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2、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

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词的术语“下阕”、“下阕”。当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我们就要对词人的生平、志向、思想有大致的了解。若缺失了这一部分知识,对诗词的理解和答题就会形成障碍。因此,适当对这一部分进行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1).关于诗歌文体知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的体式上分,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古风、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从内容和表达上,诗又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古诗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源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如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源于《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如李白的诗。 古诗也有各种流派:

①唐诗有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如王昌龄、岑参);

②宋词有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

词,又称为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阙、上片,第二段叫下阙、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又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我国古代诗歌不仅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不同的诗体各有特色,如古风、乐府多为民歌;律诗体制严格;词或豪放,或婉约;散曲有严肃,有诙谐。

2.关于著名诗人、词人。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人生经历、志趣、思想和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要把作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联系起来。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字词特点: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平淡无奇 诗情画意 富有哲理 形神兼备 简洁 洗炼 质朴 清新 雄浑 夸张 比喻 拟人 形象 生动 对仗 双关

表达技巧:含蓄委婉 耐人寻味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衬托 烘托 渲染 对比 象征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呼应 照应 浑然天成 虚实相生 思想内容: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乡情 伤离 怀古 忧思

第二篇: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永州一中 唐检民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 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 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 【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 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 【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 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 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 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 。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作者sina

第三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一:寻找意象

基本目标: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二、诗 词 中 的 意 象

1.月——思乡,怀人。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4.松——孤直傲岸 。 5.莲——爱的象征 。 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 柳——离情依依 11.芳草——离恨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切之声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5. 红豆 —— 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找名词,意象以名词形式出现。 第二步:名词应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意象一般为景、物。一般需找出3个。

四、典型考题 (寻找意象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考题: 这首诗选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春特点的?(3分)

五、试题训练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答案】白云堆 深林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6.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3分)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2 —————————————————————————————————————————————————————————————————————————————————————————————————————————————————————

①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②写潮水,突出其大,分不清浦岸;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能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突出其闲适。

第四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

——感受春天之美

教学目标:通过古诗鉴赏课,使学生感受描写春天古诗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古诗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古诗中就有很多是描写春季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春天。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是描写春天的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回答。

(提示:学过的古诗、诗人)

二、学习古诗

同学们对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早春的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学习之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1)学习古诗前,老师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又是送给谁的?

学习古诗创作背景(指名读)

(2)再来读读古诗,根据词语解释,你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同学自己说意思;

指名说一说。

(3)a.这首诗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下着小雨的春天的喜人景象。) b.“最是一年春好处”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熟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

c.从哪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早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 )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喜爱早春,珍惜早春之情。)

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体会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

2、对比读诗句

我们学习的是一首描写早春时节的诗,我们还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盛景的诗,下面的诗请你来读一读,感受两首诗描写的不同的春天景象。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江畔独步寻花》

对比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三、古诗小游戏

1、诗句与作者连线

2、填诗句

3、猜节日

四、感受季节之美

1、学习了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诗都诗描写季节的,下面这首诗你来读一读,猜猜看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夏季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能说说吗?

先读古诗,再体会。

指名回答。

3、还有一些诗描写了不同的季节,课下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体会描写季节诗的美。

《山行》

《江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鉴赏——感受春天之美

第五篇:古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 施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是什么意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仲宣,就是王粲,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抒怀乡情思的《登楼赋》。

(1)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你认为“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词句作分析。

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1)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参考答案:(1)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

(2)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

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4(1)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答: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5(1)答:梅。一写花开的季节;二写花的色香;三写花开的地点。

(2)答:用对比手法,以贫贱冷落的竹篱茅舍与富丽高贵的正堂琼楼作对比,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

6(1)答:“恨”,把梧桐人格化,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这恨是梧桐的也是诗人的。

(2)答:词人说自己比王仲宣因离乡而怀故土的心情还要凄苦,但尾句将词意宕开,饮酒赏菊,寄托了浓愁难遣、无可奈何之情。反复吟咏,更觉用语之妙。

7(1)答: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2)答: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搞笑剧本范文下一篇:个人情感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