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跨越《基础会计》学习的门槛

2022-09-10

《基础会计》是整个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 是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 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如:会计核算、原则、要素、复式记帐、凭证填制以及主要经济业务的帐务处理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 比较枯燥、乏味、抽象, 难以真正理解掌握, 学习难度大, 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专业课的现象,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而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理解与掌握。那么应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务学习, 让学生掌握并爱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从而爱上将来所要从事的会计职业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经过对《基础会计》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 对于初学基础会计存在着几个“门槛”,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门槛”, 恰当地引导学生跨越门槛, 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内容, 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1 门槛之一:让教材由厚到薄

很多学生学完《基础会计》后的突出体会之一是, 希望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一开始, 就帮助学员把厚厚的教材压缩和简化, 使学生在拿到教材之后主很快知道和了解《基础会计》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重点与难点等。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能消除学生对新课程的恐惧感, 实际上也有效的帮助学生跨越了教材自身由厚到薄的门槛。对此,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在讲授各章节内容之前, 首先对《基础会计》课本作一个高度概括, 使课本本身实现“由厚到薄”, 课本内容“由多变少”。其概括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一是讲述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会计的演变、定义、职能、对象、前提及原则等;二是讲述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即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种方法本身构成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整个会计核算的操作过程就是对七种核算方法的运用, 《基础会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七种核算方法。通过这一概括,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基础会计》形成了总体印象, 学生感到思路清晰, 条理清楚, 教学本身也实现了引导学生跨越课本由厚变薄的目的, 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门槛之二:弄清账户结构

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功, 也是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个难点。要使学生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知道怎样编制会计分录, 其关健是教师对借贷记账法原理的讲解与例题示范, 而借贷记账法原理中的四个要点中“账户结构”则是不少学生难以很快逾越的门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账户的结构作为学生的门槛问题之一来对待。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的方法是:对账户结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结合业务题进行重点示范, 首先通过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借”和“贷”在会计要素下所附予的含义, 并利用T字型结构揭示各大类账户的基本内容, 并简明分析会计科目的分类与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 再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 (收入类、费用类) 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课本中所附工业企业的会计科目表结合起来, 将每类账户具体到每一个账户, 一一对应, 反复举例, 强调账户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如, 从银行提现, 为什么借记现金, 贷记银行存款, 反复讲述, 让学生在对具体业务处理认识过程中整体把握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借方记增加, 贷方记减少, 期末余额方向等基础知识, 同样对赊购材料、从银行借款、归还欠款、支付费用、实现销售收入、收回欠款等等, 逐一反复示范、提问来强化训练。

由于对账户结构问题采取重点讲授与反复举例示范, 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基础会计》中最关健的重点与难点, 促进了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功”。

3 门槛之三:实现课本由薄到厚的跨越

如果说, 在《基础会计》教学之初,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提炼, 是让学生感到, 《基础会计》并不深奥难学, 厚厚的课本但内容并不多, 那么, 经过对《基础会计》逐章讲解完毕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从“由厚变薄”的认识和理解中引申到“由薄变厚”的认知状态, 即要让学生在抓住《基础会计》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的同时, 还要充分掌握各章节中所包括的丰富而具体的知识, 没有这一过程, 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不牢靠的。因而, 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能不跨越的门槛之一。

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在对各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能较快地跨过由薄变厚的门槛, 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所述。

在详细讲解每一部分内容时, 都应配合习题练习和总结要点, 充分运用“教、学、练”三者结合, 每次课后都要留相应时间布置包括本次讲授所精选的练习题, 让学生当场消化, 同时利用最后时间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讲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 根据实际会计循环的工作流程和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 从而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入于实际工作中。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通过演示法, 将教材中的经济业务内容转化为实践性资料,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讲解专业知识、实务操作过程等, 通俗讲解, 反复练习, 使学生能在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注重《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综合练习, 以一套模拟账务资料为案例, 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从建账、日常处理到期末处理, 按实际工作步骤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各项会计工作,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在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中再次延伸有关章节的内容,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各章节基础理论知识及关系,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式讨论式教学, 在课前先布置相关课题, 选择各章切入点、重点与难点内容, 学生通过一定准备来参加讨论, 为学生搭建一个清学习平台,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观点表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的归纳与总结中重新回顾分析各章节的具体内容, 使其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有一个整体、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清晰的全盘账务处理框架, 使之能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融会贯通。

结合综合性核算题, 对整个业务核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分录, 以补充、更正习题的方式, 作进一步练习。如在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已售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清损益类账户、结清利润账户以及生产成本计算中制造费用的归集、结转与期间费用结转的区别等方面, 学生都比较容易出错, 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讲解与引伸, 让学生反复练习, 就能使学生对整个核算过程的理解与掌握生动具体起来, 实现对课本由薄到厚, 从而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的, 打好会计相关课程学习基础。

摘要: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建立会计学习的理念, 使学生能带着扎实的基础和兴趣走进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是任课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习,门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出路下一篇: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