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速公路因其高效、快捷、舒适等特点为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繁荣。尽管高速公路事故率比一般公路低很多,但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其后果及其社会影响都较大。本文主要分析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常见问题,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1:

自主创新是制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全国人大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都突出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还要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心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

制药工业50多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成绩很大,但目前困难重重,要走出困境,要健康发展,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关怀下,制药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紧紧围绕防病治病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重点发展地方病、传染病用药和量大面广的解热镇痛药、维生素,配合卫生部门使地方病、传染病如血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丝虫病、结核病、麻风、疟疾、伤寒、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疾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趋于消灭(血吸虫病、结核病近年又死灰复燃)。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了甾体药物\Jb脑血管药、抗肿瘤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物医药有了较快发展。当前,新的头孢类、沙星类、心脑血管药、诊断造影剂等都有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制药企业的兴办,在市场经济观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给国内企业以借鉴,特别是大大提高了我国药物制剂水平。

化学制药和我国的瑰宝——中药一起,配合卫生部门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提高了全国人民健康水平。1949年我国人口期望寿命仅35岁,2004年提高到71.8岁,达到世界中上水平。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制药工业也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我国能生产原料药1 500种,4 500个制剂品种(涉及40多个剂型)。品种比较齐全,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7月1日,药厂全部实施GMP。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成为原料药出口大国。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低水平重复严重,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后劲,尤其是民族制药工业,显得步履维艰。

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仅50%-60%,产品趋同化,往往同一种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产大于销,无序竞争,压价竞销,市场混乱,经济效益低下。

2004年,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制药工业(尤其是民族制药工业)企业面临最困难的一年。煤电油运涨价,水涨价,制药的主要原料粮食、化工产品涨价,原料药制造成本大幅提高;同时,产品降价,招标采购再降价;药品出口额占销额的13%左右,出口退税率降低,由17%、15%均降为13%,美元汇率变化又使出口销售收入减少2个百分点以上。从而制药企业尤其是生产原料药的民族制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抗生素龙头企业华北制药2004年利润仅为上午的27%,鲁抗亏损,解热药生产基地山东新华建厂60多年来第一次亏损。2005年继续在困难中挣扎,新华、鲁抗转亏为盈,但利润很少,弥补不了上年的亏损。华北制药出现了亏损。另外,又出现一些政策性减利因素,如2005年版中国药典2005年7月1日起执行,一些品种质量标准、质量检测要求提高,成本也随之增加;2005年7月1日起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这3种粉针产品全部由天然橡胶塞改用丁基橡胶塞,大容量注射剂自2006年1月1日起也全部改用丁基橡胶塞,而丁基橡胶塞价格比天然橡胶塞贵,粉针每瓶要提高成本0.04元,500mL大容量注射液每瓶成本要提高0.30元左右;大容量注射剂厂内观察期(从生产出成品到出厂销售)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为1周,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为2周,增加1周产量的仓储,并要相应增加流动资金和管理费用;环保要求加强,环保成本又须增加;煤、电、油、水等资源价格还要上涨。而产品继续降价是个总的趋势。

产品结构调整需要科研开发,需要资金,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可投人科研开发资金过少,低水平重复的状况难以改变。近年来,全国制药工业销售利润率在8%左右,科研开发费占销售额不足1%,2002年为0.67%,2003年为0.81%,2004年为0.89%,好的企业也只有5%-8%。

老的低水平重复问题没有解决,新的还在加重。实施GMP,希望在提高制药行业整体水平的同时,淘汰一部分多余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实际是企业(车间)数减少了,但GMP改造中没有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因此企业都想用扩大生产能力来回收投资,制剂生产能力利用率反而更低了。“十五”以来,有近2/3的省市把制药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房地产业等业外资金也纷纷投资制药产业,却不重视科研开发(因为资金回报周期长),往往无品种、无技术、重复建设,加重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药品管理法要求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药品监管,由于没有产业政策为依据,审批办法的改变使新的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在增加;一种新药批准多家企业生产,如加替沙星原料药有20多家生产,其制剂产品有近80家生产,造成恶性降价竞争,使国家发改委也不得不降低其价格。

制药是高增长、高科技、高投入、高回报、高竞争、高风险的产业。全球制药产业呈现高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3.5%,近10年来平均每年增长8%,主要基于三条:1.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对健康的更高需求;2.人口老龄化;3.高额科研开发投入运用了新技术不断产生新品种。全世界2004年医药科研开发费占销售额的15.7%,仅次于IT硬件(27.3%)和汽车(17.7%),居第三位。2004年世界医药科研开发费前10名企业科研开发费用合计为398.3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15.9%。其中,辉瑞达76.8亿美元。科研开发是跨国制药公司的生命力所在,却是我国制药工业的薄弱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制药工业取得年均17.4%的高增长(有基数低的因素),但产品主要是仿制品的状况没有改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消耗、重污染产品、低端产品还占主体地位。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能力弱。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上。我国是药品出口大国,从药品出口的

“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低价格,主要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微薄收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今后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呈上涨趋势,淡水价格要上涨,煤、电、油有环境成本,价格要上涨,油的涨价带动运输涨价,而制药是化工的下游产业,化工是煤、油的下游产业,煤、油的涨价必然影响到化工,进而影响制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力成本也会提高。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弱化我国产品包括药品现有的竞争优势。

制药产业不能过多看到高增长、高回报,还应看到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没有高投入、高科技,不承担高风险,就无法实现高增长和高回报。

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对未来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11个重点领域中有人口和健康,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纲要》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形成科研开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1.23%提高到2010年的2%,2020年还将达到2.5%以上,政府研发资金占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到2010年将逐步提高到40%左右。

自主创新,发挥优势,有条件的领域实现原始创新,有的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也包括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我国医药潜在市场大,有13多亿人口,每年净增1 000万人;人口老龄化,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2004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有1.43亿。上海早在1990年前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人口期望寿命已达80岁。北京、天津、江苏、浙江1994年前进入老龄化,北京2004年人口期望寿命为79.7岁,老年人用药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大,农村是潜在大市场;特别是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之一是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使医药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高增长,我们比较缺乏的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

制药工业要走出当前困境,要健康发展,我国要从制药大国成为制药强国,要自主创新。要在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总形势下,积极努力,创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当前一段时间应注重仿创结合、仿中有创:结构创新、工艺创新、制剂创新。在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同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亦十分重要,我国原料药当前主要是中低档产品,资源消耗较多,污染较严重,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行改造。调整结构是制药工业的紧迫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上海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品种多,质量可靠,有良好的药品生产和研发基础。上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医院多,人才众多;上海是国际经济大都市,信息资源丰富。我国人世以后,跨国大制药公司在华建立研发机构不少选择在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海在这方面有良好的条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相信上海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必将作出显著的成绩。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俞观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2:

浅析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摘要】高速公路因其高效、快捷、舒适等特点为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繁荣。尽管高速公路事故率比一般公路低很多,但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其后果及其社会影响都较大。本文主要分析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常见问题,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对策。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对策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为根本目标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重点是以人、车、道路、环境等四个基本要素为管理内容并协调各要素处于最佳状态。其中:人(指介入车辆的驾驶人、乘客和行人)为第一要素,是控制交通事故的关键;车(安全性、稳定性)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前提;道路(道路结构、标志标线设置及相关配套设施)是安全行车的必要条件;环境(交通环境、气候环境)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管理与过去相比,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很多规范性法律法规等,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保证了执法部门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对交通安全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交通安全文明知识在全社会的普遍接受程度,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监管部门的管理方式方法等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1.1 交通参与者(包括驾驶人、乘车人、行人等)

(1)驾驶人作为车辆运行的实际控制者,其自身具备的素养、身体条件和驾驶技术,驾驶过程中的良好心态、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操控车辆,对交通安全至关重要。据统计,由驾驶人原因导致的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占95%以上。

主观方面,安全意识淡薄,主动防范性差,存在侥幸心理。一是驾驶机动车上道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二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驾驶车辆三是对高速公路事故引发的后果认识不足。

客观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高速公路行驶经验。二是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2)乘车人方面表现在不愿主动系安全带,违反规定携带管制用品,行驶过程中乱扔东西及有影响驾驶人安全行车的言行,为图方便自愿乘坐超员车辆等。

(3)行人方面表现在两方面:违法进入高速公路行走,更有甚者横穿高速公路酿成车祸,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施工路段的养护、施工人员未按规定作业,随意走动。据统计,高速公路因行人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的比例在笔者所管辖路段为40%以上。

1.2 车辆

车辆非法改装,违反装载规定。当前,车辆技术状况已得到大幅度改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车胎状况、照明不良和随车工具不齐;二是对车辆进行非法改装,如货车增设腰灯影响其他车辆视线、改变车辆装载类型等;三是擅自进行超限运输等,导致车辆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明显下降。

1.3 道路隐患

路的因素主要是高速公路线形设计、道路结构与行车环境等,引发交通事故原因:

一是因客观条件在特殊路段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以重庆为例,因高速公路多分布在山区,长下坡弯道设计较多,据统计,在该路段发生的交通事故每月通常都有2至3起。同时,长隧道因视觉差造成的事故更为频繁,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车流量较大时期,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救援处置无法快速进行,往往会造成交通中断,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规范。未能很好地结合实际进行设置,不管需不需要,一律按照规定设置,造成的结果就是无法满足驾驶人正确获取有效信息,未能很好地起到对车流的渠化、分道行驶及导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立交分道处,前后标志设置内容不一,经常会发现有驾驶人停车观看,人为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1.4 灾害性天氣隐患

灾害性天气是影响高速公路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原因是不良天气改变了路表状况,破坏了轮胎与地面的正常接触,影响到驾驶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造成驾驶人对正常行车的合理判断。据统计,灾害性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了总数的1/4,次生事故上升明显。

1.5 职能部门管理

一是重视路内动态监管,路外宣传不到位。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涉及人员面广、复杂,单靠交通部门一家努力是很难实现有效管理。而执法部门为突出自身实绩,一般都把有限的人力投入到路面监管工作,以求取得短期的最佳效应,导致在路外源头宣传工作走形式,不能从根本上引起全社会的共识和积极参与。

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交通管理实践证明,车辆超(低)速行驶、疲劳驾驶、违法占道、行车间距不足、逆行、掉头倒车、不按规定变更车道等违法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上述违法行为具有瞬时特性,没有较大的科技投入,证据收集和认定即使执法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目前,在整治这些违法行为时,主要还是靠路面巡查和定点检查为主,执法手段较为单一,打击力度也很有限,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是社会参与力量不足,未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至今为止,交通安全主管部门独家支撑局面并未安全打破,无法取得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为交通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带来不小的难度。如高速公路沿线村民违法进入高速公路问题,有的是因高速公路修建后给农业生产造成困难而进行横穿,如果当地有关部门能根据其合理需求,对其住家环境进行适当调配,就可以有效避免其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为,从而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是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彰显不出法律的威慑力。道路交通的大量事例和实践反复表明:9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因交通违法而产生,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是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交通违法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会觉得违法成本较低,根本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形不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导致交通违法行为依然非常严重。

五是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力量薄弱。法国曾做过统计,同样伤势的重伤员,在30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是80%,在60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是40%,在90分钟内获救生存率仅10%。而现实的基本情况是,当车辆在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后,从接警处置到成功救助伤员,通常都会超出最佳救助时间,很多伤员都会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在交通事故中丧命。

2.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对策

(1)强化教育,大力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素质

提高广大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最有效的途径,执法部门应促成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从正反两个方面多角度、多空间的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结合各类交通事故案例以案说法,对日常交通违法行为及时曝光。针对特殊群体人员,要根据其生理及知识接受能力特点,要开设多种不同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持久地交通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交通安全意思。

(2)加强隐患排查,营造和谐的交通环境

这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在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要增设路况信息显示屏或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减速带,适时提醒过往驾驶员谨慎驾驶,注意行车安全。四是建立经常性的事故隐患排查机制,通过经常性的排查及时发现危险隐患和事故黑点,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通报有关部门限期整改,加强对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的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上述路段交通事故的发生。

(3)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执法工作,大力打击违法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管理的压力会不断增强,单靠现有的执法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只有通过加快科技投入,加强科技运用,坚持信息指导勤务方针,使警力跟着重点时段、路段走,警力跟着重点违法行为走,警力跟着恶劣天气走,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路面交通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弥补执法力量的不足。

(4)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紧急救援工作

要抓好各类预案的建立、修订、模拟演练工作,真正建立起一个集伤员急救、消防、现场处置和快速勘查于一体的高效运作快速救援联动机制,确保接到事故报警后,医疗、消防、抢险等部门与现场勘查和现場清理工作有效配合、高度协调,达到及时抢救受伤人员、及时勘查现场、快速撤除现场恢复交通的目的,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5)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制定事故对策

要做好交通事故分析研判,通过事故分析找出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勤务纠违、交通安全宣传等各项工作,真正为勤务、宣传工作以及信息收集、信息处置工作提供指导作用,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3.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好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这需要执法部门的大力监管,也需要各交通参与者的大力配合,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编著.高速公路综合行政执法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邵毅明.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彭金栓.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公路与汽运.2014(1):1-4.

作者:雷登奎 周佳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3:

论体育的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摘要] 体育的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体育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社会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电视转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经济功能国民经济促进发展

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就是经济,体育就是体育,两者几乎是决然分开的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一、体育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体育的经济功能是由体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所决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对生产力进行价格评价时,人的素质往往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身体素质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体育发展劳动者体力的作用,以减少发病率,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表明,体育的经济功能最初是由体育本身的发展,并间接通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再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当今企业里大凡有见识的厂长、经理都把开展职工的体育锻炼,增进职工健康,提高出勤率视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曾提出的“8-l大于8”这一富有哲理性的公式正说明了这一点。即在一天工作或学习的八个小时中,抽一个小时来进行体育锻炼,效果比原来八个小时还要好。

二、体育社会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体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伴随体育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体育人口不断扩大的需要,各种运动器材、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用品的批量生产、建设和供应,乃至体育健身、体育娱乐和体育旅游业都在迅速发展,已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体系。竞技体育和商品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比如,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并可直接获取门票收入。一些大型运动会,除可带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彩票、邮票、纪念币、收纳广告费、印刷宣传品等途径,从中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使奥林匹克运动会亦难免卷入其中,使之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比如,在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财团都在利用其影响,进行巨额投资,从事商业性活动。有关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当首推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届首次由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以往奥运会亏损的局面,不仅节约了原定的5亿美元的耗资,反而从中获得2.5亿美元的盈利。为此,国际奥运会特授予他金质奖章。尽管不少人基于奥林匹克原则,对此举颇有贬词,但正如国际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我们并不想阻止商业化,因为我们认为商业化对体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避免的是将商业化的利益置于体育之上。”由于竞技体育的商业化道路早已被开启,通过体育直接盈利的契机仍被人们所利用。

三、体育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正以劳务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三产业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体育产业化自然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为体育是一种超越物资功利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只有物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才有可开发的精神价值。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的经济功能得以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作为产业必然创造价值,在有些国家体育产业几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世界经济具有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不可能隔绝于世界经济之外,在国外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生存的市场环境也在悄然转变。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是4470亿元,1985年为8857.6亿元,1990年为17686.1亿元,1995年达18094亿元,1999年为150630.1亿元,1980年~1999年间,GDP增长17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8%,人均GDP变化由1978年的379元到1999年的6534元,为同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宏观背景支持下,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第三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结构看,1997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体育产业的形成既是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产物,又是体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必然。

四、体育电视转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体育已成为科学和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电视与体育的关系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特别是电视通过商业包装使体育比赛的娱乐性增强,体育比赛的观众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扩大到那些极少甚至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管理机构不得不把电视转播问题提升到决定体育项目发展的战略性高度。体育机构已经认识到:电视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几乎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内部都成立了专门的电视委员会,从事电视制作和电视转播权的经营和销售工作。如1984年奥运会,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筹资的7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尤伯罗斯模式”。在这个模式里, 电视转播权的销售、电视广告的拍卖、企业赞助占所有收入的90%还要多。又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大赛事爱立信乒乓球擂台赛和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就是体育与媒介共同经营的一个范例。

五、体育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果跳出体育本身,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体育的经济功能,那么将来的体育产业可能成为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之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仅以发行体育彩票为例,至少目前可以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为我国政府排忧解难。如江西省约有2000台终端机,每台机子能解决2个就业机会,那么江西省光体育彩票一项就能安排约4000个就业岗位。可以说体育除为社会提供服务,到达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之外,还可以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重要渠道。所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体育产业将为体育提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机遇,成为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总之,经济是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受经济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这也是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拓宽了体育的经济功能,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决定体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体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展和保护劳动力;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培养劳动力,"修理"和恢复劳动力,延长劳动力;体育在经济增长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的这种相互关系为大家所公认。

作者:刘晓忠 李琦玮 陶干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升口语能力的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导课艺术中高中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