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是什么——面对新教材探索新教法的一些体会

2023-01-03

山那边是什么—对新教材数学课堂的重新认识。

以往的教科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 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新教材的出现, 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内容注重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 难易适中, 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并且内容直观易懂, 课程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意识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研究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 本人就新教材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 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 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 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 显然, 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 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游戏。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张数字卡 (100以内) 让学生用自己的卡数去乘以2再加上4然后说出结果。老师立即“猜出”学生所持卡数。如果某学生的结果是16, 通过2x+4=16, 则x=6, 那么他的卡数是6。当老师猜时几个学生和卡数后学生会对此感到惊奇。从而更加佩服老师。之后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 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别人手上的卡数。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学习信心百倍因此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创设问题情景、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增加了“课题学习”, 以及一些阅读材料, 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如《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课题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进行高度测量的实际操作 (如测量教学楼、旗杆、大树等等) , 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作业, 应该知道, 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非常必要,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生产中的许多问题,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 发展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被忽视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只让学生掌握一些不同的符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些新型领域的产生, 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仍视而不见, 只满足于“思想套路“的形式, 不顾实际应用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通过抽象概括构建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概念、公式、定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 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1) 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 此边上的高为b, 用代数式表示面积。 (2) 有一块a公顷的地, 每公顷产小麦b千克, 这块地的一半可产小麦多少千克?用代数式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可以发现上面的两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列成,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许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找出它们的本质联系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3 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 重要的一点是, 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 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 不墨守成规, 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 对于《二次函数》一章中有一题:已知: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 (0, a) , B (1, 2) , 。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

这是一道常见的代数证明题。现改变问题情境:若矩形框中的条件被墨水污染无法辨认, 问: (1) 根据现有信息, 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解析式?若能, 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 说明理由。 (2) 请你根据已有信息, 在原题的矩形框内, 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把原题补充完整。

解: (1) ∵二次函数y=ax+bx+c图象过点A (0, a) , B (1, 2) ,

又∵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2

解方程组得: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x2-+4x-1

(2) 可供补充的条件有 (选其一即可) 以下几点。

(1) 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任一点的坐标; (2) a=-1或b=4或c=-1; (3) 顶点坐标为 (2, 3) ; (4) b2-4ac=12; (5) 与y轴交点坐标为 (0, -1) 等等。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 别致新颖,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相互协作、互相补充, 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 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 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 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4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法

4.1 让学生多做实验, 勤于实践

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画一平行四边形, 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的大小, 对边的长短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四个顶点的距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 从而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2 寓表演、游戏于教学中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创设愉快情景, 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 都会给予学生更多地快乐和满足,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 注重美的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美的教育随处可见, 一类是图形的美, 如:圆、正多边形, 另一类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这些图形和式子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另外, 教师的言谈举止, 美观整齐的板书, 抑扬顿挫的语调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在教学中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成不骄败不馁, 上课回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5 自我反思, 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 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 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 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 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 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 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 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使认识上一个台阶, 逐步完善认知结构, 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 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 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 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 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 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在任一学习环节中不断提问、追问, 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 或质疑问难, 或自我展现, 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 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认识得到了升华, 体验得到了丰富, “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 新教材体现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 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 他的全面发展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 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它留给学生的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其真正的精华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摘要:新教材的主导思想、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题型配制, 其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又要因材施教, 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 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应用意识,认知,接受能力,学习兴趣,技能操作,美育素质,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M].华东师大出版社.

[2] 指导——自主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

[3] 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1) .

[4]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媒体与英语课堂结合论文下一篇:浅谈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