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宣扬个性的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也是幸福的教育。这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文章深入探究了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第一篇: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高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摘 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的构建依据是它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状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作用,而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则对课程具体内容的编排与取舍起调节作用。基于培养小学优质师资的目的,结合对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可以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等八个方面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培养

[基金项目] 泰州学院2018年度校级重点教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项目【泰院教通[2019]1号】

[作者简介] 仲稳山(1965—),男,江苏泰州人,研究生学历,教授,泰州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泰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作为小学生的学习科目,直接面向小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基于培养小学师资的目的,面向高校教育专业在校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小学教育师资、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者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此,只有科学构建高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才能为各所小学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小学师资,让将来在小学从事各科教学的师范生能够熟练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理论和一般技术,间接促进小学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纵观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状况,发现许多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存在定位不准、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培养优质小学师资的目标出发,重新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教育目的的实现一般都要以课程作为中介,课程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实施过程的总和,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与规划,至于课程目标则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能够影响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质量,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生经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后,能够实现如下目标:①熟悉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能够与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②能够初步识别小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具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能力;③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激发、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④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察觉能力,掌握自我身心健康调节的初步技术;⑤初步形成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其实,以上这些目标要求既反映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阐明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遵循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要符合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应该源于对学生、社会和学科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对小学生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代小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速度在逐年加快,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在不断前移,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在逐年减小,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变得复杂且频发。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顺从了家长的意愿或者为了将来有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对儿童缺乏热爱、亲近之情,对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没有渴望之心。

2.对社会、学校和小学生家庭的研究。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生事物和观念不断成为刺激人们神经系统的应激源,处于好奇年龄阶段的部分小学生和青春中后期的部分大学生经常在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迷茫。大学和小学虽然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但大学与小学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小学培养出优质的小学师资,而许多高校不了解小学校园内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培养学生的观念传统、途径狭窄、方法陈旧。对小学生家庭的研究发现,当代家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视小学生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不科学的宣泄方式已经导致许多心理疾病低龄化。

3.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新兴学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它的分支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它的工作对象是小学生,而作为专业选修课,它应该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对象则是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

二、课程内容的特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是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原理、观点、特定事实、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对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的构建依据是它的课程目标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课程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则对课程具体内容的编排与取舍起调节作用。

由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对其课程目标的反映,因此,课程内容必然具有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各种特征。

1.完整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具有完整性。这种完整性是指凡是涉及小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方面的各种知识、原理、方法及技能等都必须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2.系统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其完整性是紧密联系的。在完整性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如果能够呈现出模块状的知识归类,其系统性就会非常显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并且每个模块内按照不同的层次又细分出许多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小模块,这种树形的内容编排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综合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它的课程目标就可以看出,它的课程内容至少包括了健康心理、病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心理治疗、心理健康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4.实用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修完这门课程后,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小学的各个年级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同时还能够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察觉和调节。

三、课程内容的构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不能脱离课程目标的指引,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基础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应该包括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注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二是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即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联系现实社会的需要,掌握一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相关性;三是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组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指导下,基于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积累,结合对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尝试从以下八个模块来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这一模块偏重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原理的阐述,同时要详细解读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发的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文件,明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并客观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图谱。这一模块要依据健康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参照成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分类,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身体与年龄特征,绘制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连续图谱,指导学生树立在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存在过渡心理状态的观念,避免形成非黑即白和绝对化的健康意识。

3.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标准。根据调查发现,现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仍然沿用了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缺乏针对性和特异性,与小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匹配,因此,在制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既要考虑标准执行的时代特征,也要考虑标准使用的适宜对象,更要考虑标准形成的主体角色。根据二维、多视角的理念,可以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在横轴上设置认知、情感情绪、意志、性格养成、人际关系等项目,而在纵轴上设置教师视角、家长视角、同学视角和朋友视角等项目。

4.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诊断需要十分谨慎,必须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等方面提供的各种信息以及小学生本人的临床表现,不能仅凭心理量表的测试数据,给小学生贴上某种问题或障碍的标签。在选择针对小学生的各类测试量表时,必须重视量表的中國化和本土化,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5.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障碍。现有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发生率较高,其中轻度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高达60.8%,中度阳性以上检出率为8.4%[1]。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欢撒谎、比较自私、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盲目攀比、与家长和同学沟通不畅,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会出现逆反、偏执、早恋等青春期心理危机[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还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沉迷于手机、在线网络游戏、迷恋打赏网络主播、排斥多胎家庭、结交不良社会人员、欺凌同学伙伴等。

6.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理解为是一种预防教育,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预防与保健工作,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然而,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让学校和家庭陷入了教育的困境,过去习以为常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被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扭曲变形,如果再盲目乐观地坚信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身心健康的,必将导致许多家庭发生不可挽回的灾难。基于矫正和治疗小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的理念,在这一模块中,必须介绍适合于小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种疗法,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小学生学习与考试、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个性养成、行为问题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但包括小学生心理发展与预防保健的内容,也包括对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技术,更要有对边缘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识别并转介的知识与技能。

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校园内,针对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倾向于活动的开展,除了在课堂内外实施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外,绘画、游戏及心理剧表演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8.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及学科教学中心健康教育的渗透。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对自我心理健康状态的觉察能力和调节能力,往往能够决定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好坏,而小学教师是否已经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技巧,则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万增奎.江苏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9(5):107-112.

[2]答会明.10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6):140-143.

作者:仲稳山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宣扬个性的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也是幸福的教育。这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文章深入探究了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教育法的实施,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日渐减少。然而,这却被另一种精神惩罚——心罚所代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用语言或表情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心灵折磨,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心灵的惩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于体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现就此问题及其对策作简单的探讨。

一、心罚的具体表现

(一)讥讽、侮辱

有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文作业,要求学生记一件家务事。一位学生写成了升国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呵斥了这位学生。常言道:“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这种最常见的心罚方式,从表面看似乎文明了许多,但也会对学生稚嫩的心灵与自尊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冷漠

有些老师对那些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不予理睬的态度。要知道,老师的冷漠会让学生选择自我放弃。

人们都说学生是花朵,需要细心地呵护。总之,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罚都是错误的。被心罚者在心灵上所受的创伤更深。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处罚方式,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灵。这是因为,个人在成长中如果得到的关爱与尊重越多,则人格冲突越少,自信心也就越强。故教师对学生施教时要注重心育,远离心罚。

二、实施心育的策略探究

如何才能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其心理能健康地成长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无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育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所谓“无为教育”就是不教而教。它具有教育意图隐蔽性、教育手段间接性、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等特点。根据无为教育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无为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认真倾听,因势利导,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教育者要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倾诉,促使其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找人诉说。因此,教育者要善听,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都要听得进去,充分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通常学生在受到批评和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接受教育便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有效的教育是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学生倾诉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再分析问题,指出其错误所在,引导其认识错误,并指明改正的途径和要求。例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她学习刻苦,成绩比较稳定。一次语文测试后,笔者发现她上课时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够集中。于是,单独找她谈了一次话,原来是因为在这次语文测试上犯了几次不该犯的错误,受到了爸爸严厉的责备和训斥。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笔者为她擦去眼泪,然后拿出一颗糖和一张纸,并在纸上写了:“老师把最甜的糖送给我心中最好的学生。”霎时,笔者看到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她使劲地点了点,紧攥着那张纸走了。此时使用无为教育,使说教寓于无形之中,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更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尊重学生,热情鼓励,扬起学生自信、自强的风帆

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其潜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笔者一般都会写上各种简短的批语:“你进步真快,加油呀!”“不错!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些批语以一种激励、一种幽默、一种期待,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迂回教育,宽容处之,留给学生自悟、自育的机会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要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我教育。笔者班上有两位学生感情很要好,却为了班长的职位进行了激烈的竞争,落选者因心存嫉妒恶语中伤入选者,入选者感到委屈、愤恨。班会课上,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接着组织大家讨论、分析,学生各抒己见,这两位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不几日,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笔者发现这次讨论帮助他们建立了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竞争。

(四)体验成功,品尝快乐,培养学生进取、乐观的精神

有很多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说话,动辄批评指责、很少表扬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中越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容易引导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成功感,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情感体验以及真切的感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看待他们,他们的身上也会有潜在的闪光点,教育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被发现。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成绩较差。但笔者发现他体育方面很有潜质。在校运会上,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打破了两项校运会纪录,为班级赢得了几十分。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大家都称赞他、感谢他,并推选他当体育委员。他体验到了成功,品尝到了快乐,获得了自信,产生了向上的动力,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实施心育的具体建议

教师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也可能有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摒弃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思想,因材施教,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育的方法不少,但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因此,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实施心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心育具有针对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心育工作。例如:对缺乏信心的后进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时时处处考虑其自尊心;对自负好胜的学生,则更应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各异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用爱心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育环境

小学生年龄尚小,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需要和睦、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深情的话语赞赏他们的进步;用積极、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三)增强民主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小学生很少会与老师进行交往,更不用说情感的交流了。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借助谈心、文体活动、家访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同时,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心罚给学生带来的危害,要远离心罚,并要采取一切积极的、正面的方法,用爱心去指引学生成长。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心育。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学生的心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通一条绿色通道,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理解的沃土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陈翠莲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融合研究

思想品德课程实现了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全面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三观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影响下,更需要将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有效的融合,凸显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品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具体融合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学业、父母教诲、升学等等方面的压力,及各种互联网游戏、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及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那么在日常品德教育中,如何将之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即成为每个教师、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可以分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班级班会、各类校园活动等,其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班级班会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首先在《道德与法治》中有很多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高的融合度。在具体融合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取小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件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则要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其次,在小学班会中主要以品德、行为养成等作为主要目标,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选择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内容的话题,在班会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由学生进行探讨,如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手机游戏、学业压力、消极情绪等,在讨论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日常教学中都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要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根据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那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设定更贴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生命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当然,在目标设定上也要具体,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各个方面进行衔接,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变化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能力,在品德知识学习中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對各种挫折与压力。

三、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突出学生体验

教学方法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很多的方法,这与知识性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此,在实践对比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探讨法,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有一定道德标准,学生群体中既有心理健康的学生,也有不健康的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才能提高认识,感受心理健康体验,在交流中共同形成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是心理实验法,即教师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在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内心情感,自动产生健康心理。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进步。例如:故事设计中选择父亲严肃的爱,母亲慈祥的爱等,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第三是演绎法。即从日常生活实际中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典型材料与故事,如与同学交流场景、与父母对话场景等,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这些事件中父母、同学、他人的心理变化,推动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产生。

四、在教学评价突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展,在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是在教学评价中摒弃传统以书面评价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对于出现行为失范和不良心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或者批评,以此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则可以发挥学生互评、教师谈心等方式的作用,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来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第三在评价主体上,相对于知识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将学生、家长都引入到心理健康评价中,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一生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奠基作用,所以该阶段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与身体素养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的涵养。对现行教育模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去审视、认识思想品德课程,不断优化内容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钟雪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下一篇: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