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文章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自改文章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文章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策略,引导学生自改作文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自改文章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自改互评”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摘 要:作者通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创学生“自改互评”活动的成功经验,由实践到理论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自改互评”活动的做法和意义,同时较为详细地介绍总结了如何通过“自改互评”活动让学生学会看文章、写文章、评文章,并提出了组织开展和实施“自改互评”活动的具体意见,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改互评”;写作水平;看文章;写文章;评文章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以习作为主。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写作。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感受到小学生学习写作不仅要学习如何“写”,而且还必须学会如何“改”。从某种意义来说,会“写”只是打基础,会“改”才能更上一层楼。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修改自己习作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阅读、评判其他同学的习作,做到“自改互评”的良性互动,这样可以迅速提高班级整体的写作水平。

一、教会学生看文章

在这里我引进了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概念。一个人要学习音乐,首先要有准确的辨音,对音阶含糊不清甚至五音不全的人是学不了音乐的。学习写作也是如此,如果不會看文章,同样也就不会写文章,更不会改文章。这里的看文章,主要指以下有几个方面:

(1)看主题立意。主题是否积极?立意是否新颖?这决定了文章的存在价值,当然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究竟值不值得修改。也就是说,只有主题积极、立意新颖的作文,才具有修改的价值,否则,一篇主题背离甚至错误、立意模糊或者陈腐的文章,那么无论你怎么改,也改不成一篇好文章。

(2)看逻辑条理。逻辑是否紧密?条理是否清晰?这决定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决定了这篇文章是需要大改还是小修。如果这篇文章是主题积极、立意清楚的,同时它还是逻辑紧密、条理清晰的,那么它就只需要进行字、词、句的小修改就行了;反之,则需要做章节与段落方面的较大调整和改动。

(3)看语言修辞。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精准的语言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指向不明、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文章的大忌;而修辞是否生动则决定了文章是否具有的感染力,同时也影响着人们读这篇文章的愉悦度。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指的其实就是语言与修辞的不断升华,它在最细微处体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会看文章,才能发现问题和差距,才能根据文章的不足部分有目的、对症下药地进行文章的修改。应当注意,由于学生视角的不同,不同的人看同一篇文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特别是作者本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看得准,这就需要指导老师给予适时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发挥同学之间“互读互评”的作用。

二、对症下药,引导修改

通常而言,主题立意不清的文章毫无修改价值,而逻辑段落含混的文章基本也要重新写过,因此,本篇的“修改文章”主要是指在文章主题立意、逻辑段落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作字、词、句的修改与润色,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纠正错别字。字词是文章的最小单位。纠正错别字是最为初级、也是最为基本的文章修改。

错别字的出现,表面看是出于粗心大意,但其产生的原因却有两个:一是有些学生认为有错别字没什么,并没有加以重视。作为指导老师,就必须跟学生们讲清个别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比如,错别字就好比一张白净脸庞上的一个赘疣,又好比“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学生们通过感性认识以获得正确的态度。二是对字的基本意项认识不清,以致混用和乱用。这就需要从认字辨义开始,加强基本功。

(2)替换词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特定的、难以替代的。即便是同义词,如“母亲”与“妈妈”,由于使用场合、前后语境、文章风格的不同,也只有一个才是最适合的。当我们发现文章中使用的某一个词语不能精准表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词语的替换,从同义词、近义词中找出最精准表达的那一个来,让文章更完美。

(3)通顺语句。语句通顺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当发现文章句子不通顺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四把尺子”量一量。第一把尺子是“主、谓、宾的结构是否缺失”;第二把尺子是“的、地、得的使用是否正确”;第三把尺子是“句子的语序是否颠倒”;第四把尺子“是否存在同语反复的情况”。一般而言,语句不通顺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4)最后是文章的润色。对文章语言、修辞的修改,也可称为“润色”。“润”,说白了就是让文章圆润、饱满,避免干涩、枯燥;修辞方法中的绝大多数手法,如比兴、夸张、对偶、排比等,都可以使文章圆润和饱满起来;而色,就是赋予文章可感知的色彩,特别是情感的色彩,比如拟人、状物、比喻以及拟声词的应用等。

对于润色文章,本人还有一个特别的体会,就是一些“成语”的应用,不但不能使文章生动,反而会使文章失去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意象,变得干涩了。比如,“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就非常抽象,不具画面,不直接可感。不如改成“同学们有的跳着,有的笑着”更加显得生动。一篇圆润饱满,且富有情感色彩的文章,无疑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三、“自改互评”,自改是基础,互评是关键

在实施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教学实践中,自改与互评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

在自改与互评两者的关系上,自改是基础。应该说,如果没有自改,就没有互评。从这一方面来说,自改为互评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反之,如果没有互评,自改就失去了方向,同时也失去了动力。当然,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是仅对学生习作而言的。

我们说“在自改互评中,互评是关键”,这是因为:

(1)互评为自改提供了更多、更为客观因而也更为准确的视角。一般说来,囿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业水平、习惯爱好,自改或多或少会带有主观性甚至随意性。这时候,互评就起到了客观检验的作用,它可以检验出自改是否达到目的,同时为进一步的修改提供了准确的方向。

(2)互评把本来只属于个人行为的“自改”推进为班级或者小组的群体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互评中的“互”就是相互,在互评活动中,学生们既是“自改”的主体,同时也担任“互评”的老师,这种角色的互换,既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能推进班级或小组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3)以互评推进自改,使之持之以恒。我们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希望能有个好结果,而不是不了了之。小学生的习作“自改”也一样,当“自改”完成后,需要检验成效时,需要大家的意见,需要同伴的认可,最好是赞扬。如果没有“互评”,这一切是不可能完成的。

(4)指导老师在“互评”中应该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评”具有不可替代性。由学生自己对同学的“自改”作文进行“互评”,其视点更接近、感受更亲和、标准也更趋于合理,这都不同于指导老师的批改。但指导老师并不是无事可为或者无所作为的。在组织、示范、归纳、提高特别是最后大方向的把握上,指导老师担负着烦琐且大量的工作。

四、“互评”的启动、组织与实施

(1)“互评”的启动。在提出或者为学生们布置“互评”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激发学生们互相阅读、欣赏和评价同伴作品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评价别人作品的方式和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评”也是一样的。首先,指导老师在阅读学生作品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发现、收集学生习作中的各种有趣的现象,然后善意地展示给学生们看。通过这种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认识到:①由于个体不同、体验差异,每个人的习作都是不同的、各有千秋的。②对比彰显了存在,他人的习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习作的“反光镜”。总之,对别人作品兴趣的提高,是今后“互评”的基础。

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同样非常重要。“互评”怎么评?评什么?指导老师要先期进行引导。如从主题思想入手,然后才是表现手法,再到段落结构,最后是词语修辞,遵循这样一个按重要性的大小排序对他人的习作进行评论;又如先要充分肯定他人作品的长处和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并尽量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就容易让人接受等。

(2)“互评”的组织。“互评”的组织可以有多种方式。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比如,可以将全班“一对一”地结对子;也可分成几个人数不等的“互评”小组;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分组形式,也可以采取临时、随机结对子的方式,各有利弊。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互评”,一定要采取“自愿”的方式,不要去“强按牛头逼喝水”。这是因为,一是,只有“自愿”的方式才是信任的方式,彼此信任了才可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和不必要的矛盾,让“互评”活动顺利进行;二是,“自愿”的方式也是信服的方式。在信任和信服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展开充分的讨论,才能听得进互评的意见并最终达到“互评”的目的。

五、“自改互评”活动的注意事项

“自改互评”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活动,但实施起来,仍然要十分慎重。指导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改互评”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过频过滥,应注意如下几点:

(1)预先选择适合“自改互评”的作文选题。在顺序上,总是习文在先,而“自改互评”在后。我注意到,有些习文的选题,对学生约束较少,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习作也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可圈可点;而有些作文选题相反,限制较多或者视角单一,这样学生的习作也就容易相互接近,甚至千篇一律。毫无疑问,前一类的选题更加适合“自改互评”。因此,在开展“自改互评”之前,为“自改互评”预先准备适合的作文选题非常重要。

(2)每一次“自改互评”活动,都必须给予归纳和总结。“自改互评”绝不是对学生习作的放任,也就是说,绝不能以对学生实行“自改互评”为理由,而卸下了自己作为指导老师的责任。每一次“自改互评”活动结束,指导老师都必须在一个相对标准、相对公正的角度上,对活动给予归纳、总结,给予客观的、正确的、方向性的引导。只有这样,“自改互评”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看文章、写文章、修改文章的水平。

最后,笔者还想说两点。一是“自改互评”注重的不是某篇文章的得失,而是一种写作方法的锻炼,如“鱼”与“渔”的关系;二是严格地说来,文章是思想的利器,而学生作文,则可视为思想的练兵。从来文章之得失都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字之上的思想。将修改文章比之于磨剑,那么,若思想如腐草,缘何以磨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张建芝

自改文章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如何引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文章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策略,引导学生自改作文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自改作文 剖析策略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就曾经多次强调“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目前学生自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作文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然而,现在学生自改作文进入了一些误区:(1)对待学生自改作文若有若无,忽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2)学生自改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只停留在错字、病句的框架内。(3)缺少合作,甚至是羞于就自己的文章与别人交流。(4)教师对作文自改缺乏有效的调控和评价。

二、自改作文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学生对自改作文缺乏正确的动机,是老师要求的,不改不行。学生对自改作文缺乏兴趣,自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对自改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自改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合作精神缺乏,羞于或者说不愿与同学交流作文,生怕机密外泄,自己落人之后。许多学生总是抱着“改了也是白改”的想法,形成了当前学生自改作文的种种弊端。

三、引导学生自改作文的策略

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作文教学质的飞跃。

1.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列举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大凡好的文章,从一定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每次习作,我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打印出来让学生品评。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提高自改作文的兴趣。

2.精改示范,指点门径。教师要充分发挥批改作文的功效,就得巧借精当的批改启发学生,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供学生借鉴。我常把有指导意义的示范修改作文写在投影片上,放大于屏幕,供学生讨论:这些地方为什么改,为什么删,为什么调,为什么添,并要讲出原因。然后出示一个片断让学生独立修改,再进行讲评指导。

3.片断入手,由小到大。教师的精改示范,指点门径,是以“扶”为主。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自改,还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行的策略是从片断人手,由小到大。因为,一个片断,篇幅小,内容单一,便于学生作自改练习,也便于教师指导。此外,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也符合一般的作文学习规律,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自改片断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从正确写字、认真用词造句和细心使用标点入手。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

4.交流操作,掌握方法。在有序的自改训练达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系统操作的方法,提高自改效率。如规定“自改作文十查”:一查格式是否适当,二查卷面是否整洁,三查标点是否正确,四查错别字,五查病句,六查中心是否明确,七查条理是否清楚,八查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九查有无真情实感,十查内容有无重点。每次作文练习,当初稿写成后,培养学生朗读初稿的习惯。这是朗读自改法。有些错别字、漏字、病句、笔误,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还可以把作文读给同桌听,旁听者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通过批语和修改符号指出问题,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自改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5.内外结合,群体互助。自改作文本身是一种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两个优势:一是课内外结合,如结合课外活动举办“自改作文小展览”,在黑板上刊出“自改精粹”;组织对同一篇作文的“修改比赛”;开“自改作文经验交流会”等。二是运用群体优势,开展同学互改。同学之间彼此修改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有的学生在改别人的文章时品头论足,查字典,问老师,批语写得工整。这时,教师要设立改作奖,给改作文优秀的学生以一定的强化。同时要及时总结,开展改后讨论,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6.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我们注重发展的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对语文课程的发展价值,努力实施多元的发展性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1)教师评价:主要体现在作文课堂中对学生的自改情况、交流情况。这是评价学生作文自改,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尺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2)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这是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评价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谈谈自改后的收获,找一找与他人的差距,这些已经体现了学生评价的雏形。当然,还有更深一层次,让学生说说在修改中的体验,大大提高作文自改的有效性。合作的精神在互评中也得到升华。个人发表意见,集体进行讨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很好的体现。(3)家长评价:学生的作文自改水平与家长的肯定与否息息相关。家长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作文的评价中,更有利于体现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诚然学生“养成了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中“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大提高。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彩萍.关于叶圣陶写作教学范畴论的基本理解[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2]孙琳.唤醒写作教学的人文情怀[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2.

作者:王文钢

自改文章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初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习作训练中,我有意从一些方面激发和培养孩子自改作文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质。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写在教室电脑文档里,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教师应给学生自改作文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将初稿复制在磁盘上,带到学校当场自改,其他同学还可以善意地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使文章增色不少,再让作者和读者反复品读、比较,感受自改与互改作文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语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不仅可使文章质量更好,而且能培养学生办事严肃认真、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描写作者面对好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身时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我有意识地把其中一些词句删掉,换成“我想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让火在他身上燃烧。”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二)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电视机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然而,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