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学生应激源分析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中学生应激源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探讨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特点,以成都市民族中学和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藏族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测量,以从中探寻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差异,从而对症下药,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源的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城市中学生应激源分析论文 篇1:

高中新生心理应激源及其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30%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比较多,但对他们的应激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的研究较为少见。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高中新生负性日常生活事件(应激源)及其应对该事件策略的调查研究,从该视角对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进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漯河市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所重点高中和两所普通高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3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调查率是96%。在所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89人,女生99人;重点中学148人,普通高中140人;出生在城市的139人,出生在农村的149人。

2.研究方法

(1)应激源评定采用刘贤臣、王均乐、于建春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有六个维度,分别评估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受惩罚问题、丧失亲人问题、健康适应问题以及其他问题,采用0—5级评分。ASLEC的Cronbach a的系数为0.85,分半系数为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69,说明本量表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用来评估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应激源。(2)应对策略调查主要采用肖计划、许秀峰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本量表分六个因子,即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因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本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都在SPSS10.0中进行。针对ASLEC量表依据应激源的种类进行平均分统计,然后计算出各主要应对方式的标准差,最后依据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学校对其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进行了T检验。

二、结果分析

1.高中新生的心理应激源

根据调查数据,比较高中新生在ASLEC量表上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丧失、受惩罚等几个方面,详见表1:

从表1可见,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是高中新生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而且这两方面的事件不论在发生的频率上,还是在发生的强度上都是比较突出的。绝大多数(87.5%)学生都有过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的经验,并体验到了一定强度的应激。这显示出考试及考试的结果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考试及分数仍然占据学习的核心位置。其中75%的学生反映学习负担重,该事件应激总体水平列第二位。这说明,学生“减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应依靠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另一方面,高中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以及“当众丢面子”。他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喜欢结交朋友但又在维护友谊的经验和能力上尚显不足,争强好胜但自制力又较差,容易因小事而闹矛盾。同时由于较为自卑和过度自尊敏感等特点,容易将矛盾和纠纷的心理体验扩大化、持久化。因此,高中新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和侧重点之一。

2.高中新生的应对策略

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六种应对方式中,积极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相对较多地被学生所采用,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成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良好的现象。但也有不少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也倾向于采取幻想、退避等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说明高中新生的情绪和行为还缺乏稳定性。

3.高中新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学校之比较

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的T检验结果表明:高中新生的心理应激源在学生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无论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无论是出生在城市的还是出生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事件都是比较一致的,没有显著差异。

另外,高中新生的应对方式则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校差异。

三、讨论

1.应激与应激源方面的分析

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产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研究发现,适当的心理应激对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人在生活过程中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与磨难,将很难成为健康的人。同时心理应激也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当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若缺乏相应心理应激将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和躯体症状。但是,如果心理应激过度,常常会直接引起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在生理方面,个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失衡,个体常出现抗病能力的下降,常处于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在心理方面,个体的情绪往往会出现障碍;在社会文化方面,个体的适应能力遭到破坏,原有的和谐生活紊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消极。

2.本研究中的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简要分析

从单个的应激源来看,在漯河市高一学生群体中,最严重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是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被人误解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从应激源类别来看,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丧失、受惩罚等方面的问题刺激强度偏重,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近。这是因为高中新生刚从其他初中升入高中,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同的生活管理方式、陌生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一适应过程必定会对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中新生十分需要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支持。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深刻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以及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方面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3.本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漯河市高中新生面临的心理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而漯河市高中新生的应对风格以积极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为主要方式,但也有不少学生倾向于采取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自责、退避两方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宏观上应着重强化高中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大力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积极的应对方式。因为对学生心身障碍实施应对指导是一项教育性和心理干预性的综合工作,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自尊心、减少心理困惑,提升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具体操作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采用“再评价”的应对方式,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认知态度,变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2)指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消极应激源;(3)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分散对消极应激源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压力和不良情绪;(4)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5)采用“放松”应对训练,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植物性神经功能,控制与应激有关的不良心身症状,改善情绪。

参考文献

[1] 韦志岩,孙建中,张岿,牛飞,韦学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张永安,汪翠萍,李肖荣,陶德祥,张平.高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3).

[5] 刘贤臣等.青少年应急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

[6] Ronald J Comer Abnormal Psychology,W.H.Freeman and Company.

(责任编辑孙晓雯)

作者:贺 斌 陈 军

城市中学生应激源分析论文 篇2:

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摘要:为探讨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特点,以成都市民族中学和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藏族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测量,以从中探寻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的差异,从而对症下药,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源的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文献标志码:A

应激(压力)(stres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尔耶(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这个“外在需求”如果自己无能力、无效率、无资源应对时,即是一种压力源(stressor)[1]。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紧张性的生活事件(又称为应激源)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付。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3,4],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各种行为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市民族中学、成都市西藏中学初一至高二汉族学生486名,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39人;藏族中学生326名,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62人。

2.研究方法:调查法。

3.研究工具: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对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ASLEC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统计指标包括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总应激量。

4.实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

二、结果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总体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藏中学生差异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排序(六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对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

2.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分析

(1)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P=0.014*)男女差异显著;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P=0.004*);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男、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汉、藏比较

结果表明,在男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等因子差异不显著;其他因子,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在女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健康适应因子汉族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年级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

三、讨论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分析

对汉族、藏族中学生总体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均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对更多的来自健康适应方面的压力。藏族学生更注重身体健康适应问题,这和他们独自来到内地城市学习的经历有关。在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比藏族学生的压力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汉族、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性别差异分析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其中男同学来自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的压力大于女同学,这可能由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适合于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女生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没有男生的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高,父母对男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使得男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来自受惩罚的压力男同学比女同学高,这可从男女同学攻击倾向的差异得到很好解释。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文化中男性都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6],所以体验到的受惩罚的压力男性也比女性高。刘曦等研究也表明[7],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性别是个体在文化环境改变、文化冲突背景下能否适应、能否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强的文化分离感,这种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不适感给个体也带来了压力。因此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要多。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汉族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性别优势的差异越来越小,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因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也逐渐趋同我们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定型,即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女同学同样要面对与男同学一样的应激源。其中,学习压力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压力仍然是他们最大的、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8,9]。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3.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

(1)在男生汉、藏族比较中,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藏族男生来自其他因子的压力明显大于汉族学生。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具有孤独,不关心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情绪不稳定的特点[10]。因此,来自其他因子上的压力,藏族学生体验到的要比汉族学生多。从文化环境来看,藏族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既有研究[7]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

(2)在女生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P<05)。藏族女生来自健康适应上的压力大于汉族女生。中学阶段,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成熟期),已有研究表明[11],处于青春初期的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身材、青春痘等)的不适应所导致的身体自我评价会降低。此外,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来到内地学习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她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她们缺少了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支持减少,要更多地学会适应环境,因此她们体验到更多的健康适应压力,因此比起内地学生,她们的身体健康因子上的应激量要大得多。汉藏中学生总体得分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此也得到了很好解释。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年级差异分析

汉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上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比初三、高一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这与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中学学习的转变有关系,无论是学习科目数量上还是学习难度和重点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异,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压力。初一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这可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特征得到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12],自我概念、情绪发展、逻辑思维都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加强。到了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差不多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上的问题比起初一学生要游刃有余。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高一相对于初三和高二学习压力要小些,这个也可以从上面分析得到解释。处于初三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研究[13]一致。而高二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投入更多,自然压力也会增加。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初三与高一、高二差异显著。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学生的年级分布代表了各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因此,在各个年级之间丧失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藏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在丧失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异显著。藏族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丧失压力,这与他们刚来内地学校生活、学习还不适应有关系。从文化环境来看,初一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从影响学习的要素来看,刚来内地学习的初一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尤其语言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子上,高二学生和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学生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阶段和高一阶段的藏族学生比高二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覃晓波[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藏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普遍存在,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即从初中到高中是下降的。这与中学生年龄特征中的不够成熟以及适应能力发展得不完善有关。因此初中阶段学生体验到的应激比高中学生多。初一学生有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学业的“分化点”,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急剧增加,这会导致时间压力和其他压力相应增加;初三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的研究[5]一致。而进入高一以后,高中的授课进度和课程难度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和新同学,这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压力会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学生的差异,重视藏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以便提高民族学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4.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ThomasAW,Donatov,GraceM,etal.Theroleoflifeeventsfamilysupport,andcompetenceinadolescentinadolescentsubstanceuseatestofvulnerab-ilityandprotectivefactor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2,20(3):349-374.

[4]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2):84-86.

[5]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108.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40-441.

[7]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7-550.

[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6.

[9]胜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10]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9.

[1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2]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3]张建华,缪宏卫,仇小静,等.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57-458.

[14]覃晓波,高平.231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1):80-83.

〔责任编辑:孙喜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曾凡敏

城市中学生应激源分析论文 篇3:

高职学生生活应激现状初探

[摘           要]  目的:探究高职学生生活压力及其应激反应,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陕西四所高职院校学生2861人,用SPSS 21.0作数据分析。结果: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处在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男生高;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压力比独生子女大;统招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单招学生高。结论: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缓解。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生活应激;现状

一、引言

生活應激是指人们应对生活压力时候所处的一种状态[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快节奏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适应这样的节奏,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在咨询实践中发现部分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这种节奏,处在慢性压力之下,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出现,本文旨在摸清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现状,为进一步缓解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来自陕西四所高职院校的2861名学生。样本状况为:男生1462人,女生1399人;农村地区学生2482人,城市地区学生379人;大一年级学生1059人,大二年级学生869人,大三年级学生933人;文科学生1129人,理科学生1732人;独生子女608人,非独生子女2253人;单招学生1878人,统招学生983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该量表由美国东德克萨斯州大学心理系教授B..Gadzella编制,由河北师范大学王欣教授翻译并修订。量表由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两个维度构成,本研究中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67,信度良好;KMO值为0.977,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三、调查结果

(一)高职学生生活应激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均分为1.92;处在中应激状态的学生居多,占比为68.89%,处在高应激水平上的学生占比为15.86%,处在低应激状态的学生占比为15.24%;生活应激源从高到低分别为自我加强、压力、挫折、变化和冲突;应激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二)高职学生生活应激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文中展示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生活应激在生源地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和招生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1.在性别上的差异

总体上,女生的生活应激得分显著高于男生(M男=1.899,M女=1.944,P<0.05);在生活应激源维度,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M男=2.221,M女=2.322,P<0.01),在挫折(M男=2.210,M女=2.317,P<0.01)、压力(M男=2.188,M女=2.366,P<0.01)、变化(M男=2.180,M女=2.275,P<0.01)和自我加强(M男=2.436,M女=2.524,P<0.01)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应激反应维度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女生在情绪反应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M男=1.656,M女=1.752,P<0.01),男生在行为反应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M男=1.494,M女=1.414,P<0.01)。

2.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总体上,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应激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M独生=1.877,M非独生=1.933,P<0.05);在生活应激源维度上二者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M独生=2.210,M非独生=2.286,P<0.05);非独生子女在挫折(M独生=2.193,M非独生=2.281,P<0.01)、变化(M独生=2.160,M非独生=2.244,P<0.05)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应激反应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应激反应各因子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3.在招生方式上的差异

总体上,统招学生的生活应激得分显著高于单招学生(M统招=1.991,M单招=1.885,P<0.01);在生活应激源维度上二者差异显著,统招学生在挫折(M统招=2.345,M单招=2.219,P<0.01)、冲突(M统招=1.974,M单招=1.877,P<0.01)、压力(M统招=2.385,M单招=2.218,P<0.01)、变化(M统招=2.333,M单招=2.171,P<0.01)和自我加强(M统招=2.562,M单招=2.435,P<0.01)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单招学生;在应激反应维度上二者差异显著,统招学生在生理反应(M统招=1.704,M单招=1.623,P<0.01)、情绪反应(M统招=1.784,M单招=1.661,P<0.01)和认知反应(M统招=2.252,M单招=2.026,P<0.01)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单招学生,二者在行为反应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高职学生生活应激整体偏低,但是不容忽视

高职学生的生活应激均分为1.92,得分低于理论均值3,这与丁健睿的研究相一致[2],说明高职学生整体生活应激水平不高。中等应激水平学生占比为68.89%,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处在中等应激水平。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育者可以放松警惕,认为高职学生生活压力不大,应激水平不高,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事实上正好与之相反,武丽丽的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3]。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应激状态,适时给予引导和缓解。

(二)女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较高,需要引起关注

女生在生活应激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女生感受到的生活压力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为感性,对生活的体察更为敏感,他们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的感受更为深刻。在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女生的情绪反应强于男生,这与日常的咨询实践相一致: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变化,女生更容易出现情绪变化,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关注女生的生活应激状态,通过讲座、团辅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女生正确应对压力,调控情绪,缓解她们的应激状态。

(三)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更多支持

相对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面对的生活应激源得分较高,这与梁笑迎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他们比独生子女经历更多的挫折、压力和变化。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多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变化,比如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多子女家庭高职生与父母的关系可能不如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亲密,得到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可能相对较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多子女家庭学生的支持力度,加强家校联系。

(四)统招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较高,需要更多引导

除了行为反应因子,统招学生在生活应激其他八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单招学生,这说明统招学生的生活压力较大,应激反应更强。大部分参加统招考试的学生是对自己期望较高、希望冲击本科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较高[5],而当现实情况与自己理想状况相冲突时,他们容易产生更多的压力,出现更强烈的应激反应。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技术技能也是有前途的,通过专升本等途径也可以提升学历,圆自己的本科梦。

参考文献:

[1]许婧,王欢,冯森,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在生活应激源和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J].职业与健康,2021,37(4):546-549,552.

[2]丁健睿,李国新,任友谊,等.我院新学员生活应激、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21,35(2):145-149.

[3]武麗丽.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9.

[4]梁笑迎.美德及性格优势:对大学生应激过程的中介效应[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6.

[5]王连云,孟囡.高职院校单招与统招学生现状比较分析与对策: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0):88-90.

◎编辑 郑晓燕

作者:曹东辉 王满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国外教育发展老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