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旅游学院为例

2022-09-12

1 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目前该课程改革的内容无外乎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常用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和案例法等, 有学者提出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和以点促面法。游戏教学法是将游戏、比赛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以点促面法是课堂设置提问和考试, 以及采用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3]还有学者提出利用高科技, 现代网络工具进行教学。

理论教学就是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 有学者提出创新性教学思想融入从教学内容, 将艺术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思路教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自主的“感觉力”。有的教师甚至离开了书本的内容, 比如直接摈弃了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而直接用“自然式”教学, 将学生带入大自然, 让学生利用自然中的现象和材料进行构成。这个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并大肆推广, 笔者认为除了跟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环艺、景观设计等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其他的专业学生知识构架的建立并无好处。

2 立体构成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的设置问题

目前有的学校不再单独开设立体构成课程, 而是将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合并成一门课, 称为“构成”课, 太着重于平面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 严重影响后面专业设计课的学习。

2.2 无视立体构成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 无启发式教学

有的教师上课时千人一面, 照本宣科式教学, 无视立体构成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 只是单纯的教授立体构成的方法。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跟专业的联系, 且由于其它问题的存在, 如学生的思维懒惰, 或者不愿意思考, 导致到了专业课程学习时遇到很多困难,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空间设计能力差就说明了问题。

2.3 材料改革的问题

以前学生在使用材料时经常运用一些小型材料做作业, 如小球、毛线、牙签、铁丝等, 然后有教师提出要延伸到户外, 尽量去大自然中选取, 结果材料的改革变成了尽量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作业, 导致学生到处“捡破烂”。而自然界中材料形状充满了不确定性, 学生对其立体的感受不强, 立体构建能力差, 也达不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4 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

首先目标不明确。立体构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 为将来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要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并不明确, 而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也不是一个课程所能奠定好的。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创新, 而是为了跟上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对各个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现状有比较精准的把握, 而目前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一般达不到要求, 经常是毕业后到了工作中又要重新学一遍。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并没有引起重视。

其次, 滥用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认为既然要进行改革, 就换着花样来, 各种教学方法轮番上阵, 比如讲授了一点点理论知识就进行小组课、集体课, 又是游戏又是竞赛, 结果看着热闹, 学生反映也挺好, 但是做出来的作业却差强人意,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基础知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其实是很重要的, 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授, 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问题。

第三, 教学无深度。一方面由于教学与专业无关系, 教师不能针对专业特点进行讲授,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能力的欠缺也无法深入。但是教师又着重创意的训练, 于是为了创意而创意, 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总之, 笔者认为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 是离开了构成的本源。如果说原来的三大构成是死板地延续包豪斯的形式, 而改革后的立体构成则完全脱离了其轨道。虽然用最纯粹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过于形式化, 但是完全脱离了形式化的教学未免太矫枉过正。对于学生而言学不到东西, 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3 立体构成改革探讨

3.1 立体构成课程的设置改革

课程的设置还是应该按照三大构成的设置来, 有的教师提议先上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之后上专业课再上立体构成课, 这种设置方法虽然看起来与专业契合, 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立体构成的基础, 直接上专业课学生对空间的处理和设计都很吃力。可以就不同设计专业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 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侧重点应该不同。如建筑专业, 可以从块体、板片和杠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 简单的物体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 而将其放大结合建筑材料, 就是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方式。又如影视动画方面, 由于对不同人物的把握要求不一样, 可以在立体构成课程时进行人物比例的探索, 当然都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人物。

3.2 立体构成课程自身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 学生对建构设计的理解、对形式美法则的探索, 应该在保留原则的基础上因专业不同而进行灵活设置。如景观设计专业, 采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和方式进行讲授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 不能因为专业的关系而过早地对实体形状和设计进行讲授。

应保持材料的单一性, 先进行一种材料的立构练习, 再进行2~3种材料的探讨。而且作业的练习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建构的充分表达方面, 而不是专业技术方面。因为只有保持练习的抽象性, 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形式美法则, 以及进行独立的思考。

3.3 协作模式的引入

协作模式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的协作, 另一方面是作业的协作。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往都是一对多的教学, 引入协作模式后, 教师还是作为主导者, 但是学生可以参与,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学生发生问题或错误时可以及时指导或纠正。教师也可以以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另外是学生的协作。学生分组进行作业, 这种分组一般不超过三人, 实验证明三人协作比较合适, 既能体现作业的分工, 又便于讨论和实施。

协作模式的引入突出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有想法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进行探索,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协作, 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灵感和碰撞。

3.4 数字艺术结合立体构成教学的改革

数字技术的引入让以往的实体构成教学变成模拟, 产生许多实体构成不能达到的效果。对于教师上课来说, 结合数字模拟技术, 如3D-MAX数字软件, 可以将立构模型进行虚拟表现, 探讨立构的方法。相对于之前只是用笔和纸而言, 这种方法更加直观, 学生更容易理解, 并且可以参考数字技术模型进行实物作品制作, 这样效果会更好。本课题研究也采用了这个方法, 在教师展示的阶段效果非常好, 学生惊叹于现代化手段的多变性, 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 由于学生对数字技术的生疏, 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来进行电脑技术方面的讲授。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 并不是每个立体构成老师都能熟练运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该方法的实施性并不强, 不过在课程设置时将立体构成课程安排在计算机软件课程之后, 这个方法可能行得通。但是软件课一般跟专业课又联系紧密, 在软件课与专业课直接加入立体构成课程可能又会产生其它一些问题。

3.5 学生能力培养的改革

第一, 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

这是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导入本专业知识的好方法, 不过在安排教师时得安排专业老师教授, 在课程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利用专业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本项目利用了这个方法, 讲授的效果很好, 学生普遍反映到后面的专业课程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立构课上学的知识。但目前而言都是安排基础课老师进行教学, 而专业课老师也很容易讲过头, 讲授的内容过于专业和深奥, 学生也会不理解。解决的办法是可以让基础课老师学习和了解一些他讲授的班级的专业知识, 有时再联系一下相关专业进行讲授, 效果就会不一样。

第二, 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

创意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 其实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要有对三维空间的洞察力, 立体构成并不是一个高深的学问, 从简单的一个结构现象入手, 细心观察和反复研究, 自己吃透了, 才能教授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而不是乱搭一气。在这种反复简单的探索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想法和灵光, 而这个, 就是创意能力。所以创意不是为了创意而创意, 而是在反复基本的操作的基础上培养而成。另外可以在实践教学的模块中加入观展的环节, 学生普遍反映优秀的艺术展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观展感受和立构灵感。不过由于展会时间的不确定性只能在教学中灵活安排。

第三, 教学过程中重视立体构成中对设计心理的探索

很多院校并没有对设计专业设置设计心理学的课程, 其实设计心理对设计很重要, 立体构成中立体形态和材料对心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设计心理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及其团队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探索源于对本课程特点的分析和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了解, 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良之处。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实践,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杰出的设计专业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立体构成课程改革问题的原因和内涵, 探索解决的办法, 提出在基础训练课程中有意识的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并总结了部分教学改革成果。

关键词:立体构成,课程改革,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炯炯.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2) :139-142.

[2] 曾晓苹.“立体构成”创新性课程设计的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 2016 (7) :83-88.

[3] 梁涛.立体构成教学探究[J].美术大观, 2016 (10) :1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PLC、变频器、触摸屏的三位一体控制系统的设计下一篇:糖尿病足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及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