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2022-09-13

2009年9月至今, 本人在所教班级中开展了《“学案教学”对高中政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江门市立项课题) 。在本次研究中, 广泛应用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本人所设计的“学案”融为一体。现将具体应用情况介绍如下所述。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认知——建构”说认为, 知识的主要来自学习者 (即学生) 自己的领悟和建构, 并最终实现融会贯通。因此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两个基本点: (1) 学生本身 (2) 学生的生活情景。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及其生活情景展开,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而“学案教学”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也恰恰是这点, 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案”,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 在“学案”第二个环节“带着问题读书”中, 通过设定问题,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书本的相关内容,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在“学案”第三个环节“抓住核心知识”中, 一方面, 通过设定填空题, 让学生自行对书本知识进行掌握和梳理。另一方面还穿插了“老师举例”、“学生举例”、“判断”、“思考”等一系列学习环节,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学生举例”环节,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举例”的提示, 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景, 举例说明书本的有关知识和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自主举例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中, 逐渐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学案”第六个环节“思维导图”中则通过让学生以创作思维导图的形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利用发散性思维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构建。这不但有助于提升学习和记忆的效率, 而且还能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富有个性, 从而进一步增强和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 认知策略理论的应用

认知策略理论认为, 学习者可借助一定的学习策略, 例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以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和记忆效率。而在本次研究中, 也广泛应用了上述策略。

例如, 在“学案”第三个环节“抓住核心知识”中, 首先使用了复述策略, 通过设定填空题, 让学生在复述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知识。其次还使用了精加工策略, 通过穿插“老师举例”、“学生举例”、“判断”、“思考”等一系列学习环节, 让学生在主动的联想、思考、分析的过程中, 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精加工”。从实践效果看, 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非常有效。因为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偏重于理解和记忆。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 (复述策略) 和“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 的办法来有效掌握。

而在“学案”第四个环节“从基础到能力”和第五个环节“课后作业”中, 则综合运用了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办法是, 在这两个环节中, 不断变换花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题目。因为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行的大背景下, 学生除了要掌握大量政治科的陈述性知识外, 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培养一定的应试技能。也就是说学生除了要学会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即陈述性知识) , 还要学会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即程序性知识) 。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往往较慢, 特别是考虑到高中生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还比较单薄。因此, 要帮助学生尽快从陈述性知识层次的学习上升到程序性知识层次的学习, 掌握一系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并提升应试技能, 则必须进行“过度学习” (复述策略) , 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并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制作解题过程的思维导图, 以完成对这些程序性知识的“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 。

3 元认知策略理论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理论认为, 为了使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变得更加有效率, 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进行反思, 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在本次研究中, 本人一直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放在首位。

于是在“学案”第一个环节中, 安排了“学习札记”, 该环节的主要特色是“反思”。通过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趣的观点以及自身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情感体会进行记录,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以及学习知识全过程的主动反思, 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完善, 包括学习方法上的和人格上的。

4 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 学习者要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学习动机 (即求知欲)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 本人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毕竟, 丧失了求知欲望的学生, 自主学习将无从谈起, 其手中的“学案”也会沦为沉重“负担”。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 本人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是花时间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尊重和向往就会丧失,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花费大量时间来搞好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但要想真正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能够有所收获, 包括考试成绩上的和思想精神上的。也就是说,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学生带来好成绩和思想启迪的人。当然, 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

其次是注重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对自我效能的不同判断, 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选择, 影响他们对困难的态度。也就是说, 假如一个学生自我效能感过低, 便容易引发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当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 本人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通过归因分析, 将学习效率的提高归因于采取了较好的学习策略, 进而激发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动机。

最后还要加强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具体办法包括: (1) 及时进行问题的反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和批评, 不但不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反而容易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求胜欲望, 进而激励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2) 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下, 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 给予形式多样的奖励。例如, 当学生富有创意地回答一个问题后, 可给予表扬或者奖励一些小礼品, 以激发其求知欲, 并营造适度的学习竞争氛围。但是在奖励时, 必须保证公平公正, 否则会适得其反。

摘要:在“学案教学”对高中政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 本人广泛应用了建构主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动机等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本人所设计的“学案”融为一体。

关键词:“学案”,建构主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高校软式排球运动教学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下一篇: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