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诗歌的想象

2022-10-30

第一篇:文学创作诗歌的想象

文学创作杂谈诗歌

回首当年,文学璀璨。众生捧读,肃然仰瞻。

百家争鸣,敬若神仙。一夜成名,地动天翻。

家人喜庆,亲朋欢颜。名利双收,仰望蓝天。

社会发展,风云变幻。影视普及,娱乐万千。

人心浮躁,见书就烦。节奏紧凑,敲打键盘。

鼠标一点,世界尽览。名人名篇,淡若云烟。

今非昔比,大不如前。著书立传,自费出版。

千辛万苦,各处讨脸。费尽周折,最终赔钱。

文坛窘境,郁郁寡欢。雄心壮志,老生常谈。

没有稿费,举步维艰。外人嘲笑,老伴翻脸。

吾志所向,甘愿奉献。热爱文学,一往无前

冥思苦想,彻夜不眠。孤灯残影,寒酸苦禅。

感动苍天,灵感闪现。及时捕捉,拙作呈现。

欢乐孕育,痛苦分娩。孤芳自赏,夸夸其谈

情不自禁,老天有眼。欣赏佳作,滋润心田。

耐住寂寞,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美好明天!

第二篇: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写作可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两大类。其间虽有不少相通之处,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大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数,应用文数量相对较少。然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是不能取代应用文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因为两者在性质特点、表达方式、构思规律、内容修辞、读者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从功能效用来讲,文学写作,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的写作,是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实行管理、传递信息等社会效用,运用书面语言和图表符号进行的写作活动,是一种做直接、最有效地为表述思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解决问题,为实现社会服务的写作。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文做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 “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从写作过程上看,文学写作没有时间要求,比较自由宽松,而应用文制作处理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写作没有什么时限性,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应用文的制发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还是向下级布置工作,通常都有完成的时限要求。应用文的写作时限与工作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例如,新闻稿的写作,时间和作品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在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应用写作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应用写作要求客观,实事求是,这就不能有抒情,不能带有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作为领导,及大众了解的事件,又不能有大量的描写,即使有,也是以白描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学写作,则更侧重于抒情,将自己的想法灌输到人物或事件之上,为塑造典型形象,典型人物以及细节又多有细致描写,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动或静的描写。而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而应用写作则较少运用描写及抒情,即使是通用的叙述在文章中也大多是概括性的,很少有铺陈。相较于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的表达方式则显得寡淡。

第三篇:工农兵文学思潮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摘要: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这种思潮的出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工农兵文学

政治

文艺

影响 正文:

一、工农兵文学的产生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源头是苏区文学,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任何文学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思潮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与评判一种文学思潮,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工农兵文学的勃兴与繁荣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面对抗日救亡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使工农兵文学思潮权威化、政策化,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有一批文学理论家的倡导和一大批作家致力于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创作,他们有从国统区和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学青年,也有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第四,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的深厚土壤、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是工农兵文学赖以勃兴与繁荣的重要基础。

二、 工农兵文学的特点 第

一、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第二、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第

三、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 第

四、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三、工农兵文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前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 等;戏曲方面涌现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为代表的包括地方剧种改革的成就。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其他的文艺样式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作品。 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现新局面。随着文艺运动的蓬勃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他们长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艰苦斗争打成一片,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转到群众生活中来,创作出崭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出一种从未有的清新健康的创作倾向。其一,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讲话》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自觉地实践《讲话》的思想,为工农兵服务。其二,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内容。整个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生机。其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正宗形式,被赋予新的活力。其四,文学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欧化语言为新鲜活泼,很有表现力的老百姓语言所代替,正是由于这样,周立波、丁玲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才取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赵树理、孙犁、李季、马烽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真正体现工农兵理想的典范式作品,如反映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桎梏,争取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和农民命运变化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土地改革在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引起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新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荷花淀》,展示党领导下的工人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反映解放区新气象,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的主题的《白毛女》等。这些创作虽然体裁不同,取材有别,艺术风格上有差异,但在体现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这点上是一致相同的。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实践工农兵文艺思潮这种理论主张的结果。这些“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解放区文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统区。

工农兵文艺思潮作为反映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代言思潮,对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工农阶级求解放、创新业的优秀作品。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以及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这些创作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自觉地实践着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以其光彩夺目面貌一新的鲜活内容和人物形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奏起了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表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在创作上的发展和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

四、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弊端

1963年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主要由于政治原因,工农兵文艺思潮就步入了极端,宣告了终结。纵观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整个历程,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它的历史贡献与它的历史局限同样十分引人注目。一方面,工农兵文艺思潮曾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突出了工农兵这个生活层面的特质,而显示了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另一方面,则由于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理论观点,最终步入了“夜郎自大”式的狭窄胡同。一方面,它突出了文学的阶级功利性,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另一方面,则因只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忽视甚至牺牲了文艺的其他功能,尤其是文艺的审美功能,使建国后的文艺创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一方面,在提倡文艺要反映生活、贴切时代、为呼吁时代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不够。总之,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之时,也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憾。

第四篇:论三毛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谢锦雯

指导教师:阿鲁曼

(2004级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三毛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精髓,她用随意朴实的笔调来描写自己生活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她用超凡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人生生活的真谛.而三毛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她所具有独特卓立的,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极端敏感的神经质性格,三毛个性偏激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历经生活的磨难,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曲折的情感经历则是成就她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三毛 情感经历 文学创作 影响

On about San Mao’s Emotion Experience Influence on Her Works of Literature

XIE Jin-wen Instructor:A L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Grade 2004)

Abstract: San Ma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this century whose thought merge into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She describe the every aspect of the true life in freely and plain tone and use the out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power and distinctive write skills in order to let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rue essence of the life. The reason that San Mao obtains great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is that her nervousness, sensitiveness,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affect her in writing. However, after she passes though countess tribulations, San Mao’s tortuous experience in love made her life lastly forever in reader’s eyes. In case, studying is a flagstone which can let San Mao walking up to the literature career journey is a platform which provide she to getting the inexhaustible matter, writing is a tool which can make her life to showing the most impressive mien. The critical point to make her literature success is the circuitous emotion experience.

Key words: San Mao

Emotional experience

Literature

Impact

引言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三毛的文学创作观,与她情感经历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一 三毛的情感经历对创作观的影响

三毛创作风格随意洒脱、不拘一格、新颖独特,她不愿被文字束缚,并赋予死板的文字无限的生命力,她把写作当成游戏,当成感悟享受生活的过程。这也正和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庭氛围的自由,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让她形成了随意、洒脱、自由的文学创作笔调。三毛曾明确宣称,写作只是她的游戏之

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的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过她是游戏人生„„她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对于她而言,画画、种菜、种花是一种游戏,做丈夫、做妻子、做父母更是一种游戏,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基于一次次的情感经历。幼年时期,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三毛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她不再去学校,而是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等到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她的父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走出狭窄的暗角。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文,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十六岁,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校园,在开明父母的理解支持下开始了在家自由学习。由那个自我封闭的三毛变为开朗、自信的三毛。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领悟了一切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生命过程中,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她都愿意尝尝是什么滋味,人生才会无遗憾。她开始有情有致的去爱人,有滋有味的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三毛文学创作观念,主要突出在一个“真”字上。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对于写作,她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只是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她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着。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也是她真正魅力所在。

二 三毛情感经历对文体创作形式的影响 就三毛的作品文体而言,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笔尖总是蘸满感情,并带着作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如《哭泣的骆驼》中,表现三毛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三毛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三毛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所以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三毛的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她创作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就是她的生活。她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她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

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她初期的作品,是从17岁顾福生老师鼓励她创作开始,到22岁远走他乡之间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来》中。代表作为:《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那时的三毛,人生阅历有限,视野也还不够开阔,其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弱”的青涩,但其个人化的遐想和伤感,却已能让读者深深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三毛后期的作品,是她离开撒哈拉以后的创作,大都是散文、小故事、书信及语录式的东西,也有剧本。包括:《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谈心》、《随想》、《闹学记》、《滚滚红尘》等等。比起撒哈拉时期写的散文,比起撒哈拉式的“轰动”,这些作品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当然,这也与三毛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丧夫之后,三毛独自回到了台湾,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同时从事写作。于是,生活的历练在她身上变成了一种淡泊和内敛。但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仍时时流露出她真挚的情感——对父母、家庭;对学生、朋友;对社会、对国家民族„„

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其本人则称之为“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但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作品的整体风貌却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的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但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

有人说是撒哈拉成就了三毛,也有人说是与荷西的爱情成就了三毛,其实,归根结底,是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这就围绕三毛自我为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文体类型方面,这种文体又每每长于传记。,三毛采用这种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

放眼三毛的文学创作,而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曾说过她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她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她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她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她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她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物和自然的关系均系一身!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羞辱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

结语

作家司马中原曾提到过,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 。而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精髓,她用随意朴实的笔调来描写自己生活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她用超凡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人生生活的真谛.而三毛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她所具有独特卓立的,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极端敏感的神经质性格,三毛个性偏激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历经生活的磨难,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而曲折的情感经历则是成就她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

我爱三毛、爱她的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爱她随意洒脱不愿束缚的个性、爱她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我知道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三毛出现,因为谁也无法还原、感受她那样的生活情感经历,正是三毛的丰富曲折的情感经历促成了她文学创作的成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三毛。

第五篇: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前,刚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应茅盾同志之邀,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一希望,是党的希望、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希望、历史的希望。60年来的中国文学,始终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进步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

一、文学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

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活动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取向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在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和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要创作出能够启迪人、影响人的优秀作品,首先就要有主心骨,有正确的创作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立主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文学”的“人民”,不仅是刊物的名字,也应当是文学的方向、文学的旗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的赞赏是作家艺术家的最大荣誉。新中国60年文学发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把“人民”两个字写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写进中国文学的历史。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学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当百姓作家,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二、文学创作应当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

文学创作只有汇入时代的主流,才会有广阔的前途,才能锻造出传世之作。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适逢民族复兴伟大时代是作家的幸运、文学的幸运,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呼唤着我们的作家去记录、去表现、去讴歌。这就要求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寻找和发现文学创作崭新的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和语言,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弘扬主旋律,应当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那种把主旋律作为一种题材,等同于红色历史、革命战争、英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反映主旋律,成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那种把多样化与主旋律对立起来的看法,也是一种误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繁荣的标志应当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文学创作最忌重复、趋同、跟风、扎堆、克隆,一个面孔、一个模式。文学创作应当在丰富多彩的题材中贯穿主旋律,以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来表现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努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光明也有黑暗。应当看到,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到处充满高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要不要反映,而是如何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抓住本质、反映主流,从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人民幸福出发,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更好地体现时代潮流,更好地感应时代脉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文学创作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汲取营养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作家对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把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的精辟论述,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我们有时解决得好,有时解决得不够好;有些人解决得好,有些人解决得不够好。解决得好,我们的创作就上得去,就能拿出好作品、大作品。现在,我国文学作品数量应该说已经很多了,但真正富有生活底蕴、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还不够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现代农业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文学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闭门造车,就不会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不出门就能获得丰富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深入生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通过各种媒体,固然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素材,并且我们也要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但不能以此代替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媒体报道很多,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心灵也会受到很大感动,但这与现场体验到的震撼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许多到过抗震救灾一线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深入生活应当是作家的必修课。深入生活,要提倡下得去、蹲得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深入生活,不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养对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的感情,如果不到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接触交流,不在生机勃勃的实践中经风沐雨,对所要表现对象的真情实感就无法培养起来,创作激情就无从谈起。深入生活,不仅要有生活的积累,而且要有经济、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准确深刻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应当说,现在我们深入生活,条件更好了、内容更多了,但要求也更高了。

当然,有了生活之后,还要用心进行提炼、开掘和萃取,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复杂、更五光十色,理解把握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有广阔、深邃的眼光。优秀的作家往往既有生活的积淀,也善于进行生活的再造。许多优秀作家的成功,既得益于长期深入生活,更得益于对生活积累的反复淘洗、筛选、发酵和提升。如果说生活是粮食,文学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染人的文学作品。对作家来说,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需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满理想的艺术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深加工,成为思想的再提炼,成为感情的炽热燃烧。

范文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心中的那个人作文下一篇:我为队伍建设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