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实验的回顾与建议

2022-09-12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国务院批转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截至2009年, 全国共有23个省市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重庆市在2010年秋季与广西、贵州、青海、甘肃、西藏最后一批进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 重庆市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二轮, 下面将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1 实验过程及推进策略回顾

1.1 加强学习, 理清思路

2010年2月~2010年8月为重庆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准备启动阶段。这一阶段, 我们主要是加强学习, 理清思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先调查了解了前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市的课程改革情况, 并向先进课改的省市学习。根据重庆市的具体情况, 拟定了《重庆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重庆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这两个文件对重庆市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明确了课改方向。

为确保重庆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010年7月组织了重庆市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工作。通过专家讲座、高中新课改的教学观摩、教师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让老师们明确了什么是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向哪个方向改?使教师们感受了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变革, 对高中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体验和理解。2010年8月又组织老师们参加了全国高中课改的网络培训。通过网络培训, 老师们对高中课改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新学期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1.2 实施课改, 层层推进

2010年9月~2012年8月进入了新课程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实施课改, 层层推进。通过前一阶段的加强学习, 理清思路后, 9月, 我们顺利地进入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阶段。

调研促课改。为了层层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实施, 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改进行了1个多月时,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到全市的各个区县、市教委直属中学, 通过听课, 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 请学校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等形式, 进行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 有力的推进了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但部分老师只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这样的一种形式, 一味的叫学生探索, 对于该讲的问题也不进行讲解, 没有因材施教, 没有分层次进行教学, 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情况出现。同时, 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推广学习的亮点。

展示起示范。为了把在调研中发现的好经验推广开来, 2010年12月15日, 在重庆一中举办了“2010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大家一致反映举办这样的活动, 既观摩到了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不同教学风格和特点, 又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发生的转变, 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差距和不足。2011年分别在南开中学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选修课程II的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活动, 在北碚兼善中学召开了“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双新双发展’主题论坛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育才中学召开了“重庆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体现‘生活教育’研讨会”, 在天宝实验中学召开了“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这一系列的课堂展示研讨活动,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交流互促进。2010年11月,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长城宾馆组织了“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总结汇报、交流会”。2010年12月24日,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长城宾馆组织了“直属中小学及主城区部分市级示范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表彰大会”。这些会议的召开对各区县高中课改实验起到了很好的交流和促进作用。

培训再提高。2011年7月高中课改进入了第二学年, 针对高二年级和新高一年级的教学, 我们组织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学科新课改的进行打下了基础。2011年6月对新一届高一年级的老师们, 组织了全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改的网络培训工作, 为第二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作好铺垫。

比赛促发展。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评比活动。2011年4月25~28日在渝北区南华中学举行重庆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比赛。全市共有41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 其中进入决赛的教师有16名。比赛结束后, 我们进行了赛课点评, 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好评, 听课教师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最让人可喜的是黔江中学的脱颖而出, 让我们看到了黔东南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9月, 组织了全市的教学设计评选工作, 共收到论文336篇。通过这些比赛, 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1.3 深入研究, 构建体系

为了有力的推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我们把课题研究、教研活动、教师培养、学业水平考试等联系起来, 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体系。

课改问题, 立项研究。针对课改调研中发现的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课题立项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零起点”, 课程的实施建立在学生必须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在上高中信息技术课时, 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城市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而农村学生普遍从零起点开始, 在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 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时, 要兼顾这两种水平的学生, 具有很大的难度。如何有效衔接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让学生迅速步入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正常轨道, 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于2011年成立了以教研员和十一中的一线学校老师组成的“普通高中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进行了两年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编写了信息技术的初高中衔接教材, 撰写了教学案例并进行了课堂实录, 建设了自主学习网站 (http://it.cqsyz.com:8080/moodle/) 。用3节课的时间, 把信息技术水平零起点学生带到了能跟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教学的水平。实验表明, 我们不但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 反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保证了正常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现了保底和超越。

研究成果, 活动分享。为了研究重庆市的初高中信息技术的衔接教育问题, 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分享课题的研究成果。2013年12月13日, 重庆市中学信息技术教研会暨“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市十一中圆满举行。来自重庆区县的教研员、市教委属直属中学的教研组长和部分学校的老师共计4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活动精彩纷呈。活动涵盖了课题展示、课堂观摩、教学设计与反思、互动交流等形式, 进行了交流互动, 成果共享。研讨会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老师们觉得收获很大, 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推广运用。

教师培养, 成绩显著。广阔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平台,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骨干教师不断涌现。一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研究型的教师。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参与新课程的教改实验中, 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活力。永川中学李通伦老师的《使用Moodle平台——助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重庆十一中明正华老师的《关于“Moodle在网络教研中的应用研究”的思路》, 原十一中曾维义老师的《普通高中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 璧山中学校的徐联明老师的《打造开放的电子教室适应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专题讲座各具特色, 深受老师们的欢迎。明正华老师还与市教科院的李晓平老师共同编写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材》。巴蜀中学程颖、朝阳中学莫婷、十八中陈薇薇、重庆八中郭茂、大学城三中杨英等老师的教学示范, 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 我们的参赛选手表现出了不凡的实力, 展示出了我们新课改的教学成果。

水平考试, 正确导向。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质量做出全面的检查与评价。考试的结果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哪些经验, 有哪些差距, 从而改进学习方法, 加强薄弱环节。在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时, 狠抓了命题质量与命题的导向性。在命题上我们坚持了导向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两年的学业水平考试, 试题科学、灵活,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 进一步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如何解决好课改过程中的问题, 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改革,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1 加强教师培训, 促进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认为我们还需加强教师的培训, 让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教育理念是隐性的, 非逻辑的, 但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 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十分重要。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每一位学生, 以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开发课程资源能力。教师应挖掘、拓展教材内容, 做好学生的学习网站,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2.2 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备, 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 提高网络速度, 上课时要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设备。这样才能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3 加强督导检查, 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督导检查, 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规定,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对不按规定开齐或者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 追究其学校领导的责任。以保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正常进行。

2.4 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选修课的开设

选修课的开设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个性,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对于条件好的学校, 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 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重庆市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三年两轮, 为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我们对实验过程及推进策略从3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对新课程实验的成效及问题进行了梳理, 并从4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回顾,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2001]17号) .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教基[2003]6号) .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5]6号) .

[5]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 (渝教基[2009]62号) .

[6]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乙肝病毒DNA阳性患者的健康教育下一篇: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