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通过分析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四个自信、诚实守信、风险防范、生态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手段进行课程思政实践。

第一篇: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证券、投资、信托、保险等行业进行投资理财和风险控制等。本文讨论的是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学课程如何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双重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金融学作为投资学的必修课程之一,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和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及财政学等课程有重叠,但是内容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放在投资理财和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体现在抽象的金融学理论,尤其是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风险控制理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并没有强烈的直观感受,理论和现实有着非常明显的割裂感。即复杂的理论最后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这些最末端的东西,期间形成这一数据的过程的理论,大部分的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背下来、抄下来、记下来,严重缺乏感性认识。

其次,教材本身也存在各种细节问题。个别教材内容有注水充数的倾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跳过相当一部分重复和冗长的内容,但是这种做法又容易导致学生误会教师擅自删减教学内容;另一些教材的例题的计算过程不够细致,过程的演示不足,即便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将省略的过程复现,可这依然限制了学生课后自习的积极性。教材相对滞后的时效性同样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增加书本外的知识来丰富甚至修正一些课本上的旧知识点。尤其涉及到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少出版时间稍早的课本都没有。这进一步增加了教师上课时候的工作量。因为在备课期间,教师除了准备基本的知识点,还要额外地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这一内容上的缺陷会让学生觉得课本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联系不够紧密。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的实践

(一)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典型特征是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场景,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角色。在这一教学法的引导下,初级的情景模拟可以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模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的法官和交易员,用身份带入的方式来了解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可以进一步升级为周边环境的模拟,也就是让学生直接进入设置好的仿真工作场所来强化体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学生直接进入到模拟银行前台柜员或者证券交易员的岗位,让他们按照现实里的工作流程来完成各项教师交付的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远比背诵抄写书本上知识来得有用。学生甚至能够在具体实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本上都未必会提到的各种问题,然后再尝试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情景模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根据情境法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流程和各种情境,并在情境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协助学生完成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金融技能的掌握。

(二)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当今强调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的任务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书本上的各種计算、公式和金融理论,而是要增加职业道德相关的任务,并交给学生去执行和处理。

三、金融学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强化教学实践

不管是情景模拟教学法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强调课程和实践的紧密联系,金融学涉及的银行、证券、投资领域都是实操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地让学生了解当今银行投资领域里最新的信息,从基本的操作流程到每年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都应当包括在课程之中。教师也应当尝试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校企合作,不定期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的讲座,让一线的行业工作人员现身说法,更好地给学生科普金融行业的各种知识和问题。

(二)教材改进和创新

目前的金融学教材还是以专业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有单独的职业道德课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但是每个专业课的内容都应该在和时事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增加课程思政的案例。比如,金融学在讲授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时,在介绍不动产信用控制后,阐述为了实现“房住不炒”的定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设置房贷的最高限额等,这都是“不动产信用控制”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应用;而在讲授新型政策工具中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时,阐明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的意图是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并介绍其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四、结语

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难免受到各种外界的不良诱惑和负面影响。能够抵抗这些负面侵蚀的,除了行业法规,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的构建可以在入职后逐渐形成,而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的时间远比知识的学习要漫长得多。因此,课程思政之路任重道远,从学生到教师都需要为此而不断地努力前行。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金融学课程”(课题编号:X-KCSZ2021058)成果]

参考文献:

[1]房燕.金融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卢慧楠.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研究——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为例[J].科教文汇,2020(4):21-22.

[3]戴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4):6.

责任编辑 罗燕燕

作者: 高 桦

第二篇: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通过分析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四个自信、诚实守信、风险防范、生态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手段进行课程思政实践。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金融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也是高校所有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这门专业课中,对推动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学是研究和阐述金融基础理论的学科,该课程在介绍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分析货币理论、货币现象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课程将金融基本原理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金融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地勾勒了金融学的脉络框架,论述了货币与金融的发展规律。本课程和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融入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较多,所以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本课程立足专业理论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引用具有我国国情的金融案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把价值认同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向、创新的金融思想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探讨金融问题;提升学生鉴别与处理金融理论与金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力争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金融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金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块:基本范畴、宏观金融、微观金融。这些内容和我们经济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引导方向,将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经济案例体现在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并在各章节小结中引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能力得到加强和培养的同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认同感。结合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可将“四个自信”、诚实守信、风险防范、生态道德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入内容如下表所示。

(一)融入“四个自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金融学的课程思政将“四个自信”的具體内容、深刻内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在课堂上,一方面展示我国历史上的金融文化遗产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让学生铭记这些引以为豪的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比如在讲到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程,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列举我国当前金融业迅速且稳健发展的实例,使学生树立自己毕业后即将投身工作行业的信心,增强他们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增强制度自信。比如在商业银行章节可以为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商业银行排名,我国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都排在世界前十名,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业的实力。

(二)融入诚实守信教育

诚信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更是金融行业开展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没有诚信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诚信就没有金融的存在,所以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体系和制度。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从事的都是和资金的融通有关的工作,诚信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为以后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注重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为学的品格教育,包括学风、学术及诚信考试等教育。其次进行道德诚信教育,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等教育融入金融学课程中,在教会学生金融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讲解商业银行内容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员工从事期货投机而引发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让学生知道职业操守的底线,给学生传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市场信用教育,进行市场信用知识、市场信用观念教育,也是对大学生处世的根基教育。

(三)融入风险防范教育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金融行业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应增加实例,引导学生重视来自金融系统、金融业发展制度、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金融风险,并向学生讲解风险防范不及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比如在讲到西方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时,为学生介绍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知名的投资银行纷纷倒闭破产的案例。其原因就是金融行业从业者不顾风险贪图一时利益,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告诫学生在利益与贪婪面前要保持理性,识别风险,做一个有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的金融工作人员。

(四)融入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思政教育,因此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金融专业的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讲授金融行业绿色发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绿色金融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绿色金融知识及相关技能并提升其生态道德素质。比如在“金融市场”章节,为学生扩展绿色债券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绿色债券、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五)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工匠精神”教育,是学生必须接受的思政教育之一,以此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工匠精神”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每天和学生接触,处在教学的第一线,特别是有些专业课教师还兼职班主任工作,基本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学生深受教师的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自己思想理论水平,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备课,满怀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身修养,将爱国、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此外在课堂上,比如在“商业银行”一章中,讲解商业银行具体业务时,为学生讲解学校优秀校友的职业发展历程,号召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精益求精、敢于突破的工匠精神。

三、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推行,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要有崇高的操守,还要求培养学生拥有真实的本领和才学,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贯穿的思政教育需要精心构思,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利用课堂“隐形嵌入”思想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诲学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在金融学导论课中,为学生介绍金融学界的泰斗黄达老先生治学严谨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批“95后”的学生,他们成长于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功利与现实主义价值取向特质明显,面对的诱惑和困惑较多,缺乏较强的思辨能力。针对这代学生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将讲授变为对话,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真正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最后,通过总结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思考。课下,通过分享网络案例和新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思政内容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全方位、全课程育人。首先,通过开展每周新闻汇报的形式,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讲人。课堂上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分组以PPT的形式介绍时下经济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点评,学生互评,对新闻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汇报的点评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采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增加课程思政的吸引力。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开发的课程平台,功能全面,可以记录学生出勤、答题、课堂反馈等,除此以外,功能板块还设有讨论区。利用雨课堂这个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教学内容中,通过雨课堂的讨论区发布讨论:大家认为中国成立亚投行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同感。最后,通过实践教學,帮助学生体会真实职场中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学校设立模拟银行实验室,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模拟银行进行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意识到一家银行风险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倒闭,就业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失信于人,就可能造成企业关门大吉。通过这样的模拟就业,让学生了解相关金融业务流程,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所学知识。在模拟实习中,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还要立足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考核,通过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价学生智育和德育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地以期末纸质阅卷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要提高过程评价分数权重,关注学生平时学的过程和情感价值认同状况。所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应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主要由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要素构成,包括课堂提问、新闻汇报、课堂讨论、金融现象分析等。同时对期末考试试卷也要进行改革,减少熟记类知识的考核,增加半封闭式、开放性问题的考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考试试题中,通过案例题将中西方的金融问题进行对比,启迪学生理解中国的经济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我们的道路正确,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通过不断提炼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将金融学课程建设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逐步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利用雨课堂、钉钉直播、慕课等平台和载体丰富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继续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为祖国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素质和过硬专业本领的金融行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邵运文.网络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投资学专业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5).

[3]林丛.基于课程思政“货币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

[4]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编辑 陈鲜艳

作者:吕琳 曹艺 李娟

第三篇:本科《金融学》课程教学有感

摘 要: 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改革,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已与过去大不相同。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作者就这些方面谈谈一些想法,并在借鉴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学本科 应用型课程 金融学教学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金融学》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堂中,讲授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内容,相当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范畴主要涵盖货币体系、信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等,其中侧重的是宏观运行机制,当然也包括一些微观运行机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之后,金融学的教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包含的内容也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金融学(Finance)基本相同,主要讨论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显然与以往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不同,现今的金融学已侧重于微观机制方面,与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行为越来越靠近,开始逐步体现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的特点。于是在教学方面,第一,过去的以介绍和理解概念、评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了解金融机构职能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已显得不再实用,与微观个体关联更紧密的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资本资产的定价等内容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第二,以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也早已不能成为主体,针对应用型课程的更加新颖和灵活的现代教学方式被运用于金融学的课堂之中。

一、用诸多金融实例先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首先培养起学生对该门学科或理论的兴趣是关键之一。直接对学生讲授枯燥的金融理论可能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而无用、食之无味”,更何况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和人们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初始,应该运用金融领域内的诸多实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如在介绍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金融是什么时,我们大可不必按书照搬“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诸如此类的话语,而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即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金融。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拥有5万元的股票、一套房子、5万元的存款和10万元的现金,那么在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和银行利率水平等背景下,你将如何在5年内分配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当前金融形势(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等)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走势和银行利率的不确定性)配置自己的资源,并且是时间上的配置。再如在介绍金融系统的职能时,其中一项职能是“金融系统提供管理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原话来介绍,学生可能会陷入迷惑——金融系统怎么管理?又如何转移风险?倘若我们换之以实例,比如现在的保险公司,你去投了一笔车险,为什么你会觉得心安了很多,而且自愿地每月付出资金用于保费?原因即在于,实际上你通过保险公司转移了风险。

二、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时,为学生们设立疑点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发生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权人还是有利于债务人或是不相干”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做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对比,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和4%的两种情况,向银行的借款利率是6%,进行对比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时往往有利于债务人,之后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导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再如,在讲授生命周期理财计划中遗产对一个人一生消费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考虑如果父母想为子女留下大约500,000元的遗产,每年要牺牲多少消费,或者可能不用牺牲自己的消费而达成目标。疑问一提出,学生们会变得饶有兴趣,发挥想象以及联系现实做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可以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和假设,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或测算来验证。一言以蔽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问,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巧妙实施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高参与

细细回味以前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不愉快。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于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养成的“消极坐等”习惯之中,还有一些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或幼稚而被人饥笑,被动地沦为听众。而进行“互动式”教学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师掌握进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更加“巧妙”地实施互动式教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大部分的知识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之前的知识背景,避免提出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畴的深奥问题,也最好不要提出太大众化的问题,如在谈到“人力资本”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人力资本,它与人口的概念差别是什么”等问题,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要点,再继续提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是否想过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认为“点名提问”的方式值得商榷,特别是课堂气氛本来就比较安静的班级,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会使气氛更加沉闷和紧张,尤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学习课堂知识变成了一种煎熬,本来感兴趣的知识都变成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我们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有时学生之间的答案有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这时恰是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学生高参与的最佳途径,先不要急于肯定一方与否定另一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下去,最后自然地得出对错。

四、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众所周知,金融学是一门非常务实的学科,所以如果只让学生们沉浸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和课堂传授的理论进行发散性思维,再通过现场演说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集合思维,知识将牢固于头脑中。鉴于此,在学期之初,我将班上学生以每四、五人为单位分组,大约组成十六个小组,再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按相似的知识点为一单位,设置八个大论题,当然这些论题是需要运用课程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如针对通货膨胀对于个人金融决策的影响,设置比如“讨论自199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形势(以数据及图表说明),并分析在当前情形下如何配置资金?”的论题。最后,随机决定每两个小组讨论同样一个论题,进行课堂演说和小组讨论,并由教师和其他各小组分别进行评价。在课时安排上,大约每两周(6个学时)抽出3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演说和现场评价。这种方式试行了一个学期之后,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小组准备得均很充分,现场演说的效果也非常好,他们既能利用书本和课堂的知识,又能在其中融合自己对现实经济金融状况的认识和分析。不少同学均反映在准备各自的论题中巩固了课内所学,且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尤其是在应对期末考试的论述题时,学生们已经游刃有余。不过,这种课堂分小组讨论的方法早已有之,只是这种方法存在着问题,即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为每一组是由四、五个学生构成,难免其中良莠不齐,甚至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论题的准备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去年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访问的过程中,我从他们的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可以考虑在学期末给每一位同学发问卷,让他们各自给同组的其他同学打分,之后再以不计名的形式收回给教师,这样可以根据三、四个人给某位同学的评分,对该同学在本组的表现予以较好的评判。当然,我想用于更好地完善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方法还有很多,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论题既富有现实性又有理论可依,并力求新颖、有趣以利于吸引学生;课堂讨论组织有序,既有竞争又不流于形式,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发散性思考之后的集合思维,在个体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在讨论中找到学习金融知识、分析金融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进度的安排应保证快节奏的课堂教学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地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举一反三。讲授课程时总希望每一位学生均能听懂和完全消化,因此,一旦发现有学生面露难色或提出问题,就会继续反复讲解,哪怕减缓上课节奏也在所不惜。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当教师在整堂课中快节奏地推进课程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不是产生听觉疲惫。如前所述,金融学对于大多数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中包含诸多新的知识点,期望在一个学期内,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位学生均能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重点分明、适当铺开、掌握节奏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对于金融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金融学的三大“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和风险管理要重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在随后的其他课程(如《金融工程》、《投资学》)中重复的内容可以快速带过,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期货价格等,以保证流畅的教学进度和快速的教学节奏,不使学生们感到课程的漫长和乏味。

作者:郭 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