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语文》的深思

2022-12-29

最近, 我看了一篇关于中国大学语文题材的文章.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北京师范大学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语文入学测试, 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 (满分100分) 可以免修大学语文, 然而, 一千多名新生中, 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华中理工大学在对全校新生进行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语文水平测试中, 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 也仅有60%, 最少的是博士生, 仅有30%。”[1]看了这则数据之后, 吃惊不已, 中国语文的教与学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沉思, 去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

近几年来, 中国教育界兴起了广泛的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 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 又提出创新教育。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生极大的转变, 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苏联模式向美国模式推进。促使老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新理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并实施相应的继续教育。不过, 这主要是在中小学的教学中, 然而, 作为中国教师队伍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 虽然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但是步子迈得较小, 成效不怎么明显。特别是中国大学语文这个方块, 基本上可以说是“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高校的小步子, 慢节奏改革与中小学教育的大步子, 快节奏的进展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这种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兴衰成败, 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下面就语文这门学科谈谈一些我的看法与意见。

1明确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界限以及怎样处理好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在众多的大学生眼中, 语文课基本上同高中语文没有什么区别, 高考是背课文上大学之后, 还是以前那种方式背课文, 背答案, 甚至有的还是高中知识的简单重复学生对于知识的讲授没有一点新鲜感, 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旧的心理, 这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不能让人感受到进入高校后, 对语文的一种新鲜感和跨度感。那么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主要还应该是在人文素养的跨越, 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人。同时, 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并不是对中学语文的简单的相加, 而是应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选材, 对于中学语文来说, 是一次飞跃, 是一个跨度。

1.1大学语文应该如何编写

对于大学语文而言, 它不应是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的简单拼凑与组合。就目前的大学语文课本来说, 虽说有几个版本, 但他们所选的范文基本是一致的。还没有逃出原来的模式。关于范文的选择上, 钱钟书先生在选宋诗时有这样一条规矩“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 这类作品仿佛是走了电的电池, 读者的心灵电线也跟它们接触, 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日的火焰来……假如僻冷的东西已僵冷, 一丝儿活气也不通, 那么顶好让它安安静静的长眠不息”[2]我认为钱钟书先生的这段话作为我们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对于范文的选择应该是活脱脱的情感, 具有爆发力的心灵和思考的灵魂, 拥有觉醒的人的个性化之光和生命之采, 以人性关照生活, 以生活开拓人生以刷新和升腾学生的创造新的品格和生存勇气的作品。选的材料要精品, 观点要新颖、严谨, 给学生以脱胎换骨的感觉。而一般大学语文中的材料大都是老掉牙的东西, 观点陈旧, 拘泥于俗套, 没有大胆的突破, 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这是大学语文编写上存在的一个突出性问题, 只有突破这个界限, 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1.2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就目前的教学方式来说,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 (1) 经院式教学 (以教材为中心) ; (2) 宗师式教学 (以老师为中心) ; (3) 苏格拉底式教学 (师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对于国外的教学来说, 主要是苏格拉底式教学, 而中国的教学主要是经院式教学和宗师式教学。由于中国采用前两种教学方式, 导致在课堂中与中学课堂一样, 老师满堂灌, 一言堂, 寻求标准答案等模式和套路。而在分析课文的时候都采用“三段论”式, 即历史水平和作家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造成教材和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脱离文本。导致教师将生动的文字情节或形象, 抽象地概括成几条干巴巴地说教文字, 并强行灌输给学生。一篇文章被分成若干块只是条目, 被讲的支离破碎, 却忽视作者创作过程中地体验感悟, 文章的美感、韵味荡然无存, 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性情的目的, 甚至对学生的创造力、判断力、个性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 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就说:“这就好比吃饭, 整整十二年, 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 分析饭里面有什么营养成分, 可就是没有真正扒过几口!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 营养不良, 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 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十三年中, 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主观臆测, 自说自话的分析和研究之中的时间是在太多了。”[4]在这里形象而生动得阐述了在分析课文中存在的弊病, 很少注重词语的鉴赏及语感能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才能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 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展科研能力, 立足于价值领域的思辩教育, 不是替代学生得出结论或是作出判断, 也不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确切的结论, 而是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 允许学生自由地思考, 得出各种开放式地结论, 并在各种观点之间展开辩论。教师不再是作为知识权威地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展开, 而是过多地以指导、协调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本课程的体系之中, 学生的个体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 从而使本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实现由经院式、宗师式教学向苏格拉底式教学的转变。并用新知识启发思考,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开展口头讨论及书面讨论, 加深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1.3教学应注重审美功能

中国语文, 在以前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 获得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 无论是文以明道, 还是文以载道, 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这一思想影响至今。“1949年以后, 以‘思想改造’为标志的全民族的政治运动具体到教育领域, 是所谓‘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5], 将“革命思想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 在一定程度上是进行一种思想教育, 这是影响现在一代的结症所在——为什么大多数教材的编选及例文的分析都注重其思想和社会意义。语文的教材及讲授方面太注重政治标准, 而不是思维的拓展与开阔, 情感的陶冶与体验, 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思路美、意象美、幽默美全无, 文学成为德育课、政治课, 成为纯粹的说教课。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愉悦功能。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审美教育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美不美就在于能不能调动人的感情, 使人们的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 鉴赏水平得到提高, 创造力得到培养, 最终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培养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审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而作为健康人格构成要素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 这才是教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

1.4大学语文教师的配置

在大学的公共学科中, 语文是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 在高校中文系队伍里, 教大学语文的教师学历最低。由于在大多数高校“重科研, 轻教学”, 而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又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科研成果的数量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 可以在高校进行横向比较, 而教学质量则是难以衡量的, 也是难以比较的。科研是硬标准、硬约束, 教学则是软指标、软约束, 以致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下降,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为了消除现在大学语文存在的一些弊端, 促进大学语文的改革, 必须给它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朱绍禹认为,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知识性和技能性、语言和文学、艺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性、综合性等多重性的统一”[6]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 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 也是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就是审美性和实践性。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并加大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练习, 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这两个要求得到满足, 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大学语文将走出困境, 迎接一个辉煌的明天。

摘要:伴随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中国大学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边缘学科的《大学语文》也是面临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大学语文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 必须打破原有教材思想和结构框架。在新的形势之下, 大学语文的革新与发展成为大学语文至关重要的一环, 同时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愉悦,教学理念,资源调配

参考文献

[1] 黄白兰.盲点, 中国教育危急报告[M].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

[2] 钱钟书.宋词选注·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 教师报 (西安) , 2004-01-21.

[4] 黄玉峰“.叛徒”的足迹[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6) .

[5] 柳是.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教育而奋斗——发刊词[J].人民教育, 1950 (5) .

[6] 朱绍禹.中国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