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三方面着手进行诗歌赏析教学。[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诗眼;意象;意境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學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1:

解读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

摘要: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课本中的诗歌进行赏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领域的语言、感受、联想、分析和品位等多方面能力。因此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诗歌赏析过程中融入美学元素,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意境,理解语言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美学

引言:诗歌是中国文学和语言艺术的发源,最早的诗歌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因此往往诗歌中充满着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言,这种语言艺术对于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诗歌赏析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诗歌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将美学元素融入到诗歌赏析课程中,让学生有机会更加深入的接触诗歌的内在魅力。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在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诗歌不同于普通的文章,诗歌的韵律是构成诗歌美感的灵魂。韵律主要包括平仄、对偶以及相应的押韵规则,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赏析时要加强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学会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根据韵律控制节奏,是学生在进行诗歌诵读时能够自然平和,真正理解诗歌所传递出的情感和意境,而不是依靠矫情做作的腔调来表达诗歌内容。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乡愁》这篇诗歌的赏析课程时,就要格外注重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情况。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的对诗歌韵律的表达形式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语言回转往复所造成的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美感。这样学生也能够通过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好的理解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对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创作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在咀嚼中品味情感美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合理的方式以整体的形式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词意境进行正确的赏析。诗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它就像是一个美人,诗歌的结构如同美人的躯干,而诗歌的内容则更像是美人的内在思想,因此保证诗歌的整体完整性才能够更好的欣赏诗歌所传递出的美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诗歌进行赏析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就采用裂词挖掘的方式将诗歌打散为多个部分在进行一系列的赏析。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队诗歌内在美和整体美的感受过程。

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诗词时,首先应该要学生感受诗词的整体结构和平仄韵律,这是构成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也是能够最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美的方式。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整体结构和完整韵律进行深入的感受,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所怀揣的心情、所身处的环境,此外,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诗意,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深刻道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语文教师在对《海燕》这首古诗词进行赏析时,就要首先通过对诗歌整体运用的象征手法进行必要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詩歌所传递出的呼吁革命风暴到来的整体思想。之后就应该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赏析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与画面当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海燕形象所代表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朗诵和写作模仿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海燕的勇猛和矫健,通过对诗歌的咀嚼感受到作者所传递出的情感美。因此,让学生能够读懂诗歌是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程教学的关键,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对词语、句子以及诗歌结构的运用,则是为了是学生能够把诗歌赏析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写作实践当中。

三、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在诗歌中除了整体结构能够传递语言组合的美感之外,诗歌字里行间的描述也能够向读者展现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但是由于这种意境美在传达方式上比较含蓄,因此只有通过精读和细读,并配以相应的想象,读者才能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意境体验,所以想象力在学生体会诗歌传达的意境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语文教师在对《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进行赏析和点评时,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提高重视,通过意向的交织来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对诗歌词语和句式所织构成的意境加深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七个诗节所蕴含的意境,并通过抓取诗节中的关键词,为学生讲授诗歌作者构建意境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在体会诗歌传递的意境美的同时,又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诗歌意境的构建方法。

结束语:诗歌的美学元素贯穿在整个诗歌结构和字里行间中,因此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的抓住诗歌里的美学元素,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灵韵和深意。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进行诗歌赏析教学时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诗歌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周阳.初中语文现代叙事散文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8.

[2]胡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鉴赏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刘佳.初中语文意象教学刍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8.

作者:况旺生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浅探

[摘 要]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三方面着手进行诗歌赏析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诗眼;意象;意境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學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可是普遍对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一些试卷或作业上经常会有诗歌赏析类的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这个字、这个词(有时候是一句诗)非常关键,这种字词我们常常称之为“诗眼”。那么如何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呢?

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句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

有些诗歌是通过一句诗来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这种真切的感受正是诗人杜甫当时的所感、所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找寻诗眼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让学生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就要找寻意象。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例如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它通常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通常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外还有杨柳代表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通过意象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脑海里能够主动浮现诗眼、意象的概念时,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出来,将学生引向另外的一个概念,那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学生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平时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诗歌赏析中主动地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从而找到诗歌赏析的有效技巧。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张志燕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

中国文学首发于诗,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歌,直至现当代诗等,都在教材中不断现身,六册教材中,仅“诵读欣赏”一项就有48首詩歌,另外还有多首外国诗歌入选,因不同历史背景形成各自相异的美学特点;但不管怎样,它们还是具有共性的,词语、情感、意境、韵律等元素共同支撑起诗歌独特的美。在赏析课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体裁、背景、关键语、写法等多方面介入,引领学生朗读、联想、想象、分析、品味……,以把握诗中的形象,领略作者的情感,意会诗人结构的意境。

一、在咀嚼中品味情感美

常看到有专家学者认为,诗有诗意,文有文气,它们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因而强烈反对用裂词挖句的方式作赏析,认为这无疑是砍下一个美人的头与四肢的“分尸审美”。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首先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受,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实践中赏析教学的常规步骤,都是在了解诗意之后,才会具体探讨诗中词语的妙用,诗里名句的深意,这样,在线性的诗意上,在诗歌情感的浓厚处,提取若干词句作赏析,只会深化学生对诗歌美的认知。

《海燕》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欢呼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散文诗,作者对若干种动物的描写充满了爱憎,背景图的描绘也富有情感。所以在情境导入,整体感悟之后,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赏析海燕形象:首先联系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海燕形象内涵;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正、侧面描写海燕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品味其中蕴含的美感,如“黑色的闪电”形象比喻了海燕的勇猛与矫健,“大笑”、“号叫”表现了海燕对涤荡旧世界的暴风雨的渴望,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呻吟”、“飞窜”“掩藏”的海鸥,烘托了海燕的英勇乐观,“暗”、“低”、“压”等词语,显示了乌云的狰狞和凶残,反衬了海燕的乐观与雄姿等等,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能全方位体会出海燕的战斗精神,感受到作者对革命及革命先驱者的讴歌。

二、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诗歌中很多可意会的内敛意境,是通过语言间接传达到的,以诗中有画、言外有意等方式,让能领略到的读者回味无穷,而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亦顺从诗人的表达,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进行接纳;由于抽象,于是这也就成为初中诗歌赏析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描述情景、绘画还原、角色表演、揣摩人物等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进行诗歌的再创作,形象体味其中的意境美。

如上《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极具美学价值的现代诗,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意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十分注意以形象的方式作引导,在品读感悟环节中,我精选了与七个诗节分别匹配的七幅优美图画,让学生根据诗和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进行赏析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我再抓取诗中的关键词予以点拨,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领略流淌在诗中的轻柔缠绵、潇洒飘逸以及淡淡的忧伤惆怅。

三、在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韵律是平仄、对偶和押韵的规则,包括了节奏、押韵、重音等,韵律的感受方式以诵读为佳,简单的如格律诗,五言二三节奏,七言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复杂的如自由诗;由于冲破了传统的韵律,因而失去了旧的规矩,又因其自由,难以形成一定之规,再且,初中阶段的学生诵读,并不要求太过专业,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不少教师在学生刚解决生字词后,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学生尚未了解诗意,更未体会情感,这感情从何而来?况且,诗歌的朗读是有层次的,初读、析中读、理解读、赏后读,是一读一个境界,一读一种情怀,教师只有了解不同读的作用,用好每种读法,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审美的状态。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诗,它是作者在苦闷的生活中寄寓理想的创作。上这一课时,我首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状态,让他们就其中不理解的地方作了交流,并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自由初读,这时,学生可以读出的是流畅、快慢、节奏和停顿,从中体会情感;经过边分析心情边朗读,学生读出了惊喜、赞叹、向往和沉醉,当梳理出诗中的四幅图后,配上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的朗读时而舒缓延长,时而一唱三叹,时而跳跃跌宕,时而梦幻悱恻。

抓住诗歌中的美学元素,犹如经历了一场以欣赏美为目的的旅行,学生是游客,教师就是那导游,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不遗余力地捕捉住星星点点的美,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诗的灵性,诗的深意,诗的韵味。而捕捉的方法又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恰当利用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大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也会借助学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的特点,变文字为感觉……看似轻松,实则融化了深厚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

作者:朱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目标教学展示论文下一篇:高校民族精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