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2022-05-15

小编精心整理了《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文化活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丰富了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为共同繁荣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家园而努力。

第一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和谐社区与社区档案文化建设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我国广大社区都开始进行和谐社区建设活动,这就使社区档案与民生问题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与时代的主题相一致。特别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社区工作推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区防控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对社区工作者给予肯定。由此可见,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档案文化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

关键词:和谐社区;档案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起着记录社区历史、传承社区文明、服务社区建设、造福社区居民的特殊作用,加强社区档案文化建设,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有着重大意义。社区档案同一般档案一样,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因此具有同一般档案同样的作用,同时社区档案又处于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这一特殊背景下,因此也具有一些与一般档案不同的作用。

一、社区档案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真实记录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实践过程和效果都将对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社区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视,和谐社区建设的是否成功也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经过怎样的建设活动才能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在这些建设活动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对和谐社会有什么程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要被记录下来。并且,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活动,对这个伟大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可以给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留下宝贵的经验。因此,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社区档案同一般档案一样,记录着社会方方面面各种活动的真实情况,这些档案信息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会形成关于本社区各个建设活动方面内容的大量文件,包括社区居民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党建活动、社区卫生活动、社区警务活动等很多方面。这些文件,都是真实反映社区此项建设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信息财富,都必须得到完整、系统的保存。

二、社区档案反过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从社区档案的角度来看,社区档案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以下作用:行政作用,指导社区行政工作的进行和完善;业务作用,在社区实际开展的各项建设活动中提供原始记录、依据、和必要的指导;文化作用,记录并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法律作用,以社区档案的真实记录为依据,解决社区中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纠纷;教育作用,通过社区档案向社区居民宣传国家和社区的各项政策和活动内容等等。由此可见,社区档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下面我们从实践层面来分析社区档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比较现实的作用。

(一)社区档案为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供基础

为了更好地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档案工作要进行主动建档,收集社区服务活动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收集本社区范围内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汇总加工后建立起系统的服务档案。这样,在社会保障、救助和再就业等社区服务活动中就可以根据社区档案中的记录,针对不同种类人群进行更高效率以及更有效果的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将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特殊人群档案,也可以使社区保障和服务工作更加系统和科学。

(二)促进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通过建立社区党建档案,对社区党员信息进行收集,并对日常开展的党建活动做好记录,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密切社区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真正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在这里不管在职党员还是居民党员或者退休党员都积极下载“学习强国”,参与到学习强国中来,在社区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

通过社区档案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社区居民和事务档案,可以在将来的建设活动中,妥善处理各种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群体性事件等,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同时对社区内存在的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等特殊人员进行建档,合理对他们实现安置帮教,都对社区稳定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四)繁荣社区文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社区还有自己的秧歌协会,每年都参加秧歌汇演取得很好的名次,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这些都丰富了社区档案。社区还通过利用社区档案信息资源,以展览、讲座、宣传等多种形式,对人民关心的如社会大事、生活常识、法律知识等内容进行普及和宣传,在社区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繁荣基层档案事业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社区同样成为了基础档案工作的阵地。通过对社区档案和社区档案管理的各种研究和探索,可以丰富我国基层档案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扩大基层档案工作的作用,提高基层档案工作在社会居民间的影响力。因此,社区档案可以起到繁荣基层档案事业的作用。

以上简单叙述了社区档案在社区建设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作用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社区档案工作的内容,也更加证明了和谐社区建设不能离开社区档案。在今后进行的和谐社区建设中,如何通过社区档案工作,更有效地为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服务,也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晓玲.和谐社区与社区档案文化建设[J].天津档案,2007,000(011):25-26.

[2]杨红霞.淺析如何加强社区档案管理促进和谐社区建设[J].卷宗,2018,000(021):38.

作者:杨丽萍

第二篇:创新社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家园

摘 要: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文化活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丰富了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为共同繁荣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家园而努力。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活动;内涵;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文明和谐社区的先决条件,为提升社区整体形象,丰富社区居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指一个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等的沉淀,它通过非正式的规范、文化习惯的影响和集体精神的感受,协调着社区的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社区文化其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氛围两方面。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

一、“十百千万”工程深入人心

滦平县中兴路街道办事处的“十百千万”工程,即十余社区十名文化专干,培树百名文体热心人,带动千名文体爱好者,活跃万名居民文化生活。社区所辖面积大,文化活动参加人员多年龄偏大,接收能力参差不齐,搞起文化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必要用这种新的方式来教授和推广。近几年,我们组建了近千人秧歌队,千人太极拳队,千人广场舞队,进行了多次大型展演,参加了市、县的各种活动若干次,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二、“一居一品一特色”增强居民归属感

滦平县中兴路街道办事处所辖13个社区,有的社区因为村改居,我们根据农民比较多的情况,分别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扇子舞队、戏装表演、霸王鞭表演队伍;有的社区,离退休老干部较多,我们根据他们的爱好组建了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表演队伍;有的社区文艺、戏曲爱好者较多,我们组建了民族舞蹈队,戏曲歌舞团等;最近,我们又根据居民的爱好组建了交谊舞队、中老年模特队,还不定期举办象棋、乒乓球、篮球、跳棋、羽毛球、踢毽儿、跳绳、拔河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让每个居民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

.

(一)环境文化

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它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 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然,怡人的绿化园林、舒心的休闲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都可以营造出理想的环境文化氛围。

(二)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可以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常所说社区文化都是指这一类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如儿童节晚会、国庆节联欢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等等。

(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同时,这些制度等对保障社区文化持久、健康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社区文化站在引导、扶植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如老年活动中心、艺术团、协会、表演队等,同时还对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程序等予以规范。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如、评选文明户、健康知识讲座,法律大讲堂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经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特色文化型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为此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且要把对“人和社区群众”的整体塑造做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丰富着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有爱,和平、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坚持把社会影响放在第一位,多进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社区文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组织开站小区文化,楼栋文化、庭院文化、家庭文化、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创新社区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家园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努力让社区文化的繁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礼建 李佳家 论社区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6期

[2]李屏南 文军社区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论略[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3]熊晓燕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重慶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黄江平 试论社区文化建设及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 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5]毛少莹 强化社区文化建设 营造文明健康氛围[J]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年09期

作者:王静

第三篇:拆迁安居型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整体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借助文化建设来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是社区建设的关键。本文对苏州工业园区中莲花社区、高浜社区进行调查发现,社区文化资源的相对匮乏、整合乏力以及新的社区文化生成困难是拆迁安居型社区成长面临的基本障碍。为此,需要形成政府引导、社区创建与居民参与的动态互动,构建起社区管理新机制,以逐渐减少和消解文化排斥与居民冷漠,从而形成真正有文化归宿感的宜居社区。

[关键词]拆迁安居型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建设

现代社会学认为社区由五个因素构成: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联系社区与社会的纽带,是社区居民之间沟通、联系、增加了解的桥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从更高层面来看,社区文化建设水平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过渡类型的社区,居民主要是农转非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其文化形态表现出独特性。加强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转型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概念释义

1、拆迁安居型社区

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新农村社区的一种类型,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全国各地新农村社区类型颇多,苏州新农村社区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六种主要类型:股份合作型、融入城镇型、规模经营型、投资开发型、休闲景观型、拆迁安居型[1]。由于道路建设,城镇扩张,尤其是各类经济开发区、自然生态区的建立,一批拆迁安居型社区相继建成。苏州工业园区由于经济开发的需要,占用了原吴县市的部分土地,后建成一批社区用以安置被占用地的村民,拆迁安居型社区就此建成。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是人们在社区活动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种价值认同。因社区功能、结构、人群的组成等方面的差异,社区文化也呈现差异化,但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1)物质条件(社区所依赖的硬件设施);(2)文化精神(社区居民长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伦理道德);(3)文化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4)文化制度(保证社区居民顺利进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及规章制度);(5)社会团体及相关组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例如家庭、学校、企业、居委会)[3]。

二、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建设

1、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拆迁安居型社区中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校外辅导站、成人培训班、太极拳协会、运动场、图书馆等,约有70%的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设施表示满意)较全,基本文化活动可保证,但仍存在一些阻碍社区文化发展的障碍。

一是文化资源匮乏。政府投入不足(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形式单一;设施更新慢,健身器材陈旧、篮球场等损坏的设施未及时修复、图书馆图书少且陈旧);社区体育馆、电子屏幕、网站、qq群等新型设施少;居民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利用率高的设施缺乏如健身馆;针对老年人、儿童的文化服务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对于年轻群众吸引力小)等制约社区文化建设。

二是整合乏力。首先,多头管理淡化了文化资源的整合。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纳入社区整体规划中,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不明确,如共青团提出要有青年之家,文化局提出要有图书馆,民政局提出要有社区服务中心,且都有各自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无法产生整合效应。其次,管理不到位。社区事务性职能过重,乡镇与社区仍保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自治意识不强;拆迁安居型社区流动人员多,他们对社区文化建设影响重大,却不被纳入管理的范围;社区文化建设脱离社区实际,难有特色;服务不到位(约64%的居民对建有的社区服务站不满意,20%的居民不知道建有社区服务站)。

三是新的文化生成困难。首先,旧文化改变难。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难以转变(卖衣服鞋子的小摊随处可见,绿化带成了菜园,看电视、打麻将仍是茶余饭后主要的娱乐方式);其次,人员组成复杂,难以找到适合各类人群的文化模式。 再次,文化精神欠缺。社区尚未形成新的健康稳定的社区文化氛围,邻里纠纷、偷盗等事件时有发生;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主动性不足;集体意识淡薄,政治冷漠现象严重。最后,人才缺乏。年轻人偏少(只原则上规定社区工作者不超过55周岁),缺乏朝气与活力。

2、原因

一是投入不足。社区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到位耗时长且数额少,致使相关工作难以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者薪资福利难以保障(人均月薪720元左右),影响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二是现代化的影响。首先,现代化使社会产生异化,冲击着传统社会中的整体意识和人情伦理,市场将社会成员切割成为原子式的异质性很强的个体[4],促使之前村民的公共文化解体,加之拆迁安居型社区居民组成复杂,社区认同失去了仪式化的强化机制,很难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氛围。其次现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和人生观趋向多元,文化认同的难度加大。

三是传统互动方式的影响。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血缘、地缘、固定的业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5]。拆迁安居型社区中,这种互动方式被打破,居民文化背景趋向多样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汇聚,血缘凝聚力逐步消解,人际关系转型,生活方式多元化等一系列因素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难度(流动人员“文化孤立现象”严重)。

三、加强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很容易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性、群众性很难体现。笔者认为,减少和消解文化排斥与居民冷漠,建设有文化归宿感的宜居社区,应形成政府引导、社区创建与居民参与的动态互动,构建起社区管理新机制。

1、政府引导

(1)健全制度

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总规划,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结合拆迁安居型社区特色,制定一套系统、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培育社区各类文化组织,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如完善市民文明公约、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管理制度等,来规范社区居民日常行为,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2)加大投入

政府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鼓励以各种投入来增加资金来源。社区各活动中心可收取合理费用,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如举办培训班、出租活动场所等,还可鼓励企业将部分资金向文化市场转移,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文化。及时更新老化和落伍的设施,增设广播站、流动人员之家、家长课堂、活动室,开设社区网站及即时聊天工具(QQ、人人)吸引年轻人。定点广播社区新闻、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3)强化队伍

吸收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者,建立高素质的社区管理队伍。吸收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可招聘社区内外文化人才,做好社区文化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集思广益,发挥各自所长。与高校、研究院建立联系,咨询社区文化建设意见,招募志愿者队伍,组织义演等。

2、社区创建

(1)转变观念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是社区文化认同的基本保障和物质基础,是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心理基础,可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信任,让居民处在和谐、融洽、愉悦的生活环境中。社区管理者应对社区文化建设有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在社区文化的内涵和质量上下功夫, 提供居民需要的优质文化服务。

(2)丰富载体

利用广播、网站、宣传栏,宣传社区生活当中引领风尚的行为和个人,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内涵,同时可用漫画等形式,加强对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告知;宣传和展示社区发展的历史和居民精神生活面貌,努力创造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居民文化需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相结合,做到“雅俗共赏”,如手工作品比赛(剪纸、刺绣等)、宴会舞会(动员流动人员)、相亲大会、周末集市、老人集体过寿等。

(3)加强服务

人是社区的主体,“以人为本”是国务院提出的加强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6]。在拆迁安居型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职能。除了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的制度保障、丰富的文化活动外,还可提供就业、医疗、上学、家政、健身等信息,使社区生活更加便利、氛围更加和谐。

3、居民参与

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社区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奠定社区文化的精神氛围。其次要加大社区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度,让社区居民在制度的规范中习惯成自然,变为自觉行为;第三尊重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

[参考文献]

[1]居德里:《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上海农村经济》 2006年9期。

[2]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 南方论丛》2008年6月第2期。

[3]于 跃:《论社区居民拆迁后社区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 期。

[4]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城市问题》 2008 年第3期。

[5]费孝通 :《乡土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68页。

[6]《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

作者:张雪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油气储运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