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2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今年年初的西南大旱,让为数不少的酿酒作坊和酒厂被迫停业。旱情最严重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处于中国白酒行业的核心地带,当地酒企业深切感受到全球变暖带给酒业的致命伤害。随着酿酒用的粮食越来越紧俏,水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白酒工业化对于白酒企业已经势在必行。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1:

国酒茅台的质量经营之路

从昔日的小作坊到今天的大企业集团,国酒茅台60丰如一日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卓越质量经营管理之路。而卓越绩效模式在成就企业卓越的同时也为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贵州茅台卓越经营业绩的背后是企业长期坚持的质量经营理念支撑着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2011年10月21日,贵州茅台再次荣获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全国质量奖。在全社会着重强调食品安全、质量意识、商业道德的大背景下,贵州茅台再获此殊荣,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对贵州茅台在质量经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

质量信仰成就卓越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背景下,贵州茅台作为贵州工业行业的优秀代表,在推进企业现代化、规范化管理方面理应做好表率。茅台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企业的各项管理,经历了从单一追求产品质量到今天树立全面大质量观的转变,即跳出狭义的产品质量理念,着重强调企业质量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由传统质量观向建立现代化企业质量理念的深刻转变。通过两次争创全国质量奖,贵州茅台全面深入认识、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并与茅台自身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茅台特色的管理模式。

国酒茅台始终坚持以质求存、质量第一、持续改进、继承创新,开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提出“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独特质量信仰。今天,茅台在践行科学方法,追求卓越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茅台特色的管理模式,通过全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坚持文化引领、战略导向,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科学实施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大提高、品牌价值大彰显、管理水平大提升、经济效益大增长、企业获得大发展,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的跨越。

以质求存继承创新

茅台始终把质量作为一种信仰来坚守,在食品行业信誉危机持续发酵的今天,这种坚守和信仰,弥足珍贵,一直以来,茅台始终坚持“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理念。并始终严格遵守“三不准”、“四服从”和“十二个坚定不移”的质量原则,严格生产工艺流程控制,规范生产工艺操作,确保茅台酒的质量。

茅台为确保质量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全体员工以持续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我们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永远把保证茅台酒的完美品质放在第,位,

企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正确认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茅台的传统工艺路线。茅台酒传统工艺是茅台历代人根据酿酒的基本原理,借助茅台特有的自然条件,并借鉴其它发酵食品的科学工艺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而设计出来不同于其它任何蒸馏酒的科学工艺,它是茅台酒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是茅台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是茅台酒质量保证的灵魂,已经深深积淀于茅台企业文化的内核之中。

企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方法、研究新技术、创造新成果,把茅台酒生产从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发展到先进科技、现代管理与传统工艺的精华相结合的方向上来,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从抓原料质量入手,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投入资金近亿元先后同仁怀市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建设了“茅台酒有机原料基地”,釆用企业同仁环市农业、粮食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方式,实施定单农业,对农产种植的高梁、小麦实行保护价收购,建立了从原料种植、田间管理、收储到茅台酒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监控网络,确保茅台酒质量。

加大茅台酒生产工艺、制曲、包装、生产原料、微生物种类、茅台酒与健康、白酒风味物质、循环经济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解决了二次酒正常生产的问题,提高了一、二次酒的质量问题,保证了茅台酒优质高产等。同时还不断改进技术设备、改进和规范工艺、改进储存容器和发酵池,并采取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加大对茅台酒微量成份的研究,使对茅台酒的微量成份的剖析超越了从1959年以来的六个阶段的研究,已发现的茅台酒香气香味物质达到了1200多种。通过对茅台酒中的微量功能组份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饮酒与人体健康作用的奥秘,为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企业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茅台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为推动中国白酒酿造业的进步,稳步提高茅台酒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企业的科研工作始终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趋势,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与中科院、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贵州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开放型的科研开发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全国白酒行业确立了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企业在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产品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实施了制酒机械化、新包装生产线改造工程、低度酒生产线改造工程;信息技术在市场网络建设、供应链管理、库房管理、行政办公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建立了酒库贮存勾兑信息平台和制曲发酵过程监测系统;引进了新的产品过滤和计量设备,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绿色设计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

为保证国酒茅台绿色、有机、健康品质,为了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茅台以有机原料种植产业、绿色加工体系、规模循环经济为支撑,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追求卓越,对供应链进行了绿色设计,并实施绿色管理。

茅台于在2001年开始建设茅台酒有机原料种植基地,发展至今,有机种植形成产业、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绿色供应链理论渐趋成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正式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定位,充分考虑原料的绿色获取,供应商的绿色供应,产品的绿色加工,废弃物的绿色回归,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

茅台进行绿色供应链设计时,重点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的绿色供应,特别是有机原料的种植、发展和管理;二是产品的绿色加工,遵循传统、自然、科学、绝不添加任何违规化学物质;三是废弃物的绿色回归。对茅台酒酒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再利用,最终制成有机肥回归土地,进行有机原料种植。

为确保绿色供应链能按设计实施,茅台成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导小组、有机原料基地管理办公室、循环经济园等专门机构,制定方案和标准,建立有机加工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计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整合运行。以绩效考核、供方业绩能力评价、内外审、测量分析改进等措施保证其有效运行。

茅台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有机原料基地发展管理、建立自动化仓储管理系统等方式优化物流、与酒直接接触器具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质量全程控制、7S现场管理、建立NC-ERP茅台生产管理系统、有机标准清洁储运各种原料及产品等各项具体措施,切实保障有效管理。

茅台公司高度重视对供应商的文化引导,以“绿色供应、供需共嬴”为目标,通过一报、两台、三刊、四网,高层领导调研,供应商大会等形式,向供应商全面宜贯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补、文化理念体系、发展历史、国酒文化、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绩效目标、公司治理、公司重大事项等,引领供应商认同公司文化,共同致力于绿色供应链建设。

高度关注供方期望,以绿色供应、供需共贏为目标,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合作,并对供应商实施扶持,带动其发展。

通过建档、评价、沟通、培训、分级、激励、满意度测评等对供应商进行多维度的管理。以食品安全等12项指标对供应商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结合重要度进行动态分级管理。

从供应商准入开始,以NC-ERP茅台生产管理系统为平台,打造高效快捷的物流管理体系。引领供应商共同发展。

茅台致力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紧紧抓住供应、加工、回归三个关键环节的绿色化管理,有效保证了茅台酒的卓越品质;致力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环境污染最少;致力于服务相关方,与相关方共同发展,实现“有机、和谐、共贏”。

在更多的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今天,茅台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始终做好坚守与放弃。坚持原产地生产,绝不因上地资源稀缺离开茅台生产;坚守道法自然的传统工艺,绝不通过技术手段缩短生产周期;坚守自然和谐、以酒勾酒的勾兑信念,绝不添加任何其它物质。一直以来,国酒茅台不断探索和追求企业绿色增长、和谐共赢的发展道路,从“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理念到追求绿色供应、绿色发展,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国酒茅台在引领中国白酒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用现代科技推动企业的绿色增长,始终坚持用全面的质量经营理念构筑起企业和谐发展质量之路。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2:

白酒:节能减排助力产业转型

今年年初的西南大旱,让为数不少的酿酒作坊和酒厂被迫停业。旱情最严重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处于中国白酒行业的核心地带,当地酒企业深切感受到全球变暖带给酒业的致命伤害。随着酿酒用的粮食越来越紧俏,水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白酒工业化对于白酒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其实,循环经济、白酒工业化的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指导白酒产业转型,还有利于推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

循环经济是方向

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以及酿酒过程中产生的废糟、废水一直是困扰白酒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生产一吨白酒要耗粮2—3吨,耗煤0.6—1.5吨,产生酒糟8—10吨,尤其是优质酒更为低产高耗。目前,我国年平均生产白酒500万吨左右,所耗用煤炭800万吨以上,这些煤炭燃烧后要产生和排放216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和28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硫。同时,在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有5000万吨以上。这些酒糟中含有50%以上的有机物和1%左右的有机酸,而目前我国酒糟的利用率还不到30%,其余部分作为废弃物抛入大自然,给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危害和污染。

对此,茅台总经理袁仁国认为,传统白酒的生产是一个基本依赖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而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传统白酒生产,更容易进行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具有实现循环经济的优势和潜力。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把循环经济纳入法制管理表明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白酒企业可以将产品深加工,生产中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构建了一个生物循环,不仅降低了资源消耗,也提升了剩余物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山东泰山生力源集团用酿酒的酒糟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酒糟发蛋白饲料项目,年创销售收入达到1.12亿元。以酿酒过程产生的黄水为主要原料,利用生化技术,通过合成、蒸馏制得高级调酒液,作为调味酒重新回到酒中,来提高酒的质量。用丢弃的池皮泥做成生物肥料来种植有机蔬菜和粮食,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不仅彻底解决了环保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像茅台、五粮液、汾酒、古井贡、稻花香等名酒企业更将循环经济上升至发展工业旅游的高度,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展示名酒文化,不断提升白酒产业的集体价值。

清洁生产 白酒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白酒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其代代相传的诸多沿袭被看做魅力所在,于是保留至今。可是,传统方式生产也限制了白酒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新型工业化生产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经济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点,改造传统工艺、发展新型工业化生产,是白酒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著名白酒专家胡永松认为,中国要发展新型工业化,不是说简单地照搬一种理论或者模式,而应尊重和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目前,白酒企业生产工艺中的一些环节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给企业本身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在白酒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挖潜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清洁生产,是当前白酒行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9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一经出台,就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该标准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类,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在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茅台、五粮液、沱牌、稻花香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白酒工业化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能促进产品价值,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白酒企业节能减排缺少标准

作为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酿酒行业在加工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并排出相应的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里,酿酒行业整体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酒类产品产量的增加,酿酒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虽然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但该标准只是指导性的。白酒的有些生产工艺在当前还处于一种粗放式、传统式运作,从工业角度去衡量白酒生产,它在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仍属于耗能、污染企业,甚至还没有像啤酒、葡萄酒那样形成一套规范、系统、科学、全面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模式。

对于白酒企业,合理制定一定的制度来节能减排已成当务之急。针对白酒行业目前的现状,专家指出,在节能减排制度的制定上,白酒企业可着重从健全、完善以及可操作性三个方面入手。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使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有了企业内部的依据,同时还制订完善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保障机制,通过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及奖惩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煤、电、气、水的计量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现象,对吨酒耗煤、耗气、耗水、耗电等主要消耗指标进行严格计量,将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每月进行考核。通过这一整套措施办法,企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提高了节能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直接换取经济效益。

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 篇3: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企业文化建设

一、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科学发展,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于准确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吃子孙饭、污染环境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矿山资源乱采乱挖,江河、空气被严重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科学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淮河中上游数十家小造纸小化工被关停,山西上百家小煤窑被取缔,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汽车强制实行欧Ⅱ排放标准等这些都是国家为实现科学发展推出的重大举措。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1996年,山东临驹县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拿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当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增长五到六倍,次年,当该厂以3.2亿元再次拿下央视黄金时段标王时,老总曾放言:“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县属小酒厂再也不堪重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从四川买酒勾兑,以“秦池古酒”等品牌销往全国各地,经《经济参考报》记者暗访曝光后,一夜之间,神话破灭,“秦池古酒”从市场销声匿迹,现在该厂门可罗雀。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池严重违背了企业发展规律,最终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也恰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企业一年发财靠机遇,两年获利凭领导,三至五年的成功靠制度,而百年不败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文化。今天的发展,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发展,不切实际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企业,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发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企业文化,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和反映,其内容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企业哲学,然后才是制度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环境文化等子文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体系通常讲有三个层次:表层是指见于行、闻于声的现象,如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和职工风貌等;深层是指积淀于企业及员工心中的意识形态,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中层是指介于表层于深层之间的制度规章、组织结构等。在这个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和支配地位的是深层文化。

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一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贯穿到企业文化体系中,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愿景,要像通用和沃尔玛公司一样,用建立百年老店的要求,重新完善企业文化体系,获得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二是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浮夸、不急躁,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地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三是要突出重点,企业文化体系比较复杂,在完善体系上一定要把握重点,关键是要抓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修改和完善,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重新确立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哲学。

二、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提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救人!救人!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含泪发出了心系人民的重要指示,迅速调动了解放军海陆空等十多万部队,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共和国首次为平民遇难下半旗致哀。“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成为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决策的首要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员工,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富裕员工,回报社会。

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层面上,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思想上、行动上、行为上,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上,管理上。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的诞生与成长,既伴随着企业的兴旺发达,也伴随着企业关闭而消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是价值观。”海尔成立之初是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2007年,海尔全球营销额达1180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海尔文化缔造了“海尔传奇”。“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的企业口号。个人生涯计划和海尔事业规划相统一构成了企业价值观,也就是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统一,其核心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要解决共同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并且还要具备团队精神,发挥大家的力量,达到共同价值的实现。

企业价值观包含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研究企业的价值追求。办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把盈利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劣质奶粉、假药等坑害老百姓的事情,严重地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公共安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同时也危害了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企业赋予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职能,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促进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人的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些进步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研究员工的需求。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一个企业,由于分工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各类群体、各个层次、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需求,需求的层次不一样,需求的内容也不一样。需求决定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我们要研究人、了解人就是要研究、了解各个层次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与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相统一,形成企业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实现共同的追求。

三、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企业百年持续发展靠的是文化,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当然是文化力。无数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创新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优秀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战胜无数困难,历经艰难险阻,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培养出了以文化力为核心的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阶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企业家是人本之首,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提起日本的松下公司,人们必然会想到松下幸之助。谈到中国的海尔,大家必然会想到张瑞敏。张瑞敏既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又是“首席文化官”。美国一家报社记者采访张瑞敏:“你在这个企业中应是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第一应是设计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于企业的发展;第二应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海尔文化的源头是张瑞敏,像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学生,这群学生信奉老师的真知灼见,把老师的话当作教诲,反复领悟,再创造性地发挥,形成了今天的“海尔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的文化起着干细胞的作用,起着提倡、示范、推动、繁殖的作用,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建设是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集成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所需文化养分的过程,是不断把握、提炼和总结企业发展历程所沉淀的文化元素而逐渐进化的过程,实现企业文化在借鉴中充实,在充实中进化,在进化中提升。

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理念创新。理念是人的思维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想到,就不可能做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创新思维,必须认真研究地域文化,必须研究竞争者,必须从世界优秀的文化中吸取精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闯出一条创新之路。二是方式方法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不拘一格,注重借鉴与融合,注重走自己的路,注重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保持企业文化的活力。三是联系实际。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的诞生、成长、发展密不可分,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地域的烙印、行业的烙印,伴随企业成长而成长。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联系本企业的实际、联合本行业的实际,在继承中突破,在继承中创新,使企业文化之树常青。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新世纪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各项工作,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武钢集团鄂钢公司)

作者:周崇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村医生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