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校友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资源,校友资源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以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成为了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1:

优化制度安排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成本缺失、经济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失衡、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缺失、就业制度激励功能弱化。文章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出路关键在优化制度的安排,即构建资本积累与劳动效益的平衡机制,创新产业政策,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强化就业制度激励功能。

[关键词]制度安排;制度失灵;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许秀群(1966-),女,广西德保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Optim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Xu Xiuqun

(Department of Basic Subjects Teaching, Guangxi Electrical Pow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7)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ystem failur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制度失灵是指因制度设计不够合理、制度监管不力、制度保障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制度效能弱化,未能达到制度的设定所要达到的或者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面对我国当前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约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①党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的两会上,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对此,众多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各谏其言,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或因高校扩招所致,或因大学生就业理念偏颇,或高校教育结构失衡。究其原因,制度失灵才是引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所在,唯有优化制度安排方能破解大学生的就业困局。

一、制度失灵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劳动力成本缺失

劳动力成本指的是劳动力所有者维持某一水平的劳动力所需要的费用。具体来说,一个人的劳动力成本就是让他拥有现存劳动力所花费和必须储备的费用。劳动力成本可以分为基本成本和增值成本。其中,增值成本是指劳动力所有者本身为了增强劳动能力而投入的教育训练费、学习与实习費。这些费用包括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学费,为增强体能所花费的训练费,为向社会学习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所花的费用,为了使自身的劳动力有更高的使用效率而花的选择费用等。②大学生劳动力成本缺失主要表现为求学的高成本与就业的低报酬即工资的不对等。根据麦克思《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211”院校、非“211”院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549元、2030元和1647元,与2007届大学毕业生相比依次下降了14%、11%和5%。③中国社科院在《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甚至出现部分大学毕业生工资低于同龄农民工的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严重且权益缺乏保障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下降,大学生失业现象严重一直备受关注。据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2002—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0%、75%、73%、72.6%,而2009年仅为68%。④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现有的失业保障体系尚未包括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内容,许多失业大学生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只能依靠父母接济。

(三)自主创业与基层就业积极性受挫

“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等是近年来我国出台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有力举措,但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效果不明显。根据麦克思《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调查,从大学生期待的就业城市来看,无论是那种类型院校或哪个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而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区县类城市。⑤另外,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对500位黑龙江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足,只有9.2%的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64.8%对如何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方法、途径,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只有一些”了解;对自主创业知识很了解的毕业生只占6.2%;根本不了解的占29%。《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亲友或者个人储蓄,占了82%以上,并且他们认为资金匮乏、市场推广难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可能导致自主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因素。

二、制度失灵是引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性因素

(一)资本积累机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大学毕业生劳动力成本缺失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资本积累指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处于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为了使国家的工业基础能够更快地建立起来,需要从农业中提取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基础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通过实行价格机制和补贴、福利制度等形式把劳动力的报酬确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以保证劳动报酬总体上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低报酬与劳动力的低成本相一致。此时,我国处于公有经济阶段,公有资本积累机制对确保经济在总体上良好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我国的非公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比重上超过了公有经济,我国原来的公有积累机制已经被非公有的资本积累机制所取代,原来以依靠低工资实现资本积累的公有资本积累机制因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合理性而理应随之调整。但是,我国在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解决好积累机制与低工资矛盾的问题,更有甚者还把低工资当作自身优势,使得低工资仍然在与之不适应的资本自我积累机制中延续,造成了劳动力成本在经济运行中长期缺失。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力成本缺失的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甚至部分用人单位给出的工资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底线,使得劳动力成本与劳动收益过度失衡,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法接受,只好选择“用脚投票”以期寻求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至此,出现大学生待业或者暂时失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失衡

“挤占现象”即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挤占农民工岗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追根溯源,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的就业需要相矛盾,甚至相背离。这主要是缘于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但是投资的主要是就业密度低的行业,出口则主要以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这些产业主要吸纳的是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剩余劳动力。作为知识型人才的大学生虽然供给充足但在其中却难以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此外,即使是在被认为吸收劳动力最强的第三产业,我国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则发展滞后,比重太小,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我国《失业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8号)的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失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才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显而易见,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因没有收入来源无法先行缴费1年而被“拒绝”在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外,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这对于众多因各种因素处于“待业”状态下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就业信心,出现就业焦虑、就业冷漠、就业幻想等,最终形成就业的恶性循环。

(四)就业制度激励功能弱化

这里所谈的就业配套制度主要是指大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制度。基层就业政策方面。一是基层就业政策激励性不强。其中,基层待遇差、政府对基层支持力度不够、基层人文环境差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在对500位黑龙江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待遇低是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基层发展机会少、基层文化生活单调,分别占23.8%和3.6%;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7.8%的人选择“工资福利待遇”和“住房等生活安排”,10.8%的人选择工作环境。二是基层就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多元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在“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就业项目中,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人事户政和劳动保障等众多部门,而这些部门又分属不同的管理归口,并且不同部门出台的规章不但缺乏统筹、配套,甚至有些还相互矛盾、相互牵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给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带来了不少困难和不便。自主创业政策方面。自主创业作为国家当前大力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之一,在现实中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创业门槛过高、资金不足、信息不全面、获取创业启动资金具体经办手续复杂且限制条件较多。

三、优化制度安排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资本积累与劳动效益的平衡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岗位的供给并没有紧缺到让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的程度,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就在于我国没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积累机制,劳动力成本与劳动效益严重失衡,导致大学生劳动力始终在低工资的状态下运行。鉴于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就其根本而言,就是要建立资本积累与劳动收益的平衡机制。大学生劳动力成本的缺失是由资本积累过高引起的。也就说,企业追求高额利润引起资本收益分配不均衡是造成大学生低工资的症结所在。国家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来调节资本收益,使资本积累的多元化与劳动收益等调节相适应。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劳动力成本保护机制,如制定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学历、技能等情况,划定大学生最低工资,用人单位给付大学毕业生的报酬不得低于最低工资,力求确保大学生劳动收益与劳动力成本保持平衡。

(二)创新产业政策是扩大就业的调节剂

“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是受周期变化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核心保障因素。”⑥陈淮、蔡昉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姚裕群、李从国认为,我国必须把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并重,树立和真正落实“就业和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⑦笔者十分认同上述观点,并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产业政策的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市场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万个。⑧特别是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业等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为此,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吸纳作用的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形成规模和结构合理,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二是建立促进吸纳就业的利益驱动补偿机制,把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就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可挖掘的潜力还很大。政府应建立利益驱动补偿机制,通过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引导,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例如,通过制定相关低息贷款、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使其在吸纳大学生中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形成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的良性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后盾支撑

所谓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指为处于“准就业”阶段,即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缺乏生活保障的大学生的生活及相关费用支出而提供的一种保障金(称为“大学生就业保障金”)制度。该制度是在基于大学生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且大学生“游离”于现有失业保险制度的背景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设立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保障制度。基于大学生与现有失业保险体制下受保人员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应该有别于现有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不仅仅是体现在受保人群的差异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功能上,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对“失业”大学生应该具有生活保障功能和“造血功能”(即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說,大学生就业保障金不但可以用来支付其“准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还可以用于其求职补贴、参加就业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出。鉴于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收入潜力大的实际,笔者建议,就业保障金可以采取与现行的社会失业保险相类似和银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即就业保障金的资金来源由国家财政、学校和个人共同分担。其中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主要来源,学校根据其经营性收入按比例缴纳,学生缴纳的资金参照助学贷款模式,由银行贷款提供,待学生工作稳定具有收入来源后逐步偿还。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大学生因过于依赖就业保障金而产生隐性就业,或有意延长就业等待时间,规定每位大学生享受就业保障金待遇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还必须完善就业保障基金监管办法,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使基金的保障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强化就业制度激励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就业的推动力

1. 基层就业方面。本文认为,东部沿海和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其原因在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待遇好、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空间大。为此,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首先,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中小城市的建设进程,努力缩小和消除中西部与东部、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吸纳大学生的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下得去、上得来”,形成良性就业机制。其次,强化政企责任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强化责任主要是指强化中西部地区、基层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将吸纳大学生就业纳入政府的重点工作和责任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实行对地方的公共财政支持与吸纳大学生就业直接钩挂。对企业而言,通过与企业融资贷款挂钩、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和激励中西部地区及基层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再次,提高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待遇及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一方面,要制定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发放政府补贴、增加岗位津贴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就业大学生待遇。另一方面,建立基层就业引导激励机制。通过为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住房安排、缴纳社会保险、解决户籍关系、减免学费、子女优待、探亲补贴等激励和补偿措施,减少和消除大学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的顾虑。

2. 自主创业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控功能,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和扶持来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第一,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建议每年由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由财政、教育和科技等相关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并接受相应级别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同时,制定完善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通过项目申报、逐级审批的方式,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以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政策支持为重点,完善大学生创业配套扶持政策。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或降低)税收、给予房租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减轻或消除大学生创业风险高、承受压力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顾虑。第三,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创业指导模式。由政府牵头,由高校和企业为对创业前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并通过企业与大学生结对子的方式,对其创业进行跟踪并为其创业过程中的困难提供帮助,减少创业阻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创业。

注释:

①宋善文,彭翠霞《社会公平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与对策》,载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00至104页。

②巫文强《经济运行的制度因素》,线装书局2007年2月第1版第165页。

③⑤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④李庆九《大学生就业保障途径的探索》,载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35至136页。

⑥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5期第4至7页。

⑦姚裕群、李从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载于《东岳论丛》2009年第10期第27至33页。

⑧文书锋《280万,一个备受关注的数字》,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05-04-12。

[参考文献]

[1]韩琳琳,徐澄.试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88.

[2]李庆九.大学生就业保障途径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135-136.

[3]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8):78-82.

[4]马圳炜.“大学生就业难”破解新视角[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5-70.

[5]巫文强.经济运行的制度因素[M].线装书局,2007.

[6]席明,李红梅.我国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3.

[7]肖颖.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7):165-167.

[8]姚裕群,李从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27-33.

[9]张熙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与保障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0,(2):154-156.

[10]赵曼,杨海文等.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11]趙爽.我国低收入灵活就业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12):8-11.

[12]赵星义.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我见[J].改革与战略,2008,(4):29-31.

[13]周奎君.浅析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9):179-181.

[责任编辑:梁小楠]

作者:许秀群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2:

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途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校友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资源,校友资源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以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成为了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校友工作;大学生就业;毕业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業。当前,虽然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复杂和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文试以某高校2017年度就业情况为样本,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结合校友资源特点,探索校友工作的新渠道、新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一、某高校2017年度就业情况样本

(一)就业方式

截至2017年12月20日,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通过签订就业协议方式就业的占50.09%,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占16.79%,非派遣省外签约的占3.16%,灵活方式就业的占1.87%,升学的占25.54%,自主创业的占0.3%,应征入伍的占0.21%,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占2.04%。落实工作单位的占到了71.91%,另外升学、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也成为了大学生的重要去向。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31人,主要涉及互联网、文化教育、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时,仍然有2.04%的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

(二)就业区域

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在该高校所属山东省就业人数占73.49%,在山东省内签约的毕业生中在该高校驻地青岛市就业的占51.35%。

(三)就业行业

如上图所示,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领域与该学校工科优势突出的特色较为吻合。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0.19%、40.78%和59.0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制造业、交通运输、居民服务、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四)单位性质

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13.55%,其他企业就业的占52.68%,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部分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党政机关以及其他单位工作。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继续攻读学位。

二、就业状况所体现出的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准备缺乏充分

从就业情况来看,以劳动合同就业和灵活方式就业等相对短期的、临时性的就业方式占到了全部毕业生的18.66%,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到了2.04%。累计有20.7%的毕业生对就业采取了临时性或延迟性处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就业的准备,在毕业季来临后,因为各种情况导致就业预期与就业现状不符的时候,出现了就业的延滞状态。

(二)自主创业成功率低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的吹响,创业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代表着新兴的年轻高级知识人群的大学生的时代任务。然而,在2017届毕业生中只有31个人,仅仅占0.3%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也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创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先天的优势,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掌握着一定的科学技术,但却经常因为市场经验不足、管理经验缺乏、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创业失败。

(三)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较为广泛,但是也有着相对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毕业生仍然会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就业首选。粗略计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接纳了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而在山东省内,青岛市和济南市则成为了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城市。毋庸置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更为充分,对毕业生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是,就业的相对集中也会造成竞争的集中,对较好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要素的追求也必然会面临进一步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对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就业信息难以满足

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广、行业领域多,也与毕业生数量多、学科专业门类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该高校2017届毕业生分布于19个博士研究生专业,11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77个本科专业,分属于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专业学科,就业服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往往容易受到就业单位的关注,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就业机会也会比较多,而一些相对偏文或者偏理论的专业学科却面临着就业信息稀缺的困境,只能以升学和考取公务员作为自己为数不多的相对优质的出路进行选择。

三、校友助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随着一所高校的发展和延续,校友的数量将远远超过在校学生的数量。校友是高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优质资源。由于校友的分布地域广阔、行业覆盖众多、层次跨度全面、资源掌握丰富等优势,其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意义重大。

(一)学缘基因优势

校友情是在同一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熏陶感染之下因为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感情。建立在这种学缘基础之上,校友往往易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恩和思念,融入对校友、对在校生的关心和帮助之中。同时,这种关心和帮助是相互的,彼此之间的合作也必将达成共赢的效果。因此,校友具有助力大学生就业的情感动力。

(二)就业品牌优势

校友是学校的名片,也是形象代言人,他们的工作业绩、社会成就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校友所获得的成就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会越高;校友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素质品质越有影响力,母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强烈。因此,校友经过自身努力所积累的高校就业品牌力量和广告效应也必然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宣传作用。

(三)资源信息优势

校友们经过多年的历练和奋斗不断成长为社会上不同工作岗位的佼佼者和代表者。他们在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精英,同时也掌握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和信息资源网,而这些资源和信息往往能够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经验指导优势

校友是就业和创业的经历者,校友深深地了解了校园和社会的差异,对于就业创业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经过在社会上多年不断的成长和历练,校友们不仅积累了经验,收获了成绩,也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恰恰是毕业生所缺乏并且对其成长、就业有着巨大指导意义的无形财富。

四、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一)构建就业教育引导平台

1.设立校友榜样师范教育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校友、成功案例、校友在社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对在校大学生影响更为深刻,而建立在相同的学缘基因之上,大学生往往也会对校友的成功事迹更为信服,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要努力树立校友的榜样力量,定期通过校友报告、校友讲座、校友座谈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校友的示范和传授,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工作,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规划自己職业生涯规划的导航,不断磨炼就业能力,提升就业信心,从而为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制。校友社会接触面广,讯息相对更为灵通,有着学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职场经历和阅历,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但是却对其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因此,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制,将不同学科专业、行业领域、工作性质的校友聘请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与具有相应就业创业需求的大学生结成相对固定的就业创业帮扶队伍,从而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环节、不同时间给予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目标。

(二)搭建就业信息传递平台

校友无论在地域上还是行业上的分布都较为广泛,他们对所在地、所在行业及单位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渠道能够有着更为实时、直接、快捷地掌握。同时,因为有着共同的学缘基因,校友往往对学校的学科设置、专业特色等情况以及相应的就业去向较为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院系毕业生丰富多样的就业信息。因此,高校应搭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递平台,便捷校友和大学生直接的沟通和联系,高效的将校友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传递给在校大学生,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招聘信息,充实就业选择,满足就业需要,大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搭建就业实践磨炼平台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缺乏有效了解,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从而导致大学生工作后经常需要先接受培训和学习才能走上岗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所高校的校友中,汇聚着众多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或者在企业担任重要职务的管理者,而很多企业也有着吸纳实习从而物色员工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资源,给予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就业岗位、了解工作环境、提升就业能力。

(四)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

因为有着共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在共同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熏陶下,骨子里种下了坚实的学缘基因,校友往往对具有相似意识品质和理想观念的学弟、学妹有着独特的感情,而很多校友企业也乐于接纳同学缘的学生,并因为这种特有的情感优势,将其作为新生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因此,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通过建立一个校友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平台,一方面为校友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

(五)搭建校友资助帮扶平台

1.建立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目前,各高校都对困难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奖助金制度,帮助其完成学业。然而,对于就业来说,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因此建立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从就业角度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其在校期间能够充分的投入学习中去,提升自我,实现理想,从而更好的去报答母校和校友的培养和帮助。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度有两种模式:(1)校友企业对优秀的困难学生从大一即开始提供经济支持,学生学成毕业后到校友企业工作。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困难学生上学期间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前预定好了优秀人才,并以感恩的心态更好的投入企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2)校友在毕业季为困难学生提供求职资助,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求职工程中的简历投递、面试复试等环节产生的经济成本问题,为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对母校和校友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

2.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和潜力股,但是却往往因为创业经验的不足和资金的欠缺导致无法实现创业理想。因此,高校应吸引校友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建立校友资金蓄水池,实现对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的帮扶。高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核,邀请投资校友参加评审,对好的创业项目提出发展意见和建议,并对其注资助其实现创业。同时,校友也可以对所投资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经验传授,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社会经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助力其早日实现创业梦想。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支持,大学生就业尤其需要校友工作的助力和推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努力建立校友和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机制,丰富内容,提升实效,通过校友的帮助支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02):27-30.

[2]柳丽平.校友资源开发与高校就业工作共建机制探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01):106-108.

[3]欧阳秀敏.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友资源利用新途径[J].三明学院学报,2017,34(03):91-95.

[4]谢献谋,刘光明.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1):50-54.

作者:李冬 刘瑞雪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摘要: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其中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通过对影响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就业创业;对策

自上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遭受了一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肆虐,事件深刻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生产运行到个人生活都遭受了巨大压力和困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内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实际,分析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尝试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指导和帮助毕业生把握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推动毕业生更好就业创业。

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

1.1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变得严峻,就业面临多重压力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做好事件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通常会实施隔离措施,这样造成大部分经济活动基本受阻,经济严重下滑,劳动力用工需求骤减,如事件在全球出现严重状况时,会造成国际间边境关闭,商贸往来遭重创,对外贸易严重萎缩,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害,且短时期内都难以摆脱影响,外部环境很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在下行压力与卫生事件双重叠加影响下会艰难恢复和缓慢增长,而企业招聘人才需求也呈现较大悬殊,除互聯网化程度高、运营环境人员聚集程度低等个别行业的企业对人才有较大需求外,其它很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大幅下降,降幅达五六成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事件严重影响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严峻形势无法避免,就业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1.2大学生求职渠道新转变,需增强线上招聘适应能力

出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很多单位会被限制开展现场招聘面试活动,转而借助网络“线上”招聘,即“云招聘”, 而且网络招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显著优势是显而易见,通过线上招聘活动,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的求职机会,减少不少障碍。与传统的面试招聘相比,“线上”招聘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大学生求职择业要善用好各自优势。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事件影响求职渠道新转变,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调整求职方式,加强网络学习,了解和掌握线上求职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通过网络就业渠道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并通过该途径向招聘单位投递简历和进行面试。虽然部分大学生通过线上招聘能实现就业,但对一些大学生而言,短时间内却无法有效适应新式的“线上”招聘,如有些学生面对海量招聘信息应接不暇,信息处理能力不强,难以选定付诸行动的求职目标,有些学生对企业简化了的招聘考测流程与模型缺乏深度准备,网络面试效果不佳等情形,显示出学生对网络招聘不太适应,从而错失较多就业良机,影响顺利就业。

1.3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受影响,就业心理等问题增多

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在公共卫生事件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广泛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甚至难以生存,面临困境,进而出现破产、倒闭、关停了,这些情形一定程度冲击着毕业生就业创业信心,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想创业,但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出现畏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创业信心大减。受事件影响,有些学生对整体就业形势预判不足,容易产生消极负面情绪,个人安全感出现危机,产生悲观就业心理。有些学生在短期内工作难以有着落或“录用等待期”有些漫长而着急、烦躁,同时就业市场、毕业时间和毕业论文因受事件影响,网络求职又是一项新挑战,进一步造成其心理不安。有些学生本身存在自卑怯弱心理,在线上一(多)对一视频面试遭受挫后更加明显。还有些学生置严峻形势而不顾,不切实际还一味追求好职位高薪酬等自负自大心态,甚至还产生就业攀比心理。此外,有些学生在卫生事件中养成了依赖外界的心理,在家坐等国家政策支持、依赖他人推荐,当被推荐的工作与本人期望存在落差时又出现心理偏差,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见,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就业心理问题增多。

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来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就业创业工作实际,通过分析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影响,试着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

2.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对策略

2.1政府和高校等部门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就业创业应急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袭,许多地区和行业会遭受重创,国际间商贸往来中断,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将大幅度萎缩,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加大,失业率会上升,大学生求职择业竞争激烈。对此,政府和高校首先应当进行就业预警,及时实施和启动就业方案。当失业人员的数量规模超过警戒值,需要及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应对失业的应急预案,如补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开发公益性的就业岗位等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尤其是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脆弱性高的群体,把其纳入就业援助对象,通过开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并发放一定的财政补贴,帮其度过艰难时期,减轻就业压力。其次,政府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动态,召集相关部门组建联合领导机构,跟踪和核实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专家咨询团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展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形成报告,指导政府和各高校在事件下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2.2高校要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机制,有针对性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首先,高校针对就业创业工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的不足,建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及学科研究的教研室,在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同时,作为就业创业指导的研究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状况开展动态的调查和追踪研究,为学校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提供决策参考。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心理咨询辅导站功能,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大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来袭出现就业创业困境提供心理疏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心态。最后,高校要整合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比如,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深人士、自主创业成功校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线上的就业辅导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解惑答疑。

2.3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形成良好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齐心协力建设好实习实践基地,可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基地,能极大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如动手实操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等,而且通过实习实践,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此外,通过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早日深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认可企业,也有利于企业有效考核和聘用实习生,毕竟通过几个月的实习实践磨合,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相互充分认识,有利于确定学生的聘用关系,这样有助于毕业生解脱网络求职面试压力与不适,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增强就业能力。

2.4高校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觉践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信心

职业生涯规划能指引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毕竟,大学生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能较早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有计划的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就业能力。而端正就业的心态,使自己能够自信从容并冷静地面对就业难的挫折,并指引自己做出比较理性的选择,同时,在求职择业时能主动出击,善于抓机有利的就业机会,减少事件所产生的就业困惑和心理压力。

2.5政府和高校要针对事件出台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功能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严峻形势,政府要及时出台各类就业创业优惠措施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政府增加特定岗位招聘力度、扩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考招录名额、加大家庭贫穷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等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扩大就业门路,优化毕业相关程序和手续,提供便利条件,能极大提振大学生就业信心,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当事件影响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萎缩,线下供需见面会困难时,政府和高校通过及时疏通线上就业渠道,做好线上服务,推出各类网络招聘活动,创新网络视频面试,提高招聘效率,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在国家陆续出台和实施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下,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有效对接,借助可用的各类通讯手段,每天向学生及时发布和推送就业信息,使学生能够实时掌握就业动态,也可根据企业招聘信息去筛选相对应的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各高校要及时汇编就业政策,优化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线上指导政策和资源,指导毕业生准备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简历和应聘技巧等。

总而言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客观的就业创业形势和大学生主观就业创业心理,且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突显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对此,要求我们要积极面对并有效处理,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指导服务,使其在形势变化之中能够冷静的思考与选择,培养并展现更好的自己,实现理想的就业与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鑫、吕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公关热点  公关世界理论版7-8

[2].张锐.疫情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全链加速策略  特稿 2020(9):34-37

[3].陈建伟、赖德胜.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对策特稿 2020(11):34-37

[4].朱宜.新冠肺炎疫情期,如何促進大学生就业创业  HR人力资源:123

[5]. 王双煌.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  选择与就业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4):78-80

作者简介:吴志卿,男,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毕业,专业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管理等。

作者:吴志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汽车营销渠道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人格塑造寝室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