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理工类研究生的培养论文

2022-12-09

近年来, 伴随着考研队伍的日益壮大, 国家研究生招生指标却呈现紧缩趋势, 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开始着眼于质量,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方针。本文以理工类研究生培养为例, 探讨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总目标, 以及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驱、人才培养为主线、质量工程为抓手, 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 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具备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能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 培养标准

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 最长学习年限6年。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5年, 最长学习年限8年。全日制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不超过4年。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并对其学位申请提出不同的学术成果要求。如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必须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申请博士学位必须发表1-2篇SCI论文等。

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条件

研究生的培养以教学和科研为两大抓手, 既要注重课堂上对前沿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技能的训练, 也要注重科研活动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方向和师资队伍

研究生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 面向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凝练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

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进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 研究生导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 各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人才引进战略, 不断充实的研究生师资队伍, 是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后盾。

(二)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是研究生的培养皿, 它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 也提供了最好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 它使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和实际问题, 通过不断的探索,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教育立足于科学研究, 同时其教育水平也通过科研成果展现出来。项目、奖项、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都离不开研究生的参与与付出。

(三) 教学科研支撑

不同于本科的基础教育, 研究生机教育特别是理工类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教学科研的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 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更为专业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专业实验室和高精设备、完备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资源等。

(四) 奖助体系

多层次、多样化、高覆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支持, 使研究生在求学时没有后顾之忧, 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其奖助覆盖面达到100%, 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设立的教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和导师助学金等类型。公平、合理评选奖学金, 鼓励导师从课题中拿出部分资金实施“三助”,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增设专项奖学金等措施都可以为研究生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 招生选拔

拓宽生源渠道, 提高生源质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选拔优秀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博士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有优秀的本科生直博、1+4、2+3、3+3方式以及入学考核考试等方式。

(二) 课程教学

充分贯彻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 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与专业性;结合国内外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 又考虑了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和交叉性、模块化和层次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突出特色。同时, 针对学位课程积极开始教学研究活动, 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选课壁垒, 使研究生能共享教育资源。

(三) 导师指导

建立完善的导师选聘、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 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建立导师责任制, 以导师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聘请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任兼职教师, 不定期地为本学生进行技术讲座及实践技能的指导。

(四) 学术训练

把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重要工作, 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通过名家名师的讲座报告, 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定期举办学术沙龙, 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术的互动与交流, 提升学术创新氛围。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的会议, 让研究生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拓宽国际视野, 扩大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五) 分流淘汰

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制定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分流办法, 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前期的学习、科研进行综合考评。

(六) 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论文的选题都能结合导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进行, 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特别是有关导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内容作为论文选题的占了相当比重,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论文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导师责任制度, 学位论文初审、盲审、查重制度。鼓励导师进行模范教育, 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创新性人才

瞄准学科方向最新国际前沿, 结合国内重大战略需求, 凝练学科方向, 通过与其他优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 建立独具一格的培养方向, 培养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面向国家需求, 强化工程应用

采用产学研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理论联系实际, 使研究生不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

(三) 加强国际合作, 拓展学术交流

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和学术交流等方式, 形成了与国际知名院校交流互访、讲习授课、学生互访等多途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快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外籍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 进一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引导学生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结论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 只有立足于前沿, 着眼于创新, 充分认识到教学和科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关注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交流的机会, 才能达成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不断地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库补充新鲜血液。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 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高层次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其培养质量对实现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1) :55-59.

[2] 黄建洪, 张洋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6 (48) :30-34.

[3] 李艳.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部 (社会科学版) , 2018, 12 (6) :50-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竹竿舞融入玉溪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及对策下一篇:浅谈直观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