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2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论文 篇1:

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完全适应当下人才市场需求。数字经济的兴起,新的贸易形态出现,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以及应对贸易摩擦,都要求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与国际商务拓展能力并重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这一发展目标对我国高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外贸人才是建设贸易强国,提高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支撑,关系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外贸易也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根本性转变必然导致新時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完全适应当下人才市场需求。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外贸专业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高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现行国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 新常态下外贸专业人才需求变化

2.1 贸易摩擦常态化对贸易纠纷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涉华贸易纠纷数量增加。面对当前形势下常态化的贸易摩擦,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只有积极交涉和应诉,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合法经营和销售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外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贸易纠纷应对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贸易规则的最新变化,如新的国际结算方式、运输和保险方式、贸易救济措施等,善于利用规则,在减少争端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发生争端时,也能利用规则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损失。

2.2 数字贸易的兴起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新常态下,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在全球逐渐兴起,成为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数字贸易的兴起,带来了传统交易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贸易被重新定义,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兴贸易形态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成交等环节数字化、电子化,商品、服务及其交易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数字贸易已成为推动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为中国制造拓宽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途径,代表着未来的主要贸易方式。区别于传统贸易模式,数字贸易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涉及制造、物流、金融、营销等多个领域和环节,无论是在业态、流程还是技术上,都与传统贸易有根本性的区别,其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2.3 “一带一路”建设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要

新时期,我国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引导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方针,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策协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促进沿线国家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市场深度融合,为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水平提供了难和的机遇,成为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器和媒介。“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涉及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等多个系统风险因素。除一般商品贸易外,还包括国际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国际商务活动,涉及技术、经济、金融、法律、跨文化交流沟通等专业知识,复杂程度远非一般商品贸易可比。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企业从事跨国经营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国际视野、高层次品牌开发与管理、海外营销、海外投融资及国际市场风险管理等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2.4 外贸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素质外贸专业人才配备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加工贸易向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转变,外贸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进发。外贸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而人才是创新之本,教育是创新之基。外贸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外贸专业人才配备。这就要求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也应由过去的数量和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阶段,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按照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培养更多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外贸专业人才。

3 当前我国外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即科研理论型、实践应用型、综合型以及按类培养型。其中,科研理论型培养模式的运用以211、985类重点院校为主,注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集中于普通一本二本高等院校和民办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外贸业务技能;综合型培养模式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此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借鉴了国外大学培养模式,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具体专业,两年后再进行二次选专业。不论采用哪种模式,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或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能力训练,而忽视对国际商务拓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同小异,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具备外语交流能力和掌握外贸技能的人才。毕业生只单纯地具备部分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基础理论+进出口实务”的单一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贸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满足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批量需求,但这种延续多年的“单一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常态下培养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时遇到挑战。

3.1 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加工贸易、低附加值的一般出口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比重,外贸从业人员仅需具备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就够了;进入新常态,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外贸从业人员只具备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商务拓展能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方式逐渐兴起,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贸易摩擦常态化、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也对复合型国际商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一些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专业培养计划缺乏创新,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新,缺少针对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设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偏离新常态下市场的需要。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融合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形式。外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着重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应用性。然而,许多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上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上过于拘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对实践方面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内容和形式单一。校内实训往往与真实工作内容差距较大,校外实践往往存在与实训基地合作机制不明确,合作仅限于参观,缺乏实际业务操作和体验,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甚至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任由学生们自己完成。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进入企业、走向社会行业的实验和实践机会少,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3.3 教师缺乏实践锻炼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许多高校的新进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真正从事过外贸相关工作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较少。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欠缺,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往往是纸上谈兵,对学生实践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尤其是承担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如果没有一线的实操经验,那么其授课内容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口头介绍,具体的细节也只能一掠而过,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业务操作。

3.4 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加强对外贸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开拓其国际化视野,既是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不断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际经贸人才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实际需要。然而, 目前我国本科外贸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考核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机制尚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对创新型外经贸人才的需要。另外,新时期我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扩大开放的战略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同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需要的外贸人才,往往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而国内一些高校在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去国外参加实践的机会少,毕业生离跨国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 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建议

4.1 全面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将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国际商贸工作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要求包括掌握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工程管理等国际经贸活动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务操作,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分析能力和战略决策意识;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政策法规环境和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纠纷应对等国际商务拓展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扩展专业知识体系,建立专业认知,强化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和国际商务拓展能力,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

4.2 以實际应用为导向,动态更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模拟实践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提升,并通过实践环节反馈,及时检测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结构的动态调节;除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外,适应数字贸易发展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增开《跨境电商》《国际商务概论》《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国际工程管理》《国别经济学》《跨文化沟通》《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见表1),注重知识版块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更新,提升学生国际商务拓展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4.3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注重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学习、模拟实战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参与的深度。改进考核制度,注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和素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 探索校外实践导师制

邀请既有较高学术能力、又有显著职业背景和国际商务实干经验的专家组建校外实践导师队伍。在教学中,校外专家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有关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国际营销、贸易纠纷处理等实务案例,同时,学生在校外实践导师的带领下,深入跨国企业和单位进行锻炼和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港口、海关,保险、运输、银行等与国际商贸直接相关的部门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强化学生进出口业务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实训效果。

4.5 加强校企融合协同创新

加强与外贸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外贸人才的新机制和有效模式。通过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实践技能;在培养中,以拓展国际商务知识的宽度来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战略决策意识;适当开展校企专业共建计划,增加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机会。鼓励教师走进企业,与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地行交流,学习商贸实操、实战经验,了解实务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推进课程案例开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秋颖,赵艳莉.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际贸易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高教学刊,2016,(1):5455.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2,33(5):118126.

[3]蔡小勇,陈辰,余子鹏.新常态经济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能力需求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0):124128.

[4]沈克华.国际经贸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基于CLIL实践与效果检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3):99108.

[5]龚静,独娟.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路径探索[J].大学教育,2019,(07):130132.

作者:独娟 龚静 秦文文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考核方式 考评体系

项目研究: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贸易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01028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教学全过程的变革,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际贸易课程中大部分实践操作性较强,应当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而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有效的监测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却不能检验出学生的技能运用和综合素养。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建立以素质、能力、知识为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培养符合我国外贸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缺乏公平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如适当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外贸模拟实训操作平台等,但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平时考勤成绩和期末卷面或上机成绩简单加权的方式。同时,由于受考核时间和题量的限制,这种考核对知识的考查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夸大总结性考试价值,限制学生创造力

应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传统考核形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学业评价中标准化模式的滥用,导致在考试中过分强调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在标准化试题中的地位,缺乏没有严格答案的探究性题目或创造性题目。这种考核形式下往往造成老师教“知识”,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但学生不会用“知识”的现象。这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考评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很容易出现老师既是一门课程的授课者,又是出题者,也是考评者。而大学期末考核的试卷一般不做密闭处理,教师在阅卷中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印象做出不同的评判尺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另外,期末学校事务繁杂,各项工作安排紧凑,很多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评阅大量试卷,这给阅卷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找人帮忙阅卷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分数出现误差也就在所难免。个别高校每学期初开学都会有大量学生要求复查试卷,核对分数,这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一)学校应从宏观上为考核方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很多高校教师并非不能意识到当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但是没有学校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考核方式改革就成了一句口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更加有效、新颖的考核方式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对接的现象,往往为了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不得不让步,重新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其结果是“费时、耗力、不讨好”。这严重的挫伤教师改革考核方式的积极性,从而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一句空谈。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从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为个性化考核方式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探索考试改革新模式的积极性。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项培训和指导,提高专业教师相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应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闭卷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的记忆考核,在固有框架中使考查变得枯燥僵化,无法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宜采用案例分析、案例写作、调查报告、小组辩论等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也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开设了外贸模拟实训课程,学生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上对各种外贸工作模拟工作流程进行处理,如商务谈判、合同签字、报关、运输、保险、结算、单证处理等。这些软件大多都有自带成绩考评系统,由于其本身程序是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提高某些业务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高分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外贸业务非常复杂,学生仅凭掌握几笔熟练的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结合外贸模拟实训课程特点,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程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核,锻炼学生对国际贸易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语言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应突出应用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课程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其国际贸易知识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函电写作、信用证修改、单据填制等可以采用纸质试卷方式,要求学生用一种以上语言进行写作、填写。而商务谈判、贸易纠纷等,可设置特定场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教师也在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三)在过程考核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1.加大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比重,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过程考核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能够起到监督和反馈作用。但过程考核在组织、实施、记录、评分等环节上工作量较大,占用教师时间较多,其重要作用经常被忽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小,通常为30%左右;二是过程考核形式过于简化,通常以考勤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玩手机、说话、睡觉、吃东西以及做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就很平常了,甚至有的学生就是为了点名而上课。

2.积极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新模式,提高考核方式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外贸公司能够接接收大批量学生实习,这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受到了很大限制。

通过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

在應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探索考核方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涉及到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考评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一点思考与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国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1).

[2]喻瑜.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国际商贸.2013(09).

[3]邱东博.高校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的三方互动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3(12).

作者简介:

张 舰 (1980-),男,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张 祺 (1984-),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卢 玉 (1982-),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25)

作者:张舰 张祺 卢玉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论文 篇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对外贸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从当前外贸形势出发,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1当前外贸形势及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

1.1外贸形势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外贸增长动力仍然将会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伴随“一带一路”带来的新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也给国际贸易人才带来了新的需求。

1.2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变化

传统外贸中,企业对外贸人才岗位需求主要集中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几个岗位。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合同的磋商于签订;跟单员主要从事订单签订后的跟进工作,负责生产的跟单,跟踪产品,直到合同的顺利履行;单证员的主要工作有审核信用证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系列业务活动;报关报检员主要负责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相关事宜。

传统外贸从业人员只需会英语,懂外贸流程就够了,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首先外贸从业人员需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搜索引擎和B2B电子商务平台来寻找客户。再次还需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贸易政策等有比较熟悉的理解。另外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来自上海著名的求职网站上海招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贸公司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包括从单证操作人员到管理层的等各种职位。现在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才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上。

2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2.1高职国际贸易人才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在国家“互联网+”、“一路一带”战略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从现在外贸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传统的外贸操作岗位、商务岗位,还有外贸企业的生产线员工,招聘都存在一定难度。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而我国外贸企业很大一部分都为中小型企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小型企业工作。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流动性较高,人才缺口更大。

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海外业务越来越多,对各种综合性人才,特别是有外语能力和平台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强烈。根据企业调查显示,海外业务比重在10%时,看重外语能力的企业占比364%,看重平台知识的企业占比25.5%;海外业务比重增加时,对于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及平台操作能力都会相应增加。企业不缺少纯技术性的人才,企业也不缺高级的管理人才,大量的缺少的是真正能够具备综合能力从事外贸业务的人才。现在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或者国际贸易单一的专业,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外贸岗位的空缺和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形成了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2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中,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对于具备一定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人才更为青睐,需要的员工是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多面手”。

总之,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企业对人才高素质、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完善等都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企业合作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接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外贸人才适应企业要求,解决外贸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3改革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实地的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有哪些,岗位职责是什么,有哪些任职要求。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根据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最后讨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接下来,组织企业的实践专家、学院老师及本校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评审会。对所开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进行审核,同时审核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不仅要结合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结合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人才培养模式真正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做到“两头在外”,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测,改变传统封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2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根据企业外贸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结合相关岗位对这两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第一,专业素质方面。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的应用,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也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外贸跟单员都需要对整个外贸流程有所了解,能理解并制作进出口过程中的所有单据,需要加强单据的制作的训练。另外,结合跨境电商的岗位,要增加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对于图片处理的技巧、搜索引擎工具的运用,国际物流知识及其小语种外语的运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一、二门具体的“手艺”,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自身后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工作中需要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客户沟通,与商检海关等机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另外,企业反映有些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频频跳槽,建议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外贸岗位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校内实训,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和实训室,将单证、国际贸易流程、报关报检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外贸工作的核心技能。但由于实训软件的仿真性有限,更新不够,而现在外贸的形势变化速度又很快,校内实训软件的训练方式存在一定和企业具体工作脱节的现象。二是通过企业实习,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几率和岗位适应能力。

另外,高职学院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采取相关科目抵算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对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对其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学院评定学分的依据。比如有些学生最后一年的前三个月由外贸企业进行企业业务知识集中培训,后几个月就进入跨境电商一线开展实际工作。这些学生均由所在的企业进行考核,学校给予相关成绩考核合格。

总之,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另外,都需要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来,听取企业的意见,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实际,通过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现代外贸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贸人才。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2]郑建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J].创新,2013,(5).

[3]刘金.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贸人才,2016,(4).

作者:张丽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升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