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讨论了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根据实证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1:

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与双语思维的培养

摘 要: 管理学的双语教学在高校管理学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通过探讨其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展望我国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学科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科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管理学 双语教学 语码转换 双语思维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需要,2001年9月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接触掌握其学科领域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应用外语及双语思维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熟悉国际规则、并且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颇强的前沿学科,管理学随着时间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更新,因此,管理学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想办法提高管理学双语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探索一种可以普遍实施、让学生大面积受益的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

1.语码转换研究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的研究领域。Ronald Wardhaugh在《社会语言学入门》中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variety)”。即语码既可以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挪威的方言时,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种方言转而使用另一种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进而认识了语码转换现象。Gumperz把对话中的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句话语中,用属于另一个不同语法系统或者子系统中的词汇或者句子来替换原来的语言中对应的部分”。Hamers&Blanc(2000)认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替使用,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策略。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各种交际目的。生活用语中采用语码转换可以回避尴尬,增添幽默,缓解紧张气氛;可以限定受众,表达某种秘密内容,拉近与受众或谈话对象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语言更活泼或更精确、更专业;此外,语码转换更可以展示双语或多语的水平及能力。因此,双语者为了达到交际效果的最佳化,经常会调用自己所能及的全部语言,只要形式和功能对等即可。Poplack总结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据Cook认为,双语者一般在谈话中句内转换占84%,句间转换占10%,附加语转换占6%。由此可见,语码转换中,句内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句间转换。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在欧美国家和双语现象较为突出的港台地区研究较多,国外的早期研究聚焦于教师语码转换的教学功能,以及母语与外语在课堂上的时间比;后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课堂师生话语的结构顺序和互动模式。中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目光投向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研究多关注语码转换的制约因素和教学功能,对英语课堂上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类型和功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谈及语码转换对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双语教学(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专业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规律和理想模式,把语码转换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课程内容学习与语言习得两个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2.管理学双语教学简介

对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界定有几十种之多,一般把它定义为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Garcia把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在M·F麦凯(M.F.Mackey)、M·西格恩(M.Siguan)所著的《双语教学概论》中,双语教学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于管理学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义,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结合中国现实和国际商务往来沟通语言的情况,一般认为,中国的管理学双语教学就是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管理学专业科目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包括使用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英语布置作业、英语命题及英语口授等形式。它其实是一种强化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既不同于单纯的母语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其关键是通过制造更多、更恰当的外语氛围,给学生更多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学习管理学知识。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师用地道的英语对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用双语形式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用两种语言对管理学问题进行思维,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时进行切换,对管理学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3.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是人们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人们可能出于种种心理动机而使用语码转换这种交际策略。在语码转换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以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表示自己的亲和;语言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与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在双语课堂上,教师为了顺应自己的心理动机,使用的语码转换形式主要是语言靠拢。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能有效地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及时填补师生交际中某些语言上的空白,表达教师内在的感情,抒发某种潜在的意图。Gumperz把这种转换后的语码称为“我们一体”语码;在课堂交际当中,由于师生双方所处的环境、职业、知识结构等不同,他们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教师会通过语码转换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降低师生间的权势差距,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而语码转换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许多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量的语码转换,想方设法运用活泼生动、幽默多变的语言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和管理学知识。

根据目前情况,国内的管理学双语教学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术语表述中的词语转换。由于管理学双语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其中用于转换词语的语码转换通常是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师可以用母语提请学生注意新话题或新知识点的导入。另外,教师从正式的教学语言转为较为亲切的语言时,也会采取母语进行提示。或者当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避免学生对问题有所误解,教师也通常会进行词语转换。例如,“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垄断’and‘寡头垄断’?”这样,学生即使不懂“垄断”与“寡头垄断”的英文写法,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2)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和外延。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是教师由母语向目的语进行转换的重要功能之一。一种原因是某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有多种释义,一时之间难以定夺恰当的汉语解释;另一种原因是汉语的释义不易找到。还有可能是在谈论专业术语时,提及学生熟悉的英语术语要比汉语解释方便得多,因为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授予工作职责时,管理者应授予下属足够的authority来做好这项工作。”

(3)利于强调重点。当遇到重点知识点或重要概念的时候,除了用英语详细地加以阐述外,教师往往会转换为母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确保学生理解透彻。例如:“Organiz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consciously coordinated activities or forces of two or more persons.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consciously coordinated activities当中必须是有意识的协调活动体系才能够被称作组织。”

(4)便于提供指导信息。在管理学双语课堂上,由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管理学领域中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会有许多练习的机会。为了让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在发布课堂指令时通常转换为母语以便所有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例如,“Since we have understood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now I’d like to give you 5 minutes to practice making a decision with your partner.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跟同桌练习做出决策的过程。”

(5)艺术性地管理课堂。教师会在有些时候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为了增强与学生的友好关系,教师有时会转换为汉语。Gumperz把这种转换后的语码称为“我们一体”语码,通过语码转换来表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如“Last week I asked you to review the text,have you finished?No?Really?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来不及做了?”另一方面,教师有时也会有意识地从汉语转换为英语,如“咱们那几位能不能大点声说话,let all of us share your interesting story”。这种突然的语码转换不仅警示了课堂上小声说话的学生,而且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4.双语思维的培养

汉英双语教学不同于“学科知识+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汉英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虽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文件,但是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因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都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传统的英语课往往重语言知识,轻语言技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严重阻碍了大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开展。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检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管理学双语教学的重点不是英语而是学科知识,英语是传递学科知识的工具,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反复运用英语解决学科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王旭东认为,高校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带到英语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即“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为了使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国际性人才,汉英双语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始终体现这个目标,在使用目的语时应遵循适时、适量、适情逐渐增加的原则,随着反复使用,以及时和量的增加,学生会轻松掌握英语,自如地以英语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语言目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Giles H.,Ryan,E.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Variation[M].London:Edward and Amold,1982.

[5]Hamers,J.F.and Blanc Michel,H.A.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Birdge,2000.

[6]Poplack,S.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A].Durand,R.ed.Latin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C].Norwood,NJ:Ablex.

[7]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02-423.

[8]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9]俞理明.双语教育论: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12]蔡明德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9).

[13]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学刊,2006,(1).

[1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汉语,2001,(1).

[15]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16]杜默君,何善秀.语码转换规约在双语教学中的相关印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17]刘永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

[18]李艳.从语用顺应论角度谈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19]张发勇.浅析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0]谢亚军.外语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动因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作者:茅丽莎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2: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

[摘要]本文讨论了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根据实证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码转换母语 教师 课堂

[作者简介]曲晶,孙芙蓉,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一、语码转换概念及类型

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需要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一种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讲一种语言,中途换成另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说到一半就改变了语种。Richards(2002)、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Auer(1990)从功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提出的语域理论,共分出5个语域:家庭域、朋友域、宗教域、教育域和工作域,本文所研究的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属于教育域。

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分析

在英语课堂中语言障碍是教与学之间一道无形的“墙”,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是目标语(英语)和母语(汉语)之间的转换,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学好英语。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学法”。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台,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开始在加拿大、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展开。研究人员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师生在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并不是因为能力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等等。

Duff&Polio(1990,1994)调查美国大学13个班级母语使用情况时发现,许多教师在目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经常转向英语,而不是利用目标语协商解决问题。调查还发现,他们似乎不愿意用目标语进行语法教学或课堂管理。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的好机会。与这两位研究人员相反,Cook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的有效教学策略。他认为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大的优势,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实际原则的。为此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语言教学中紧闭了一百年的大门,在课堂上有计划地使用第一语言。”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当我们讨论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时,不得不提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许多人认为母语会损害目标语的发展。他们认为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最大化地使用第二语言,然而事实上有时却是第二语言用得越少越好。有个贴切的比喻,把许多学者忽略学生使用母语的有效性比作“倒洗澡水时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了出去”。忽略学生使用母语的观念之所以占据强势,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目标语就应该得到最大使用,而母语是最不应使用的。事实上,许多有关双语家庭的研究反复证明,小孩子在发展双语时,始终是熟练并富有技巧地使用一种语言来提高另一种语言能力。同样在课堂学习中,母语也应该成为学习二语的助手。学生在遇到诸如词汇问题时可以请求得到母语对等的解释,如同双语家庭的孩子用母语来发展二语一样。此时,母语不是“接管”会话,而是会话必要的润滑剂。

其实,即使人为地把母语从课堂上剔除,也不能从学生大脑中挖走。相反,恰当且又系统地、谨慎而不冒昧地使用母语不是最不该应用的手段,而是一条捷径,这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信息。同时,学生在用母语向教师求助时不会有任何不安,教师的回答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相反,如果禁止学生使用母语,或者教师不说学生的母语,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不过,也应该注意,学生使用语码转换是寻求帮助,而不是懒惰,教师使用学生的母语也只是作为双语词典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目的而进行语码转换。如果是教师因为目的语的缺陷或者不熟练而使用语码转换,那么学生就不能从中受益。Tuinbull制定了一条标准:“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目标语言如果不够25%,就是过多地使用了第一语言,剥夺了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言输入。”

(二)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及功能

笔者根据5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录音,对两所大学二年级公共英语课堂英语和汉语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得出: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英语占70%,汉语占20%,英、汉兼有占10%;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及评价学生回答时,英语占45%,汉语占35%,英汉并用占20%;学生在课堂讨论期间,英语占39%,汉语占55%,英汉兼有占6%;在回答问题时,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约占50%。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都非常好。从学生的反馈,即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可以看出语码转换在学生接受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立平教授于2004年对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作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翻译课、语法课,教师课堂上使用英语的量占整个课堂的60%左右;口语课上英语使用得最多,汉语的使用机会最少;高年级的专业课,如精读课、文学课用汉语授课的情况很少。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讲解。教材讲授中的语码转换是指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主题。语码转换在围绕课文所进行的讨论以及教师对课文意义的评论和解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的就是将这些课文的意义传递给还不能完全掌握特定语境中的二语习得者,这在向用正规英语授课转化的最初阶段十分重要。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通常对术语或难以表达的名词进行英汉语语码转换。如语法中的专有名词、新词,教师可直接用中文表达。其一避免了翻译中转过程,省去了一个步骤;其二避免了翻译中的失误所带来的理解错误。同时,语码转换还经常出现在教师讲解语言点、突出教学要点和难点的部分。为了强调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在一个句子当中进行语码转换,借助中文解释语法点或语言点。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研究说明,在逐渐过渡到以英语作为授课媒介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为不能完全掌握英语的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扮演着重要角色。

2、课堂管理。课堂管理中的语码转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和表扬学生以及标明课堂节奏上的

作者:曲 晶 孙芙蓉

师生双方语码转换大学英语论文 篇3:

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

摘 要: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体;话语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日益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试图揭示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动机。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面对的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的人。而对于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大学校园这一“言语社团”入手,通过分析校园语码转换的具体实例,来解析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社会意义。

二、语码转换和话语分析的定义

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者多种方言或方言的成分并置”Gumperz将其定义为“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实用的两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Valdes Fallis认为简单说来语码转换就是“两种语言的交替”。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

三、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分类

校园交际群体有别于整个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从构成元素上来说,学生和老师是它的代表;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轻”是它的标签。所有这些自然属性决定了校园语码转换有其自身的类别和特点。

(一)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

普通话是校园交际的第一“通行证”,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会讲普通话。而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又都有自己的方言。因此,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必然会出现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实际上,这也是在校园这一言语社团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语码转换,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之间。

小张:你认为我们老师的课啷个样? (重庆话)

小雪:不啷个。(重庆话)。

小李:你呢?你觉得怎么样? (普通话)

小明:还可以吧。(普通话)

(二)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

首先,英语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加速了英语的传播,而这种传播也深深撞击着校园文化。因此,校园内的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也比较常见。这种语码转换既包括普通话同英语间的转换,也包括方言与英语间的转换。它多发生在师生间和同学间。

S1:Hello

S2:What’s the matter?

S1:今天周末,去happy一下吧!

S2:不去了,没有money啊,怎么happy啊…

(三)日常话语与校园流行语间的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变异时,总会提到年龄因素,可见年龄是语言变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新派方言(即年轻一辈的方言)的特点是有较多的方言成分,特别是新的词汇。而高校学生大多在20-30岁之间,他们年轻,具有创造力和模仿力。他们在自己共有的言语社团中,形成了自己某种独特的语言并广泛流传,这便是校园流行语。它的应用范围一般比较小,多局限在校园内或同学之间。

四、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原因

(一)“语码转换”自身所具备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

校园言语交际的许多现象表明,人们之所以“语码转换”,一个基本的原因便是由于“语码转换”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言语交际功能,或者说,是“语码转换”自身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所决定的。

首先,“语码转换”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通过它,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老师之间评论一位同学如何聪明时,都喜欢说“他很cute”;当同学们互相评论对方的言行举止时,也喜欢说“噢,这真cool!”当篮球场上运动员连投不中或裁判误判时,观众不时地冒出“Shit”这个词,以发泄不满的心情。这里的原因大概是,“cute”、“cool”和“shit”都是英语人士常挂嘴边的词,由于经常接触(课堂上老师说,电视、电影里的人物对白中也大量使用),而且最能直接表达大家的心理感受,因而就自然而然地被从英语里借过来表达汉语语言环境里的同样意思。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意思的表达,而且体现了年轻人崇尚新生事物的心理。

其次,使用“语码转换”还有助于强调或解释说话人的意思。我们通常碰到,课堂内外师生交谈时大量使用这种策略来帮助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例如:甲同学从教学楼打电话回宿舍让他的同桌乙帮带本字典到教室,可是乙同学把答应过的事给忘了,惹得甲非常不高兴。他夹带着埋怨的语气提醒乙说:“You often forget something(你的忘性太大了)!”先用英语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而后又用汉语重述一遍,同时用两种语言先后表达同一种信息,这样做不仅起到“提醒”听话人的作用,还可以加强语气,强化交际的效果。

有时候,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还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因为,词汇的表面意思是死的,是没有多少人用的,只有结合上下文学习词汇,才会学到真正的意思,交际里使用的意思。”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确实能够起到帮助说话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

此外,使用“语码转换”还可以帮助交际双方精确、形象、准确、逼真地传递信息。

最后,使用“语码转换”还具有弥补某种语言空缺的功能。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两种语言互相接触,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因为其中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空缺,这种现象是“语码转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例如“hippy”这个英语单词,指的是美国国内对社会现实抱有某中不满情绪的消极颓废派一员,其特点为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主张非暴力。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所以交际中不如通过“语码转换”直接说“hippy”,以弥补汉语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言语交际环境的需要

Wardhaugh分析“语码转换”时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三大基本的因素,它们是:交际的参与者(person)、交际场合(place)和交际的话题(topic)。在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体现着他的种族信仰和精神、性别特征、社会地位、角色心理、年龄心态、生活经历、同别的参与者的关系、语言态度和语言观等方方面面的特征。交际场合具体包括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正式,非正式)。交际话题则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和内容。必须指出的是,Wardhaugh这里所说的三大因素都是构成言语交际的环境因素,而且这三大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语码转换”的发生。

(三)社交的需要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活生生的社会人(social man),他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所说的“合作原则”和Leech(1983)所说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顺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

“语码转换”还可以表明交际者的社会地位,这是社交中人们“转换”“语码”的另一个原因。例如,有些交际场合,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喜欢说上几句生硬的广东话或上海话,以表明自己有钱(会广东话和上海话,在一些人看来就是“阔老”的象征)或见识广(广东和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一阵时间,在内地许多人眼力,能到广东和上海,简直就像出了国一样)。当然,说普通话时夹带几句生硬的广东话和上海话,也可能是讽刺广东人和上海人普通话不标准。

此外,我们发现,在考察“语码转换”的原因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双语者或多语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语言是一种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环境(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地理的,等等)、职业、年龄、知识结构等不同,他们相互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可借助“语码转换”或扩大或缩小。Giles&Smith曾经用“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这种心理现象,并指出了这种鉴于心理需要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实际上有两种表现: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所谓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语体,以便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所谓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和语体变得与谈话对象的语言和语体不同。因为两个人交谈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语言与对方相似,这样能增强双方之间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例如,四川的一位学生高考分数刚过国家规定的本科线。为了确保自己被录取,她去找一位老师帮忙。起初她用普通话与老师交谈。但是,当她在谈话过程中发现老师说话带有四川口音时,立即改用四川话与之交谈,结果谈话不仅更自然,老师也很爽快地答应帮助她这个老乡的忙。这个例子表明,通过调整自己的“语码”,与交谈对象在“语码”上保持一致,可以缩短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也说明语言靠拢技巧的运用的确能够对言语交际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社会意义和结论:

(一)反映社交情景

语域是指一系列共同的行为规则(包括语言规则)制约的一组组典型的社会情景。在某种社会情景下,人们必定选择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体。Fishman认为语域包括身份关系、地点和话题三个部分。Wardhaugh也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三大基本因素: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

(二)折射社交心理

贾尔斯(H·Giles)和史密斯(Smith)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The Accommodation Theory:语言趋同(convergence)和语言趋异(divergence)。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中语码转换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说话者面对语码转换的时候需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做出合理的应答。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校园交际汇总的语码转换都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对语码转换的合理使用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增加交际生活的乐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Bhatt,R.M Code-switching:Structural models 2001.

〔2〕 Chomsky,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1993.

〔3〕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4〕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

〔5〕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杨永忠.论性别话语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56—65.

〔8〕张朝宣.论话语模式及策略上的差异[J].解放军外语学报,1996(4):21-24.

作者:张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改革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