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论文提纲

2022-09-19

论文题目:财务报告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及对策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趋同及变迁的视角

摘要: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拟制主体,公司在其本质上亦可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集合体,故现代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往往根植于上述契约的有效性(Jensen and Meckling,1976);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正是保障契约关系有效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支撑。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商或妥协的过程,从而通过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协调与平衡委托方、代理人和监管者等多方利益诉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Scott,1997)。因此,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修订往往也映射了客观经济发展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信息需求更迭,但会计准则的完善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表现为在现实中,会计准则的大规模完善或修订往往受到一些重大经济事件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则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日益迸发的对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现实需求,中国于2007年完成了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并在2014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持续的修订和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事实上,鉴于会计准则的趋同或变迁直接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影响;因此,基于上述准则趋同的研究背景,现有文献大量考察了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等可能带来的影响。具体来看,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各国应用的背景,现有研究集中考察了准则趋同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市场有效性、资本成本、盈余管理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但总体研究发现并不一致。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准则的修订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等特征,进而实现决策有用性目标;但事实上,相关理论研究表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并非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并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条件。但现有研究关于会计准则变动对可靠性影响的考察相对较少,而就部分关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文献中,也少有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两次趋同(2007和2014年)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更缺乏进一步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展开分析的讨论。作为企业估值、契约设计的重要输入值和信息基础,企业财务报告盈余持续性(以下简称“盈余持续性”)一直以来受到各类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高盈余持续性反映了企业核心资源稳定产生收益带来现金流的能力;而从会计系统输出信息的角度而言,决定盈余持续性高低的主要原因是应计项目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能力强弱和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经济业务的匹配程度差异。那么,随着中国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有所提升,进而影响到企业盈余持续性呢?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分析有助于更全面理解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和投资者保护。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和修订会计准则的重要目标是希望通过高质量的准则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而缓解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实现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投资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集中展现了企业如何配置经济资源,对企业未来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对此,现有部分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现金股利发放、薪酬激励等公司内部治理能有助于缓解相关的代理冲突,进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也有研究表明,公司外部环境因素也可能对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如环境不确定性、法治环境等。另外,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看,现有文献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也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如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比性、稳健性的提升等也有助于缓解与非效率投资相关的代理问题。但事实上,会计信息质量的维度是多层次的,如仅从上述角度理解会计信息质量,将不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特别地,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而言,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反映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如实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能力,进而能够较好地刻画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通过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从而很可能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等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就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最后,纵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动因是为了解决当时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之中(陆建桥,2013;王玉涛和韦程元,2020;等),但这也反映了会计准则体系可能存在固有的滞后性(谢德仁,1997;陆建桥,2013),具体表现为准则的修订与完善是对已经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回应,而在很多方面可能依然落后于现时的客观经济发展状况。立足当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的到来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但无论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都还没有针对这一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做出回应与改变。这就导致会计准则在现阶段逐步滞后于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很可能与经济现实出现不匹配,进而对会计信息系统如实反映、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提出了挑战,很可能也会干扰盈余持续性。因此,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如何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以持续提升企业盈余持续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话题。据此,本文还交叉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检验在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在现有财务报表中的缺位对企业盈余持续性可能带来的影响;其次,对数据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等会计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与分析,为未来进一步提升盈余持续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提供对策性思考与意见。综上分析,本文研究立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过去与未来的变迁与发展,不仅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角度切入考察了其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还分析了盈余持续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潜在作用,更从未来可能的会计准则变迁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等问题,前后三个内容紧密围绕盈余持续性这一核心研究话题,从“影响因素(会计准则趋同)→经济后果(投资效率)→未来对策(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三个层次递进的逻辑视角展开了深入和全面的讨论与分析。总的来看,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观察角度来看待中国两次会计准则趋同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还补充了利用会计信息来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更为未来推出和完善数据资产相关会计准则来促进盈余持续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与思考。围绕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就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而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两次趋同(2007和2014年)均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整体而言,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程度深、变动大的具体准则,对与之紧密相关的应计项目的盈余持续性提升更明显;最后,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和经济特征,研究还发现2007年的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提升的边际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表明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会受到各国政治体制、经济特征的影响。第二,就盈余持续性的经济后果而言,本文发现较高的盈余持续性能够通过加强监督、强化激励有效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且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上;进一步,结合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发现会计准则趋同有助于强化盈余持续性在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效果;最后,截面异质性的分析结果发现过度自信、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这三个企业层面的因素均会干扰盈余持续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盈余持续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高管过度自信、高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过多的样本中更明显,意味着持续性更高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更好地将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第三,就未来继续提升盈余持续性的可能对策而言,结合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及对企业经营模式变革式的推动,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年度报告中提取和构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企业数据资源运用情况差异的变量,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据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还游离在财务报表之外,对企业盈余持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表明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的刻画是不完全的;基于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将数据资产定义为因过去事项形成的、主体能够合法控制的主数据,且以能否排他性使用作为主体对主数据实施控制的判断标准,并结合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对数据资产的运用方式及获利特点差异,认为应该考虑将数据资产单独划分、计量与列报,为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可能的潜在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有:首先,丰富和拓展了现有关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文献。现有考察准则趋同影响的研究多以2007年为背景,关注准则趋同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而少有文献立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去考察准则趋同的影响。本文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为切入点,关注准则趋同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现有关于准则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此外,在具体研究时,本文同时结合2007和2014年两次会计准则趋同,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深入考察了具体准则的变动对应计项目及其构成部分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本文还对盈余持续性的经济后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为会计信息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点补充提供了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最后,结合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本文讨论了与数据资产相关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等问题,从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来提升企业盈余持续性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总的来看,本文的研究从“影响因素→经济后果→未来对策”三个层次递推的逻辑对盈余持续性的相关话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讨论,不仅是对现有会计准则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丰富和拓展了现有关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文献。其次,丰富和拓展了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多从提升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比性、稳健性等角度出发,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从辅助管理层识别投资项目、完善公司治理与降低资本成本等方面来缓解代理问题,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事实上,会计信息质量的维度是多层次的,仅从上述角度理解会计信息质量不足以全面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特别地,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而言,较高的盈余持续性更如实地刻画了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而更好地对外传递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能够缓解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对此,本文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立足会计信息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盈余持续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考察了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就其中的潜在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为如何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还补充了利用会计信息来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该研究结论对建立和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启发意义。再次,丰富和拓展了数据资产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随着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数据逐渐成为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生产要素;但现有企业会计准则还未将数据资产纳入准则框架体系之中,进而导致会计准则可能滞后于企业的经营实践。现有研究指出业务模式和会计信息系统是影响企业盈余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当二者不匹配时,意味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部分地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相关情况,而另外部分资源的经济价值尚未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范围,从而直接影响了盈余持续性。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相关指导原则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对数据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展开了分析,通过对现有准则的剖析,结合数据的特征,本文提出企业应当将因过去事项形成的、主体能够合法控制的主数据作为资产核算,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了将数据确认为资产的可能性和确认条件;并根据数据产生经济利益流入的方式差异,对数据资产的后续计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未来的相关理论研究、准则制定、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实践均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本文还利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企业数据资产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了数据资产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不仅为未来进一步考察数据资产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更是对数据资产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和推进。最后,丰富和拓展了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研究。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强调以原则导向为基础,在强化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或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中包含更多、更大的测量误差和主观判断差错,换言之,会计准则趋同并不必然有助于实现提供更高质量和透明的会计信息的既定目标。总结现有研究来看,现有就会计准则趋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等角度展开,而就其对盈余持续性的讨论还不够深入。事实上,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而言,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反映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如实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能力更强,进而更好地对外传递代理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从理论上看,可靠性和相关性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够辅助经营管理决策,即相关性的要求也需要来自可靠性的支撑。而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表征,现有研究就会计准则趋同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讨论还比较少;而就部分关注盈余持续性的文献中,也少有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两次趋同(2007和2014年)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更缺乏进一步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展开分析的讨论。因此,本文的研究从盈余持续性的角度对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进行了补充分析,不仅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观察角度评估了中国两次会计准则趋同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还丰富和拓展了现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文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盈余持续性;投资效率;文本分析;数据资产

学科专业:会计学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内容框架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1.4 盈余功用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盈余持续性相关文献

2.2.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文献

2.2.3 投资效率的相关文献

2.2.4 数据资产的相关文献

2.2.5 文献述评

3.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盈余持续性

3.1 问题提出

3.2 制度背景介绍

3.2.1 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

3.2.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中国的趋同与实践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理论分析

3.3.2 研究假设

3.4 实证设计

3.4.1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计

3.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3.5 实证结果

3.5.1 描述性统计

3.5.2 实证结果

3.6 稳健性检验

3.6.1 处理内生性问题:基于H股作为对照基准的分析

3.6.2 缩短样本区间

3.6.3 排除盈余管理动机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

3.6.4 剔除金融危机影响

3.7 进一步分析

3.7.1 考虑央企与地方国企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差异

3.7.2 考虑外部信息环境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差异

3.7.3 对应计项目的更细致考察

3.8 本章小结

4.盈余持续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1 理论分析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4.3.2 关键变量定义

4.3.3 实证模型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分析

4.4.3 处理内生性问题

4.5 路径机制分析

4.5.1 加强激励:薪酬业绩敏感性讨论

4.5.2 强化监督:完善公司治理

4.6 拓展性讨论和截面异质性分析

4.6.1 基于2007 年、2014 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前后的拓展性讨论

4.6.2 考虑高管过度自信差异的异质性分析

4.6.3 考虑代理成本差异的异质性分析

4.6.4 考虑自由现金流差异的异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会计确认问题对盈余持续性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5.2.1 制度背景

5.2.2 理论分析

5.3 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在会计准则中的缺位对盈余持续性的挑战

5.3.1 假设提出

5.3.2 关键变量定义:数据资源指数构建

5.3.3 样本筛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

5.3.4 实证设计

5.3.5 回归分析

5.3.6 拓展性讨论

5.4 新经济背景下提升盈余持续性的对策研究:数据资产内涵的引入

5.4.1 数据的价值

5.4.2 数据的特征

5.4.3 数据资产的内涵

5.5 数据资产的确认条件

5.5.1 数据的确权问题

5.5.2 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主数据

5.5.3 企业对主数据实施控制的判断标准

5.6 数据资产的划分

5.7 数据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

5.7.1 出售类数据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

5.7.2 自用类数据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

5.7.3 多用途数据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

5.7.4 有关数据资产计量的进一步讨论

5.8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贡献

6.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特点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优质发展成本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