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人口调研报告

2022-08-17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暂住人口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暂住人口调研报告

人口计生宣传调研报告

第二篇:低保人口就业的调研报告

城市低保人口在我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极度贫困;二是家庭无主要劳动力,低收入,高支出;三是家庭有劳动力,但是无就业渠道,也没有自谋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差、就业率极低。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从20XX年实施城市低保以来,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最低保障。但是我认为,长期给予他们低保,不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就没有实现以人为本,没有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在,如何处理好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促进就业是低保人口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县有城市低保人口8169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13%;人均月补助标准78元,在泸州市处于第6位,年支出城市低保金850万元,居全市第1位。呈现出人多、面广、标准低、支出量大是我县城市低保的特点。

如此规模的城市低保保障了全县绝大多数困难居民的生活,对于全县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保障作用,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但从当前低保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存在部份人依赖低保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低保金养懒人现象,有些人年轻力壮,领取低保金不做事;存在低保金养闲人现象,有些人成天在茶馆喝茶打牌,靠低保金过日子。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主观上看,是低保人口自身素质不高,几乎不具备劳动技能,就业困难;从客观上讲,当前的低保政策中缺少鼓励低保人口就业的内容,在劳务开发和促进就业工作中对这个群体的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二、促进城镇低保人口就业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我县城市低保人口中有劳动力1023人,有就业需求的878人,占86%,这说明大部分都有就业意愿,但为何没有就业?如果不考虑主观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低保政策中关于居民收入计算的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低保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低保政策中,低保标准为150元/人、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达到150元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对于收入的计算,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没有说明是净收入还是总收入,所以目前在计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都按总收入计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四口之家有一人外出务工,月薪600元,那该户的低保按政策应予以取消,而实际上600元,只够一人的在外面的基本生活支出,这一人外出务工反而让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当低保人口要选择外出务工时,他就得反复权衡,患得患失。

2、县内就业岗位有限,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多,让城市低保政策成为低保人口手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企业规模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县内的规模企业,郎酒集团、烟草公司等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新兴的一些煤矿企业,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大部份城镇居民又不愿从事采掘工作。所以县内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由于县外企业在招用工上的不规范,服务保障政策滞后,外出务工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合同纠纷频繁、工资拖欠等诸多困难。多数低保人员对外出务工前景不看好。

另外低保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出去后工资也不高。这些原因就让低保人口常在领低保金和就业之间徘徊。

3、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就业就等同于失去社会保障。全县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各个部门促进就业的良好愿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执行为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报销车费的政策就是例子,但各个部门所执行的政策没有整合,一些没有促进就业任务的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没有得以体现。

如民政局没有促进就业的工作任务,但承担了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如何整合这些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制约具备就业条件而不就业的低保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激励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

三、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1、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机率。

按照全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就业需求的低保1023人口中,有人希望接受电动缝纫培训,人希望接受电子装配培训,人希望接受车、焊钳工培训,人希望接受计算机操作与维修培训,人希望接受物业管理培训,人希望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另外还有

人希望接受保安、创业规划、煤炭采掘等专业培训。要根据个人意愿,作好规划,利用好劳务培训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第三篇:关于人口普查的调研报告

人口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需要各方协力,齐抓共管。为取得切实准确的人口资料,及时无误高标准的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XX镇区管理委员会在第一时间召集管委会领导、居委会会主任、干事,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对一些可预见的问题提前进行了研究讨论。因我镇区省、市、区属单位较多,集体户籍人口复杂,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量很大,工作任务艰巨,使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难度加大。

一、普查员选调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上级有关方案的要求,每80户或300人配备一名普查员,每3个小区配备一名普查指导员,我镇区管委会本次共配备普查指导员15名,普查员58名。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仅为4人,各居委会工作人员也仅仅只有4—6人。而普查员由于人数众多,管委会又缺乏其他有效渠道来保证普查登记的需要。再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闲散人员很少,所以人员选调难度大,成为本次人口普查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想找年轻、责任心强、文化程度相对高、业务基础好的普查员,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我镇区管委会集中一切力量来保证两员的配备。在管委会、居委会抽调年轻、有责任心、能吃苦的工作人员,形成本次人口普查的骨干队伍。在普查员都培训完毕,开始入户时,技术骨干一对一的对普查员进行现场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每个普查员的登记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和XX镇人口普查办公室进行沟通,及时纠正错误的登记方法。

二、驻地单位协调难。

由于我镇区管委会是一个新生单位,各方面管理不够规范。再加上创办之初,管委会下设的居委管辖人口绝大多数为省属驻地单位职工及家属,居委主任也由驻地单位选派。居委办公、活动资金也多数由各驻地单位解决。再者,虽然自管委会成立以来,驻地单位居民一直由管委会对其进行服务,但由于驻地单位占用乡镇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驻地单位更愿意服从乡镇管理。长此以来,导致管委会与驻地单位沟通难,矛盾突出。与之协调,要求其配合更是难上加难。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际具体工作中,XX镇区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管委会领导组织召开普查区驻地单位工作协调会议,给驻地单位讲清楚人口普查的目的、要求、任务,搞好管委会、居委会与驻地单位的关系,实行辅助调查员制度,由普查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配备部分了解情况的居民配合辅助普查员进行调查。

三、流动人口掌握难。

人口普查,最终要求是保证数据质量,确保人头“灵清”,不重复不遗漏。从我管委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就业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户籍限制性明显降低,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还有户籍改革、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给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现行户籍管理方法难以适应人口流动现状。)普查登记难度最大的是外出人口和外来人口,这也是人口普查的重点所在。城镇居民外出务工人数众多,家里只余老人和孩子;还有相当部分是全家外出。由于在家都是老人和小孩,外出人口或全家外出的人口人记录登记难度大,特别是从事的职业和外出地点难以全面掌握,从而使普查指标填报齐全难度增大。

四、特殊区域和特殊人群普查登记难。

1、高楼大厦住户见面率低,普查登记难。经济越发展,各类建筑层出不穷,特别是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一样,矗立在三晋范围内。XX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镇区,近几年建造了很多高楼大厦,在房价高升见的同时,也给普查登记造成了难度。这部分人都是有钱有闲一族,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应酬活动多,普查员上门登记见面率低,而且很多住户都不是本区域户籍的,也没在管委会或居委会登记任何资料的。不能入户登记,也不能象农村地区根据户籍资料对相关知情人进行调查登记。

2、特殊人群普查配合程度低。在KTV、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居住也有不确定性,普查员上门普查登记时,很难碰上,见面率低,而且在思想上顾虑很多,认为普查登记了会不会要对其进行处罚什么的,而有些人根本不把普查当回事,主观上不配合登记。

3、出租房住户登记难度大。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上学的家长、镇区内流动人员等出租房屋的,在普查登记时因为工作或临时外出经常不在家,在短短的10天登记时间里,普查员多次上门后仍然没有结果,而周围邻居、居委会对其更不知情,甚至没见过面。

五、小区入户难、空户确定更难。

由于种种原因,小区内居民的防范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都非常强,要想敲开这些人的家门,没有本小区负责人或是周围邻居的配合是无法完成的。还有些小区大部分是 “候鸟型”住户,户主只住三两天就走人,周围邻居也不熟悉情况,普查员多次上门都很难判定是否有人居住。在这样的小区里,如何加大人口普查宣传力度,取得居民的积极配合,力争取得真实的普查信息,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

六、人口资料整理难。

系统扎实的人口资料,既是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核对人口数据准确性的基本依据。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资料、人口计生部门的人口计生信息资料、民政部门的死亡人口遗体火化资料、卫生部门的新生儿信息资料和居委会村委会的相关人口资料、物业公司的业主信息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口行政记录资料。但是要取得上述部门的人口资料并非易事,需要上级人普办联合相关部门发文明确,否则缺乏系统扎实的人口行政记录资料,搞准人口普查数据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七、户籍人口数据作用弱化。

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公安部门的人口数据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有相当一部分死亡人口的户口没有及时注销;(2)一部分入伍、入学、服刑等已迁移人口的户口没有注销;(3)人户分离现象严重。造成“人户分离”的原因主要有:因拆迁、购置新房等原因变动住址后未立即办理迁移手续;高校学生毕业后,档案关系空挂在人事服务机构;部分市民为了孩子上学,将户口迁到名校附近地区;早年办理地方城镇户口将户口迁出。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一些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将户口迁至城内,但人却没有跟着户口走。显然,以公安人口数据作为“参照数”,对人口普查作用减弱,也难以对普查数据作出正确的评估。

第四篇:人口管理调研提纲

流动人口 出租房屋

现存问题

1、底数不清;

2、来去信息变更不及时;

3、大部分民警不掌握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内部人员变动和各种安全隐患;

4、协警力量(治保主任、组长、楼长等)大部分不愿向我们提供各类人员信息;

5、现在所有出租房屋登记和流动人口办证不收费,管理机关和被管理单位、个人为何都是被动应付。

重点人口 监外执行罪犯

现存问题

1、底数不清,各单位掌握的底数(四类)与市局统计的不相符,四类法轮功人员平台仍有未注销的;

2、大部分重点人口的帮教、控制力量只是纸面应付,没有真正掌握他们的活动轨迹。

3、现在已取消311付卷和监外执行罪犯卷宗管理,那么,这些人原来卷宗的“呈批表”、“力量表”、指纹、照片、个人笔记、保证书、思想汇报及各类法律文书等是否都形成一本主卷存档了呢;

4、对四类人员不按时到公安机关报到,“人户分离”、“下落不明”人员,这些人是管理的重点,我们是否真正将其纳入视线呢,通过各类案件和考核了解,其中80%我们不掌握。

5、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是人口管理的重点,对他们的管理必须达到列管率和控制率都达到100%,对他们的管理,我们是有强制措施的。如果由于管理的漏洞,造成他们其中的出国或重新犯罪,是要追究社区民警责任的,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罪犯”,马上向市局报送书面材料,绝不姑息,否则,自己要承担责任的。

嫌疑类

现存问题

1、 一类人员,现在平台上仍有信息,为了保密,应马上撤销,以后,这些人的信息不要出现在网上,仍需卷宗管理;

2、 列管的嫌疑类不准,凡刑释解教满5年的(除交通肇事、职务犯罪)、治安处罚以上的,全部列为嫌疑类,无前科劣迹的列管要慎重,避免造成上访。

3、 通过这几年发生的各类案件所涉及的人员看,单亲家庭和经常到网吧的人员犯罪率上升,因此,对这些人员必须彻底排查,纳入视线管理,这类人员的管理要纳入2010年人口管理的重点。

第五篇:流动人口调研

前进村地处小港街道中心西侧,江南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由前袁、双板桥、半港三个自然庄组成。村原有土地1040亩,现因“维科集团”、“东方线缆集团”、“海天集团”及房地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仅存110亩。目前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210人,外来人口2900人。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居住在前进村的外来人口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一倍多,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我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

本人对本村流动人口做了相关的调查,以抽样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村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居住模式和人际关系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流动人口现状

1、基本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集中在18-40岁的中青年;92%的外来人口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无本科及以上学历;已婚人员一般都有一个及以上子女;约90%的流动人口自己租房住,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

2、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流动人人口在外打工多数是为了外出挣钱,然后寄钱给家里,新劳动法颁布后,流动人口多数已签订固定期劳动合同;流动人口月收入普遍偏低,多为800-2000元之间,一般生活比较节俭,主要用于日常开支,养家及付房租,很少有其他的高消费或用于娱乐。

3、融入社会

一般忙于工作,没有什么业余活动,最多打打牌,很少关注本地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74%的人认为工作稳定的话,五年内会待在本地。也有21%的人认为明年如果经济不景气考虑不回来了;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收入不高,子女就学难,社会保障不好等。归根结底外来人口来本地打工是为了挣钱,因此不会在生活质量上有太高的追求。

二、流动人口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由于外来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来民工都普遍感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活儿”很困难,很多人干的都是“脏”、“累”的工作,如服装厂、建筑工、游摊贩、收破烂等,工作相当辛苦但挣钱不多。

2、劳动条件差,安全隐患重。外来民工普遍是在肩挑背扛,风吹日晒及脏、乱条件下工作,劳动条件差,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有外来人员手指受伤,只是在伤口简单包扎几天,伤愈后又继续上班,有时怕被炒鱿鱼,甚至是带伤上班。

3、生活质量整体低下。外来民工的户均每月消费支出仅为400至500元,生活和饮食均极为简单,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是租一些廉价房用以栖身,无卫生设施、无专用厨房,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为5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甚至住楼梯间、危房。

4、缺少归属感,带来社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无法极好的融入到本地,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极少有归属感。有些没有工作的或工作不稳定的难免会给本地社会秩序带来麻烦。

5、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流动人口普遍缺少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多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脏、乱、差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村容村貌。

三、流动人口管理的几点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网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职责分工。村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为组长,两委会、村民小组长和村治安队员为成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条块管理,分片负责,分片

考核。并成立了“前进村流动人口和谐促进管理委员会”,协会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和流动人员生产、生活、劳动、消费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流动人员思想稳定和生活安定。

2、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优质主动服务。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村委会流动人口管理职责》、《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职责》、《出租房屋户流动人口管理职责》等工作细则,明确各方责任认定及处罚。基层服务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变过去的坐等式被动服务为登门式主动服务:1)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各项咨询工作,做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关生育、教育、就业等咨询信息,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2)及时拜访流动人口,把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宣传教育、证件审验、证件办理等服务送到他们中间去,提升服务的有效覆盖率;3)在外来人口较多的企业及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协助成立计生协会组织,深入开展会员联系人和联系户活动,加强思想沟通,掌握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

4)针对流动人口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律法规、文化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劳动致富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3、互通人口信息,共享管理平台资源。通过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革新,各村已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把原先在的流动人

口以及新增的流动人口信息全部输入到系统中,努力实现暂住证登记、出租房屋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三者之间的对接,做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四、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对外来流动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让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进本地社会是任重而道远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值周行政岗位职责下一篇:政治教育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