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2022-05-0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80.SZ,下称“安硕信息”)主营业务为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安硕信息所处行业为软件行业,其上游行业为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银行业。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1:

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摘 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市场化的强力推进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贷款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银行重视,信贷风险管理也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風险;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自1897年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创立自今,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历一百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今天我国的银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WTO的加入,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行业银行现阶段最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在运营中承担着各种风险,包括贷款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和资本风险等。不同资产中信贷的风险最大,银行经营中信贷风险管理的失误往往是导致其周转困难.停业和倒闭的最直接原因。而改善信贷资产管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已成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泛指其信贷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通常表现为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或无力依据合同条款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致使银行贷款本息无法收回,进而形成呆账损失的可能性。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现状。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和业务是信贷,即直接向社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②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基于五级分类的风险法对银行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加强风险法的推行,客观上有助于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严重的问题,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银行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影响。第二,有助于扭转信贷管理中的落后行为。第三,风险法覆盖贷款从发放到从账面消失的整个运行周期,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监控,因此有预警作用。第四,风险法要求突出要求主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显然有助于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第五,有助于克服信贷管理中的到的危害。第六,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风险分类除了帮助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外,还有助于发现信息贷款管理,内控机制和信贷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贷款资产进行识别,预测和处理,防范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发生,并对信贷活动加以影响,已实现信贷目标的信贷调控行为。由于贷款人面临的贷款风险种类较大,每一种贷款风险都有可能有多种管理办法,贷款风险管理因而很复杂。单就贷款的信用风险而言,就需要贷款人和借款双方共同努力,贷款人只有在贷款有把握收回时才贷,借款人只有在将来能偿还贷款时才借。

下面我们从贷款人角度,阐述贷款风险信用的回避、分散、转嫁、控制和补偿策略。

(1)贷款风险的分散策略。分散策略是贷款人管理贷款信用风险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策略。贷款分散化分散了贷款风险,最终能达到降低贷款风险的目的。

(2)贷款风险的回避策略。回避就是不予贷款。回避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贷款是银行运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不贷款的银行是不存在的。对贷款人来说,切实可行而且不得不进行的回避是指对风险较大的借款申请人不予贷款,通俗他说就是不该贷的不贷。

(3)贷款风险的补偿策略。对贷款人来说,贷款信用风险只可能减少,不可能消除,贷款人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损失。所谓风险补偿,就是指贷款人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损失的一种策略。风险补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担风险,即贷款人在风险损失发生时,将损失直接摊入成本或冲减资本金;另一种是自保风险,即贷款人根据对一定时期风险损失的测算,通过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以补偿贷款呆帐损失。

(4)贷款风险的转嫁策略。贷款风险的转嫁策略是指贷款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嫁策略在风险管理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它包括保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两种方式。

(5)贷款风险的控制策略。贷款风险的控制策略是指贷款人在贷前、贷时和贷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或减少贷款信用风险损失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控制包括了风险分散和风险转嫁。除了风险分散和风险转嫁之外,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还有其他许多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建立健全审贷分离制度,提高贷款决策水平。②推广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提高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③加强贷后检查工作,积极清收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我们必须重视以及加强,以下几条是对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风险体系)

(2)细分信贷风险,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①加强企业绩效和信用评价。②加强行业发展周期和风险评价。③加强地区及政府风险评价。

(3)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控机制。

作者:傅梓航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2:

安硕信息:产品覆盖大面积优质客户

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80.SZ,下称“安硕信息”)主营业务为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安硕信息所处行业为软件行业,其上游行业为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银行业。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产品和服务: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系统、其他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银行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行业要提高业务效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必须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把信息技术作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银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外部的要求来看,监管部门、银行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对银行提高效率、提升产品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IT 系统达到这些要求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外生的需求是持续增强的,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安硕信息一直专注于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并凭借已有的优势资源向其他相关领域拓展。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业务模式,并建立了行业业务方向先入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持续服务能力优势、丰富且有深度的产品线优势、专业一体化能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安硕信息在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领域的行业地位集中表现为其覆盖的客户群体。

目前,国内使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客户超过140家,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70余家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5家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30家左右其他类型农村金融机构,超过20家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银行用户最多,使用人员包括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相关人员。从地域上看,发行人客户涵盖了国内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8个地级市。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这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石。公司的客户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客户质量高。绝大部分客户为银行,银行普遍具有信誉度高、偿债能力强、受广大供应商及客户信赖等特点;2.客户信任度高。发行人与银行之间有着多年的合作和了解,银行熟悉发行人的产品和技术水平,发行人产品也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3.客户稳定性强。由于信息安全性、管理人员对软件已熟悉和系统数据量庞大等因素,加之发行人服务到位,在版本更新、功能不断随着银行自主需求和外部监管要求而扩充的情况下,银行基本能相当稳定、连续地使用,客户黏性较大。

安硕信息2010年至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600万元、13145万元、15521万元和8590万元,其中2010年至201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1.01%,表现出了较好的成长性。

最近三年及一期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1.公司实力不断增强,项目数量增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项目和客户数量不断增多,并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2.银行IT 投资的增长是公司收入增长的基础。根据IDC报告,2009年,中国银行金融IT市场达到了71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增长17.6%,其中包括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在内的核心系统市场规模为14.60亿元,较2008年增长18.3%,风险管理系统市场规模为3.46亿元,较2008年增长23.2%。行业的增长是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3.老客户是公司收入增长的稳定来源。银行IT 软件开发和服务一般具有时间长、整体投入渐次增加,且分次持续实施的特点。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篇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摘 要:文章从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并就此提出一些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缺陷 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止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叫做“剥了不良,惯了银行”。以前称第一次剥离是最后晚餐,现在是第二次、第三次,晚餐是没完没了。这样的剥离看起来是甩了包袱,实际上是给了不良资产出路。拨出来的不良资产说是处置变现、盘活,实质上绝大部分是损失,悬空了。

其实,不论是剥离或是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都是一些事后的“亡羊补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也即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应是从源头着手,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防微杜渐。这已是迎接入世挑战,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任务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尽管国内外银行业对风险划分的种类很多,但是,一般都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四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对这四种风险的定义,本文所指的信贷风险主要指操作风险。当前,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诸多缺陷,使资产质量逆向选择,成为促生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第一,信息不對称的缺陷。首先,信息采集存在明显的劣势。银行的正常运作是将拥有富余的资金导向生产建设领域,以完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信贷投放职责。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交易存在跨时风险,这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先天不足。其次,信贷风险识别体制梗阻。从银行内部体制看,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目前,银行都是总行“金字塔”型垂直领导下的一级法人制度,贷款权限上收,分支行在审贷和监控贷款的过程中缺乏能动性,不会在贷款的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由于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会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惜贷”等策略。从银行与企业看,对于银行信贷活动来说,银行主要依据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企业骗取银行贷款,往往从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着手,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银行的风险识别,从而绕过银行相关制度的约束。

第二,权责制度模糊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目前,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形式上,我国金融机构大同小异,与海外银行也没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一个类似的制度在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国家运作下,为什么效果迥然不同?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目前国内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特别是在贷款出现问题时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信贷在出现问题时,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人人负责的同时又人人不负责,责任追究无从着手。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或激励过分而约束不足。

第三,信贷风险衡量方面的缺陷。所谓信贷风险的衡量,就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但是,商业银行如何运用适当的资料,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评级,衡量其可能违约的概率和违约时可能的损失?迄今为止,金融机构都没有这些方面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定性、定级、定责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了金融机构的难点和难题之一。

第四,信贷风险调控与监督方面的缺陷。银行所讲求的风险控制和调整,主要是指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目前银行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在贷款风险明显提高之后,银行要么及时采取抵押担保等措施,要么提高贷款利率以平衡风险。但是当前中国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可能进行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变得有名无实。贷款发放后,依据担保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银行既很难更改贷款期限与利率,也很难进行资产转移和变卖,加上银行信贷人员在利率管制下寻租的诱惑,使银行资本流动性偏弱,银行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同时,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往往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第五,信贷风险处置上的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争取实现双赢目标。而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急于抽出贷款,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使不良资产成为陈年包袱。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认为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1)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务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所有信贷人员能够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能够预防人为因素对贷款发放的不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2)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合理界定信贷授权、授信限度,应以效益性和风险性原则为标准。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以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不同程度的授权。对高风险业务上收审批,低风险业务下放管理。同时,授权、授信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调整和期间调整。(3)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地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信贷审查委员会的职能,对贷款决策进行集体决策,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高效,减少决策失误,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

2.健全和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贷款风险责任评议制度。(1)建立信贷岗位责任制是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审查自己的贷款,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密切注视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及相关担保情况,确定有问题的贷款,并向信贷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分析报告,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查出并汇报贷款存在问题是信贷人员重要责任,并在业绩考核中设置一定的权重。(2)提高信贷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从事信贷的人员对于业务知识半知半解,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因此,一定要加强各类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促使大家提高业务水平。(3)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将风险防范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降、免结合起来,与全体员工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实行信贷管理标准化操作,切实加强贷款“三查”制度。(1)对贷款调查、借款人资信的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化规定,使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由此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也知道何时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信贷操作不当,而诱发新的风险贷款。实行标准化的信贷操作程序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但信贷“三查”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前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会对贷款审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与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的联系。贷款发放后,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力,致使问题贷款未被及时发现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4.防止信贷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和培养优质客户。当前银行贷款“垒大户”的现象普遍在全国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中出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称是“市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实际上,贷款仍然集中于少数大客户,这主要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信贷机制和银行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质决定的。

虽然从短期来看,银行管理也较为容易,但是如果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垒大户”以避免信贷风险时,更大的信贷风险也在悄悄形成。因为中小企业作为全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助推,必然走向衰微,与此同时,有些信贷资金相当充裕的企业难免将资金用于非指定用途,导致整个地区或者全国经济结构失调,增长缺乏后劲,潜在的信贷风险也会有增无减。另外,所有的商业银行都紧盯着优质客户,互相压价,也会导致贷款的银行利润微薄,甚至图个好名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实惠。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把相当多的目光投向控制不良资产上,从信用等级差的企业撤出而转向优质客户,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本行的利益,大量的从效益差的地区或者企业退出,这对银行的长远发展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新的产业总是逐渐成长并且成熟起来,新的企业也要经历同样的历程。从另外的角度来说,银行的固有优质客户也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培养起来的,这类客户有很高的忠诚度,所以银行不应该把信贷资产全部投向大客户,同时还要提高客户甄别水平,选取一些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努力培养自己的优质客户。

5.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当借款人发出风险信号后,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转化贷款风险。同时,完善优化贷款结构制度、优化贷款投放制度和担保贷款制度,重点营销抵押贷款,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有效地转移风险。为慎防风险贷款的发作,商业银行应按规定提足贷款呆账准备金,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与当前风险贷款极不相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争取政府、人民银行和税务机关的政策支持,提高准备金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

6.完善银行内部的审计制度。(1)建立健全隶属上级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现代银行业管理模式,实行垂直领导模式:在总行成立内审委员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内审委员会负责,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从组织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超越地位。另外,还要保证内审队伍的素质和数量,以规范化的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2)树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前必须重树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主要应从建立严厉的处罚及责任追究制度入手,一经发现问题,即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紧密跟踪,对那些“不悔改”者严惩不贷,对那些“知错就改”者论功行赏,做到赏罚分明。

此外,还应完善信贷风险稽核监控机制;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品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银行视点:关注银行信贷风险.金融时报,2004(12)

2.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经济师,2003(7)

3.中小银行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中国金融家,2005.4.28

4.湖北銀监局杨家才:十大新风险预警中国银行.21世纪经济报道,2005.4.29

5.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背后潜藏着反弹压力.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2006.2.21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苍南支行 浙江温州 325800)

(责编:廉靖)

作者:林明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儿童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