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党课讲稿

2022-07-11

第一篇:改革开放党课讲稿

关于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协奏曲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篇: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党课讲稿

一、重大命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二、壮阔蓝图——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3

三、火热实践——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4

四、锦绣前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5

五、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6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党课讲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各条战线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个重要时刻,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

一、重大命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过无数重要历史时刻。1982年9月1日,1545名正式代表和145名候补代表在这里齐聚一堂,参加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意义重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起,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新政策逐步确定,新探索不断涌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蓬勃向前。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许多地方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希望的田野显现生机活力。

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正在推进。1979年6月25日,四川省宁江机床厂一则广告在人民日报刊发。随后,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开放大潮涌动。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成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

实践是孕育思想的土壤。在这个历史时刻,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怎样在中国继续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们思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二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邓小平同志致开幕词。热烈的掌声不时响彻会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壮阔蓝图——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党的十二大代表谭启龙在讨论大会文件的小组会上说:“现在,尽管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但这条路子已经开始走出来了,而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走对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香港《文汇报》1982年9月2日发表社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说:“中国人民还要探索,但自中共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已经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面伟大的旗帜。”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这次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后,“小康”一词迅速传播开来。大会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大会还通过了新党章。一幅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

三、火热实践——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千条江河归大海。目标确定后,各行各业各部门都动员起来,汇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滚滚洪流,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党的十二大后,各方面改革陆续深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冲破,我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说。1982年12月,国务院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拉开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序幕。

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073亿公斤,人均393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出现历史性变化。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股份制经营。1986年11月,邓小平同志把一张刚刚发行上市、面值50元的股票赠给来华访问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这一年,国务院启动股份制试点。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长三角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10350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等达257.73亿美元。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到1985年底,“六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9040亿元。当时,一位藏族群众旺久这样感慨:“党的政策像金灯,照亮了我们致富的路,现在的日子就像糌粑拌蜜糖一样香甜。”

四、锦绣前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展望未来。当年,一些老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二大时激动地说:“振兴中华,在此一举!”之后,改革开放如春潮涌动,势不可挡。如今,当时人们心心念念的“翻两番”目标早已实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被不断续写。几十年来,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带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五、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党课讲稿: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上关心关注中国的人士不禁要问: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化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只要回顾一下40年来走过的历程,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过去40年,靠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大踏步走在时代前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骄傲自豪、信心百倍。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靠什么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就是靠科学的指导思想,靠党的思想领导。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下进行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制定出一系列大政方针,指引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着眼发展大局,制定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不断明确改革的目标方向。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且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化改革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并且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政治领导。

三、我们党坚持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针对实践的需要和出现的矛盾,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部署,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农村改革起步,逐步拓展到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各个领域,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各方面重大决策和部署,坚决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与新的时代条件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有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扩大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等方式,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决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多个领域改革方案,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改革难题。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七大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扩大“引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APEC、G20、中非合作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突破了改革开放中的重重难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四、我们党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

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在风浪中前进的。改革开放40年来,曾出现了许许多多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我们党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处变不惊,果断应对,成功化解了危机,战胜了挑战。1989年,我们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平息了**,维护了大局稳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党顶住了压力和冲击,牢牢站稳脚跟,粉碎了西方敌对势力让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传导到中国的企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沉着应对,采取多方面有效举措,克服了负面冲击,稳定了国内市场,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南方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千难万险踩在脚下,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只要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够克难制胜、化险为夷,任何激流险滩都阻挡不了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我们党始终是全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顶梁柱、主心骨、掌舵人。

五、我们党以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用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造福人民,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坚持党的领导,最终目的是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目标取向。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改革开放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出台每一项政策、作出每一项决策,都要充分考虑能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会不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计划规划,都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推进每一项工作,都要让人民群众更满意、更欢迎。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事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六、我们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党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好改革开放,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制度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下大气力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各方面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推动发展、促进改革、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密不可分,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篇:党课结业论文—改革开放30年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极特殊的一年,是中华民族年里表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及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引导中国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让中国得以在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结束了使我国政治、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文革”十年,开辟了新的历史篇章,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可能作为1988年出生的我们感受不会有父辈们那么深,但通过老一辈人的教导即对历史的了解,加上近十年亲身的经历,我们都不免会发现改革就在我们身边,变化围绕着我们。

从教育方面来看,1978年高考已经恢复,很多“文革”期间没机会高考上大学的人重新拿起课本,接受高等的教育。而正因为他们教育的来之不易,造就了78届一批批国家的栋梁,各方面的精英。中国教育发展到现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上学接受更好的培养。随着全国各大学的兴起与扩招,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整体来看,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实现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全面升级。

从政治体制来看,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进取,独立创新,完善社会主义使之适应中国国情,不断发展着社会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共产党坚持下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并及时汲取着新鲜的血液,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国情。

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以市场经济替代了早期的计划经济,支持各种经济形式等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生产大面积普及,以及国家的巨大投入和支持,我国的经济保持着高与世界平均水平的高速、稳健的发展。人民收入翻了几番,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到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平均小康水平。共产党及其人民怀着共同富裕的的伟大理想,积极改善国内贫富差距。在偏远地区的发展,农民生活等方面投入来了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政府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制度,并设立了农业补贴金,在很多地区还设立了农业技术指导、产品统一销售,维护了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民的利益。

对于各个行业的现代化,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高楼云集的现代化城市,到包含各种新型独立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线,中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从能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航天业来观察,中国神

五、神

六、神七等一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标志着现在载人航天的举世成果,也让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前沿地位。当然现代化的成果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含生产、生活、军事……

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其他很多表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中

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国家水陆空各项军事能力的发展保证了中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宰割。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成功申请,2008年举办出一届有中华传统特色的现代化的奥运会。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中国对外一贯的和平共处政策,以及近期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应对也扮演的有力决策者的角色,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08年是多事的一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奥运会召开等等。但这事件的发生与处理也向世界完整展示了现代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的素质。在面对灾害的过程中,政府如实报道,并带领解放军官兵抗震救灾,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一切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有凝聚力的民族,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进步的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执政理念,不断调整方针政策,不断开拓创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当然,任何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三十年里,我国也面临过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共产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官员勾结受贿不为民办实事等;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的问题日益严重;城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尚未及时解决;工业生产生产效率低、消耗资源多等等。

但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总体但来看,社会主义的中国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沿着共产党的指导路线最终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甚至实现共产主义。

第五篇:积极开放,融合发展党课范文

积极开放,融合发展

2018年是海南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认真学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当前中美关系,我个人谈谈两点看法。

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与封闭、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交汇点上被前所未有地激化凸显。从今年3月份开始,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启动 “301调查”,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相应地予以回击。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由于美国中低端制造业持续长达20年的低迷,特朗普政府简单将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符合历史潮流。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观点鲜明、立意深远。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尽量放宽汽车行业等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其次,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最后,主动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中国采取的这一系列扩大开放方面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展现了对外开放中的大国担当,既有力表明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立场和态度,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

厦门国有企业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立足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的政策和举措,既引进来也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世界优秀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和主张。5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无论从当前的国内经济需求还是国际局势来看,“一带一路”已成为了支持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国策。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正大步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5年来,已经有8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习近平主席提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投资建设行动规划,着眼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影响着全人类发展的命运。无论大国小国,特别是大国,在国际关系中,不能一味地按照丛林法则行事,不应逢强必霸,而是需要各国平等合作,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形成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掌握人类自己命运的共同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会经费情况报告下一篇:光辉旗帜伟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