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美在于思辨

2022-08-16

第一篇:哲学之美在于思辨

哲学与思辨

柏拉图的乌托邦国家构想之正义观

杨晓东

( 南开大学哲学系, 天津300071)

摘 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柏拉图最早对此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他在理想的国家制度框架内, 运用

先验理性的方法推导出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 既有值得借鉴之处, 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剖析柏拉图的正义思

想, 可以为思考现实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正义观; 柏拉图; 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 B502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520( 2006) 01- 0021- 03

收稿日期: 2005- 06- 17

作者简介: 杨晓东( 1973- ) , 男, 黑龙江林甸人, 南开大

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国家政治活动本身离不开对道德的诉求, 国家

的法律或者政治原则无法超出既有的道德框架, 因

为国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只有通过道德才能

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无论是 君权神授论!者, 还

是 契约论!者, 无不是利用道德话语来为当时的政

治提供理论支持, 从而为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提供辩

护。麦金太尔指出: 当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誉为政治

生活的首要德性时, 他这样说就是指出, 一个对正义

概念没有实际一致看法的共同体, 必将缺乏作为政

治共同体的必要基础。这种基础的缺乏也将危及我

们自己的社会。![ 1] 有了政治的正义性观念就可以

对法律和政治制度进行道德的批判。![2] 因此, 从概

念上廓清政治的正义性观念, 尽可能使它成为可应

用的标准, 成为正义原则, 一直是政治哲学的最高任

务。追根溯源, 对正义思想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是发

轫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部著作中, 柏拉图的

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 什

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 其路径是通过国家正义

和个人正义的相关对照来探索理想城邦的正义原

则。

从∀理想国#有关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等智

者关于正义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之间对正

义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智者的正义概念为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东西照还![ 3] ( P6) , 把善给予

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3] ( P8) ,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 3] ( P18) 。苏格拉底的正义概念则是: 正义首先区

分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国家的正义是大写

的 正义!, 个人的正义是小写的 正义!, 二者之间存

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对个人正义的论述可以说是为

国家的正义提供理论支撑。在柏拉图看来, 永恒的 正义统一于理念世界, 人间的正义统一于国家。建 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

格的 辩证法!,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进行了细致

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 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在与色拉叙马

霍斯的对话中讨论了正义的定义是不是欠债还债?

柏拉图认为, 欠债还债未必正义, 关键要看债主头脑 是否正常, 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另有所指: 朋友之间

应当与人为善, 不应当与人为恶。![ 3] (P7) 即如果把 钱还给债主对收方和还方都有害, 就不算还债。所 以, 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

其次, 关于正义是不是 把善给予朋友, 把恶给

予敌人!的判断。柏拉图认为, 假使朋友真是好人,

当待以善, 假使敌人真是坏人, 当待之以恶, 这才算 是正义[ 3] ( P13) 。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好人和敌人, 那么助敌害友不就成了正义了吗?

再次, 正义不是 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 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对这种正义观作了批判。他指出, 第一, 统治者有可能犯错误, 制定出对自己不利的法律。 这样说, 正义可能不利于统治者( 法律可能是错误

21

的) 。 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 即强者的, 统治 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

的。![ 3] ( P20) 因而, 正义并非永远对强者有利, 有时会 伤害强者的利益。第二, 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利益, 其天然目的就在于寻求自己的利益[3] ( P23) 。没有一 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他 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如同技艺在医生和舵手那里 表现出来的一样, 正义的价值目标恰恰是应该照顾 弱者利益。 一个统治者, 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 他 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他 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3] ( P25) 色拉叙马 霍斯反驳说, 牧羊人把羊喂肥了, 还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苏格拉底指出, 统治者即便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也必须有助于实现老百姓的利益。 好人就不肯

为名为利来当官。![ 3] (P30) 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 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 而是老百姓的利益。![ 3] ( P31) 政府的统治作为一种技艺, 也要照顾弱者的利益。 最后, 正义不能等同于自由和民主。民主制的

目的不是美德而是自由, 亦即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 贵或卑贱地生活的自由。柏拉图不是一个自由民主

主义者, 他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 认为在一个国家 里, 如果当权的像老百姓, 老百姓像当权的, 没有尊 卑之别, 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外来的依附者 也认为自己和本国公民平等, 公民也自认和依附者 平等!, 没有等级之分, 那么, 连狗也变得像其女主人 一样为所欲为, 驴马也可以自由地上街到处撞人而 不加约束, 盲目混乱的民主和自由必然会破坏社会 秩序的基础。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 破

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 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

要。![ 3] ( P340) 因而, 物极必反,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 可能变为别的什么, 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3] (P342) 。 柏拉图认为: 正义是善, 不正义是恶![ 3] (P32) 。正义 的价值就在于为优良的城邦生活提供一个稳定的秩 序, 而普遍斗争之后产生的无论是僭主政体还是自 由的民主政体, 无一例外地只能背离正义所要解决 的问题。 民主!和 自由!是和混乱、争斗相联系的, 在 自由!、 民主!的国家里是没有秩序可言的。柏

拉图的这种反民主思想的产生, 首要原因是他的正 义价值观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取向。他所期望的 正义是城邦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可控, 是国家整体 的和谐有序运行。

柏拉图的正义是从属于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各司

其能, 各尽其职, 是一个整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一 种和谐关系。而最初智者们所提出的正义则着眼于 人与人之间或者不同的集团与集团之间所可能达到 或需要遵循的准则。

在柏拉图所构建的 理想国! 里, 城邦中的人可

以分为护国者、辅助者和生意人三部分。 当生意

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而不互相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 从而就使国家成为正 义的国家了。![3] ( P156) 由此可见, 按照柏拉图的观 点,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因此, 城邦政治的 正义! 性就是在这种比例关系中 体现出来, 即行为( 等级) 与本性之间必须合乎比例, 也就是说, 有怎样的本性, 过怎样的生活, 处于怎样 的等级中。由此可见, 无论从国家整体着眼, 还是从 个人来说, 正义本身意味着理性地从事一切他应该 做的事情, 这对于秩序的和谐、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 要的前提。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里, 社会成员由三个部

分人组成, 相应地, 每个人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个 人的灵魂中也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正义是 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当理性知道三

个部分各自的利益与功能并懂得将其协调一致时,

便是个人的正义。 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

各个部分相互干涉, 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 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 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 自身 内秩序井然, 对自己友善。![ 3] ( P172) 由此可见, 在人 的灵魂中由理智主宰的各部分相互和谐时, 便具有 了个人的正义。通过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对

照, 相互印证, 充分显示了正义的本原性意义。

柏拉图所提出的政治主张, 是有其实际目的的。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 希腊城 邦奴隶制度开始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社会阶级矛 盾和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奴隶主阶级日益腐化, 社会 风气败坏。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措施正是为了想调 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以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 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社 会。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 政治活 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 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 道德义务, 而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资财富的生产者 和推销者, 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 多事务。这就是说, 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劳心者 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这是天经地义, 是合乎 正义! 原则的。

在柏拉图看来, 城邦的正义是和个人的正义息

息相关的。他通过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究, 提出了 人分别由金、银、铜、铁组成, 由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构 22

成要素不同, 因而可按人的本性来安排人在城邦的 工作与生活,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正义, 如果不顾及每 个人的自然本性, 犹如基督教所言, 人人在上帝面

前平等!, 那才最不能体现真正意义的平等与正义。 依自然的等级的安排, 不仅尊重了自然, 而且使城邦 运行有序, 这恰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正义。 柏拉图认为, 人必须生活在城邦中, 在城邦中, 人才 能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理念,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人如果离开城邦, 或者变成兽, 或者成为神。!然而, 生活在日常之中, 人们常常会被变化不居的东西所 诱骗, 之所以如此, 就是在于他们灵魂构成中, 灵魂 的欲望部分支配着激情与理性, 他们禁不住欲望的 诱惑, 沉溺于欲望而不能自拔, 甘愿堕落, 所以这些 人不能成为统治者, 一旦他们成为统治者, 他们身上 的 多头怪兽!便无法抑制, 那他的统治对于城邦是

致命的。所以, 城邦的统治者, 必须是哲学家, 因为 在哲学家灵魂中, 理性占据支配地位, 支配着与控制 着欲望, 根据理性的要求, 他会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

来的光荣, 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 不可或缺, 他会通 过维护正义重整和管理城邦。

柏拉图在政治哲学史上较早地系统地考察了正

义问题, 觉察到作为根本原则的正义在道德和政治 制度领域的重要性, 是极具前瞻性的。诚如罗尔斯 所指出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

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4] ( P3) 然而, 当 一种理论, 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 只要它不真

实, 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 4] ( P3) , 对于柏拉图

的正义理论亦应如此。应当指出, 柏拉图的正义学 说在下述的范围内仍然是正确的: 正义的本性取决 于城邦的本性, 因为如果不理解城邦, 政治以外的东 西也不可能被理解, 同时城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 为其条件完全可以被阐明: 为了理解这些条件, 不必 先解答有关整体的问题; 提出关于整体的问题就足 够了。![5] 作为 范型! ( 理念) 的正义一直是柏拉图 追求的目的, 但是现实中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城邦都 不会是完全正义的, 它们只能以正义的理念为参照, 密切地近似于正义本身。正义本身并非在它能变为 现实的意义上是 可能的!, 因为它总是不经历任何

变化的。理念是唯一处于变化之外的东西, 所以在 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所有变化及所有能变化的东西的 原因。因此, 只有正义理念本身才是真实的、终极的 真理。

尽管柏拉图在理论上构建了一种超出现实的、

以正义为核心的理想国家制度,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 社会背景和历史、阶级局限性, 这只不过是一种乌托 邦式的国家构想, 在这种乌托邦社会中所提出的政 治正义也不免陷于一种缺乏根基的幻想。

首先, 从逻辑上讲, 他在其所预设的人们社会地

位不平等( 城邦中三个等级的划分) 的基础上建构国 家的正义, 通过正义来维护城邦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这个理论前提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试问: 从不正义 的大前提中何以推导出正义的结论呢? 这与罗尔斯 为 作为公平的正义!所预设的 无知之幕!的理论前

提大相径庭。

其次, 个人的智慧和国家的智慧是同一个智

慧!, 个人的勇敢同国家的勇敢是同一个勇敢!, 这

个关于国家正义的和个人正义的同一性比较, 也是 带有先验的、神秘的特征, 这种论证方法缺乏现实的 直觉和实证分析的基础。实际上, 柏拉图是从对国 家的正义的论证引申为对个人的正义的讨论, 他这 样做无非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为他所设想的国家

秩序寻求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 正义是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整体性。

最后, 从实践角度来说, 柏拉图的等级划分, 既

非以血缘为原则, 亦不是根据经济地位, 而纯以个人 之 德! 为根据, 以各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为标准。 由于个人之正义在现实中缺乏 公度性!, 柏拉图想

当然地将这种实际存在的人性差别漠然视之, 把这 种差别人为地理想化, 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 因

此, 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 1] A.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08

[ 2] 奥特弗利德赫费. 政治的正义性% % % 法和国家的批判哲 学之基础[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

[ 3] 柏拉图. 理想国[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4]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5] 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 政治哲学史[M] 石 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65

[ 责任编辑: 孙 霁]

23

第二篇:人民民意的哲学思辨

绎博杂谈:关于“舍得”哲学意义思辨

——由《人民名义》育良书记将辩证法应用为诡辩有感

《人民名义》这部连续剧着实火在了当下,存在即为道理,为何如此之火,细数原因无数。但我认为最为根本原因是这种坦诚的叙事态度最为重要。这个时代经历过太多的虚假,太多的官腔,太多的说教。。。。。,是那么强烈的呼唤真诚、真实。从官到商,从高知到草芥,内心深深的渴望那个被空缺的,可以带来安全、舒适的真实。一言以概之,时代呼唤真诚,艺术满足了这种需求。

《人民名义》剧情跌宕,角色众多,其剧无论从教育意义,政治方向,或者警世作用还是从剧本、拍摄、艺术等等都是具有无数行业人士可以去分析评判的角度。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给我的最多感觉剧中无不体现的哲学观念的冲撞,不同世界观、价值观在剧中对立矛盾,冲撞交好,将现实版的人情世故,冷暖爱憎,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就剧名《人民名义》就是一种哲学,不同的观念会对人民名义形成完全不同的认识。可以以人民名义为恶,也可以以人民名义约束自己。而人民名义就是本身无选择的中性表诉,但不同人都能进行不同的解读。与其说这是一部反贪剧,倒不如说是一部对当今社会价值观一次集中展现,从而进行独特价值主张。由此而看,这本身就是哲学。

《人民名义》体现的内容包含众多,哲学命题也很繁杂。但在一个故事情节中让我对辩证和诡辩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应该是29集吧,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关于对沙瑞金组织学习易学习,树立榜样明确选拔干部的标准。对于易学习来说默默耕耘二十载,终于见到了阳光,但实质上,这也是易学习自己的价值观的选择,他自己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和他人无关,和名利无关。当然我相信对易学习来说既然从政,做更大的官一定是他的目标,但目标必须在其价值观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易学习没有采用违背自己价值观的方式去“进步的快点”。选择让自己安心的方式缓慢的追逐着自己的理想。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为官之道绝不是我们育良书记的价值取向,当然我们育良书记也没有采用踏踏实实做事的方式,不过为官成一大吏!就在常委会学习易学习同志的时候,明确这样的干部才是好干部,应该着重提拔的时候,育良书记一个知识渊博的教授级的陈述着实让人一惊。忽然觉得有文化更可怕。竟然能把辩证法这个公共工具用的那么游刃有余。竟然能对易学习这样榜样要辩证的看,定位为雷锋级,认可的同时就给了不提拔理由。难怪会被群而攻之,偷换概念还要那么冠冕堂皇。一招受挫,紧接又来一招,把政治资源也要辩证看。本来以政治资源选拔干部即将成为常委反对杜绝的观点,我们的育良书记有一次展现了他雄厚的文化功底,这也样辩证的看,除了上位要政治资源,选下级也要有政治资源,以方便高效开展工作为命题,多么光明,多么高逼格。这么个辩证,再次让人感受到,“有文化,更可怕”。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打着高逼格的幌子,将辩证潜移默化成了诡辩。在感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做支撑,能力和文化都得布满阴霾,阴森恐怖!

为何,我们谈的是辩证和诡辩,又会涉及到舍得呢?

实际上,站在存在必有道理的角度思考,这种人格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剧中那么多不同角色存在,不论多少人看了都有不同的判断,这种这么多不同,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忽然间,觉得不同看法,不同人生,不同做法都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本身无对错。选择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做法。只是不同性格文化的人表达、应用不同而已。选择相同其做法本质就相同。这种选择岂不也是一种舍得吗?选择了一种就会放弃一种。在众多基本价值中做选择。我们不能期望一个选择了A走B的路线,也不可能选择B走A的路线。这种选择往往不是一个时间点的选择,是经过一个相对长的经历后做出的选择。每个人选择都受其出生、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等影响,逐步形成了选择,形成的那一刻也就放弃了这种选择的对面,即舍得。换言之,价值观就是一种舍弃乃至反对一部分认知坚守一部分认知的过程。选择了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会持续影响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这种选择后能否改变,至少我没看到身边经历过的人有改变,改变仅仅往往仅仅是选择后的方式、强度、隐秘度等等的变化,根上的选择往往难以改变,可能要带到棺材的那一刻吧。

从大的角度讲,国家在选择,选择什么路线,今天的存在就是往时选择留下的舍得关系。即我们选择了得一部分,今天就会少一部分。今天这部剧选择了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就会舍弃一小部分人讨厌,选择了当官就应该放弃牟利,选择安逸就应该接受物质匮乏、选择投资就该接受风险,失去安全。。。。。,古语又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两者都想要,那就将如贪官被办。又有现象可能会说不是很多当官敛财一辈子很安全,还有人家庭事业双丰收等等,我只能说我没见着,人云亦云的事情不是那么靠谱,未必我们能够深入其中。另外假设有可能他失去的更多,就如那个小官巨贪,如果他藏的好可能一辈子不被发现,但他失去的承受的可能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这也不能解释二者不能兼得,我只能说,抬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以历史长河看冥冥之中还是有公平和正义的。 既然有舍有得,舍得之间其实是种选择。不必为追求得而失去的感到遗憾,因为不能兼得。也不必羡慕他人之得,因为他人之得必将舍弃若干。只需明白自己所需,不去强求不该之得。通俗点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明白和清晰关键在于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清楚,走得安心,走得无怨无悔,走的不焦灼。 既然舍得是个选择题,而且是个自由选择题,不判对错的选择题。如何选择,怎么选择会更好,难道没有更好吗?

恰好,昨天看视频直播,罗永浩在讲他的手机,有网友问道,你们公司关于招人的问题,比如关于品德的要求话题。老罗讲话中应用的好人和坏人的说法。其中一句讲到:很多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或者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谈到人力资源的辞退他的时候一般不会讲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其实价值观这个问题出了问题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只能说高人就是高人,人家不仅手机做得好(不知道好不好)至少公司做的好,对人的问题也是一言以蔽之。由此启发我思考:其实所谓的选择什么样的对错对其本人来讲毫无意义。因为选择了就是对的不然不会选择。当你探讨价值观对错的时候已经没有意义了。那其实只有是不是一致,大致一致了互相之间就会认为很好。这也叫志同道合吧。从这个角度看可能社会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的存在。但好像这些群体又很难明确辨别或者很难聚集一处。如果未来是一个价值取向一致的人聚在一起可能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然,人生于世,处在一个人类大组织中,个人选择的标准也常常被他人左右,也被他人评判。除非自身绝对独特,也绝对超人类,或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般的价值取向符合绝大多数认可,那应该相对正确。当然不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也会不一样。绝大多数的认可,基本是从人性需要出发的,人都希望自己安全的,不被伤害的,人都有自己的重大关切,事情都有社会约定成俗的相关规矩,至于到自己关在屋子里那就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价值观的选择起码是要善良,不伤害他人,有可能的情况下能去帮助别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社会认可积极的人,就积极的活着,与人共事遵循事情该遵循的规律和规矩。针对自己不涉及到别人的时候可以相对自由。概括讲应该是,不伤害他人利益相关,遵循事情规律,寻找自己的自由。大约就是如此吧!

絮絮叨叨诸多,实质也没什么内容,希望以此思考记录自己的思考,同时清晰一下自己的选择和追求,以便生活的不困惑!

王绎博记录于2017年4月16日

第三篇:人生之美 在于瞬间

人生之美

在于瞬间

人生: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美: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瞬间:一刹那间,一眨眼之间。

人生之美是一个人的在其心中唤起愉悦和美好的感情的体验,这种体验具有瞬时性和个人化的特点,而永恒是指永恒不变,判断人生之美在于瞬间还是在于永恒,其标准在于人生之美在于什么样的载体来承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获得。

微观上,人生之美在于瞬间产生,母亲哺乳的那一刻,母爱是如此的清晰可辨,少年时和情人初次一吻,无论未来有再多的风雨,也让我们相信人生之中有真情之美,男孩说出那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求生意志犹如一颗信号弹,在死亡的阴霾里熠熠生辉,无数个瞬间拼接带来了五味俱存的人生,带来了人生之美如花儿般绽放。

宏观上,瞬间是人生之美产生的内在原因,人生如朝露,美丽终究会被消灭,小小的人类面对宇宙宏观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正是因为这短暂,我们才会加倍的努力,用心的珍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志,探索发现人生之美。

逻辑上,人生中有太多的美丽取决于瞬间,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人生之美,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每个瞬间的用心与努力,只要用心体验,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命运也会折射出动人的美丽,而对于这些瞬间的关注和把握与失去,则意味着即使有再壮丽的事业,不过一句万物与我何干,何谈片刻的美感,试问当一个人穷的只剩下钱的时候,谁能为他的人生之美买单呢,从价值上看,人生之美在于瞬间的观念有助于人们珍惜眼前,关注的当下,激发健康积极的人格,只有真正懂得了人生之美的真谛,才不会树立一个千里之外的目标,才不会漫无目的的追求永恒,才不会在得不到永恒之后郁郁寡欢,因为看不到月亮而黯然神伤,那你必将错过满天的星光,没有人全知全能的上帝,我们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和那份本心,活在当下,只要用心去体验,努力争取每一个瞬间,人生之美其实就在你身边。

约翰逊:人生是短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进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光荣,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 郎贾罗: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

马可·奥勒利乌斯:记住;人生仅存于眼前,它只是十分短暂的一刻;至于过去和未来,前者已是往事,而后者也许永远不会有。因而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所呆的地球的一隅是狭窄的。

德莱塞:人生无论在极坏的时候或是最好的时候,总是美的,而且向来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昙花一现 新娘戴上钻戒 泰坦尼克号 当你二十年后见到了你最想见到的,得到了你最想得到的,可以称之为美;当你初为人之父母,听到孩子的哭声而心灵颤动时,可以称之为美;当你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有人为你送来了你最需要最想要的东西时,你热泪盈眶,也可以称之为美……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美丽动人的感觉都是在一瞬间产生,为什么美,我想,那时因为你我经过辛苦,历经艰难后得到的,是你们体验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之后的感受回味的,是我们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

人生最美一瞬间,在那一瞬间。

第四篇:医学与化学的哲学思辨

张爱丽李穆琼李晓晔王海波 朱星枚

摘要: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很密切,现代化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个医科院校的学生如果忽视化学学习,将来想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所突破是很困难的。基于此,医学院校应在化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和设备上加大投入;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删除和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双方相互应付的局面。

关键词:医学化学哲学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为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操作平台。而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承于这个平台,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化学等基础学科。但是,许多医学院校及医科学生确没有对化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化学和医学的区别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研究,化学已发展成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已被公认为是一门“中心科学”。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中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以保障人类健康。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成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中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以保障人类健康。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成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医疗技术和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人类已经能从分子、原子的水平来认识疾病的致病机理,寻求防病、治病和康复的最佳途径。

二、医学和化学的联系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医学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化学知识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学化学课程

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理解和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员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后续课程做铺垫,或者说是为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课程做铺垫,而是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化学角度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训练。

三、当前医学院校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5 年制医学教育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并不能说成功。首先,由于教学指导思想陈旧与选材不当,在内容教学上即使花了时间,学生对那些抽象或迅速发展的内容仍不得要领,更难以从高层次去欣赏和把握;其次, 其次是医科学生对化学学习不重视,认为学医与学化学关系不是很大,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就可以当好医生和从事医学研究。他们并不了解在没有学好化学等基础学科时是很难学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第三,院校对化学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相关仪器和设备已相对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已严重制约着化学的教学和师资的提高。

四、对医学院校化学教学的建议

美国化学家Breslow R 指出“, 考虑到化学在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药物化学对健康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必须学好化学,今天的医生需要为化学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更大作用的明天作好准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建立定量概念,培养动手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像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从基础到专业,谁轻谁重,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行。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更多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医科院校的学生如果忽视化学学习,将来想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所突破是很困难的。基于此,医学院校应在化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和设备上加大投入;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删除和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双方相互应付的局面,让化学教育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学方面的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魏祖期. 基础化学. 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

2.大学化学,2006 , 21 (2) :19221.

第五篇:汉字测字的思辨哲学系列之一

测字,也称“拆字”,隋代称“”,宋代名“”。拆字术是利用汉字属的特点,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加减笔画等,用于人事推测吉凶祸福。据考证,拆字源于汉代,后来有以拆字为业者。且不去考究拆字预测是否有道理或是迷信,单就古人拆字预测的辩证思维也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卜卦算命,绵延数千年,自有其理;求卦问卜,要的是心态,信则有,不信则无。但一些拆字案例的思辨智慧,很值得玩索。

1、清朝康熙年间,有张生和李生两秀才进京赶考,遇一测字先生,两人便上前问卜前程。 先生:可写一字,亦可随便指一物。

张生看到先生褡裢外挂一串铜钱,随手一指说,就以此物吧。

先生满面笑容,双手抱拳:恭喜!恭喜!

张生不解,李生倒是喜形于色。

先生:等你高中回府,路过此地,我自会为你详解。

李生想,论才气,论文笔,张生均在我之下,我要大喜临门了。随手从囊中也拿出一串铜钱说,我也以此物吧。

先生一脸愁容,连连摇头:大事不好,你身有隐疾,不日会暴病降临。

到了第二年四月,张生果然会试、殿试榜榜有名,李生却病恹恹,气如游丝,二人又来找先生求解。

先生:铜钱相穿,取字为串,上下连中,故断两次中榜;虽为同一物,却是有心之串,串加心为患,以此断病灾降身。

科学一点讲,是二人得到了不同的心理暗示,才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2、有一年的秋天,一个妇人丢了孩子,一整天也没有找到,急病乱投医,就到算命先生家里想问个吉凶,谁知只有先生的儿子在家,急等不到,只好让先生的儿子看看。

儿子让妇人抽了根签,见上面只有一个“堆”字,连连说,坏了,坏了,人在土中,没有希望了。妇人大哭。

这时先生回来了,问了情况,笑对妇人说:我儿子解的不对,你快回家找吧。

妇人一脸茫然,先生道:人在土中不错,今天是申日,现在酉时,又是秋天,可谓母生子,子旺母虚,就是土生金,金旺土虚,土虚有隙,“堆”字中间又是一个站立的人,你儿子应该在一个地窖里。

果被言中。

3、缘是天定,份在人为。

一少妇请先生测婚姻,写了一个“中”字,|写的特长。

先生解曰: 中是口加|,一家之口防外人插入;口中长|,亦有蜚短流长之象。看得出你是有心写中,希望婚姻美好。

少妇点头称是,请详解。

先生:心燥气浮,有心之中为忡;心平气和,有心之中为忠;中在心上,要自心做起。

中还有中庸之意,凡事要恰到好处,姻缘才得以长久。

4、周亮工,字元亮,清初祥符人,因他的先世曾经住过金溪之栎下,因此自号栎园,又称栎园先生、栎园老人。周亮工精通掌故,一生有多种著述。此外他还善于测字,曾写过一部《字触》,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离合文字的记载,其中包括大量的测字实例,他本人也具有丰富的测字实践。

《字触》载:杨王沂中,闲居微行,遇一测字者,王以所执柱杖就地一画,相者惊拜曰:“„土‟上一画,乃„王‟字也。当封王无疑。”测字者利用测字时的环境,把“土”借用过来,与“一”组成“王”字,预示所测人将要封王。

5、有人邀请清朝著名测字大家周亮工到他家中吃饭。席间,主人迫不及待地说了一个“九”字,请周亮工测一下他家中的一位孕妇情况。周亮工说:“你尚未有子,这次当生不凡子。„九‟字似„兄‟字,但不成„兄‟字,故知你以前不曾有子。„九‟字是阳数,故为男孩。„九‟字又似„凡‟字,但非„凡‟字,故知不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一个会说话的人下一篇:志愿服务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