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严峻,高校职业指导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指导的效果。本文认为高校职业指导不应是狭义的就业技术指导,而应是关于学生的生涯辅导。因此这也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论文 篇1: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这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是每个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

一、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深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对高校指导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高校毕业生民族、性格、爱好等差异巨大,生活阅历不尽相同,所需职业岗位以及自我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好的咨询、指导及帮助,就必须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才能达到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目的。此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凸显职业指导效果,不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指导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2)坚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职业作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为教育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基础,也是建立和谐指导关系的前提。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开展。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同于普通教师,需要其具备坚定的事业心、较强的责任感,及对自己岗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只有积极投身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人员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保持良好的职业作风,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现状

(1)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略显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普遍趋于年轻化,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和系统、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从而对指导工作入手困难,影响指导效果。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学院职业指导人员共21人,但经过培训获得指导资格的人员只有4人,这表明,专职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且受专业培训人数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指导效果。(2)从事专职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数量少。目前高校中,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属于高校管理人员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而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所占比例偏低。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该校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只有2人,2011届毕业生1286人,这种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多数高校把指导人员列入管理岗位的行列,将指导人员的工作简单地看成事务性、行政性或管理性的工作,有的学校甚至把职业指导统归在学生处。对专职指导人员的工作不够重视,未将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计划中,忽视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设、发展和研究,这种状况往往造成专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量大、业务负担沉重、职业指导工作总体质量难以保证。(3)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目前高校中的职业指导人员,从总体上看专业能力明显不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就业形势的预测与分析能力不足。对于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对国家政策及市场需求有详尽的了解,同时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针对已经了解的事实,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与分析。但就目前而言,一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分析不透彻,不能很好地预测就业形势,因此在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的时候,难以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科研攻关能力有待提高。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的主要方向来看,重在对学生就业事务性方面的指导,而参与的相关课题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科研方面的薄弱。并且,多数高校指导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开展咨询与指导工作,给予学生有效可行的建议和帮助,而进行相关的科研并不是自己的任务,这种心态造成他们在科研成果取得方面进程缓慢。这反映出当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指导而轻视理论及科研发展。

三、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职业指导人员在职培训。第一,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高校要创造条件,定期地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及就业政策法规、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指导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系统性、连续性地灌输给职业指导人员,达到指导人员对知识的合理组织和综合运用,拓宽指导人员的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第二,针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咨询指导能力不足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培训。通过培训,让职业指导人员了解人员素质测评以及人职匹配理论的基本内容,引导职业指导人员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并结合所学专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要针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形势分析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明显薄弱的现状,进行就业调研培训和实践性探索。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高职业指导人员收集、综合分析、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第三,培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调研能力。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现状、发展前景、用人计划、所需毕业生素质等要求,从而作出合理的分析,结合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本校的工作计划,并且按照计划进一步落实。第四,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交流与学习,定期选派部分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工作或学术交流会议,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往来,组织这些指导人员进行考察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工作专业化程度,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队伍的结构。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推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2)加强对职业指导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各高校应尝试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解决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紧缺的问题。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学校在聘任的标准上最注重的是职业指导人员是否熟悉学生工作,这与过去单纯地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的传统有一定关系。在今后的指导人员引进工作中,可以考虑聘请社会人事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组织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功校友、企业人、以及法律专家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职业指导师资的重要补充,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历,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过程中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实现高校职业指导水平的总体拔高,也能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展开。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身职业素养,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指导水平,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满足其职业指导需要,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走出困境,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跃辉.浅谈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素养[J].改革与开放.2009(4)

[2]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3]董树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新途径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朱玉安.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浅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5]张春江,许静娴.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就业.2008(2)

[6]朱玉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J].新闻天地.2011(5)

作者:朱柱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论文 篇2: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严峻,高校职业指导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指导的效果。本文认为高校职业指导不应是狭义的就业技术指导,而应是关于学生的生涯辅导。因此这也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围绕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品质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心理素养以及需要具备的其他素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因此,2013年也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通过开展现场招聘或者网络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一个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与平台,为毕业生开展政策咨询、就业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持续开发岗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而为高校毕业生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就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高校毕业生指导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职业指導是专门的职业指导人员或教师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帮助个体了解其个性特征和劳务市场的职业供求状况以及职业的条件和性质,选择既迎合社会需要又满足个体的兴趣、能力的职业。职业指导是实现劳动力供需双向选择,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标准》中,把职业指导人员定义为:“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人员”,并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范围从劳动就业部门人员扩大到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影响毕业生的供求分配关系。因此职业指导能否成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助推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当具有怎么样的职业素养,也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专业品质素养

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首先是一名高校普通教师,因此应具备一名普通高等教师的基本素质。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正确的职业观。即要能都认识到教育者所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事业,而从热爱教育事业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意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和职业形象;并且热爱学生,真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除了具有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外,还应既有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即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应当热心、耐心地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恰当的服务,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不仅应当重视具体就业的指导或就业技能的指导,更应到意识到工作价值的引导,即从谋生就业到追求幸福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专业理论素养

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表现在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因此也决定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根据职业指导内容和特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政策知识。这里的理论基础包括职业指导的基础指导、生涯规划与设计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生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等综合性各学科理论。而政策知识是指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除了应有基本的理论指导外,还应全面了解每年的就业政策,以及相关的劳动法规,例如各地的就业政策、劳动法规政策、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合同法等等法律法规。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

三、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专业技能素养

职业指导是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一项工作。而专业技能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具体任务时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过程性的能力。本文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应当包括咨询和指导技能、生涯规划设计技能、预测与分析技能等基本专业技能。首先,咨询和指导技能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咨询和指导技能除了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各种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技巧,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例如,心理辅导技能、职业咨询技能、求职面试技巧、与咨询对象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这些基本技能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评估和改进自己的各种咨询和辅导技能。其次,生涯规划设计技能,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生涯规划设计技术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测评技术、素质测评技术、生涯规划与设计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专业指导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其次,预测能力和分析技能是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的更高的技能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例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最新信息和动态等)、信息归纳与分析技能、信息的判断、预测和评估技能等。这些技能都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对每年的就业市场的走向及就业市场的形势与政府相关的就业政策等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分析就业市场可能产生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就业形势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等。这些技能对与职业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专业心理素养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存在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了解和分析求职者的心理问题是解决问题和困扰的关键所在。因此,专业心理素养是职业指导人员的必备素养。首先,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具备个性化指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职业指导开展的前期准备,是要充分了解前来咨询者的基本特点,全面把握咨询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职业指导人员才能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咨询者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咨询者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作出个性化的指导。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潜意识的发现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习机制的揭示,从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微观分析到布朗芬布伦纳对个体心理发展系统环境的全方位的解读,发展心理学不仅成为职业指导理论自身发展与建构的基础,也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南。 其次,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给出个性化的指导,需要理解和尊重咨询者,更要给予人本主义的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即是以对象为本的心理学理论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动机、个性等因素构成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是“催化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必要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咨询者,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自我实现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建立平等和谐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发挥咨询者的能动性,激发和挖掘咨询者的潜力,从而使咨询者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其次,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是职业指导人员在职业咨询过程中,可以借鉴技巧和方法。这可以增强职业指导的有效性。这主要包括咨询关系建立的技术、倾听或参与的技术和影响来访者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努力与咨询者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咨询关系和服务关系。职业指导人员在引导咨询者去分析所处的困境时,对其感受适当地给予情感反映并表示尊重,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职业指导人员还需要具备三

种非常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真诚使人感到诚恳而有人情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使人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共情所表达的是一种理解与支持。这都是职业指导人员顺利开展指导工作的必要条件。最后,职业心理测量工具是职业指导人员需就具备的职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职业心理测量主要包括三部分: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人格测验。借助这些职业心理测量工具有利于职业指导人员对咨询者的客观理解,以及调动咨询者的自我积极性,更有利于引导咨询者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心理学知识作为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知识储备,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的。

五、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的其他素养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除了应具有上述素质以外,还需要具有有效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风趣的言谈以及良好的表达。当然学习创新能力也是一名优秀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观念不断变化以及职业指导专业理论的加速更新,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下,优秀的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这就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拥有学习创新的能力,勇于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总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使职业指导的工作变的更加重要,更加有挑战性。这同时对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职业指导人员应当具有专业品质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心理素养以及其他素养。职业指导人员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更好的面对新时期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的为咨询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稳.职业指导的发展理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林静.职业指导人员素质之我见[J].职业,2009(8).

[3]郭欣,鲁卉铭.浅谈职业指导人员的心理学知识储备[J].职业,2012

[4]曹稳.我们的职业指导到底怎么了[J].教育与职业,2002(8).

[5][美]格里格 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作者:杨慧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

摘 要:从我国高职学院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成因,就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探索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伟(1964-),女,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在招聘时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1]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符合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需求,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2]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职业道德。职场中人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才能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发展;②职业意识。职场中人是否具有职业意识,主要从工作态度中体现,具体表现在职业目标、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勤奋工作等方面;③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决定了职场中人的职业行为。我们提倡对企业忠诚,有主人翁的态度,工作认真负责,做事专注到位;④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通过学习与培训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逐步提高。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职业素养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重。企业在招聘时看重敬业精神并强调工作经验,是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经验可以证明他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还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根据一个人曾经的工作情况,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企业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做招聘决定。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一定的职业素养,一般都会得到企业的青睐。

2.职业素养培养有利于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形成。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拥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摆正心态,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能够主动学习,逐步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这对于企业,无疑又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财富,企业当然欢迎这样的学生。

3.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能推进学院的发展。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综合表现来体现。如果学校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企业中能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表现出色,得到企业的认可。可以提高学校的市场份额,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学校的一种宣传和推广。

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成因

(一)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从事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或精神风貌。美国研究人员比奇通过调查发现,在失业者或无法获得晋升者中,总共有87%的人并非因为缺乏职业知识或技能,而是因为不恰当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导致其失业或无法获得晋升。职业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重点培养责任心、主动精神和诚实守信等。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的“敬业精神”,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首位要素。其次,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仅次于敬业精神)。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其实,敬业精神的深层次来源是一个人对其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二)学生对自身能力定位缺乏理性

职业定位是一个理性审视自我的过程,是在了解自我基础上确定自己职业的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关计划,避免就业盲目性,走向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人才视为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许多企业从高校中选拔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而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自我价值认知过高,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认为自己应该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而实际上由于毕业生缺乏实操技能,只能从基层做起。事实上,不论你如何定位,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技能、经验和专业,这也是社会的要求;其次,要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工作的性质、地点、共事的人群以及他人的期望。因此,大学生必须客观评价自己的才能,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踏实,根据社会需要,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合理选择职业。

(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欠缺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认知较少,同时学校在办学定位与专业设置方面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没有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成长计划。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职业价值观进行全面分析,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部分不满意自己就读的专业的同学,要明确最初的专业选择与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或最后从事的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为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被企业认可和接受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

首先,高校忽视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专业课程学习,轻全面素质教育的现象,虽然将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教学目标,但是没有将素质教育针对性地开展。其次,高校教师本身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虽然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大都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也有勤奋、敬业等优良的非专业素养,但大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不足而有待提高。再次,职业素养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临近实习的学生,毕业生对就业问题从心理上、观念上、思想上、能力素质上准备不足,最终影响他们对理想工作的获取。学校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规范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渗透

在职前教育中,学校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阵地。职业素养培养,必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计划。首先,在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性质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差异。比如,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特征主要包括: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善于将科技转化为生产成果;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辞劳苦的创业精神;深入实际工作第一线,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与同事密切合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调动和发挥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职业素养的基本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本专业知识、吃苦耐劳、创新能力、品行端正。其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要从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学生入学后通过职业指导和咨询选择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将从事的职业及职业要求,从而在学习中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明确地体现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老师可以通过对该专业的介绍、对行业的分析、对职业岗位的描述等,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思考自己的未来,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升教师素养,确保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掌握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目标规划方面,注重差异性设计,强调自身与他人的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能结合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体现差异,并实现二者的平衡,这就要求从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为此,学校应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与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一,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确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地位,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投入到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行列。第二,开展教学研讨和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以老带新”、教研活动,教师下企业培训学习等。第三,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力度,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订单培养

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方法,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各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创设实际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中采取参观、交流等实践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领悟,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要依托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文化,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的适应期。此外,学生社团活动、各类主题活动等也应渗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因素,总之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就会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曾湘泉.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M].中国教育报,2004-06-2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刘 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配电系统事故统计分析论文下一篇: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