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农户产品营销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水稻种植农户产品营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全域旅游视域下赣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研究”(GL19235);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18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赣南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产销研究”(JXYY-RW-201801)。

水稻种植农户产品营销论文 篇1:

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分析了宣州区目前有机水稻生产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有机水稻种植科学研究及农民职业培训;打通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奖励政策等。

关键词:有机水稻;现状;对策建议;宣州区

宣州区地处安徽东南部,地貌特征南部少许山区、中部丘陵、平畈;北部绝大部分为圩田和星罗棋布的河湖和港汊。宣州区是典型的水稻种植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区域内无工业污染,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尤其北部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条件达国家一级标准。优异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发展有机水稻。2012年宣州区政府成立有机水稻生产工作组,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在宣州区狸桥镇昝村开展有机稻米的首次试种。现笔者对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现状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发展有机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1.1 优越的农业资源和生态区域环境 宣州区常年种植水稻6.67万hm2,北部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河道纵横、水源丰富,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地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气候特点: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梅雨显著,伏秋多旱,全年光照时数2 111.8h,年辐射总量为493.9kJ/cm2。年平均气温15.6℃,积温4 954.4℃,全年无霜期239d,全年降水量1 500mm,其中处于作物生长季节的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优越的环境条件为生产优质健康大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1.2 良好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基础 目前,全区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单位1家计有机农产品1种;绿色食品认证单位12家计31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12家计13种产品。这些数量基础将是有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础,并有力提升和带动其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同样讲求全程质量管理,讲求认证程序。这些质量控制基础为发展有机水稻并更加严密的质量控制和追踪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1.3 雄厚的水稻种植技术力量的支撑 宣州区农技推广中心是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主要技术力量,现中心有研究员6名,高级农艺师14名,近2a又有一批研究生加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水稻产区广大稻农,在充分认识有机水稻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在生产实践和科技攻关中,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精华,积累并创新了许多有利于有机水稻生产的新型配套技术。在对病虫草害持续控制的技术方式主要有:新型的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种养结合的“稻鸭共育”等生产技术运用;昆虫性诱器、频振式杀虫灯等的普及与利用等。土壤肥力持续支持的技术方式主要有:农家肥的沤制利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与应用;稻草、秸杆还田的普及;有机生产方式下的作物轮作及套作技术的运用,以及农田的有序休耕休种方式等。这些生产配套技术,为各地生产者及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积累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研究和创新技术,为支撑有机水稻的更大发展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基础。

1.4 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拉动了有机稻米的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大米的选择已从求“价低量多”变为“质高健康”。部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居民,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专销店非常看中,并成为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在未来的3~5a中,预测城市和较大城镇的普通工薪阶层中有20%左右也将会选购有机大米。这种百姓的新需求对有机稻米生产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1.5 政府重视及政策推动 由于有机农业是重要的生态农业表现形式,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机食品是21世纪世界追踪的健康安全食品,有利于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支持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包括有机稻米。2010年宣州区政府顺应社会需求成立有机水稻生产工作组,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协同参战。同时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对于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每个产品政府给予10万元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2.1 起步迟、生产规模小 宣州区有机水稻生产始于2012年4月,由宣州区农委牵头,宣城市狸桥镇姜家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这也是宣州区有机稻首次试种。2012年首批有机水稻种植规模33.33hm2。2013年种植有机水稻46.67hm2,并将其建设成高标准的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2014年计划种植有机水稻66.67hm2。

2.2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宣州区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县,常规水稻种植技术较强,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符合有机生产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目前,宣州区的有机水稻生产主要技术有水稻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这些技术是常规水稻种植技术具体运用和提炼,用于有机水稻生产还有待完善提高。

2.3 有机肥源缺乏 目前宣州区常规水稻种植所需的肥料100%用化学肥,种植企业仅搞种植,没有养殖业;而养殖企业也不愿处理畜禽粪便,畜禽粪便露天乱堆乱放,任雨水冲淋,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据调查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生产1t商品有机肥成本630元,而目前市场销售价580元。养殖企业之所以上马有机肥车间,主要迫于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上车间应付上级检查,能持续正常生产没有。所以,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有机肥源非常缺乏。

2.4 销售网络单一,售价过高 2012年宣城市狸桥镇姜家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宣垦”有机大米主要销售渠道依靠本市部分单位购买有机米作为职工福利,还有一个非常小的渠道宣城极少数会馆购买。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单位购买有机大米渠道彻底断绝,以前的那些会馆购买量也大大减。2014年初,合作社尝试进南京市区苏果超市,定价36元/kg。可能由于渠道单一加上价格太高,销售业绩不乐观。

2.5 生产者质量控制到位程度普遍欠完善 从目前宣州区有机水稻的生产企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质量管理文字记录不全,或束之高阁。这种质量控制体系、可追溯体系实施到位的程度普遍欠缺,严重影响有机稻米产品的可信度和企业的诚信度。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有机水稻种植科学研究,加强及农民的职业培训 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有应用现代育种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建议宣州区农业部门应加强与周边省级农科院的联系,到上海等有机稻生产搞得好地区实地学习,提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科研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宣州有机水稻生产。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丰富农民有机农业生产知识;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民熟练掌握有机水稻生产的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农民自觉按标准要求从事有机水稻生产和管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消费氛围,全面推动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3.2 打通销售环节,拓宽销售渠道

3.2.1 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流通环节多,流通线路长,流通参与人员复杂。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可以通过创建专销网点、专卖店,在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开设专柜或发展连锁店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方便有机大米进入市场,还能保证有机大米能及时销售出去。

3.2.2 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精品品牌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农产品市场进入了品牌化时代,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宣州区有机水稻的生产必须走品牌之路。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有机水稻产业发展。一般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具备品牌建设所需要的规模效应,政府可以对地方农户进行整合,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示范带动,逐步推广。培育一批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其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以期促进宣州区有机稻米产业健康发展。

3.3 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奖励政策 有机水稻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较严格,其投入的劳动力、技术、认证、营销成本也比普通水稻要高得多。虽说有机大米有利于人类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改善。但是,如果定价过高,消费者承受不了也不会购买。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有机水稻产业初始阶段支持的力度,尽快落实扶持有机水稻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补贴、税收、认证费用减免等财政方面的产业政策,采用灵活的经济手段,保证有机农业产业的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3.4 切实加强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可追溯系统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让消费者了解生产、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消费信心。目前,消费者对追溯系统还不熟悉,不习惯以至于不信任等原因只看产品外观质量,不关心溯源信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追溯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宣州区有机水稻发展必经之路。政府起撬动市场的作用,企业主导市场。

3.5 加强有机稻米的市场监管 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认证农产品的生命线。有机食品的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如果产品质量出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不仅影响到整个行业形象,甚至动摇有机产品认证的根基。目前,宣州区政府监管模式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这种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所以必须改变。

3.6 广开门路,拓宽有机肥源 有机水稻生产不能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料施用水平是保证有机水稻产量的关键,有机肥料投入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从目前宣州区有机水稻种植情况看,种植基地养殖业很不发达,肥料投入主要是商品有机肥,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与有机农业追求内部物质循环的宗旨不一致。建议:(1)加强稻鸭混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鸭粪既能肥田,又有利于虫害和杂草的防治,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降低有机水稻的种植成本。(2)延长有机水稻种植生物链,引进绿萍。水稻未封行前,绿萍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稻鸭进田后,绿萍是稻田养鸭很好的青饲料,绿萍经过鸭消化排泄增加了有机肥。另外,绿萍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增加有机稻田土壤的含氮量。(3)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解决有机肥料和能源问题,特别鼓励养殖之外的企业参与养殖畜禽粪便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4)合理轮作,冬闲种植紫云英等绿肥。(5)政府应制订出台有机肥发展管理方面的文件,强化商品有机肥的市场监管,营造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环境。加大对商品有机肥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企业生产、农户使用有机肥。

参考文献

[1]何旭平,曹爱兵,孙玲玲.有机稻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兴龙,史纪锁.有机稻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5(6):47-48.

[3]戴建宏,王啟苗,袁邦友.有机水稻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

[4]张晓凤,金起文,等.绿色农产品的“柠檬效应“及其营销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18-15919.

(责编:徐焕斗)

作者:杨道军

水稻种植农户产品营销论文 篇2:

赣南水稻有效供给保障措施思考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全域旅游视域下赣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研究”(GL19235);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18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赣南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产销研究”(JXYY-RW-201801)。

作者简介:肖福荣(1980-),男,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营销管理;许晓东(1970-),男,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摘 要:2019年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央连续多年明确要求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各省市区也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因地制宜落实中央文件。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大,粮食的有效供给关系国民的安稳。本文通过分析赣南水稻供给现状及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从“旅游+农业打造水稻种植科普教育与观光旅游”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水稻;有效供给;保障措施;赣南

中圖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7.007

我国是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供应关系国计民生,丝毫不能松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稳定粮食生产。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样特别提出稳定粮食生产。藏粮于地战略举措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稳定粮食产量。仓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定粮食有效供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是普通百姓安心乐业的根基。做好水稻有效供给的保障措施思考有其重要意义。

1 赣南概况及水稻供给现状

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的地理简称,由设区市赣州市下辖的3区14县1市组成,地域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18年底户籍人口为980多万,约占江西省人口的五分之一。赣南是一个生态宜居城市,来赣南求学、经商的异地人员较多,因此流动人口也较多。赣南拥有十所高校,高校数量是江西省除省会城市外最多的,十所学校的学生,致使赣南的流动人口剧增,对当地的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多年以来,赣南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及其它相对滞后。

赣南作为农业大市,2018年底统计显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为5万多公顷,产能约为280万吨。按人口990万计算,人均粮食约为283kg/年。赣南下辖县市区的粮食供应不平衡,部分区域仍以外购为主。

2 赣南水稻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耕种欲望不强烈

通过走访与观察发现,部分赣南农民对种植水稻的欲望很淡,甚至有些直接撂荒,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现有种植条件下,收入非常有限,按1000斤/亩的较高产量计算,依赣南现在的水稻售价行情,每亩的收入也就2000块钱左右,刨除水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农民种植一亩水稻纯收入能有1000元就算非常高了,虽然产量在持续提高,但仍然不能吸引农民安心种植。相比进城务工,以工地为例,月收入4000元比较正常,尽管累但名义收入明显多。

其二,现有种植条件约束农户对水稻种植的发展。赣南地域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很多水稻种植地为梯田,稻田小块且形状不规则;另外,大量农田所有权分散,即时比较平整的一块稻田可能划分成若干家拥有,导致耕田小块分散;受以上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大量农田不适合规模经营,无法机械作业,如果勉强机械作业,其成本或高于人工,导致产收比例失调。

其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潮,大量的农民裹挟着进城安家落户,城里的教育与医疗等资源相比优越,本来留在农村可以耕种的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得进城带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等,承担了接送小孩上学、全家人的茶饭及家务活等事项,他们也能享受阖家团圆之天伦之乐,同时,也让很多中年人少了一份对留守父母的牵挂与担心。

2.2 水稻产品质量不高

赣南虽为农业大区,水稻种植面积广,但水稻产品质量却不甚理想。质量不高的原因较多,如种植技术欠缺,农户凭不断累积的经验在摸索前进;小户与散户经营,分散了资源;对化肥农药的非科学使用;靠天决定收成占比过重;品牌意识薄弱等,导致赣南水稻的质量不高,需求侧的高标准与供给侧的低质量出现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急需提质创品牌。

2.3 生产产业化水平低,亩产量低

赣南地处亚中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较分明,适合水稻种植。但是赣南山多地少,平坦的土地尤其少,地形复杂,水稻田差异较大。受地势影响,较多农田高低不平,梯田多且每单位面积小。上世纪各地的土地政策,分田之时考虑公平公正,一亩良田可能分成了很多块,贫瘠的稻田亦划分成很多块,如以前的农村卖猪肉一样,不好的肉得搭乘精肉一起卖。粮户几乎为当地的普通百姓,缺乏系统的水稻专业知识,商业意识薄弱,停留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层面,粮食略有盈余时才考虑售卖,销售价格也是随行就市。种种原因导致赣南水稻产业化水平偏低,亩产量也偏低,制约着规模发展。

2.4 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弱

赣南丘陵、山地区域占比超过了总面积的80%,如此地势导致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尤其弱。水是水稻的命脉,水稻生产对水的依赖度极高,受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地势影响,很多梯田的灌溉是个大难题。因特殊地理位置和没有大型水利工程,赣南的水稻灌溉问题不少,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灌溉工程,几乎靠天换收成。另受地势影响,中低产水稻田比例特别高,机械化水平也特别低,水稻田面积小且分散,从插秧(抛秧)、除草、施肥一直到收割,能派上机械设备的稻田极少,大量工作纯靠人工。赣南天气变化明显,降雨和干旱频繁,极端的天气容易加重水稻的病虫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严重,另外,极端天气直接影响水稻的自然生长。

3 赣南水稻有效供给的保障措施

3.1 旅游+农业,打造水稻种植科普教育与观光旅游,实现农民增收

赣南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客家摇篮、丰富的矿藏、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赣州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10月出台《赣州市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2017—2019年)》文件,其中提出:为了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赣州市政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倾力打造旅游+农业,实现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收割各阶段的观光与科普旅游,增加农户收入,强化农户种植欲望。

(1)深挖农耕文化,弘扬农耕文化,把水稻的种植作为一种优秀的农耕文化,如怎么育种、播种、抛秧(插秧)、除草、施肥、灌溉、收割等,结合学研活动、科普教育等主题,实现中小学生的旅游+科普学习。

(2)通过构造集水稻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特色农作物种植、旅游者参与农業活动、休闲养心、快乐农摘、特色民族村落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吸引游客利用各种周末及节假日参与,成为郊游与放松身心的一个好去处。

(3)水稻种植的劳动量有比较明显的时节性,非农忙时期,农户会变得清闲,无事可干,该现象既影响农户收入也导致农户不愿留在农村务农。借助旅游+农业,鼓励农户在农忙之余参与到全域旅游中去,如接待游客,提供农家乐、民宿、制作并出售各种民间小吃,为游客提供体力劳动等。通过吸引农户参与,让其一边种植水稻一边兼着其它工作,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稳住农民留在农村种植水稻。

赣南有些地方初现雏形,如崇义县上堡梯田,目前已开发成一个景点,围绕水稻打造成一张地方名片。

3.2 提质创品牌,塑造赣南水稻区域品牌

赣南水稻种植出来的普通稻谷卖价才一元多每斤,而有些大品牌则卖十几元每斤,巨大的差价影响着农户的收入,也影响着有效供给。赣南水稻低水平供给侧与高水平需求侧的矛盾仍然明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仍为迫切。当今,品牌的作用在各行各业凸显,赣南水稻的提质创品牌是时代之需,也是保障赣南粮食有效供给之需,更是推进农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之需。提质创品牌可以通过内培外引,内培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外引就是通过招商引进优质企业或品牌进入赣南,借助引进的品牌带动产品生产。内培之路相比外引在时间上会更长,在投入上也更多,工作量将较大,但属于本土品牌,外引发展起来将比较快。

3.3 优化经营主体,完善分工合作

目前,赣南水稻种植仍以小户、散户为主,大量的粮农是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是为了解决全家人的基本保障问题,能够出售或以此为产业的极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严重,如一个人能做的农活十个人甚至更多人在干,产能产值不尽人意,专业种植人员匮乏。为了改观与缓解,建议优化经营主体,减少小户与散户经营,提倡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可以借助行政村一级的理事会,或农村自发组织形成联盟,或地方政府主导统筹等,通过由大户或专业户带领村民开展种植工作,如一个或若干个小组一个经营户,其他人可以专心种植经济作物、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工作,实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相得益彰。

3.4 健全水稻种植基地功能区、保护区的配套政策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

建议赣州地方主管部门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灵活制定赣南水稻种植基地功能区、保护区的配套政策。政府牵头解决大型农田灌溉问题,交通、种子等问题。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指导或协助种植户做好各类重大病虫害防控,统防统治;联合地方科研院所及专业类学校,大幅度地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深入一线现场指导种植户,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稻的水平。围绕土地分散与小农耕种现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稻田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对贡献大的种粮大户给予政策倾斜,除了技术指导等方面,还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如某地的做法,对产量大户直接给予现金激励。鼓励产粮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赣南县市区较多,县级之间的管理问题由上街政府统筹解决。政府牵头引导种植户实施产品提质创品牌的水稻工程,并给予优质品牌实施奖励政策。政府出面引进大型企业,通过大型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塑造赣南水稻品牌。政府层面引导农业旅游、农业科普等项目实施。

3.5 优化产品结构,联合专家研制适合当地的品种

赣南水稻目前的品种不具特色,产量偏低,仍有种植户凭经验配制品种,循环种植,出现产量低,品质低。赣南素有世界钨都之称,稀土及各种矿物质丰富,当地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有很多是适合水稻生长的元素。针对赣南的地理特征及特有资源,地方主管部门或水稻种植组织可以与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和有关院校合作,联合专家研究适合本土种植的产品品种,形成专属赣南的水稻品种。如适合梯田种植的,既有观光价值又饱含食品功能的水稻品种。再比如适合山区的一季稻品种;适合平坦稻田的两季稻品种;耐干旱的品种;耐雨水的品种;富含微量元素、天然有机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01).

[2]管珊红,曾小军,许晶晶,等.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189-196.

[3]宋治国.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营销的创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9,(12):143-144.

作者:肖福荣 许晓东

水稻种植农户产品营销论文 篇3:

江苏杂交籼稻的应用与新形势下的再定位

摘要:杂交籼稻在江苏水稻发展过程中曾占有重要位置。回顧了江苏杂交籼稻发展历程及当前生产现状,阐述了江苏杂交籼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生产发展的优势,探讨了在特定范围内进一步提升江苏杂交籼稻增产增效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杂交籼稻;推广利用;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17-03-24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7]211)。

作者简介:孙统庆(1980—),男,江苏沛县人,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种子南繁南鉴技术示范推广等研究。E-mail:suntq998@126com。

杂交籼稻品种的选育与应用被称为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江苏自1976年开始引种、试种(推广)和育种[1],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种植高峰,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水稻的45%左右,在特定时期为江苏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单产优势难以凸显、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成功选育、国家农业方针的调整等,江苏省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籼改粳”工程,粳稻种植稳步增加,为江苏粮食“十一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水稻连年增产背后,部分地区资源过度消耗,大量施用化工产品、生态环境受损,使得长期依靠“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为此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走产出高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水稻生产发展之路。杂交籼稻具有生育期短、省水省肥省药、耐贫瘠等优势,在稳步适度发展粳稻的同时,亦应本着“宜籼则籼,宜粳则粳”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质增效,为江苏水稻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本研究简要回顾了历年江苏杂交籼稻品种推广利用状况,对杂交籼稻存在的问题、优势及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江苏杂交籼稻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1杂交籼稻推广利用历程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是江苏水稻生产上继农家种改良种、常规籼稻改粳稻、高秆改矮秆后的第4次重大品种变革。从年度间推广应用情况来看,江苏杂交稻1976年开始引进试种,1978年种植面积达4067万hm2,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68%,单产达到6 447 kghm2,较全省平均高 1 6305 kghm2。1984年实现了杂交稻“面积一千万亩、单产一千斤、总产一百亿斤”。1990年杂交稻种植面积 10704万hm2,但单产水平已低于全省平均单产,单产优势已难以凸显,1991年应用面积达到最大,面积和总产占全省的45%,总产达到7405万t。之后随着国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方针的引导以及高产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的育成,1992年江苏提出“压籼扩粳”的发展思路,杂交籼稻面积开始调降,1994年下降到7504万hm2;自此杂交籼稻面积不断减少,波动在267万~400万hm2之间。从籼稻发展的阶段性看,江苏杂交籼稻种植面积从五五到七五期间逐渐增加,在七五期间面积、总产达到最大,分别为9030万hm2、67673万t,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水稻的3737%、397%。其后面积和总产逐渐减少,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单产呈先增后减,八五期间籼稻单产已基本和全省水稻单产持平,之后籼稻单产较全省单产明显下降,差距逐渐拉大,特别是十一五及近3年杂交籼稻单产低于全省平均单产10%~15%(表1)。

12江苏杂交籼稻的种植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杂交籼稻除苏州、南通较少外,主要分布于盐城、淮安、宿迁、扬州、徐州、南京、泰州等地。但目前江苏籼稻种植主要是杂交籼稻,占种植面积的98%以上,种植区域主要分布淮安、宿迁、徐州3地,占全省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的由种植高峰时的418%提高到75%左右。其中淮安市种植主要分布在盱眙、金湖、涟水及淮阴区;宿迁市集中在宿豫、宿城、泗阳、沭阳;徐州市集中在铜山、睢宁、邳州。此外在南京的六合、浦口、溧水,常州的溧阳、连云港的赣榆、扬州的仪征和高邮,盐城的大丰、镇江的句容、泰州的兴化也存在部分籼稻(表2)。在空间种植上江苏籼稻不断向苏北黄河故道带与低岗丘陵地区集聚,相比粳稻和糯稻,籼稻种植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2]。

13江苏杂交籼稻组合应用状况

江苏推广杂交稻以来,品种应用上1999年前以南优系列(南优2号、南优3号、南优6号)、汕优系列(汕优2号、汕优3号、汕优6号、汕优63)三系杂交稻为主,1978年南优2号、南优3号占85%以上;1985年汕优2号、汕优3号达到842%;汕优63在1987年达到94%;2000年至今两系三系并存以两系为主,品种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199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特优559”,成为江苏自主选育的第一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三系杂交籼稻。其后省内育种单位又相继育成了汕优559、协优559、粤优938、Ⅱ优084、丰优香占等一大批品种;在两系杂交稻,1999年“两优培九”通过审定,

2江苏杂交籼稻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杂交籼稻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种风险大、价位高。两系组合制种成本高、产量低,加之制种期间容易受低温、高温、抽穗扬花期连阴雨等极端自然天气影响,制种难度加大,导致杂交稻种子价格比发展早期大幅提高。省统计部门统计结果表明,2013—2014年粳稻平均用种63 kg,成本为447元,而杂交籼稻平均用种 08 kg,用种成本达545元。二是组合多乱杂、优势性品种不突出。供种市场全面放开,供种渠道多元化,且良种补贴采取发现金的做法,对主导品种的引导调控力下降,加之新品种不断涌现,部分地区品种应用多乱杂的现象加重,优势品种依然不突出。据扬州市农技推广中心调查统计,2014年全市籼稻面积201万hm2,应用品种(组合)达30多个,面积最大的03万hm2,中等的在01万~013万hm2,面积小的只有几百亩。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千家万户的生产格局、品种选用多样化、种植方式粗放化、投入品多元化等造成生产管理不一,产品质量不一,不利于标准化、现代化生产需要。

22关键技术应用覆盖率、到位率不高

具体表现在一是秧苗素质下降。生产中秧田培肥不到位,播种密度偏大,旱育水管,造成秧苗“假大空”现象普遍,与20世纪80年代两段大苗育秧、20世纪90年代标准化肥床旱育秧培育的秧苗相比,秧苗素质明显下降,同时秧龄过长造成优势蘖位分蘖缺失。二是密度严重不足。目前我省杂交籼稻主要是人工移栽,因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亩栽1万穴左右甚至更少,基本苗明显不足,加之穗形变小,严重制约杂交稻产量的上升。三是水肥运筹不科学。基蘖肥与穗肥比分配不科学、分蘖肥施后不施穗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后期因缺水或管理不善而过早断水。目前杂交籼稻种植区本身土壤肥力较差,加之上述因素影响致使杂交籼稻的单产水平近几年徘徊在470 kg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单产。

23杂交籼稻移栽机械化插秧程度低

影响杂交籼稻机插应用的原因有:一是机插毯苗播种量过少不易成毯,而增加播量又会导致用种成本明显增加,大田栽插基本苗偏多。二是毯苗机插优势不明显。机械栽插育秧技术要求高,育秧时间较人工移栽晚25 d左右,加之插秧过程中易出现漏穴、苗数不均等现象,影响机插杂交水稻产量的发挥。三是目前籼稻种植主要分布在苏北及低岗丘陵地区,田块小而分散等,插秧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四是现在种植杂交籼稻的地区的农户年龄偏大,习惯于原有的人工移栽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愿意采取机插等高成本的投入方式等,上述种种因素影响到杂交籼稻移栽机械化的普及应用。根据2012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对金湖县142位种植籼稻的农户调查表明,100%的农户选择用手工栽插。

24杂交籼稻种植单产和效益低

根据江苏农调队统计,近十多年江苏籼稻种植面积维持在28万~4133万hm2,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面积最少至279万hm2,比2002年最高时下降了334%;单产水平不稳,年度间差异较大,如2001年单产8 6535 kghm2,而近几年单产在7 050 kghm2左右,低于全省平均单产 1 200 kghm2 左右。从效益分析看,2004—2009年国家保护价籼粳稻相差006元kg,效益平均相差1 080元hm2,2010年后籼粳稻保护价差距逐渐拉大,近3年保持在03元kg,平均效益相差2 595元hm2(表4、表5)。由于单产和价格的双重作用,杂交籼稻种植效益普遍较粳稻低。

此外杂交籼稻在当时也存在整体米质较差、口感不佳等问题,鉴于杂交籼稻生产上的问题以及粳稻生产和市场上的优势,江苏接连提出实施了“压籼扩粳”(1992年)、 “粳稻化”(1995年)、 “农业恢复性发展,农民增收”(2004年)、 “三改一创建” (2011年)工程,杂交籼稻种植面积较高峰时下降了70%左右,粳稻面积稳步增长,近几年稳定在1867万hm2以上,单产在8 250 kghm2以上,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看到,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绷的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淮北地区面临稻麦周年协调高产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3江苏种植杂交籼稻的潜在优势分析

“压籼扩粳”二十多年来,江苏水稻品种结构类型应用日趋合理,为全国“籼改粳”工作树立了成功典范。但目前杂交籼稻仍有一定的面积,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农户的种植习惯和生活习惯。目前籼稻种植主体多数由过去的“三八六零”转为“留守老人”,已经适应多年的杂交籼稻种植和管理方式,部分地区农户形成了以籼稻为主粮的饮食习惯,加之有一些地方饮食产业的需要,如富有盛名的扬州炒饭,对籼稻种植形成一定的需要。二是较好的生态适应性。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籼稻在生产上具有省水、省肥、省药、耐贫瘠等优势,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种植条件。从当前主要种植区土壤类型来看,徐州铜山靠山地区土壤盐碱化,种植粳稻易导致僵苗,而杂交籼稻适应性相对较强;沿黄河故道区域为沙壤土地区以及盱眙、仪征等低岗丘陵地区,因水资源、土壤肥力等限制,容易造成生育期较长的粳稻品种产量优势不明显、品质不佳等[3-5];而在这些区域种植杂交籼稻可以达到高产、稳产、低耗的目的。三是有利于温光资源与茬口衔接。籼稻生育期较粳稻短15 d左右,且杂交籼稻基本实行人工移栽,育苗在5月上中旬,国庆前后收获,十分有利于种植布局和茬口安排,不仅能缓解部分水资源紧张地区用水困难的难题,而且能有效缓解淮北地区稻麦两熟情况下温光资源紧张的问题,有利于稻麦周年高产及部分地区经济作物的茬口调节。四是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加工设备与销售渠道。目前籼稻主要种植区加工企业的设备主要针对籼稻,造成了部分地区籼稻易于出售而粳稻滞销的局面;同时加工企业在福建、广东等地已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甚至金湖等主产区部分出口至日本、东盟等国家,江苏籼米在外供不应求。五是可发挥江苏籼稻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江苏籼稻种植区主要位于淮北地区,分布于骆马湖、洪泽湖之间,是我国籼稻生产北缘地带,是我国优质杂交中籼稻的优势区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杂交籼稻品质和产量形成;与南方稻区比,江苏籼稻不仅品质比南方早籼稻好,而且比南方晚杂和泰国香米上市时间早一个月,抢早上市[6]。六是杂交籼稻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产品相对绿色环保(表6)。籼、粳稻品种审定时产量水平和米质基本相当,部分籼粳杂交或含有粳稻基因的雜交稻产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近几年不断刷新江苏高产的新纪录;品质方面,整体上有明显提高,甚至部分品种的外观品质、营养价值等略好于粳稻[7],更为突出的是杂交籼稻对稻纵卷叶螟[8]、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9]等有较强抗性,具有省水省药省肥(节约成本)等特点,加之杂交籼稻种植区集中于骆马湖与洪泽湖之间,水质较好,生产出来的大米相对绿色环保(表7)。据江苏省农调队调查,籼稻生产成本为12 3705元hm2,较粳稻低 2 6295元hm2;2013、2014年2年籼稻平均肥料用量和成本分别为3630 kghm2、1 9365元hm2,较粳稻的5235 kghm2、2 6310元hm2分别减少1605 kghm2、6945元hm2;籼稻灌排费、农药费分别为6945元hm2、8130元hm2,较粳稻的8085元hm2、1 5525元hm2 分别减少1140元hm2和7395元hm2。

此外江苏杂交籼稻制种上具有盐城、大丰、建湖、金湖和阜宁国家级杂交水稻生产基地;较强的育种栽培技术实力[10],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等,为杂交籼稻区域化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挖掘江苏杂交籼稻增产增效潜力的途径探讨

随着人口增多、畜牧业快速发展等,粮食需求会逐步上升,为确保粮食安全,要逐步改造不适宜种植区、稳住适宜种植区[2,11-12],稳步适度发展粳稻生产[8];但鉴于种植习惯、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存在,杂交籼稻可能还将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长期存在,亦应本着“宜籼则籼,宜粳则粳”的原则,将杂交籼稻调控到一定的传统优势种植区,通过品种改良、关键技术配套、模式及产业化创新发展等措施,提高杂交籼稻的种植水平、加工及市场营销水平,提升杂交籼稻产品的特色优势,形成江苏杂籼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为江苏稳粮增效作出新的贡献。

41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建立市场需求预警机制

一是根据当前杂交生产种植分布特点,建立淮北西南部以及沿运及丘陵杂交中籼稻优势种植区域带,具体为徐州、宿迁兼种两系和三系、淮安地区种植两系以及六合、仪征、溧阳丘陵地带两系的杂交籼稻优势;对建设带做好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在杂交籼稻种植区内及周边无污染,同时加大杂交籼稻转基因品种的市场监管力度;二是构建市场安全预警机制,系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杂交水稻产量形势,预测未来几年产需情况,监测籼稻需求的近远期动态,从而对籼稻生产、储备和流通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以需定產,达到效益最佳。

4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杂籼育种生产水平

一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强调产量和品质并进的选育策略,同时注重选育出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品种。改革公益性和应用性研究机制,建立杂种优势群及水稻种质资源有效共享的利益机制,充分利用亚种间、远缘间杂交优势等,结合各种高新技术应用,选育出优质不育系;进而选育出穗大粒多、熟期适中、分蘖力强、综合抗性强、米质优等符合机插、轻简栽培和市场需求的品种;加大籼粳交组合或含粳稻基因的三系组合的高产优质新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强化两系杂交制种技术攻关。深入研究两系不育系的不育机理,发掘遗传稳定、育性转换温度低、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的核不育系;强化栽培措施解决制约两系低温育性转育、花期相遇、抽穗扬花安全等问题,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不断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三是强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根据组合的生育特性和品质形成规律,狠抓秧苗素质,集成并组装适合区域化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因种栽培,充分挖掘组合的产量潜力、提升品质。四是加大适宜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研发力度。推出适合我省低岗丘陵地区及不同种植品种需求的高速化、轻型化、性能优良的插秧机,大力开展钵苗机插的试验与示范,不断优化农机农艺配套,切实提高杂交籼稻机插水平。五是强化病虫害防控和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强化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深入研究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杂交籼稻种植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完善灾害防御技术体系,提高应灾抗灾能力。

43创新生产服务方式,提高技术到位率

一是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动;适当采用代种、置换等方式,加大土地流转补贴力度,逐步引导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集中。组织种植大户、小型农场成员等接受继续教育,培育一批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职业农民,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二是加快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专业化育秧、专业化插秧、专业化防治病虫草害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引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种、代收、全程托管等方式,积极开展“联耕联种”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实现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管理,提升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三是创新推广机制。积极引导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农技农艺推广部门、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推广机制,建立“行政单位+科研单位+推广单位+核心农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等水稻生产管理与推广模式,实施“省级专家到市,市级专家到县,县级专家到镇到田”的责任机制,加大对新型种粮经营主体、农业服务合作社等直接对口服务力度,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直接到户到田。

44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新物化产品的研发。加强对无公害生物肥料、缓效肥料、生物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研发和推广应用,确保生产安全,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和监督,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和放心药,切实保障投入品优质、安全、高效。三是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杂交籼稻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步伐,发展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粮食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强籼米质量检测,确保消费安全。

45推进产业开发,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扶持与整合力度。加大政府对当地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有资金实力、有科技含量、有市场网络的龙头企业,积极整合当地加工资源,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更新设施设备和管理措施等提高企业的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档次和加工水平。二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生产模式,积极探索以入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合作模式创新,建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三是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产销洽谈、展销、促销活动,通过广告策划、市场开拓以及与一些大消费、流通企业、卖场等充分合作,拓宽籼稻产品营销渠道,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提高江苏籼米在国内国际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HS24][HT85H]参考文献:[HJ185mm]

[1][ZK(#]王才林 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06(1):1-7

[2]王楼楼 江苏省籼稻改粳稻的发展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3

[3]褚楚 建国50年来江苏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研究[Z] 南京,2006

[4]邓华凤,张武汉,杨峰,等 东北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游地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初步研究[J] 杂交水稻,2008,23(1):45-47,53

[5]杨艳,于淮洲,虞锦梅 金湖县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02-103

[6]杜永林 江苏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及提升途径探讨[C]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成立大会和首届中国稻米论坛论文集,2003

[7]张洪程,张军,龚金龙,等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686-704

[8]陈信火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00,202

[9]赵西华 关于建立江苏省农业重大生物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1(1):1-3

[10][ZK(#]缪炳良 江苏种子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421-422

[11]朱晶,王倩 江苏省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分析及预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01-506

[12]苗作华,黄志平,陈勇,等 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量预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284-287

作者:孙统庆 陈斌 吴连勇 汤义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研究论文下一篇: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