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2023-03-18

第一篇:七上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师生之间复习要点

第六课师生之间复习要点 核心考点

1.如何了解教师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p61-62 (1)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

(3)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如何走进风格不同的老师?(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

(1)原因: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态度: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3)意义: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归纳提升

3、如何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P64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主动交往。

4.怎样理解“教学相长"?P66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学生的态度及发挥的作用: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①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②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5.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P67 (1)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2)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6.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P68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7.在师生交往中,怎样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P68-69 (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①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

②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归纳提升

8、 与老师发生分歧时的处理办法:P69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如何改变。如果是老师的原因,要思考怎样与老师沟通。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相信老师的善意,愿意理解老师,做到有理恰当表达,无理主动认错。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清晰、冷静、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选择老师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师生问的矛盾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

第二篇:湘教版美术七上第六课《和平鸽》WORD教案

第6课《和平鸽》教案 株洲六中李争峥

课型:设计·应用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招贴画设计的一般原理,并能共同合作 创意一张主题鲜明的招贴画。

2.使学生能够引起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招贴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招贴画设计的原理创意、制作一张招贴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招贴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奉化市实验小学的一位小朋友做的一首诗《和平鸽》: 《和平鸽》 在我的心中, 藏着一只和平鸽,

我想把它放飞到伊拉克上空,

它会对着美英战机喊:别炸啦!别炸啦! 你听到伊拉克孩子的哭声吗? 你毁了他们的家园,

校园里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我的心中, 藏着一只和平鸽,

我想把它放飞到伊拉克上空,

它会对着美英士兵喊:回家吧!回家吧! 你听到从家乡传来的呼唤吗: 孩子,别让妈妈失去你! 爸爸,别让我变成孤儿!

你听到全世界小朋友的高呼吗: No war peace! 1.学生朗读

2.和平鸽的象征意义:“和平、吉祥、友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和平鸽,来了解一下招贴画的设计。

1.毕加索绘画作品欣赏

(1)了解毕加索的人生简历: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一生中作品画法和风格多变,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人影响深远。

(2)和毕加索画这两张画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说一说:现在,世界各国都遇到很多共同的问题,比如“恐怖威胁”、“环境问题”、“资源缺乏”等问题,如果你是个美术工作者,你会用哪些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呢?学生回答:电影、摄影、绘画、招贴画等等。(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可以用很多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些问题,从而老师再强调招贴画是一种简洁、快速的表现形式)。 3.出示一张招贴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招贴画。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课时 师生交往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六课 第二课时

师生交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明确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知道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能力目标

1.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2.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合作、分享、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难点

处理好与老师“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师生交往中的事例。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好,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走进老师。如果从幼儿园算起,我们与老师交往已经有九年的时间。在与老师交往中,老师都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打开ppt

运用你的经验,想一想在图中四个场景中老师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过刚才的经验分享我们来学习课文

一:教学相长

1.教学相长的含义

研读教材第6 6页正文第一段.

思考问题:

1.教学相长的含义是什么? 同位同学讨论一下,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2. .教学相长对于我们和老师意味着什么?

问题提示: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② 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阅读阅读感悟和正文最后一段回答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怎么去做?

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

1. 阅读教材第6 7页“探究与分享”同位同学讨论一下并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①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 师的批评?

②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问题提示:

①语文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数学的批评也是正确的,小奇应该认识到数学课上的错误行为。

②处理好发展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 通过刚才的活动探究我们知道了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研读教材第6 7页正文。

3.

思考问题同排同学讨论并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①为什么要认真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分别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

问题提示:

①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②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 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 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老师的表扬要谦虚,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阅读阅读感悟了解快马扬鞭这个成语的来历。

二:亦师亦友

研读教材第6 8页正文第一段讨论回答。

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问题提示: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阅读教材第6 8页“探究与分享”同排同学议一议: (1) 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研读教材第6 8页正文第二段。

讨论:

①什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③ 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什么?

③为什么要把尊重老师当成我们的基本道德修养?

相关链接:从毛泽东敬重徐特立和习近平敬重北京师范大学老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1.尊师重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也”。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不辞辛劳,不求报偿,无私奉献。我们应该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师重道,他就不会去尊敬父母、朋友和同学,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2.尊师重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尊师重道的本质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因此,提倡尊师重道,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从而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包括尊师重道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见,尊师重道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阅读方法与技能: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大家与老师发生过碰撞或不愉快的事吗?请回答。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阅读69页最后一段讨论:1老师在我们成长的作用是什么?(知识学习的指导者,精神 成长的引路人。)

2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因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 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回忆:

一. 教学相长(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当堂巩固

1. 教学相长,从学生的角度看(B) (1) 具有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

(2)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果。 (4)老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

A(1)(2)(3)(4)

B(1)(2)(3) C(2)(3)(4)

D(1)(3)(4)

2. 下列行为中属于不尊重老师的是(A) (1)上课偷看课外书 (2)课堂上睡觉

(3)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慢悠悠地走进教室。 (4)背后议论老师的缺点。

A(1)(2)(3)(4)

B(1)(2)(3) C(2)(3)(4)

D(1)(3)(4) 3. 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C) A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往。 B对老师有礼貌 C尊重老师的劳动

D正确对待老师提出的要求

4. 当自己被老师错怪时怎么办?(B) (1)要求自己冷静,避免冲突 (2)请同学代自己向老师解释清楚。 (3)谅解老师的误解。 (4)当面和老师辩清楚。

A(1)(2)(3)(4) B(1)(2)(3) C(2)(3)(4)

D(1)(3)(4) 拓展空间

请回忆老师打动你的瞬间,描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你的感受。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第二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二课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 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

1、 学以致用

(1) 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 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 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设置问题>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图中小丽的爸爸不愿意出钱让小丽上学,如果你是小丽,你怎么做?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下一篇:砌体工程施工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