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归纳了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和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再次引发业内人士对该课题的探索,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建议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受到普遍重视。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大兴幼儿英语早教,各类办学机构层出不穷。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1:

当代教育误区及对策基础分析

摘 要:如今,我国学前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小学化误区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这些误区的存在,会严重阻碍幼儿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分析误区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信息化建设 应用 现状 对策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的要求,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且无法满足社会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表现及其原因入手,探索相应有效的误区消除对策,多管齐下,旨在促进学前教育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表现

(1)教育观念方面的小学化倾向。如今,在我国幼儿园当中,还存在院长错误定位发展方向和规划的问题,并存在小学化的观念,根据小学的教育模式开展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教师将学前教育课程错误地理解为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的课程,没有明确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性,且错误地用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学前教育。此外,一些幼儿家长也按照学校教师的思想和方法,用小学化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以上这些都严重脱离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发展的规律。

(2)教育内容方面的小学化倾向。第一,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当中,教师们非常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以及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幼儿其他方面,如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力度严重不足,存在缺位的问题。具体来说,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味地关注幼儿主要课程知识的学习,对语数外以外的课程教育不太重视,且开设了特长班,没有关注幼儿的思想品质培养、身心发展以及精神培养,导致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无法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第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当中,由于存在教材小学化倾向明显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育都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也没有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3)教育方式方面的小学化倾向。第一,在学前教育当中,一些幼儿教师仍旧采取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为幼儿传授理论知识,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没有关注幼儿的自主和积极学习,没有设置充足的幼儿教育活动和游戏,不利于幼儿兴趣的激发。第二,在学前教育当中,一些幼儿教师一味地根据小学教学模式要求进行幼儿科目教学,导致一系列外科活动,如艺术方面和体育方面的活动边沿化,甚至被取消。

(4)教育目标与效果评估方面的小学化倾向。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评价当中向小学看齐,根据小学教学目标和评估指标进行教学和情况评估,在学前教育过程考核中没有突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且没有对幼儿的兴趣爱好、情感思维以及道德思想等方面进行考核。

(5)教学管理与组织方面的小学化倾向。第一,一些幼儿园教师按照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幼儿,对幼儿进行行为定性,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限制过大,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二,一些幼儿园教师按照小学生的班级教育模式教育幼儿,将幼儿限制在课堂上,未给幼儿足够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户外活动也比较少,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第三,一些幼儿园教师按照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幼儿,幼儿一整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严重违背了幼儿好奇心重和爱探索的规律。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产生的原因

(1)小学与中学应试教育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下移到学前教育领域。当前我国高考指挥棒仍旧存在,应试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家长和教师往往一味地关注幼儿的考试成绩,导致教育严重异化,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用小学化的教育课程,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2)主管部门和社会媒体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监督和指导不足。面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甚至置之不管,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和系统化的的学前教育指导法规和体系,导致学前教育成为失去疆绳的野马,放任自流,再加上社会媒体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舆论监督乏力,更是导致学前教育的小学化问题盛行。

(三)学前教育衔接小学教育的含义和实质被错误理解,导致了小学化的观念和做法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有一个与小学衔接的重任,由此导致学前教育的教师们一味追求与小学教育衔接,过早就开始了小学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最终导致了学前教育本位的异化。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消除对策

(一)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治理好学前教育“小学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和规范的时候,必须实现“禁止”和“引导”的有效结合,实现幼儿园治理和小学治理的有效结合。在幼儿园治理和監管方面,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幼儿园准入标准,避免那些不满足入园条件的孩子上学,从源头上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同时,相关部门要关注优质的公办幼儿园的发展,实现学前教育高效化和优质化。具体来说,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取消小学招收幼儿时的“读、写、算”各方面的测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引导小学学校关注学前幼儿教育,实现“小幼衔接”,督导小学与幼儿园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小学教师应分析幼儿的发展规律,改革小学低年级教育

6、7岁的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比较特殊,正处于从前运算思维到具体运算思维转变的时期,不仅具有前运算思维阶段的特点,即所谓的具体形象性,还具有运算阶段的初步逻辑思维特点,但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投入学习,发现式学习是主要模式。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学前教育的方式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且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小幼衔接”工作。小学的小幼衔接,并不是所谓的以“复习”课取代常规的小学教学,而是借鉴幼儿的学前教育方法,从具体的知识体系方面入手,规范教学,确保每一位入学新生都正常学习。

(三)学前教育工作人员要时刻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为幼儿的后期发展和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为幼儿考入小学做准备,更是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做准备。因此,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应该明白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结合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将幼儿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融入教育当中,而不是将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当成主要内容。夸美纽斯指出,旧学校的最大弊病是违背自然,用无用的知识填满学生头脑,造成儿童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他认为要想改革旧教育,就必须全面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

(四)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要想做好幼儿家庭教育工作,家长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心态,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太高,也不能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不然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健康心理。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热点,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紧密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一般来说,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幼儿在探索事物的时候,必须将具象思维培养当作核心,循序渐进地转向逻辑思维的培养;幼儿在学习中以无意性注意为核心,注意力不是太强,好奇心比较强,但持续性不足;幼儿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差,情绪容易波动;等等。因此,“小学化”的教育模式是不适合他们发展的。家长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掌握入学基础技能。比如,家长可以给予幼儿耐心的指引,让幼儿学习一些符合其年龄阶段的理论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还要引导幼儿做一些自己能做的时候,比如帮妈倒垃圾、整理自己的小床等,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游玩,去博物馆和动物园等,让孩子在这些地方学习到一些知识,提升幼儿的室外交流能力,切记不要将孩子束缚在编织的牢笼里,因为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

(五)加强学前教育“小学化”监管,完善相关条例

在幼儿园和家长等各方做出努力的同时,教育部门还要加强监管,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条例,避免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出现。教育部门可以出台具体的、实用性强的监管制度,以明文规定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活动开展。对于市场上盛行的幼儿培训机构,教育部门要严格监管,一旦发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必须及时通告、罚款。同时,现政府虽已出台了如《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在各大会议上也频频提到“小学化”治理的观点,但是明确的条例还是很缺乏。我们仍然需要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完善相关条例,增强治理的权威性。此外,幼儿园也要加强自我评价,正确地审视自己,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入手,坚决抵制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學前教育当中的小学化误区和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必须明晰这些误区产生的影响因素,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部门严格监管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入手,回归学前教育的本位,采取适合幼儿的、符合学前教育要求和标准的措施,形成系统化的学前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真正地去小学化。

参考文献:

[1]汪慧子.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4).

[2]吕天.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9(27).

[3]吴斯婷.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成因及解决策略[J].林区教学,2020(2).

[4]朱思睿.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

[5]李海娟.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9(4).

[6]胡凯丽.浅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2019(3).

[7]焦若瑾.关于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9(20).

[8]高欢.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

[9]贾少慧.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

[10]王红梅.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改善方法[J].名师在线,2019(28).

(作者单位: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幼儿园)

作者简介:孙富霞(1987-),女,汉族,山东沂源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作者:孙富霞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2:

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归纳了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和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再次引发业内人士对该课题的探索,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幼儿英语 教育 现状 建议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受到普遍重视。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大兴幼儿英语早教,各类办学机构层出不穷。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有着先天的语言学习优势,在幼儿期进行科学的外语接触和教学,对其语言能力培养很有好处。然而,由于当前国内幼儿英语教育过于火热,再加之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导致各类机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办学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甚至背离预期。只有清醒地走出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认清当前现状,才有可能坚持初衷和理念,扎实地走好幼儿英语教育之路。

一 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

1.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体系和明确的教育理念

幼儿英语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育部目前并没有出台官方的教学大纲。因此,各地幼儿办学机构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尚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由于缺乏纲领性的指导,很多办学机构只能自创体系,或者干脆生硬地照搬中小学英语教育模式。殊不知,幼儿英语和中小学英语差异很大,涉及教学者、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方面面。而对于教育理念这一深层次的,但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更是少有思索。

2.缺乏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所有的教学模式中,施教者也就是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幼儿几乎无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推行幼儿英语教育,首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英语教育知识,更要具备教育心理学和幼儿教学法方面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把握好幼儿的心理活动,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地达到幼儿英语教学的效果。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师学校属于中专,在大专和本科院校中少有该专业。幼师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并不高,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绘画、音乐、体育、书法等方面,并没有对英语和心理学进行专门培训。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在从事幼儿教育后,很多甚至做起了兼职的英语老师,但在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其教学效果难以想象。

3.家长的盲目追求催生了大量不合格的教学机构

实际上,对幼儿进行外语教育的利弊,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点。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家长宁愿盲目地选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看重幼儿教学机构的英语教育比重。为了迎合这部分家长的需求,教学机构为了争夺生源,或者为了增加收益,纷纷推出了“幼儿英语”“双语教学”,甚至“外教授课”等噱头。这类现象在外资和民营教学机构中极为普遍,在公办教学机构中也呈蔓延态势。敏锐的商家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不断地行动起来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于是,各式各样的幼儿英语辅导书籍、光盘和亲子活动层出不穷。

上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工具五花八门,甚至鱼龙混珠,主管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来确保其合法性和科学性,这就让部分家长无所适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幼儿英语教育的试验品。

二 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

1.外语教育越早越好

这个误区源自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1967)则根据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时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在11~19岁,大脑会完成侧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语言学习关键期。

然而,在我国很多人却走入了误区,甚至有意地歪曲理解上述科学理论,大力鼓吹儿童学习外语越早越好。殊不知,“语言学习关键期”要起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高素质的引导者、螺旋上升的引导方式、设置科学的学习环境等等。水平参差不齐的办学机构,加上部分不良商家的有意鼓吹,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这一误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学校的教学方式一定是对的

抱着“学习英语越早越好”和“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家长们突破地域困难,克服经济压力,争相将孩子送往开设了英语早教的各种机构,同时也将满心的希望寄托在这些机构上。

诚然,家长们的殷殷望子成龙之心可以理解,大部分幼儿英语教学机构的初衷也是要让孩子们学好外语。可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不管公立还是非公性质的教学机构,在幼儿教学体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不足,且缺乏官方的有效监管:(1)教材五花八门,并且很多都硬搬中小学课本,很难有针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专门教材;(2)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真正掌握专业英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很少;(3)教学方式没有针对性,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用“填鸭式”教学代替游戏启发式教学,甚至一味地让幼儿背几个单词,学几首英文歌曲就是所谓幼儿英语,二是基本忽略了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将系统化的教学简化为有着英文字母和单词的游戏。

三 对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引导

所谓正确认识,就是既要承认“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的科学性,认同幼儿期学习外语的先天优势,同时也要避免对这一理论的夸大化、片面化,甚至扭曲理解予以大肆鼓吹。正确认识、科学引导是首要的前提,否则由此衍生的其他相关工作都是徒劳,甚至背道而驰。

2.统一教育理念,规范教学大纲

在幼儿英语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当前,却严重缺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指导性规范,如明确的幼儿外语教学理念、完备的幼儿外语教学大纲等。另外,作为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教材,目前也没有一种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审编的统一版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办学机构自主研发的,甚至来自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课本。唯有来自官方的纲领性指导规范的出台,才能改变当前的不规范乱象,从而长效性地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

3.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如前所述,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针对幼儿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特点,教师的作用就更加关键,因此培养专业化的幼儿外语教育人才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现状,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幼儿外语教育环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大专和本科师范院校普遍增设幼儿英语教育专业,扩大这类师范生的培养渠道,同时在中专类幼师专业增设师范英语课程;二是在师范院校开设幼儿师范英语培训进修班,对现有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从业者定期岗培,经考核合格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再给予上岗资格证,确保这类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育从业者因其专业特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比较好地确保以下要求:(1)确保所教知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保证学生学到的即是正确的,包括英语的发音、搭配、使用习惯等;(2)确保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后设置教法,避免照搬中小学教学模式,更杜绝学英语就是背单词的死板方式;(3)确保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诸如故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要反复运用到其中;(4)确保家园互动,让家庭参与其中,使家庭教育成为园区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提高幼儿英语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缪小春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冬燕

幼儿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3:

“第一反抗期”的教育误区分析

【摘 要】幼儿进入1.5岁至3岁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不再一味的听从父母安排,在行为上表现出调皮与固执,心理学上称此阶段为“第一反抗期”。本文通过介绍幼儿“第一反抗期”的相关研究,分析现阶段理论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各种误区进行分析,帮助家长和教师走出“第一反抗期”困境。

【关键词】第一反抗期;幼儿;教育误区

一、 “第一反抗期”概述

欢欢快满2岁了,妈妈明显地感到最近她已经很不听话了,总是莫名其妙地与大人对着干。昨天幼儿园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欢欢最近在班上老爱和小朋友争抢座位,非要说座位是她的;中午洗手时玩水,老师不让她玩她偏不听,还给老师做鬼脸。一想起欢欢这些“罪行”,妈妈显得异常焦虑。

有人称2岁左右为不安分的年龄,因为此年龄段幼儿不再百依百顺,他们开始有了“自我”,处处爱逞强却搞得一团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时幼儿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萌发自我意识,产生感情萌芽。

“第一反抗期”对幼儿个性培养、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1]。尽管它是学前教育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在心理学上还没有对“第一反抗期”给予较全面、权威的定义。在此就“第一反抗期”有关概念以及在此特殊时期幼儿的表现特征进行讨论。

有关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父母不了解“第一反抗期”或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手段,近六成的家长会对孩子采用专制的教育态度,过度限制或保护,认为此年龄的孩子谈不上有自己的思想、要求[3]。“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忍无可忍的家长时常发出这样的“威胁”。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懂或者不了解幼儿的“第一反抗期”,盲目地进行限制、强行制止甚至打骂,很容易导致幼儿从小抑制个性,脾气执拗孤僻;如果家長和老师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度偏爱、放纵,幼儿便形成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果断、不独立等不良品质。特殊的“第一反抗期”使得家长和老师容易走进教育教学误区。二、“第一反抗期”的教育误区

尽管一些研究者对幼儿“第一反抗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考察其成因,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或误区,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1.教育理念误区。

有研究者提出应当从积极的、成熟的理念出发,将这一时期概括命名为“自立期”[4]。但是,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相对于抑制机制仍占很大优势,幼儿自控能力还较弱,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其行为几乎完全是受冲动和欲望影响,很难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活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因此必须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合理控制与引导。尽管幼儿有了自我意识,活动能力也有所增强,却还属于不成熟个体,不能脱离成人具备“自立”的能力,父母与教师仍需担当监护人和教导者的角色。因此“自立期”的提法容易使家长混淆概念,扩大幼儿不合理的自主欲,忽略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因此“自立”一词的表述是不恰当的。

3岁左右幼儿独立活动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活动愿望非常强烈,想到什么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心理学称这一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也称“第一危机期”[5]。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危机”一词解释为: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因此,把“第一反抗期”称为“危机期”显然夸大了它的困难性和破坏性。其实,“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幼儿心智水平的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作用。再者,“危机”一词容易让人混淆视听,神经过敏,盲目地从消极方面判断幼儿的行为,以此做出强制和不公正的惩罚,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因此“危机期”一词表述也不恰当。

有关文献也有“人格独立期”这一提法[6],认为这一时期的幼儿有自我意识增强,不再百依百顺等“第一反抗期”所具有的特征。应当指出,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独立”一词强调了人格稳定性的一面,忽略了促使人格发展变化的因素,不甚恰当。再者,幼儿自我意识有所增强,想要得到更多“自我”并不代表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这是幼儿最初形成个性的萌芽时期,更需要成人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以利于最初的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类似于“自立期”,“人格独立期”的提法夸大了幼儿的能力,不利于家长和老师对此特殊时期幼儿的良好引导,因此“人格独立期”的提法不甚恰当。

2.家庭教育误区。

“第一反抗期”幼儿表现出任性、抗拒很容易引起父母的急躁情绪,此时的父母如果缺乏充分的耐心,不仅使幼儿自尊心受到打击,压抑、紧张的家庭教养环境也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以下是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容易走进的一些误区: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假说,儿童倾向于仿效父母,希望获得某些非常值得向往的父母的特性,以便在将来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7]。父母把“听话”定义为“乖”,使得幼儿为了迎合父母,为做一个“乖孩子”而“听话”,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一些家长认为别家的小孩“听话”、“安静”就是乖小孩,叱喝甚至打骂自家“调皮”、“捣蛋”的小孩,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伤害,抑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导致幼儿开始变得沉闷,自卑。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当“自我”、“任性”的幼儿在对父母的行为做出“反抗”时,如果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幼儿从中得到相互矛盾的信息,他们的自我认可和行为便产生矛盾,不知道应该是根据谁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行为,长期这样会导致儿童的心理状态失衡,道德认知水平降低。

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多大的错误,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与幼儿园配合,使得在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形成不良个性。在家长的娇宠下,幼儿形成自私自利、骄横野蛮等人格障碍。

从长远看,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会产生依赖性,甚至做些普通的事也要求物质奖励。如果不视具体情况,家长一味滥用物质安抚哭闹的幼儿,容易混淆幼儿的道德观念[8],使得幼儿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只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将“反抗”愈演愈烈,长期这样容易形成幼儿蛮不讲理,脾气古怪等不良品质。

3.幼儿园教育误区。

幼儿经历“第一反抗期”是必然过程,但是也有时间前后和程度深浅的区别。不同幼儿在园总有表现不同,得到老师的关注也会不同。以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相对于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便显得较为特殊,此时教师面对整体而不是个别,如果一味偏爱“听话”、“乖巧”的幼儿,冷淡或者打击“调皮”、“反抗”的幼儿,会损害老师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普遍的教师会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肤浅的评价,认为某个幼儿“自私”、“霸道”,从而做出盲目批评。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归因于幼儿“自私自利”,盲目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利于幼儿身心成长。如果教师一味地过度夸奖,影响幼儿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存在一些相似的误区。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教育执行者的影响所致。下面将讨论传统社会观念的误区。

4.社会传统观念误区。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普遍认为“听话”、“乖”就是好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则成为“不听话”、“调皮”、“执拗”等形象的代表。教育需要社会观念的规范,它提供给教育工作者方向性的执导,但是同时,成功的教育也要强调个体的针对性。由此可见,传统的社会观念容易在这一时期幼儿教育中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直接表现为上述的存在于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的误区,有正确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健康的成长。三、结语

“第一反抗期”是幼儿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幼儿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只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具有伤害性,家长和教师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幼儿的行为,更不应该强加给予幼儿“不好”的负面标签。幼儿教育者应积极走出“第一反抗期”的理论误区,走出现代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误区,实施更为合理的教育策略,为幼儿建立一个宽容接纳的外在环境。

参考文献

[1]E. BENJAMIN.THE PERIOD OF RESISTANCE IN EARLY CHILDHOOD[J]. Am J Dis Child.1942,(6):1019-1079.

[2]邓秀菊.2-3岁幼儿危机期的特点与早期素质教育[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80-82.

[3]叶青莲.和孩子一起渡过“第一反抗期”[J].好家长.2007,(22):12-13.

[4]刘荣才.是“自立期”,不是“反抗期”——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反抗期”的再认识[J].父母必读.1988,(5):11.

[5]沈水英.善待第一反抗期的孩子[J].幼儿教育.1999,(3):36.

[6]戴淑凤.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2岁-2岁半方案[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63.

[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1-197.

[8]安雅.家庭教育謹防误区[J].绿色中国.2008,(12):95.

作者:刘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寓教于乐教学方式论文下一篇: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