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提要】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紧要任务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五大基本关系。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1:

档案数字化管理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的建议

摘 要: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由实体档案信息转变为虚拟档案信息;加强内控完善网络,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安全水平;引进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科技内涵。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应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完善诚信档案管理机构,整合诚信档案信息资源;重视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关键词:档案管理 社会诚信档案 数字化管理

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逐渐脱离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即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推动力,根据各自单位不同的性质、需要和工作范畴,优化线上档案数据管理,尽可能根据不同需要给予个性化服务,进一步突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同时,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是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仍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此,笔者阐述档案数字化管理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建议如下。

1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1.1 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环境中,为了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能使档案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这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按照行业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综合、整理、开发各个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构建行业性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分别为本行业提供服务。其次,以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区域性的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不断整合本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并统一利用,实现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最后,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管理技术,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同时通过互联网互相联通各地档案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费用,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质的飞跃。

1.2 实体档案信息转变为虚拟档案信息

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应实行信息化管理,采集和管理信息资源均应通过无纸化操作来完成,不能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对于原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保存的实体信息,应通过现代化的数据采集技术转换成虚拟化的信息。

在信息分类管理上,不再使用传统的书架,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等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分类保管档案信息。

在显示和发布档案信息资源时,应由传统的实体资料查阅方式转向通过互联网发布虚拟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在线检索、查阅与传输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

1.3 加强内控完善网络,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水平

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涉及硬件、软件、信息、人员、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安全保密是做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关键,必须从信息保密、运行环境、规章制度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

一是维护网上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开放性是网络的固有特性,这一特性与档案文件的保密特性相背离。安全专家分析历史上电子入侵案例后得出大多数入侵手段非常一般的结论,因为内部管理松懈帮了黑客的大忙,再厉害的黑客要实施攻击,必须在现有信息系统上找到突破口,而这些漏洞往往来源于内部人员失误和管理疏忽。对黑客来讲,如果没有落脚点是难以入侵信息系统的。

二是关注计算机病毒的新变化,保证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环境。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扩展到局域网甚至互联网时,计算机病毒成为不可回避的危害,而且新型病毒具有许多网络时代的新特征。档案工作者应当时刻注意新的技术变化,制定针对性策略,并从管理制度、技术监督、后备保护、应急措施等多方面综合防范。

1.4 引进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科技内涵

互联网时代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勇于担当,乐于挑战。要在平凡的档案管理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单位快速健康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方面各单位要积极引进与培养档案管理人才,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加强管理和运用档案信息,高效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同时,针对本单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档案的各种需求,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科学准确,规范有序。”

总之,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的档案管理系统则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完美结合。未来的数字档案管理发展方向应该是各种载体形式并存,尤其应注重数字化馆藏建设。

2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的建议

2.1 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要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人员的诚实守信观念。首先,政府部门应在全社会营造整体的诚实守信氛围,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旧媒体的大力引导,在全社会倡导社会诚信,批判不诚信的观念和行为,增强全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观念;应建立城市守信的道德模范,以诚信模范为道德标杆,促进诚信道德建设,促进诚信社会发展。诚信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引导,也离不开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2.2 完善诚信档案管理机构,整合诚信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管理机构。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对象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机构。可建立第三方诚信管理机构,构建独立征信系统,打造一个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数据库,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成立分机构,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科学整合社会诚信档案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造成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进一步培养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有效整合诚信档案信息。同时,要建立高效的诚信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对全社会成员开放,方便查询和了解他人的诚信值。

2.3 重视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理

政府应及时颁布实施与社会诚信档案相关的政策制度,用以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系统内部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诚信失信的奖惩措施、市场准入条件等,积极引导第三方征信机构,督促第三方征信机构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评分细则以及诚信档案管理措施,进一步调动社会参与诚信档案法规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充分体现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诚实守信,抵制失信行为。

2.4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可推动和促进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的有序发展。有关诚信档案管理部门都应按照实际情况和各自的职能要求,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实行有效的监管管理。第三方征信机构应单独设立监管部门,指定专人监督引导日常的诚信档案管理工作,努力落实监管责任。政府应进一步调动社会监督舆论,拓展社会监督渠道,依法有效监督社会诚信档案服务机构,坚决抵制滥用诚信档案信息的违法行为,推动诚信档案管理的良性发展。

应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建立合理奖励诚信行为、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奖惩机制,能迅速减少失信行为。政府应重视建立奖惩机制,严厉处罚严重失信的行为,推动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玉平.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与不足问题研究[J].卷宗,2017,7(12):105.

[2] 吴学琼.当前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J].卷宗,2016,6(9):154-155.

[3] 黄少丽.论社会诚信档案体系建设[J].卷宗,2016,6(12):114.

作者:刘波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2: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内容提要】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紧要任务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五大基本关系。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科学化 五大关系

【作者简介】 李新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泰山学者党建专业特聘专家;张书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在执政党领导、指导、主导下,执政党政府、各类社会组织机构为实现社会系统的正常、良性、和谐运转而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沟通、组织、管理、监督的过程。社会管理依照客观规律运行的过程,就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过程。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明确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探索发现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合理配置和调动社会发展资源,推动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等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看似是一个单纯的实践操作问题,但其背后却涉及到社会管理中几个基本关系范畴的处理问题。能否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直面的紧迫问题。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

聚焦社会民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逻辑起点,偏离了这一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失去价值意义。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成为关乎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的首要范畴。

社会管理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社会管理就是事关民生的管理。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之间存在着的相辅相成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方面,社会管理是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推动力量。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越高,越能够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准备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地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社会民生是社会管理的坚实基础、可靠后盾。社会民生问题越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越是得到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越是得到不断增强,以造福大众为导向的各项社会管理政策、规范、要求就越容易得到遵循和落实,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要求也就越容易达到。

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从13亿民众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物价上涨问题、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普通群众的相对贫困感不断叠加等焦点问题入手,集中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最现实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做好了这些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好了,紧迫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所有人民群众都享受到了,大家精神状态好了、心气顺了、心平气和了,社会自然就好管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自然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真正搞好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是衡量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同时,要造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又与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就成为研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需要深入解析的重大关系范畴。

总的看来,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第一,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优越环境。通常,社会越是稳定,越有利于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社会越是不稳定,社会管理的任务要求就越是难落实;如果社会出现了动乱,再好的社会管理目标和要求也无法实现。比如被称为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动荡、国家动乱、社会混乱,派系之间的社会争斗此起彼伏,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杂乱无序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失去和谐、稳定、秩序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根本就无从谈起。第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创设社会稳定。覆盖广泛、运行良好、工作细致、措施到位的社会管理,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将各种影响团结、稳定、和谐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和加剧的态势下,我们要努力造成毛泽东所说的“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的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应该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正确处理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社会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整体态势下,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会的自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大量社会组织的活动重心基本上都在社会,都在为促进社会发展、更好地管理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参与社会活动,就与社会管理发生关联性,某种程度上成为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执行力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公民社会开始成长起来。那么什么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公民个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合,是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民间组织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因此,民间组织与公民社会成长具有“共生共进”的内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公民社会是在出现了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另一方面,公民社会成长起来以后,也会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起到良性刺激作用。新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我国公民社会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在社会领域内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都是民间组织。而“作为公民社会组成要素的民间组织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组织性,其二是非官方性,其三是非盈利性,其四是相对独立性,其五是志愿性。” ①

大量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出现以后,就自然与社会管理发生关联性。一方面,社会管理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视加强和不断强化对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从来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范畴。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突出“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管理、甘当社会管理的客体和对象,社会组织依赖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掌控,可以同时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政府一道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之中,并在某些领域、环节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社会参与是社会民众在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民权观念日益增强的前提下,借助被宪法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既有的社会权利,采取各种合法方式、通过多样化途径参与到社会生活、社会运作之中,并影响社会政策规范的制定及社会运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众社会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民众以自身力量不断影响和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过程。

那么,民众为什么被允许并愿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并自觉地在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发挥作用?这主要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巨大能量、卓越智慧、需求变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由此可以引申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背离的,是要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抛弃的,也是无益于社会管理的。而且,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的需求逐渐超越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物性需求,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转变——渴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安全稳定、社会地位提升,渴望受到足够的社会认同与尊重,期望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等等。这些社会性需求成为民众当前需求的重点。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管理中必须逐步清除见物不见人的物本化管理理念,抓紧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真正把握和掌控民众需求变动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民众自觉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建议,因为民众的需求变动毕竟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

所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激发民众的社会参与热情,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到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此,根据胡锦涛讲话精神,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必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体说来:一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在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让群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建议,通过吸纳提炼使民意切实进入决策程序,不断提升社会决策的民主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构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机制,通过完善社会重大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的民意加工流程,通过完善以民众参与为导向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等制度,保证社会领域内的各种决策的形成更加符合民意、契合民众利益诉求。二要在社会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主动吸收民众参与进来,并不断强化民众的参与热情、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提升其对社会事务管理的操作能力,力求使所有民众都愿意、都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和影响社会运作。

五、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节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社会管理的形式和手段等等。这就涉及到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总的看来,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第一,社会发展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源泉、动因。社会管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形式、范围也将随着社会发展而创新。没有社会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管理;没有一定基础和水平上的社会发展,也就不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管理;离开社会发展去谈社会管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推进,社会领域内出现的新变化对社会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例如,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政府职能转化、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使得传统的单位体制解体,社会化的社区组织、社区管理兴起,社会管理的领域自然要向此靠拢;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涌现的大量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要求社会管理必须将其涵盖;大量的农民工入城务工经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也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急切呼唤将现实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之中,等等。显然,上述这些社会管理领域的拓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急速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二,社会管理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进程。通常社会管理的成效越是明显,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越是得到不断提升,越能够助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越能够规范社会发展步入健康、良性轨道。比如。近年来,传统社会中的陈规陋习、冗繁礼节和不文明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引导和社会管理被逐渐清除出社会生活领域,清新自然、简约时尚、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模式被宣扬和推崇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标注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证明,其实质则是社会管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注释:

①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责任编辑:达名流

作者:李新泰 张书林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3: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考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在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不能适应社会深刻变革的实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创新,必须要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明确目标,形成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培育发展社会管理队伍,实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加强社会管理资源的投入,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在探索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的旧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一、要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解决不好,不但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把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到应有的位置。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重视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重视实现人的社会权利,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

二、要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

从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成效看。一是要提高政府管理公共社会事务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事务是公民个人、家庭、基层自治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无能力或不愿意办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才能办理。二是要提高政府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社会安全以及应对社会危机是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三是制定社会法规和社会政策。只有制定出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法规体系,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从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看。一是要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要改变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使其真正“回归”社会,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能独立自主地履行其法人职责。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能够有效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三是要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它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增强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是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行业监管、政策指导,以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要形成多元社会管理主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身份日趋复杂,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仅会提高社会治理成本,而且也会使不断增多的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要避免或减少这种矛盾,就必须改变过去政府单打独斗进行社会管理的模式,形成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理清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缩小管制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把重点放在规则制定和仲裁能力的提高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掌握的资源过多常常会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掌握的资源过多,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政府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抗。再者,政府管理的范围与政府权力的强弱是两回事。政府管理的范围广,并不代表政府的权力就强。在现代社会“有限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有限政府才会是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才是强政府”[1]。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承担着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代表着社会领域的改革方向,应该依靠其特殊的自治方式来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现阶段,在社会组织建设中要关注以下方面:一要适应社会建设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和效率;二要加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实现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三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化运作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组织内部的良好治理,提高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发展的能力。

注重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创新的作用。社会管理服务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公民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元素。注重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二要建立公民之间的互助机制。借鉴一些西方国家所推行的“邻里守望相助计划”,即在社区里依靠公民的相互帮助来解决一些治安问题,依靠邻里之间守望互助的社会网络来保障个人和家人的安全,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交流。

四、要培育发展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队伍

社会管理人才一般分为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三种。所谓职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是指就业于社会管理各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主要包括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人才,公办社会事业服务机构的人才,社会团体及群众组织中的人才,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中的人才以及非营利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人才等。社会化社会管理人才,是指以各种非职业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各种志愿者队伍和公民的群防群治。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是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职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

培养和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合格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加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于对现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增强面对社会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化的招聘机制,配合社区建设,使其人尽其才。组建社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要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五、要实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社会管理不仅是一个管理控制问题,它与社会服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因此,加强社会管理,要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首先,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从家庭保障、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建立起普惠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要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管理起来,使新媒体成为弘扬正气、传播文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再次,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能,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和实际诉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热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要加强社会管理资源的投入

社会管理资源投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公共资源投入;二是社会资源投入。从国家公共资源投入来看,按照福利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市场经济存在许多缺陷,如危机、失业和贫困等现象,国家应当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公众福利的任务。只要通过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等政策,通过征收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和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社会失业、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家投入社会管理的资源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公共资源的投入仍显不足。因此,要加大国家对社会管理资源投入的比例,尤其是要注重充实基层财政,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配置重心向下。要继续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减少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有效提高基层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并严格控制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合法的慈善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所获得的慈善捐款以及他们所创办的赢利性产业要一律免税,但收入必须用作社会服务。

从社会资源的投入来看,我国用于社会管理的资源投入更为有限。社会资源的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企业的投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但同时也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二是各种民间组织的投入。民间组织属于社会公益组织,从其产生的宏观效益看,活跃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从微观效益看,它的某些专业研究和社会活动也直接服务于一些具体项目,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除了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外,民间组织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公益事业的。但由于民间组织在我国所获得的收益较少,因此,投入于公益事业的资源也很少。三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捐助。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普遍偏低,用于社会捐助的也有限。据统计,2009年我国慈善捐助总额为50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0.1%、财政总收入的0.75%。而同期美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总量的约2%、财政总收入的约10%。因此,如何广泛动员各种机构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投入以及各种形式的捐赠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七.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

目前,影响社会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很多,诸如,强制拆迁、违规操作、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等。要减少这些不和谐因素,就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使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一是要建立健全矛盾激化的预防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冲突的产生。通过法律宣传和道德规范尽可能把群众的行为纳入到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抓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着力拓展评估领域、提高评估效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要完善多元调解机制。不断加强地、县、乡、村、组五级调解网络建设,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一体的调解格局,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化医患纠纷调解、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和社会化劳动争议调解模式,全面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部门协作、第三方介入的调解机制。继续实施“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中心作用,对各类社会问题及时化解,努力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不断完善以“五网”建设为抓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对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进行包案办理、带案下访、协调指导的责任。三是要创新处置突发事件机制。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筹划建设全面覆盖、动态跟踪、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创新突发事件苗头隐患排查和信息报送机制,建立统一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救援水平。创建党委政府坐镇指挥,平安协会先行介入、基层党群组织迅速跟进、公安队伍压住阵脚的立体处突机制。

参考文献:

[1]吕芳.社会管理创新主体要实现多元化[N].法制日报,2010-8-13.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BDJ031)阶段成果。

特约编辑:鲁月棉

作者:李春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江西古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国际跨学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