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教育模式,提供大量学生实践岗位,考核、教育至每位具体学生;通过强制流动竞争机制,满足所有意愿加入且达标的学生参与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转型、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 篇1:

基于辅导员视角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贫困生德育体系建设的探讨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称为贫困生,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水平,推动公民整体德育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贫困生;德育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是针对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也是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直接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在校园内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德育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道路。

然而,在校园内有那么一群特殊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称之为贫困生,由于从小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精神压力,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于经济较差,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宁愿选择到三年制大专院校就读,也不愿意读学费高昂的本科B类学校,一来可以少投入学费减轻家庭负担,二来可以早点出社会工作挣钱帮补家庭。因此经济困难学生在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达20%-30%,远高于本科院校[1]。因此,做好高职贫困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质量、推动公民整体德育素质提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贫困生的德育现状

1.人生观、价值观迷茫消极。

一方面,高职贫困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欲通过大学学习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获得大学文凭后能在社会争得一席之地,改变目前的家庭经济困境,而另一方面,贫困生却深受现实困境的打击,除了要为未来的出路思考奋斗,还要时时为高昂的学费和三餐温饱发愁。眼看富裕家庭同学衣食无忧、兴趣爱好广泛,而自己除了读书无任何特长,对未来充满迷茫忧虑。在现实窘境的压迫下,高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开始分化:有些同学认为贫困环境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但也有同学以“穷二代”身份为耻、思想消极;有些同学人穷志不穷,决心靠自己兼职挣钱解决在校费用,也有些同学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并自暴自弃;有些同学在受政府、学校、老师、同学帮助时心怀感恩,也有些同学心安理得,认为是应份受助的。这些思想上的分化,都表明有些高职贫困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迷茫消极。

2.感恩、诚信教育欠缺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的不良风气,例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逐渐渗透到心智、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贫困生长期生活在经济社会的中下层,对金钱及利益有着强烈的欲望及微弱的把控力。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并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方位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2]。然而,部分贫困生在面临着学校在进行困难认定、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审核时,思想上时刻在进行者利益与道德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争取到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补助,一方面又担心条件不够而申请失败,只得在申请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望蒙骗过关。当获得国家或学校资助资格时,部分贫困生却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缺乏基本的感恩、知恩精神。学校资助工作者为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往往会在审核、考察贫困生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疏于对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等品行教育,以致于帮助贫困生们在经济方面度过了难关,却难以帮助其在精神上“脱贫”。

3.综合素质较差,导致德育教育成效不大。

由于贫困生多来自于农村、山区或者边远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基础薄弱,综合职业素质较差,例如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较差、特长爱好缺乏,导致进入大学后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而怯于参加各项活动,容易进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入推进。由于在校期间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得毕业后职业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较高薪酬的工作。据了解,有些助学贷款同学毕业后想要及时还贷,但是因家庭经济压力大,所得薪资除了自身日常开销外,往往还需帮补家庭支出,不得已延迟还贷甚至失信违约[3]。

二、做好高职贫困生德育教育的建议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生德育工作时,应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为首要任务,只有做好了这三方面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贫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教育是基础是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帮助其客观地认识过去、现在,怀着感恩的心看待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并且懂得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回报国家和社会。诚信是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因此,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励志教育是引导贫困生客观地认识到目前的困境,鼓励他们在校期间认真学习,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毕业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经济富裕的生活。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例如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自己,从而在思想上走出贫穷现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德育工作以及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德育工作者想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在第一课堂上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外,还需从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帮助贫困生自主自觉地提高自身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组织贫困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实训实操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水平;推荐贫困生到一些企业去进行寒暑假兼职锻炼,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抗挫能力,有利于。此外,为帮补贫困生的生活开销,高职院校中都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可利用对贫困生上岗前后的培训过程中,借机对贫困生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努力,进行在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时,着重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开展一些“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

3.强化就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还需加强对其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重技能教育而轻职业指导,使得高职贫困生因自我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社会环境不了解缺少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贫困生因急于摆脱经济困难现状,往往更看重眼前的高报酬岗位,而忽视了职业发展需求。例如优先推荐贫困生进企业中实习或者工作,更好地熟悉了解不同企业及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从而确定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目标;组织企业高管或创业者为贫困生开展就业创业讲座,端正创业心态、明确创业动机、做好创业准备;引导贫困生克服困难,积极考取各类资格证,同时组织贫困生专场招聘会,为贫困生打开就业绿色通道,从而帮助其快速走向工作岗位。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GDGM2014-ZZ-07)

参考文献:

[1]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意义及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77-78.

[2]马俊.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对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237-238.

[3]孟林春.诚信教育对高职学生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年与社会,2013,546(12):3lO.

作者:曾竞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 篇2:

普通高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运作策略

摘 要: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教育模式,提供大量学生实践岗位,考核、教育至每位具体学生;通过强制流动竞争机制,满足所有意愿加入且达标的学生参与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转型、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自管会;自我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普通高中的三年学习生活中,需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必须把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使受教育成为教育自己,别人的教育成为自己的教育。

一、发现问题:学生会的功能弱化

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很大程度上要结合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进行。发展学生组织是推进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普通高中或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导致普高的学生组织被忽视,学生会、班委等较多功能已退化;

(二)学生会是一个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舞台,但能满足数量不多,更多学生被拒门外;

(三)核心素养下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科研型,让教师力不从心,特别是侧重管理的普高。

为此,普高的学生组织急需创新,寻求新发展。分年级设立自管会,通过强制流动竞争机制,满足所有意愿加入且达标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在管与被管中不断提升自己;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教育模式,提供大量实践岗位,考核、教育至每位学生,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功能。它填补了学生组织在年级层面的空白,优化了学生组织架构,提升学生组织工作成效;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转型;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二、概念阐释:自管会的组织架构

年级自管会设年级纪管会、年级安管会、年级卫管会、年级学管会和年级督管会,皆配备若干组轮值小组,设正副主任各一名,按部门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正副轮值组长各一名,各部分别负责年级纪律、安保、卫生、学习以及自管会成员管理五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成员数量可达年级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置。其组织架构如图1:

年级自管会不是独立的,它是学生会相应部门牵头下在年级层面组建的年级执行部门,承担了学生会的部分职能,紧密联系各班委干部。自管会与学生会、班委的关系如图2:

三、功能分析:自管会的存在价值

自管会能促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肯定自我能力,挖掘自我潜能,提升自我目标,从而形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推动个人不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一)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责任明确化、具体化。自管会凭借大量的学生,确保每一样工作都在原学生会基础上进行细化,追求“精、准、细、严”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有效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提升执行能力,实现自管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精准化教育

自管会能精细化考核至每位学生,同时配备各层次的教育,实现学生的精准化教育。如年级纪管会通过班级坐标方法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并积极联系班委干部开展点对点教育,充分发挥班委作用,优先消化大部分学生问题。较难问题,则转交学校教育。

(三)提升生自管成效

自管会的实施,提升学生主动性,最大覆盖面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觉进行民主法制精神意识。同时,自管会工作是有组织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管与被管的服务与监督中,推动换位思考和理性思维,提升工作成效,积极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四、操作策略:自管会的运作方法

(一)重视制度规范

规范的制度是用来规范学生学习生活的,它能保证学校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也是自管会成功的重要前提。同时,它更需要规范的运行,确保高效运转,良性发展。

1.相宜的制度

自管会是学生会的延伸,本校學生会各项制度肯定优于任何学校的借鉴,在它基础上进行修改、增补,形成一套年级自管会制度。各项制度的修改、增补需切合自管会实际运行需求,为其良好的运行保证基础。同时,制度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配备完善机制。制度的完善能最大限度发挥功能。在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自管会干部、成员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建议、广大同学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提出的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育工作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等。期末,由学生会主席团召集各年级自管会重要干部,定期召开自管会各项制度集中诊断优化会议,进行修改与完善。

2.规范的运行

制度更需规范运行,自管会各部门、成员要按规办事、精诚合作。首先落实好制度学习环节。特别是新高一年级,通过不同人员解读,如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导师面向自管会部门、高年级干部面向新高一年级干部等;借助各种活动竞赛,如知识竞赛、工作分享会等,促进学生、特别是自管会成员对自管会制度的学习了解。其次落实好工作监督环节。通过网状监督模式,全方位抓好自管会的各项工作监督。如自管会部门组长、轮值组长对成员的工作评价、各班委对自管会的工作反馈、广大学生对自管会成员的举报(意见箱)、督管会对各部门、成员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强各层指导

自管会是学生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平台,其主观思维决定工作成效。需学校各种提供培训与指导,提升他们具体定位和为他人服务的自觉意识;提高工作中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1.年级结对,实践指导

年级自管会成立后,高二年级自管会各部组长在第一个月委托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对对应部门的成员进行薄弱环节培训和工作实践指导;对干部进行一对一的传授管理策略、服务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不断提升他们的战斗力,促进相对独立年级自管会工作的传承。

2.导师制度,把握方向

为了提升教师的指导力度与效果,聘请德育处主任为各纪管会导师、德育处副主任为卫管会导师、安保主任为安管会的导师、教务处主任为学管会的导师、团委书记为督管会导师、年级组长为自管会的导师,为自管会的相关工作出谋划策,解疑答惑。

3.教师培训,提升能力

由团委、德育处拟定自管会培训计划,提供各类培训指导。如:各导师定期给部门成员开展培训;年级组长给各自管会开展培训;邀请校外名师开展各类培训等。

(三)巧用梯度建设

学生组织建设应循序渐进,遵守其发展规律,巧用梯度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梯度的思想宣传

思想宣传是自管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主题班会、宣传讲座、宣传窗展出等,促进全体学生理性认识自管会,从内心去期待、拥护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梯度的思想宣传,结合学生的自管会工作具体实践循序渐进的宣传,不断提升学生思想认识高度,激发学生认知自己的不足与需求,提升学生的工作热情,为自管会的起步奠定良好基础。以“自管会的功能”为例,见表1:

2.有梯度的学生教育

传统对学生教育中侧重他人教育却忽视了自我教育,学生也缺失自我教育能力。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自管会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但这过程要有梯度,见表2:

3.有梯度的发展抓手

自管会的成长需要抓手,且其同样具有梯度性,具体如见表3:

表3

(四)创新工作方式

1.联合周会

学生会、自管会、班委,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自管会的周会定位为以自管会为主,学生会、班委共同参与。由年级自管会主任各自负责召集并主持联合周会,具体见表4:

2.流动竞争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促进学生管理学生转为学生管理自己的发展,自管会采用强制流动竞争机制,让所有意愿加入且达标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同时竞争力的驱使提升学生的自我要求,提升其发展动力。以学期为单位,通过每月的考核记录,按一定比率强制执行末位淘汰制。自管会各类干部则每学期期末进行改选选举,重新组阁。

3.网状监督

前文已说明“工作监督”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实现它以达到预期效果?结合自管会具体情况,创新工作方式,学生会督导部牵头,年级督管会为主,打通自管会内部以及与学生会、班委之间各类监督通道,实现网状监督,促进自管会、学生会、班委融为一体。具体如图3:

五、反思总结:自管会的成效与思考

三年多的运作实践,实现以自管会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局面,学生、教师、学校都有所提升。

(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思想上的提升。促进学生理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本质,树立主体意识。从以前招志愿者积极性不高,甚至报名后无故不来,到现在踊跃报名,需执行报满即止。

能力上的提升。通过自管会工作的参与、组织、执行、反馈和总结等,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意识、能力和素质。比如学校大扫除变更为美化校园“自助餐”活动,不统一时间、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校的卫生死角,想办法解决,效果非常好。

(二)促进教师成长转型

优化教师工作时间的分配。教师的重心不是坐班管理而是答疑,且轮到次数明显减少。既解放了教师,促进其转型发展,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提升教师教育学生的成效。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自修课效率大大提升,倒逼科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师生关系更融洽,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更清楚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需求;也解放了管理教师的时间,转而思考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以2017级为例,德育处处分与班级考核数据可说明自管会的存在价值,具体见表5:

学生组织的存在本就是学校德育发展的一张王牌,自管会的出现,让德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大覆盖面的从纪律、卫生、安全、学习、监督五个方面,参与、组织、执行、反馈和总结五个维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过程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进行大胆设想:

1.重视成员的思想性

思想是支配一切行动的指南,自管会会员是自管会工作的主体,其思想不到位,自管会工作难出成绩,甚至会出现大量学生反对自管会存在的状况。所以,在自管会建设中一定要抓好:秉公执法,追求本质;各司其职,精诚合作;严于律己,生活引领。

2.设想建设的课程化

2014年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若能将自管会建设课程化,必然更大程度的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校立德树人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时事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1-284页

[2]贺乐凡、周韫玉、黄泰山.《自我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1-235页

[3]蒋自立.《蒋自立与自我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1-270页

作者:孙嘉炜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 篇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全面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当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德育智育各自为战,导致“两张皮”“两条线”现象

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德育与智育、育人与育才没有先后之分,两者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德育与智育不同,它将有渗透源的作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育教学之外形成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这种智德分离的现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抓德育;校长、教务处、任课老师抓智育。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两张皮”“两条线”现象。同时专业教师队伍有逐渐远离德育战线的倾向。专业课教师从事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再加上高校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极其明显的科研成果导向,使得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必然导致专业教师在高校德育中主导地位的萎缩和作用的自我局限。加上德育教师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学校没有学术地位,在评定职称时受到“学术歧视”,在客观上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去政治化趋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未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中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思潮。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职责。然而一些教师对马列主义不是真懂、真爱、真信,一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以为是“左”;还有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其课程教学的“知识功能”,而忽视其“政治功能”,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知识性、趣味性而牺牲思想性。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相对较低,队伍不稳定,不安心于教学,少数教师素质不高,平时不注意学习,在教学中只生搬硬套,不注重灌输引导,分不清重点、讲不透疑点、解不开难点,也不敢回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就现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为主,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存在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队伍不稳定。在各高校现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中青年政治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与认识,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政工工作的少。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担心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从而造成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人员未细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但现实是“学”字当头,凡是学生的事,都找辅导员,繁重的具体事务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如果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拘泥于此,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实质,也就不能完成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批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更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缺少师资,不少高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强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学校是由“两课”教师、辅导员或校医从事这项工作,把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化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导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整体育人,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在体制和学术范式及其评价体系上,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明确全体教师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解决好全员育人的问题。在体制上应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和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指导老师,逐步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和人格感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机制上应把育人工作纳入专业教师的学术范式,把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专业职务评聘、考核评比等工作之中,促使教师像重视学术成果一样重视育人成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宏观的调节,政策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持性干预,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他们是德育资源的主要组织者、利用者。提高他们的水平与素质至关重要。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关心。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不同渠道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进一步实施公共理论课教师学历工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理论课教师,有效地稳定骨干。大胆选拔“名师”,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升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公共理论课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好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职称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敬业乐教,把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专职人员为主干,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众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

促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具备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以外,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方面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熟悉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了解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实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务、职称管理制度,解决好他们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通过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条件的、表现不好的及时进行调整。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考核的内容应是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状况;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将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之于众,让广大师生直接参与考核;坚持注重实效原则,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作风;坚持依法考核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舞弊和弄虚作假的手段。最终要把考核的结果同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主要依据。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行职业化管理,是提高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资格认定制度、职业化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公认的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走职业化之路,而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象,既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受教育者信服,也可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坚忍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容易接近和接受所教育的内容。

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职业理想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不能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智和兴趣爱好层次上,而必须把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职业”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事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项职业,而是崇高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的伟大事业。

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智商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工作本领,才能应对这一特殊的工作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鼓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学历方面,应具有较高的正规教育学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达到硕士水平和部分博士水平,至少是双学位和本科水平;在专业结构上,要做到文理结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从职称上讲,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各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252.

[2]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4-47.

[3]吴泽娟,彭启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44-45.

[4]彭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5)56-58.

[5]武彩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新思路[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3)92-93.

[6]郑立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与成因分析[J].中国教育导刊,2005,(3)98-100.

作者:闫 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论文下一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