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毕业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会展专业毕业生的高流失率现象,是阻碍会展业发展的不容小觑问题。高流失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院校、企业、学生自身、行业发展阶段等。本文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一篇:金融行业毕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三性”研究

摘 要:本文以行业吸纳能力为切入点,通过计算行业的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等方法,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三性”,即空间性、异质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新兴服务业吸纳毕业生的空间较大,传统服务业和科教文卫行业吸纳毕业生的空间有限;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差异性较大;行业分布与行业结构之间整体趋于平衡与协调。政府、高校和学生从各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适应并引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行业结构;空间性;异质性;适应性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体现为按照一定的方式配置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毕业生数量比例关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也可分为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行业结构、就业的区域结构以及就业的城乡结构等。[1]本文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美国人口调查的数据表明美国竞争性行业结构与地区制造业就业的变化,不同职业收入不平等的表现和原因。[2]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1995-2013年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3]欧洲劳动力市场呈现出高知识化的趋势,摩尔多瓦的行业就业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与社会发展不适应。[4]我国大学生就业产业、行业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的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集中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只有极少数。从大学生就业的行业看,教育、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5]《北京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趋于平衡,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减弱。[6]

综上,大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而细化到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依据2014-2018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数据分析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与北京市行业发展的适应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空间性

采用“就业弹性”来反映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学界通用做法。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即就业人数增长率/经济(GDP)增长率,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

(一)就业行业结构的空间测量

采用就业弹性分析北京市各行业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各行业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就业弹性为正数时,弹性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越强。就业弹性为负数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经济为正增长就业为负增长,则经济对就业产生“擠出”效应,就业弹性的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大;第二种情况,经济为负增长就业为正增长,表明经济对就业产生了“吸入”效应,就业弹性的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纳空间越大。[7]就业弹性为零时,不具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经济增长对就业没有拉动效应。

(二)就业行业结构的空间特征

《北京统计年鉴》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依据《北京统计年鉴》(2014-2018年)中的相关数据,因为2018年《北京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7年,因此,最后计算出的北京市各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是从2014年到2017年(详见表1)。如表1所示,北京各行业吸纳毕业生的空间不同,多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第三产业的行业吸纳空间较大,带动整体就业数量的增加。北京市行业发展呈现了高知识、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特征,新兴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用字母替代行业,如I1为农林牧渔,I2为采矿业,I3为制造业,I4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I5为建筑业,I6为批发零售业,I7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I8为住宿和餐饮业,I9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10为金融业,I11为房地产业,I12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I13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I14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15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I16为教育,I17为卫生和社会工作,I18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I19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非“高精尖”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空间有限

非“高精尖”行业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其行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空间减少。农林牧渔行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弹性较小或为负值,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说明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呈现了饱和状态。此外,由于北京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市场和小型商贸服务企业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因此非“高精尖”行业的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和限制,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空间越来越小。

2.与“高精尖”联系密切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吸纳空间

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与“高精尖”行业联系密切,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潜力不容忽视。制造业近三年的就业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经济增长率也在逐年降低,说明一般制造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旺盛。建筑业近三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尽管略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整体来说系数较高,且均为正数, 说明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有较大的空间。房地产行业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但弹性系数的主要趋势为正值,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建筑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联系密切,也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就业,房地产行业由于其发展受到北京市严格实行调控政策,使其增长速度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空间有限。《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中涉及到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有关部门推算有半数以上(总数三百万以上)的从业人员表示若单位外迁将留京就业,这种规模的产业间流动规律难以预测,将会对北京市行业发展产生新的影响。[8]北京市第二产业中相关行业总体就业吸纳能力趋于饱和,但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新定位政策的影响,但其就业弹性系数较高,具有一定的吸纳空间,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高精尖”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空间较大

“高精尖”行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增速较快,继续引领北京服务业的发展,其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空间较大,需要大量的具备较高知识含量的科技人才。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新技术驱动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会对企业就业吸纳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主要为正值且系数较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较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最后,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符合北京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符合了新时代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对毕业生吸纳空间较大。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异质性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14年的223450人增加到2018年的231394人,增幅仅为3.55%,年均增幅0.71%。《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5-2018年)》数据统计共有320800毕业生在北京就业,这些毕业生行业流向如何?体现了怎样的特征与差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总量异质性

通过北京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量指标衡量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总量,即北京高校毕业生中在北京就业的人数占同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根据《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4-2018年)》中行业分布百分比的数据计算和划分行业类型,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 2014-2018年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部分第二产业的行业,第一产业的比例较低。本文将20个行业根据毕业生行业分布的比例,分为三类:“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即畢业生行业分布比例6%以上;“高校毕业生分布一般的行业”,即毕业生行业分布比例为3%~6%(含) 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少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分布比例为3%以下的行业。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毕业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第一,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北京毕业生的青睐,且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占比最高的行业,连续四年均为毕业生分布最多的行业。教育、公共管理类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高校毕业的占比稳中有升。金融业虽为高校毕业生占比第三的行业,但总的趋势为稳中有降,这与北京不再是经济中心的新功能定位有一定的关联。第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中高校毕业生占比为第四,且比例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这与北京市的“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关,北京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发展的是现代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将会受到限制并有序疏解。因此,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依然可以成为高校毕业生未来的行业选择。

2.“高校毕业生分布一般的行业”毕业生占比稳中有升

“高校毕业生分布一般的行业”中多数为生活性服务行业,此类行业中高校毕业生比例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中毕业生的比例保持在4%左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中毕业生四年间占比基本稳定保持在3%左右,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中毕业生的比例增幅约为0.2%。2015年7月,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本市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需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进而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少的行业”毕业生占比稳中有降

“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少的行业”主要为农林牧渔、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上述行业跨越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低端服务业。此外,军队和国际组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促使选择这两个行业的毕业生较少。2014-2017年“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少的行业”毕业生占比比较稳定,部分行业的比例在逐渐降低,一方面因为“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少的行业”并未体现出高知识、高技能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为非高精尖“高精尖”行业,其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也较小。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效率异质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吸纳)效率是指各行业中新增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占各行业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根据2014-2018年北京高校毕业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大于2%的行业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占比效率的分析,即共选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4个行业。北京各行业高校毕业生人数通过《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在京就业的北京生源数、在京就业的京外生源数、就业行业的比例(默认就业行业比例与在京就业行业比例相同)等相关数据,计算出每年在京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各行业中毕业生所占百分比。北京各行业从业人员总数采用《北京统计年鉴》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最后根据公式(1)计算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效率。2018年《北京统计年鉴》中只统计到2017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因此,最后统计的是2014年到2017年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详见表3)。

如表3所示,2014-2017年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个行业的吸纳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高校毕业生吸纳效率最高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三年中的平均吸纳效率为4.37%,且吸纳效率成上升趋势,该行业在吸纳高校毕业生总量一般,但毕业生的占比却很高。其次,“高校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吸纳效率最高,三年的平均吸纳效率为3.87%,且吸纳效率较为稳定。金融(平均2.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为2.25%)、教育(平均为2.0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平均为2.03)这几个行业吸纳效率较高且吸纳总量也较高。最后,“吸纳高校毕业生总量一般的行业”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就业吸纳效率较高(平均为3.52%),高于多数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平均为1.6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0%)、制造业(1.08)和建筑业(1.02),吸纳效率一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吸纳效率较低。

总体而言,行业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正相关,即高吸纳总量高吸纳效率,如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吸纳总量一般的行业,吸纳效率也一般,如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该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总量一般,但是该行业中高校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16%。主要是因为该行业从业人员总量较低,也不排除部分专业的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为了找到工作谋生而放弃了预期和就业匹配。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适应性

根据北京市行业发展政策与趋势及北京高校毕业生生就业行业的流向特点,本文选择“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和“建筑业”共10个行业,分析这10个行业结构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均衡度

结构偏离度是研究结构性偏差时最为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结构偏离度(系数)是用于考察各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对称性的一种经济指标。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概念,分析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北京市行业结构的协调性。产业结构偏离度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某产业GDP相对比重/某产业就业相对比重-1。[9]本文将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分析各行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现状,判断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与北京市行业结构之间是否失衡。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

当行业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该行业的行业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达到平衡状态。行业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该行业的行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越合理。当行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说明该行业的GDP比重大于毕业生的就业比重,该行业毕业生供给数量不足,有吸收更多毕业生就业的空间。当行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说明该行业的GDP比重小于毕业生的就业比重,毕业生供给过多,需要大量转出剩余毕业生。

如表4所示,近四年来毕业生就业行业偏离度呈现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北京市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偏离度值四年均为正值,说明制造业一直有空间吸收毕业生,尤其是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更大。其次,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处于正偏离状态,其行业的毕业生供给不足。最后,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四大行业处于负偏离状态,竞争较为激烈,偏离系数在-0.3~-0.7之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在-0.1~-0.3之间,这几类行业的高校毕业生供略大于求,供求基本平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协调度

Hse表示行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描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且0≤Hse≤1。Si为第i行业的行业结构,Ei为第i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i的取值按照上述选择10大行业的,取值为10。Hse越接近于0,说明北京市的行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协调性越差,二者之间的结构越不平衡;Hse越接近于1,表明二者之间越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与北京市行业结构之间越协调。

因为协调系数的计算需要将行业进行大类的划分,本文根据已有的行业分类基础(程栋栋,李宏勋2015[11];岳昌君,周丽萍2016[12]),将上述10大行业分为4类:(1)工业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2)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传统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科教文卫:包括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

从表5可以看出,北京市行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均大于0.8,说明北京市整体行业的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较好,趋于平衡。传统服务业因为本文只涉及到一个行業,因此协调系数为1。新兴服务业和科教文卫两类行业还有一定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空间,尤其是科教文卫行业,需要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四年间比较稳定,“高精尖”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非“高精尖”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具有行业间的异质性和行业内的异质性较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毕业生的比例为国际组织的14倍,毕业生的行业分布集中在高知识、高技能化的行业,如信息传输类行业、教育和金融业。同一行业的毕业生占比变化比较稳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与北京市行业结之间基本均衡和协调,二者之间互相促进。

(二)建议

1.政府:发展高精尖行业创新新兴服务业态,优化资源配置

新兴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毕业生的吸纳总量最高,其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相对均衡并协调发展。国家要重点发展一般产业中的高端环节,发展现代制造业,主要是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环节和提升高端制造环节。[13]以新兴的高端产业、传统产业的高端形态和一般产业的高端环节为核心,将产业(行业)与就业紧密结合,发展现代制造业。此外,新兴服务业与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契合度较高,应重点发展和优化升级。根据各行业的就业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吸收优秀的毕业生,促进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与北京市行业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

2.高校:提高人才供给的培养质量,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高校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既要适应行业结构发展趋势与要求,又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借力高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机构的平台,整合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结构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行业结构与行业的发展要实现相对适应与相对平衡,保持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与行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协调发展。

3.毕业生:理性选择行业,推动行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毕业生要树立从就业到乐业的择业观念,结合兴趣与未来行业发展空间进行理性择业。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北京市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现状,结合行业发展的政策和趋势以及行业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结构关系现状理性选择行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预期,了解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学期间积极完善自身能力,加大学习投入,参与学校组织的就业相关的课程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深度了解预期工作行业的发展特征、制度保障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王长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失衡与优化路径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5(3):111-118.

[2]Joshua Drucker.An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Change[J].Regional Studies,2015(9):1481-1496.

[3]Do Hai Hung,Juntao Zhang,Sultan Sikandar Mirza.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In Viet Nam[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12):78-85.

[4]Alic BRC,Alla MMLIG.Employment Trends and Particular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and the European Un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2017(4):376-390.

[5]楊翠毓.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110.

[6]李志伟,仉媛.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5-101.

[7][9][10]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84,105,111.

[8]李琦.产业结构变迁下的北京市就业结构研究——基于1995-2014年经验的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4):3-8.

[11]程栋栋,李宏勋.山东省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与全变系数结合法[J].甘肃科学学报,2015,27(4):130-135,141.

[12]岳昌君,周丽萍.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6):34-44.

[13]王玉海,田建国,聂梅,等.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提出背景、作用定位及其内涵界定研究[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7(12)上:51-59.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马永霞 马立红 薛晗

第二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问题初探

摘 要: 会展专业毕业生的高流失率现象,是阻碍会展业发展的不容小觑问题。高流失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院校、企业、学生自身、行业发展阶段等。本文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展专业毕业生 行业流失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据相关机构统计,全国开设会展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160所之多,每年为行业输送大量人才,这其中高职院校占到了一半以上。然而,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学生在就业之初就选择与会展行业不太相关的其他行业,或者在行业停留一段时间便跳槽转行,毕业生行业停留率较低,导致会展专业人才的浪费。会展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做严格的专业限制,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初次就业进入会展公司及相关部门的占总数的70%左右,毕业一年后通过电话、微信、问卷调查及参访单位,发现坚持在会展行业的毕业生仅剩45%。多数毕业生就业后认为“会展工作和想象中不一样,期望和实际有落差”。会展行业并不似想象般光鲜,导致一些毕业生短时间内离职,另谋职业。会展企业抱怨会展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遇到问题缺少积极面对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直接辞职走人。

二、流失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未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往往以培养会展综合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但会展行业的特性决定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是展会营销、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强的支持型和辅助型人才,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以会展核心岗位为就业目标的引导和提高,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脱节是导致行业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二,会展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半路出家,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实训环节少,实训条件较差,缺少企业真实的实训情景和案例。虽有顶岗实习的环节,但学生大多从事验证、引导和接待等会展外围低层次、简单化工作,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实践能力达不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實施。虽然国内的会展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实践和校企双方的互利合作,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使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教学和科研领域,无论是制度还是实施规则都是缺乏的,总之,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没有真正落实。

(二)会展企业用人观念有偏差、机制不健全

企业要求学生一入职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全面培训,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刘大可博士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业内很多人提出“量身定制”“拿来就用”等观点,是不懂教育的表现,是在对教育进行误导。真正有用的人才应该包含三层含义:要会动脑,要了解行业的运行规律,清楚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要会动手,清楚了解会展活动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如何操作;要会学习,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善于不断接受新事物。人才培养应该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会展企业应该把握毕业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给予足够的机会和关注,帮助其成长。

另外,毕业生的行业停留率也是跟行业发展所处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以青岛市为例,市场上的会展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其中有些以从事婚庆礼仪、广告策划等方面的业务为主,真正形成规模的大型会展公司为数不多。一些会展公司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有的一人身兼企业法人、创作总监、执行总监等数职,大小事情一把抓,对员工一般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根据单位的业务量、会展独有的季节性差异,任意聘用或解聘,员工的权益根本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员工只关心自身的短期利益,并不会尽心尽力,中途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会展行业是一个宽领域、跨学科的行业,其所需的就业能力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都对会展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要求会展专业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取知识。但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具有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特点,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多数不理想,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些学生外语不过关、与客户沟通能力弱、责任心不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不足。另外,学生择业受到功利化、理想化的观念影响,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选择跳槽逃避而不是想办法解决。

(四)行业发展所处阶段是高流失率的外在因素

目前,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会展业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会展经济产值不断扩大,但各地发展状况并不平衡,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除北上广深等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会展业尚处于发展中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会展业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但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够雄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的会展市场缺乏足够的优质项目,一些好的项目难以做大做强,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质量有待提升。

三、提高学生行业停留率的对策

为了使会展专业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行业对口就业率和停留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职院校要努力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造多角度知识体系。

高职院校应更多地立足实际,及时转变思想,改变把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千篇一律的想法,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上。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去专业核心课程外,加强会展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注重人文教育、就业指导,加强他们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弱、职业素养缺失等薄弱环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增强实效。

从青島市几家知名会展公司罗列的任职资格看,绝大多数职位要求有三类:学历、经验和能力。这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首先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把企业实践过的会展活动案例引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了解现实会展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有机会参与企业真实的市场项目运作,现场体验具体运作过程并进行分析,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其次,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通过教师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等途径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完整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打造先进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展台的设计、展位的搭建、模拟展会现场实况等。

(二)会展企业要用心培养留住人才

企业要用人,必须先留人。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痛心的事情,企业要更好地培养、引导和管理。要构建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用,为毕业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注重从组织架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现象,要及时关注并给予指导,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团队的向心力,打造学习型团队。

(三)学生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拓宽知识面,会展业涵盖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设计等众多领域,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的不同,学生应着重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践,这样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突出自己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会展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要全面充分地认知自己,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对自己有准确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有益发展的理性因素作为就业出发点,切忌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待遇、地域等因素。

(四)政府部门要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人才的行业停留率最终要看的是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行业发展态势好,发展空间大,人才进入和停留率就会更高一些。目前,会展中小企业是高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行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才能从客观上促进人才市场需求,为会展毕业生提供更多和更好的就业平台。

四、结语

行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只有让人才留在行业并做到人尽其才,行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避免会展人才流失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单位或个人的责任,要靠学校、企业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完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少芳.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职业时空,2015,11(11):95-98.

[2]温娟.天津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以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3]邱雪峰,余构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66-168.

[4]施谊,佟喜彦.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应用技术学报,2011,11(3):276-280.

作者:杜梦

第三篇:行业类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问题及解决思路探究

摘要: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该文主要阐述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选题、时间保障、指导教师、大四将毕业学生、实验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建议解决方案等内容。拟通过该文的研究,对如何解决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论文选题;时间保障;人力保障;实验条件;问题解决方法

Graduation Thesi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U Qi

(Information Security Department Henan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Key words:vocation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raduation thesis solution; time guarantee; human resource guarante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problem solutions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刚刚经历了蓬勃发展期。随着越来越多新升本科院校的出现,大学被划分为理论研究型、行业应用型等多类院校。行业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而言是对其四年学习知识的提炼和升华。不少学生通过大四下学期毕业论文设计,逐渐形成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概念。本文重点探讨指导河南警察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期克服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无法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的弊端,并提出具体解决思路。以期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发挥出更多更大作用。

1 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典型问题

通常情况下,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分为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常情况下,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本科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一般情况下会让学生自己根据研究兴趣所在选择自己合作导师及研究课题。课题确定后,导师会和学生见面交流,并拟定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后,学生根据计划进度开始课题研究,书写毕业论文,经过和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完成毕业论文的书写。顺利通过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答辩后,指导教师就完成了整个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我国自1981年开始沿用这种毕业论文的指导方式。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在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实习。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主要以精通应用技术为主,学生在最后一学期考虑的重点通常会在应聘工作上。不少学生会在这个学期多次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硕士生入学面试、招聘公司面试等等。多数学生没有精力对毕业论文精益求精,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在毕业论文书写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图1所示。

1.1毕业论文选题有待改进

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比较大,所以不少学生在选题时不知如何选择,不少时候学生更倾向于由指导老师指定论文题目。通常一名指导老师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论文。老师在帮助学生选题时可能对同一级学生选题难度相差不大,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可能对于一些学生而言,题目偏难,对另一些学生而言,题目稍微简单的问题。同样,选题范围也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题目范围过宽,学生工作量大,论文不容易完成;选题过窄,容易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无法展开的问题。创新性是另一个问题所在。创新程度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没有研学大量论文,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创新性就无从谈起。差异性不明显是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指导老师在指导一群学生过程中,很可能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习惯、观点看法等局限性,导致同一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内容有一定程度相似度的问题。

1.2 毕业论文时间难以保障

不少985、211大学本科毕业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有极大相关性。认真书写毕业论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进入工作前的一个锻炼机会或者是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升华自身专业知识的一个机会。所以,不少学生会选择整个学期认真书写毕业论文。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形有所不同。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在大四下学期写毕业论文这一阶段中,他们忙于准备各类入职考试,所以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

1.3指导教师态度及学术水平的问题

一部分指导教师得过且过,指导过程流于形式。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没有时间认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少指导教师经过多次尝试,发现没有学生配合进行毕业论文书写。另外,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好坏的评价也没有确切的标准,论文指导工作量无法正确衡量。所以,部分指导教师将论文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得过且过。个别指导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几十年仅教授一门课程,而且没有及时更新所教授知识,更没有夯实的科研能力为基础。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在这种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保障。

1.4实验条件的问题

个别学校没有试验实训条件提供给学生。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没有实验条件作支撑,毕业论文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实验验证,无法证明毕业论文中观点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上与文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开展工作。只能将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

1.5 学生长期养成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不少行业应用型学校是二本学校。学生来源决定他们学习积极性有一定欠缺。在学校将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相互影响,长期养成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但是毕业论文这种课题研究的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多年专业课程学习中一知半解,使得他们在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专业上的问题,可能需要将学过的专业知识重新来过,有时甚至几门专业课程需要一起学习,再加上学生长期养成善于放弃的学习习惯,这使得毕业论文写起来显得尤为困难。

2 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典型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探究解决方法。

2.1毕业论文选提前组织论文题目解释会议

学生在选题前,系部组织教师进行论文题目解释会议。指导教师对备选题目进行解释,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及特长,根据教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有兴趣,有能力深入研究的课题,初步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督促学生由此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确定毕业论文选择题目及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够使得学生选择出适合自己,能够深入研究的题目。

2.2时间保障问题

学生大四下学期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或研究生入学复试、面试等相关问题,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写毕业论文。解决这个问题好的办法是,最好使得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学生研究生学习方向相关,或与学生未来工作相关。建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未来学习、工作方向确定论文指导方向,使其对学生未来工作或学习起到一定帮助作用。这样,容易让学生挤出更多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中去。

2.3教师态度及专业知识水平问题

好的指导态度决定是否能够让学生有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教学系部的领导应该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认真制定工作规章、流程,建议根据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的态度、毕业论文质量、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指导教师进行量化评分。另外,建议将最终分数计入年底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关于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的问题,建议给学生自助选择的权利,根据研究题目,对教师的熟识度和肯定程度,自行选择合作导师。

2.4 实验条件保障

没有必要实验条件保障,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智能流于形式。建议教学系部领导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基地,并且随时向学生开放。

3 结束语

总之,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把握、选择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相关的,通过一个学期学习、研究能够实现的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当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时间保障、实验条件保障是必要条件。总之,应该以毕业论文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或为他们硕士阶段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建辉.论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模式的创新——以广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2] 史秋恒, 爱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 鲁汉玲. 以多元化学习成果替代单一本科毕业论文的探究[J].药学教育,2012(4).

[4] 戴晓芳. 本科毕业论文组织模式与改革创新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3).

[5] 王娟.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2).

[6] 饶家辉, 王宏娟, 周虚. 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

[7] 杨水银. 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8] 冯海霞. 民办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用性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10).

作者:刘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