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相比从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都是提升和改善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1: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

摘 要:主要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意四个方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程改革已走了多个年头,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并以此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学校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学资源不一,面临的教学困难也不一样,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必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教与学,教材内容应避免让学生被动地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而是要提供让学生分析、思考的素材,提出供学生活动的参考建议。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不需给出明确的结论,而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条件”教学时,我提前两周让全班学生动手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课堂上把他们的种子萌发情况一一展示,针对学生实验的情况提出“有的种子为什么不会发芽?”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外界条件、种子发芽率。这样由学生自己实践、分析、探讨、交流,得出结论,这就使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又如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时,在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一步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的影响,可让学生参照前面的探究步骤,独立完成类似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允许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看法,例如保护环境问题中提出能否在富春溪游泳,富春溪是本市饮水之源,有人说可以,而有人反对。请问同学们对此持什么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着自己的见解,只要说得在理,都给以肯定,同时给予鼓励。

二、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可以联系日常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了许多有关生物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前应充分分析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已知的各种因素,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可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习的动机,推动他们去学习、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进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时,我并不是先讲细胞分裂的概念,改变以往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而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起,改变了以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你们一年内能长多高?为什么会长高?”学生在普通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迷惑的切入点,由于学生对上述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就自然产生认识研究它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主题,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如细胞能否无限制的长大呢?细胞如何形成组织?组织怎样构成器官,进而形成人体?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讨论、比较,由浅入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现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结合,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查,和对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因此,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引起生物教师的足够重视。首先,练习题目标明确,要有针对性。由于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练习不宜过多,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其次,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选择、判断、填空、图表、连线、简答、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可以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也可以侧重其中某一方面,例如在进行“合理膳食”一课以后,练习题可结合三个目标进行如下设计:

请为家人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并与家长合作完成。周六上午,学生和家长集中富春溪畔野炊,并由学生购买午餐食物,在现场,父母与孩子积极合作,制作各种营养合理的午餐,由老师和班委进行评定。这道题目反映的是生活实际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此题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本题把六大营养物质等有关知识综合起来,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家长的关注下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生物乐趣,家长和学生真诚交流,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四、注重课外阅读栏目,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多年来,由于传统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做是头等大事,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没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新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了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或两个都是不完整的。全面均衡的追求三个目标的实现,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的,况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正因为如此,新教材在设计上,有意识的增加了四个能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课外阅读内容——“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新课程理念提出: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课外阅读的这四个栏目,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均有不同作用。通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四个课外阅读栏目确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重关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合理利用这些栏目,可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有些课外内容调整到课内进行。例如:“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脱缰之马——癌细胞”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各种癌症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认识到癌症,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烧烤或腌制的食品及高脂肪食品,多吃粗粮,多吃绿色水果和蔬菜,适量运动,也认识到在诊断方面已经有各种先进方法和手段,从而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的问题引起关注,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又如“科学家的故事”中的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通过阅读,让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科学家袁隆平有一定的了解,对杂交水稻有个大致的了解,领悟到科研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中的“医疗救护员”,学生认识到救护员和对医疗救护员的要求,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意外事故,各种急性病症等,伤病员施行现场初步救护的人员,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生物学与文学”中有“寄予植物的情怀”。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借植物抒发情感的诗句: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学习生物学,观察生物,对文学创学有很大帮助。反映生物学与文学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渗透人文精神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利用好课外阅读栏目,使它们真正成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陈英水,陈欣.生物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生物学教学,2015(8).

作者:黄碧玉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摘 要: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相比从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对生物 学习充满兴趣,都是提升和改善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與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结合生命成长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为每一个生命提供了居住場所,同时也见证了几十亿年的生命进化过程。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最终才能适应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拥有生存权利,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和谐多彩的世界。

(一)在课堂内容的延伸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会绽放光芒,这些生命现象让人们震撼。泥土中的种子为了生的意志,胚根不断往下扎,胚芽不断向上长,石块、瓦砾等都不是它的障碍,当它破土而出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悬崖峭壁上刚从岩石中钻出来的那点绿意。一只小小的蚂蚁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因为它能搬动比自己重几十倍以至上百倍的物体。刚刚生下的婴儿会有吸吮、缩手等非条件反射,这些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生命现象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真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和谐。在生命进化长河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通过刺状的叶子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靠绿色肥大的茎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储存水分;动物界中赫赫有名的伪装高手枯叶蝶能把自己模拟成与枯叶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人体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而毛细淋巴管吸收甘油和脂肪酸,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些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让我们觉得非常奇妙,这又是一种和谐。生命和谐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永远存在。在生态系统中,自然选择造成的竞争其实是充满着缺陷的和谐,让生物适应性得以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应性,才有了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尊重。

(二)结合身边案例,分析生命成长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以贴近学生的话题为切入点,课堂上探讨一些个案。如新生刚进入中学,学生和家长都存在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两周就能适应初中生活,而有的学生需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初中的生活,这期间学生就需要更多生命的关怀与科学的帮助。适应能力的强弱,会造成学习兴趣的有无,直接影响学习成绩,此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的一些规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帮助自己提高适应能力探索科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去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从而关注自然界生命的和谐。成语“蚌病成珠”中存在一些生命价值的思索,河蚌在遇到沙砾刺激后由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形成了美丽的珍珠,这样的生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成长的不易,让他们明白,只有正视困难,人生的花朵在经历了磨难后才能绽放得更美丽、更成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生物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具人性关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尊重生命、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信念。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1)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2)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3)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郭力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3]《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余文森,中国期刊网)

作者:王开权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3:

浅论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策略

摘 要: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个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改 新教材 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营造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地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转换,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

四、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后就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之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五、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问,有时要故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使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或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基本正确地回答出来,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景俊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艺术性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生挫折教育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