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2-09-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1 注重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层面

初中语文篇目多, 内容广, 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丰富, 在挖掘教育因素过程中, 很多教师习惯了从个人感情体验出发把爱国主义教育理解为历史发展、山河秀美、英雄模范等方面, 忽略了社会现实, 造成教育内容层面狭窄, 形式也显得单一。要弥补上述缺憾, 就必须更新观念,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层面。实际操作中, 可以在一个学期中设立爱国主义这一课题, 让学生下去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资料, 他们搜集的诗文、名言警句、图片、歌曲等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集中展示:如果不能实际拿到课堂上展示, 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浏览。还可以让同学们把课本中学过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要素的、情节较强的文章, 改成课本剧, 由同学扮演, 同时注意把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家乡等现实因素贯穿进去,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这样, 同学们既在活动中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又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同时又在活动中受到了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

2 学习杰出的历史人物, 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很多民族英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他们的光辉业绩成为我们后代敬仰的楷模。课本中的《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 歌颂了为维护国家统一, 不计个人安危, 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很多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科学技术上做出卓越贡献。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正是由于众多英雄人物的杰出表现, 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精神气质, 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之中,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 领略到仁人志士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与气势, 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产生出一种创伟业的凌云壮志。

3 深入阅读文本, 理解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苏教版初中语文中选编了一组主题为“爱国情怀”的课文, 让我们倾听了海外游子的心声, 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痛楚, 品味著名科学家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领悟仁人志士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 感受古代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例如:在《枣核》中讲述了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作者在动身访美前, 这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朋友托“我”带几颗枣核。在信中“再三”嘱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但却没有说明枣核的用途, 有意让“我”揣个闷葫芦, 为此“我”感到奇怪。当“我”问这枣核有什么用途时, 她并不明确的回答“我”, 而是一面把枣核“往衣兜里揣”, 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 “就领我去踏访她那后花园。”朋友“劈头”就问“我”, “劈头”就问, 表现出朋友极愿“我”看出花园的“家乡味道”。“想厂甸, 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 我就想旧历年”, 这一串“想”写出了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用京腔京味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述说了思乡之苦, 它把故乡的形象真切的再现出来, 这更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思乡感情。为寄托思乡之情, 在异乡的土地上种上一棵故乡的枣树, 以慰藉思乡之情。这一连串的描写是人物思乡的具体表现, 饱含着游子眷恋故土的深情。

4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秀美山川, 抒发爱国情怀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景色秀美, 这在历代骚人墨客的笔下都有佳句来摹画。我们要通过一些相关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由南到北, 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欣赏如画的迷人风景,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 品味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内涵美和它们之间的变迁、融合。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洞庭湖“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的广阔雄浑和“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这是南方水乡的美。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描绘的北地雪景, 让我们感受到北国冰雪世界“银装素裹”一样的洁美。《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和杨诚斋诗“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那或静或动、美丽迷人的清流绿翠、玉带银城。还有《嫩勒歌》以雄浑气势描绘的阴山下美丽富饶、广阔无边的草原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句表现出的西北地区高原的奇特壮美, 《钱塘湖春行》里“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气息和生机无限等等。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 巧妙地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方斯实.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 2008, (1) .[1]方斯实.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 2008, (1) .

[2] 刘长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 2010, (8) .[2]刘长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 2010, (8) .

[3] 胡淑芳.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语文学刊, 2009, (1) .[3]胡淑芳.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语文学刊, 2009,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如何依据高职特点做好德育工作下一篇:浅谈刑事执行检察人员素质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