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与学生交流

2022-09-13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从教师方面看, 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强化突出, 只强调主导作用而不正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长此以往, 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动性缺失、自主性缺乏、创造性缺乏, 造成语文学习的低效率。为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 不少语文教育专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但由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 教师应主动学习新理念,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 组成“学习共同体”,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 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思想不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正是由于母语的缘故,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 一两天不学习差距不大, 思想上不重视, 致使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然就不高。正是缺少了这种学习的自觉性, 有了问题不愿意请教老师, 师生之间交流机会大大减少。

1.2 畏难心理作祟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 在于不愿意见到老师, 怕老师知道他不会, 怕别的同学笑话他, 所以在学习中就不问问题, 不回答课堂提问。

1.3 老师主动关心不足

有些教师, 认为教学就是完成任务, 只要自己课上完了, 就算义务尽到了, 至于学生学会了没有, 就不管不问。

2 加强师生交流的对策思考

2.1 讲课中表达要声情并茂

作为教师, 在学生眼里就是知识的化身, 就是权威的象征。作为小学老师, 就是要把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好语言, 让学生听得进去, 听得懂, 尤其在交流过程中, 不要只是为了传授知识, 而应该在语言沟通过程中传达一种精神, 灌输一种理念, 表达一种感情, 做到声情并茂。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亲近老师, 但作为教师, 不能因为学生的个体原因而失去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所以,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搜集学习主题的信息资料, 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信息, 结合课文确定自我学习主题目标, 大胆质疑、解疑,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学生独到的体会、见解, 教师及时的赞赏, 都将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 有效地激发学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性。通过沟通交流手段的应用, 开启了学生的沟通交流情商之门, 甚至能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 逐渐摒弃心理障碍, 较自信地学习, 语文课堂逐渐成为学生一种有情趣的生活, 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发展。

2.2 交流中动作要得体文雅

在教学实践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 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是知识外化—内化的过程。所以,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 不可避免存在动作上的交流。试想一下, 学生在回答提问的时候, 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微笑, 一个表扬的手势, 对学生的鼓励是多么大啊, 因为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 都希望他的想法和发言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老师选择动作交流,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而且还可以弥补语言交流上的不足。但动作的选择一定要得体文雅, 不能将生活中随意的手势带进教学课堂, 更不能用侮辱性的手势表达教学中的不满。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一定要把重心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与提高上。教师可以从建构学习主体入手, 开放课堂, 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探讨, 运用自主感受、协作讨论达到思维成果的共享, 拓展学习空间。

2.3 讨论中要锻炼学生能说会言

在课堂上,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要鼓励学生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比如:在《田忌塞马》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 进行合理分组。依照互补原则, 每组4到6人。第二步, 明确交流任务。板书: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一下, 孙膑为什么要劝田忌再赛一次马?他是根据什么想出这个办法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第三步, 形成整合。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约5分钟, 然后进行合作交流, 之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交流。第四步, 全班交流。各组的代表把本组的想法向全班交流, 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2.4 阅读中要把握交流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不是把现成答案端到学生前面, 而是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不断钻研, 深入感悟。如《跳水》一课的教学中, 某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船长的做法并不好。我从课文的插图看到, 桅杆上的横木不在船的边上。孩子如果跳下去, 可能跳不到水里, 这样的话, 他就会重重地掉倒甲板上, 那么孩子一定会受伤。”我当时心里大吃一惊, 因为没想到竟然有学生会这样思考, 更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迅速调整思维, 把问题推给了学生们:请大家再细读课文, 思考船长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和议论, 纷纷举手作答, 肯定了船长的做法是正确的。接着, 我继续拓展提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样做呢?学生们纷纷开始思考和议论:“我认为, 船长应该让一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救下来。”“那可能吗?横木那么细, 水手恐怕还没爬上去, 横木就断了吧?”“那要不就给孩子说上面很危险, 叫他自己爬下来不得了?”“叫他自己爬下来不得了?那个孩子已经吓坏了, 动一动都不敢, 还怎么爬啊?哈哈!”“那就叫来一架直升飞机吧。”总之, 学生的解救办法层出不穷, 但随即就被大家否定了。我紧接着再问, 引导大家得到启发: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但是都无法及时把孩子救下来。那么, 大家们再来看看船长的办法——跳水。比较一下, 看看跳水是不是当时最好的方法?直到此时, 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船长让孩子“跳水”, 这办法虽然冒险, 但当时那样危险的情况, 这样做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 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个经验丰富的船长, 他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 在危急关头能临危不乱, 当机立断。

在这个例子中, 笔者充分发挥了师生, 生生之间的交流作用。当一个学生对船长的做法提出质疑时, 笔者及时把握时机, 引发全班学生在阅读中共同思考, 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勇于质疑的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交流中, 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思考得到不断的深化。

总之, 在交流中, 教师一定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扮演好自己的主导角色。只有这样, 才会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成了新课改重要课题。师生共同组成“学习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和指引者。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实现“主动性学习”。

关键词:主体性,认识,激发,强化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王荣生, 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04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藏高职院学生素质拓展与自我管理思考下一篇:提高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