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目送读后感范文

《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

李素珍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第二篇:《目送》读后感

张怡扬的家长

很早前我就看过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虽然有些浮光掠影,但仍被被她流露出的浓浓的真挚的的爱所打动。今陪孩子重读,感触很多。

龙应台先生的《目送》,是一本文笔从容舒缓,感情真挚的散文作品(感觉台湾的作家们文笔都是那么优美、舒缓,叙事缓缓讲来,而真挚动人的情感流淌在文字间,总是默默、久久地打动人)。她写了孩子在她的目送中渐渐长大、离开她,如蒲公英一般飞远;而深切爱着她的父辈们在她的目送中踯躅、衰老,直至消失在世间。痛彻心扉而时光不可能倒流,留下无尽的想念。所以龙应台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女儿最后无奈的宽解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我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离开我们的人都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们:不必追!

我也想起送儿子张怡扬上学的情景:上幼儿园送到园门口,胖乎乎的 他有些怯怯的,边走边不时 回头看我,我很不放心的看着他幼稚的身影,融入一群小朋友中,我在他身后大声的嘱咐:“乖哟,妈妈下午一定早点来接你,别怕”。上小学了,我们一起走到校门口,他会欢快的:“妈妈,再见”!蹦蹦跳跳的就跑远了,留我在校门口担心这粗心的小男孩,会在学校摔着磕着吗?惦挂不已。到读初中了,我送他到车站乘车去学校住读。他很有些意气风发地背着大书包,上车、打IC卡,放下包,一气呵成,一副少年老成,很独立的样儿。在车上安顿好,然后转身对着车下恋恋不舍,眼巴巴望着他的我,很有些不屑的挥挥手,很能干的独自乘车去学校了,留我在车站目送着他: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会照顾自己吗?担心不已。

而我们的父母们,却又好似不停地唠叨我们,惦挂我们。他们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生活,却总是关切我们生活、工作怎样。害怕我们生活不快乐、不如意。他们拖着衰老的身体,还把我们当小孩对待,不放心这、那的,要把这样好吃的、那样有营养的给我们备着,做家务事还总是争着抢着做。看见他们日渐佝偻、衰老的身影,心里真是不忍和痛切不已。时光不可以倒流,不能再看见他们年轻、健壮的身影了。想起我小时候爸爸背着我,健壮得可以背着我小跑玩耍,爬在他身上给他找白发,满头翻找很久都找不到几根白发。而今却是背驼着,走路慢拖拖,满头的白发。父母们似乎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一下子就衰老了!.

时间的流逝,让许多的往事淡化,但是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不会淡去的,他们的爱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这样的爱孩子,爱得几乎不忍让他们离开我们去经历风雨;而我们又是这样的被父母们爱着!我们爱着父母们,疼惜他们一点点的老去,却阻止不了时间的流走。龙应台先生诠释了她的亲情、孝心和爱,也点染我们:既然亲人们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渐行渐远,那么就让我们在当下,为父母、为孩子,更努力的多爱些,多付出些!

2014年2月7日

第三篇: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喜欢写作,喜欢走路,喜欢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喜欢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喜欢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生活的心情。因为,在她眼里,太多美的事物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读罢《目送》全文,我认为《目送》地七十三篇散文一共可以分成七大部分:一,亲情和友情可以归为一类,而这一部分是《目送》的核心部分,贯穿全书,写的主要是“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1,母女情:《雨儿》,《明白》,《胭脂》,《散步》,《回家》,《五百里》,《女人》,《假牙》。2,母子情:《十七岁》,《爱情》,《为谁》,《母亲节》,《年轻过》,《老子》,《关山难越》。3,父女情:《如果》,《缴械》,《同学会》,《走路》,《眼睛》,《注视》,《冬,一九一九》,《魂归》。4,兄弟情:《共老》。5,友情:《牵挂》。)二,以独特的眼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目送》,《寻找》,《忧郁》,《我村》,《薄扶林》,《金黄》,《杜甫》,《蔚蓝》,《花树》,《Sophistication》。)三,对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茫然,及对时光流逝的怅然等。(《山路》,《寂寞》,《不相信》,《1949》,《什么》,《寒色》,《俱乐部》,《菊花》,《两本存折》,《舞池》,《星夜》,《乱离》,《时间》,《距离》,《幽冥》。)四,对幸福的理解。(《幸福》,《苏麦》,《慢看》。)五,对世界上忍受战争之苦或者处于最底层人民艰辛生存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跌倒-寄K》,《江湖台北》,《手镯》,《最后的下午茶》,《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普通人》,《首尔》,《雪白的布》,《淇淇》,《狼来了》,《新移民》,

《距离》,《莲花》,《慢看》,《关机》。)六,生活中一些趣闻趣事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海伦》,《火警》,《黑帮》,《卡夫卡》,《常识》。)

龙应台的散文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她的内心特别细腻,特别喜欢细心观察生活百态,细细品味人生。他的感情特别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东西所激发,可以是早晨灿灿的阳光,也可以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可以是一棵树,一只鸟,一种花,一只猫,甚至是一条虫。她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很小的东西而联想出很多东西,并引发出很多对人生的思考。

龙应台在做学问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譬如她在读《花间词》时,只因“黄独”觉得在哪见过,就“钻到旧籍里寻寻觅觅”,找到了杜甫当年跋涉到甘肃同谷时所写下的诗,诗中就有“黄独”,然后又去查《庄子齐物论》,《盗跎》,《野老歌》,《中国有毒植物》,《本草》,最终弄明白“黄独”是什么,并从中体会到了一代诗圣曾经所经历的酸楚。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淇淇》和《花树》上,《淇淇》中只因与纪中先生闲聊时谈到“巨鱼”——白鳍豚,而去捧读《入蜀记》,《尔雅》,并查阅白鳍豚在中国灭绝前国际科学家寻找白鳍豚的经历,最后以“淇淇独处世间长达二十二年,郁郁以终”而表达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对我的启发是:要想博古通今,就必须做到不懂就问,不懂就查!

《花树》中只因喜欢蒲公英,而喜欢蒲公英只是因为早先受爱默生诗的影响,于是又找来爱默生的诗来读,但因别人汉译过来的不准

确,自己就重新一了一遍,译到最后竟然发现《紫杜鹃》这首诗与十六世纪王阳明的思想很相似,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对于经性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快乐无比的过程,而这其中的快乐应该只有像龙应台这种深入研究并热爱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有时候她看待世界的视觉很奇特,如《黄金》中,她把香港的各种花树当做这个城市的原住民,她以及尽爱怜,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种花,一颗颗树写活了,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千秋”世间沧桑巨变,惟有那些树木与野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

她的联想有时候又丰富的惊人,她的视野也是那样的开阔,譬如《幸福》中,她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角度详细的诠释着寻常百姓真正需要的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她是一位作家,一位摄影家,但我觉得她更多扮演的是一位人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她非常关心最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譬如 《手镯》一文中,先描写一条卖工艺品的街是那么的美丽迷人,而在美丽的背后却藏着说不出的酸楚,因为那些美丽精致的工艺品是由一些本应上学但迫于生计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做的,一天为了挣二三十块钱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雕出一万五千多粒。用数字来震撼力读者是龙应台常用到的,如《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中都用数字来表现强权者侵略一个国家时当地一代代人们所埋下的巨大隐患和痛苦,从而表达了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对霸权主义者血腥镇压不顾后果的愤恨,和对饱受战争遗物——地雷之苦人们的深切同情。 《江湖

台北》中在表现她古文掌握之娴熟,文学功底之厚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大局的担忧。

《最后的下午茶》和《冬,一九一八》中,龙应台通过余纪忠老先生和父亲对年少时光的讲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并以我的视觉和想象引领读者真切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那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卡夫卡》和《常识》中,龙应台虽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是有些生活小常识懂得却比别人晚,因而也闹出不少笑话,每当读到这些时我都会失声笑出来,然后就不禁会想:伟人在某些方面很有才华,但是有些小的方面却显得有些愚钝,我想这就是大智若愚吧!毕竟人无完人,人应看到自身的优点,然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缺点要虚心改正!

有时候她也会表达一些很深沉又迷茫的东西,像《两本存折》,《乱离》,但是任何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打击,阻挡不住她对生活的热爱,至少在薄扶林村,她找到了一份纯洁宁静的心灵乐土!

其中还有一些表达对当代教育在教化孩子心灵方面的缺乏的忧心,对一些孩子轻生行为的悲痛,在《跌倒—寄K》中,她以极尽轻柔的语气,想象着他们离世前的情景,用一颗慈爱的母亲的心想要去温暖那一颗颗冰冷的心,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可以鼓励以后处于彷徨中的人!生命诚可贵,珍惜生命,也是应该对父母最大的承诺与责任。人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而活,一个人走了,有没有想过父母会怎样的痛心!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怎忍心让他们心痛整个下半生!

作家的居住地不稳定应该是搞文学创作的人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吧,因为他们要“体察民情”,要寻找灵感,比如说她去老挝,去广州的街市,去香港九龙山,去台北,去杭州,去伦敦„„

读她的散文又像读一篇篇小故事,小小说,但与之不同的是,她的故事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切的!每次开始阅读一篇散文,身与心都交给了龙应台,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游客,乖乖的跟在导游的后面听她耐心讲解。每当“游历”完一个地方,都会听到她在讲述一些人生道理,而我都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当听到她讲述有关战争和文革那个残酷年代备受欺凌的人们的痛苦经历时,又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最感人的还是亲情,作为女儿她是非常孝顺的,渐渐老去的母亲因为父亲的离去而忘了现实的人和事,思维完全回到了年轻时的时光,她陪母亲坐公交,搭捷运,当母亲晚上睡不着时他陪母亲一起折腾,然后清晨四点到外面散步。她为母亲买了很多种的指甲油,让母亲平时由于她工作无法陪她时消磨时光,因为她知道母亲曾经很爱美!她为母亲洗脚,为母亲照相„„父亲在去世前,她陪同父亲参加同学会,给父亲擦身,教父亲走路,让儿子们跟爷爷沟通„„该做的她都做了,但她可能还为自己由于工作没能天天陪他们而感到遗憾。儿子们渐渐长大,已开始与她慢慢疏远,两代最亲的人都在离她远去,怎能不让她的内心感到孤独,寂寞和恐惧?

不管怎样,人生就是这样,人人以相同的轨迹周而复始地运转着,只是路程的长短和具体的过程不同而以!但是只要学会珍惜,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第四篇:目送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的一部有关【人生大问】的著作,一部影响了三代人的著作——《目送》中的一段。

在第一代序中,由一个红色盒子,从而引发了一段往事回忆。旧时,母亲无私的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爱美的母亲,愿将一身华丽卸下,留给女儿。这之间透露着点点滴滴母爱与亲情。女儿深爱着母亲,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在这平凡的场景,平凡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实、触动人心。也无时不让读者对人生进行着深刻的认识,发出疑问,发出感叹。

《目送》是关于光阴的故事,关于亲情的故事,关于作者自己,关于我们每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岣嵝,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的故事。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也就成了眼下的凄凉。

《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欲落泪又不能。这并不只是书中的描写,而是书使人想到了未来,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够自己掌控,方是有尊严有幸福,否则,即使是老来有靠,有龙应台这样的孩子照拂,也还是不够的,无知无识地度过岁月,岁月其实没有意义。

但,人生也处处充满着幸福,不是吗。书里说: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拙态可掬,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还有多远呢?

第五篇: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忧伤而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

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媒介语使用范文下一篇:南江调查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