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

2023-03-09

第一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高血压与营养膳食的关系

------检验3班

伍丽婷

201208131

5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要求也越来越高,相继出现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等不合理饮食习惯。大量研究表明,人体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膳食选择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疾病乃至促进某些疾病的康复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高血压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疾病。高血压发病有很多因素,除遗传因素之外,还与环境因素,尤其是营养因素有关。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及心、肾衰竭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严峻的挑战

[1]。21世纪以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美国高血压病达5千万以上,中国达2亿,全球达10亿人之多。高血压患者除了按时口服降压药之外,高质量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和合理的膳食等生活方式的干预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膳食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

1.矿物质与高血压的关系

1.1众多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膳食中钠的摄入量呈正比关系。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人食盐摄入量均值为10.7g/d,农村居民为11.1g/d,有81.6%的居民食盐的消费量超过推荐摄入量(6g),其中83.8%的农村居民摄入量超过建议量,高于城市居民的76.8%。同时发现钠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盐,其次是酱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我国膳食中大约80%的钠来自烹调和含盐

高的腌制品,这是因为我国膳食结构中副食少、主食多,为配合主食口味等而增加盐与调味品的使用量。以上研究表明,钠摄入过多,尿中钠钾比值增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何控制盐的摄入对于防治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钾离子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也是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理论方面的研究,除了分别阐明了钠潴留、钾缺乏与高血压的关系外,也说明了钠潴留和钾缺乏的相互作用对血压的影响,如机体缺钾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促使细胞内钙离子进一步增多。因此,它们就可以引发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钾通过直接的扩血管作用,改变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肾钠操作,以及尿钠排出作用而降低血压。许多研究结果显示,膳食中钾摄入量与血压、高血压患病率、脑卒中的危险性呈反比关系[2],增加钾的摄入量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尤其对不能减少钠盐摄入量的患者更有效,研究人员认为,高盐高钾的降压效果可能和低盐饮食一样,而增加钾摄入量可能要比控制盐的摄入量容易得多。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多食含钾高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

1.3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但是膳食中缺钙却是我国居民的普遍问题。缺钙会引起反常的钙内流,导致钙在血管内壁细胞核平滑肌细胞内反常积储,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异常升高[3]。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预防医学副教授杰姆斯˙德威尔对国家统计中心为期1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每天用钙含量为1300mg的人比每天用钙含量为300mg的人患高血压的比

例低12%。另有研究表明,膳食钙与高血压呈弱的负相关,分为乳制品来源和非乳制品来源,乳制品来源的钙与高血压呈显著负相关,而非乳制品来源的钙与高血压没有负相关性。

2维生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部分实验提示,服用维生素A、C、E可降低血压。在自发性高血压小鼠研究中发现,饮食中添加维生素E可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同时可消减因高血压所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国内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以及并发脑出血惑脑卒中的患者,其血清维生素A、C、E的含量显著降低,氧化自由基增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过氧化损伤增加[4],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补充维生素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抗氧化的作用,进而减少高血压并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3 脂类与高血压的关系

国内研究表明,脂肪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成正比关系[5]。高血压患者血浆中总饱和脂肪酸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尤其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增高明显,单不饱和脂肪酸中反式油酸在高血压患者中明显增高,油酸则较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减少,同时亚油酸,α-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较正常对照低[6]。另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饱和性脂肪酸较多,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增加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病率;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延长血小板凝集时间,抑制血栓的形成。所以应多食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它们富含人体

所需的必须脂肪酸。

4 蛋白质与高血压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每个细胞的组成到人体的构造,从生长发育到受损组织的修复,从新陈代谢到酶、免疫机制及激素的构成,从保持人的生命力到推迟衰老、延年益寿都离不开蛋白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高血压的发病率会下降。另有多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膳食蛋白质与降压的关系,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可增加某些多肽、某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这些成分可能具有降压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蛋白质摄入可能促进钠的排出作用,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从蛋白质代谢来看,作为升压因子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在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具有升压作用的胺类,如酶胺色胺、苯乙胺等,这些物质在肾功能正常是能进一步氧化成醛,有肾脏排出体外。但若肾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胺的蓄积,完全有可能显示升压作用。因此蛋白质摄入过多,热量过高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化,造成血压升高。

5 膳食纤维与高血压的关系

纤维在保持消化系统健康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同时摄取足够的纤维也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有研究报道,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为食用粗粮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过量饮酒也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影响心率和血压。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维持正常血压,延缓合并症的发生时治疗的关键,合理的饮食能起预防或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膳食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是重要却复杂的,由于人类并非食用单一的食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调节整体膳食结构式更好的方法。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已制定了以高血压为重点的慢性病控制计划,开展卫生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群对心血管病危害性的认识,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系统的、量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高血压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多重心血管病危害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食盐中添加钾、钙对青少年及其家族成员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华高血压杂志

[3]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4]高血压病和脑卒中患者内源性维生素C和E的测定及其意义,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5]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营养学报

[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肪酸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7]游离脂肪酸在高血压伴代谢综症发病中的探讨,食用预防医学

第二篇:开展辖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本辖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和精神因素有关。我们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慢性病督导健康检查等活力,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积极有效地防治,为本辖区居民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校园广播

颍西中心小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罪魁之一。为增强学校师生的健康意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倡导文明生活理念,我校为全体师生举行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在讲座上,办事处中心医院杨院长,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工作、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听课的老师、学生,就各自关心的医疗知识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咨询,杨院长均一一耐心地给予了讲解和指导。并呼吁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加强锻炼,不吸烟,不酗酒,定期检查身体,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四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 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1 高血压可分为:

①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

②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

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

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1.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

②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③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 1. 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 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

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 2. 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 3. 过量饮酒

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 4. 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rn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

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 13一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类别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和 或 或 或 或 或 和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舒张压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

1、

2、3级。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1.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三级预防针对病人。

(2) 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

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他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 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

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BMI≥24)。

3)高血压家族史(

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 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 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

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

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 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

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 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

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

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

①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②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③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

④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1999年WHO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

4 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lmmol/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Ommol/L (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lmmol/L(200mg/dl)。 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 7.8mmol/L (140mg/dl),但<11.lmmol/L (200mg/dl);IFG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1/L(100mg/dl),但<7.0mmol/L(126mg/dl)。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

二、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戒烟、限酒。

2.二级预防

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残疾。 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

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IGT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部分保持IGT状态(各约占1/3)。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3.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

随访的目的在于:

(1) 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控制情况。

(2) 评估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达到控制目标。

(3) 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行指导,督促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4)对易出现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以采取针对措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所有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随访。

三、肥胖

(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WHO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

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 5 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之一。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 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一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40%。 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 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和腰围(WC)。

(1)体重指数(BMI):BMI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BMI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BMI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BMI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BMI二体重/身高z(kg/m)。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一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月0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BMI在23.0一24.9为超重,) 25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 .5为体重过低,18.5一23.9为体重正常,24一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2)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 80cm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

(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防治原则

(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 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 膳食。

(4)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人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

(5)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

2. 防治措施

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控制超重与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行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其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l0kg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2)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和人群,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出现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险因素包括: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或消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措施包括: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心;在医疗单位的配合下,监测有关的危险因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监测记录和减重计划的综合干预方法,并定期随访。

四、肿瘤

(一)概述

7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我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3位,在城市中占第2位。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5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03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一2010)》,2005年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与控制的决议。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立即采取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治疗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二)流行特点

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

1.时间分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一200万,死亡140一150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发展,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业未得到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

2. 死亡率地区分布

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 人群分布

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升高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 这与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20岁开始迅速上升,50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一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显示在75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高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与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者肺癌发病较高等。

(三)危险因素

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险因素复杂,但是1/3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

1.吸烟

吸烟与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万增至约30/10万。预测2025年,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

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

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2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类癌症中有1/3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

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1/3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目前,国家非 8 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计划。

4.遗传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 - 3%。遗传

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一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有DNA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

5.职业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重态势。石棉可致

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

6.环境污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余种。 7.精神因素

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 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8.其他

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异常与女性乳腺癌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

(四)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鉴别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除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健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

(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控制和消除,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尽力防止工人接触。对经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 去除紧张、情绪沮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4)合理营养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与饮食 改善、营养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 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 食物。

2. 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 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5年生存率的改善 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三级预防

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行生 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 病人的生存质量。

五、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COPD),

9 是一组疾病的统称。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规范(草案)》把COPD定义为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即把存在气道慢性不可逆性阻塞和/或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统称为COPD。该定义认为COPD应该只包括那些有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肺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及部分气道阻塞不能完全缓解的哮喘,而其他包括有气道阻塞但可完全恢复正常的哮喘、无气道阻塞的某些类型的慢支和肺气肿等都不属于COPD。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COPD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较高而日益受到重 视。1996年全球死于慢性肺部疾病者高达300多万例,约占总死亡数的10%。据估计我国 目前有COPD患者3000万以上,患病率3%一5%。我国COPD的流行特点是农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列农村死因第1位,城市死因第4位,存在明显城乡差别;地区分布上,地处寒冷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中南地区、河南等地区的COPD及肺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华东、华南等地;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因寒冷日气温变化大,其COPD与肺心病患病率亦较高。此外,COP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除少数死于儿童期,95%以上的COPD死亡发生在55岁以后。调查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的CO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COPD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减少,影响健康 和劳动。迄今,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目 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与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 染;吸烟、被动吸烟及家用炉灶造成的居室空气污染;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 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等,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性污染;烟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肺功能降低等。其他因素如寒冷多变气候、营养 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在COPD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防治策略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发疾病,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预防控制COPD是减少我国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措施。COPD的预防应坚持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针对吸烟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展禁烟和戒烟活动;针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二级预防是 “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和延缓COPD的进展,如COPD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症状期,病人如能在此期间早期检出和处理,则有可能使其病情逆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主要任务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伤残,开展康复工作等,即对确诊为有症状的COPD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减轻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防治措施

(1) 一级预防:包括:

① 健康宣教: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的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认识到预防COPD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防治COPD的基本技能,这是做好COPD三级预防的基础和前提;

② 控烟:吸烟是COPD发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开展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控烟运动能有效降低COPD发病率。提倡不吸烟,鼓励戒烟是COPD防治工作,尤其是早期阶段防治的主要干预措施;

③ 环境综合治理:已有有力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是引起COPD的重要环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进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生活区;改良炉灶、加强通风、实行集中供热、推行煤气化; 10 重点整治严重污染工厂等;

④ 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多种职业性的接触也是COPD的危险因素,如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谷物运输工、棉纺工人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且肺功能较低。针对这些易感人群应该采取相应的劳动卫生措施,并每年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有呼吸功能损害者调离原岗位,力求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

(2)二级预防:主要措施是在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普查、筛检,以期尽早检出有 早期病变者并给予早期治疗。COPD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职业性暴露人群,有家族 史的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者,出生时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不良儿,或儿时反复 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步骤。对筛检出的高危 人群应开展健康宣教,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鼓励戒烟等。

(3)三级预防:包括:

①继续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针对COPD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系统健

康宣教,使其了解COPD病程的长期性、危害性,以及进行长期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争取患者及其家庭对防治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进行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解除病人常伴有的精神焦虑抑郁;

②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对确诊的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制定详细的管理及诊疗方案。对COPD患者要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登记确诊的病人、为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及随访记录本,长期监测病人肺功能进展情况等;

③戒烟:戒烟减少吸烟者气道痰液分泌量,有利于改善病人症状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④康复锻炼: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组织缓解期COPD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尤其是早期阶段进行锻炼效果会更好;

⑤家庭氧疗:对于严重低氧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天保证12一15小时的给氧能延长病人寿命;

⑥避免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接受香烟烟雾及环境污染物刺激,减少气道痰液分泌量;为预防感染,可每年秋季接种一次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等。

第三节

筛检的基础知识

筛检是早期发现病人和高危险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提高医疗保健质量的一项重要 的、应用广泛的方法,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是 健康监测收集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及健康指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筛检的概念

1951年美国慢性病委员会提出的筛检定义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 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与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 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治疗”。

二、筛检的主要用途

筛检试验或筛检方法应当简单易行、敏感、廉价和有效,且要应用广泛。筛检的主要用 途有:

1.筛检最初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病人,以进行早诊断和 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如检查空腹血糖筛检糖尿病,对空腹血 糖升高者进一步确诊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近年来筛检试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 生。如筛检高血压以预防脑卒中,筛检高胆固醇血症以预防冠心病等。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从1959年开始,我国共开展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在 1959年、1979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为5 .11%、7.73%、13.58%、17.65%,呈现逐渐 升高趋势,为提出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4.了解疾病的自然史。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筛检,可以了解疾病处于不同病理生理变 化及不同临床时期的状态变化,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如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之 前,一般都要经过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减低的时期,在此时期进行正确的行为干预和/或 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接受健康管理的人筛检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患者和发现高危 人群。如果是对集体单位人群的健康管理,筛检目的还可以包括了解该人群某病患病情况的 变化等,以制定应对策略,进行集体干预。

三、筛检方法的评价

筛检疾病可疑病人的试验方法应该符合快速、简便、经济、安全及真实可靠的标准。但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后者要保证诊断的病人准确无误,不应被漏诊或误诊,误诊和漏诊 都将使病人丧失治疗的良机。但筛检应在保证可行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科学性,选择真实性 好、可靠性强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真实性评价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是指总病人数中筛检阳性者所占 的比例,又称为真阳性率。灵敏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灵敏度高,假阴性率就 低,灵敏度=1一假阴性率。特异度是指全部非病人中筛检阴性者所占的比例,又称为真阴 性率。特异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非病人的能力,特异度高,假阳性率就低,特异度=1一假 阳性率。理论上灵敏度和特异度越接近100%越好,但任何一项筛检试验,不可能实现灵敏 度和特异度同时达到100%,一般情况下,一项筛检试验提高了灵敏度,就会降低特异度。

四、筛检的类型和方法

(一)筛检的类型

医学筛检有多种形式,各有其目的,按筛检对象的范围分类,可分为群体筛检和选择性 筛检。 群体筛检是指当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时,需要开展普遍筛检,筛检的对象可以是一定范围的整个人群。选择性筛检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在高危险人群组,如在40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群中筛检糖尿病。

(二)筛检的方法

1.单项筛检

即用一种筛检试验检查某一种疾病。如阴道细胞学涂片查宫颈癌。

2.多项筛检

多种筛检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同时进行胸透、查血沉、痰中结核菌检查 发现可疑肺结核,然后再进一步检查作明确诊断。

五、筛检的应用原则

制定筛检计划时,要明确目的,估计效果,不要浪费卫生资源,不给病人和社会带来压 力。何种疾病适合进行筛检,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一)合适的疾病

1.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当前对公众危害大的疾病或缺陷,如发病率或死亡率高,易致 伤残的疾病。

2.筛检的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期。

3.对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疾病结局的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

4.对被筛检和诊断出来的病例应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二)合适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方法必须快速、简单、经济、有效,且乐于被群众所接受。

(三)合适的筛检计划

1.筛检计划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对可疑病例提供方便的诊断、治疗。对筛检试验阴性者,还应进行定期检查。

2.要考虑筛检、诊断和治疗整个过程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以上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有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从以上原则考虑,建议目前筛检慢性病,主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性 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宫颈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鼻咽癌等筛检方法比较成熟,早期 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肿瘤。

思考题

1.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 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是什么?

2.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 三级预防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章讲解的这几种主要慢性病,每一种病的流行特点、危险因素与防治策略、措施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4.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如果一个人 同时具有这几种疾病,作为健康管理师你如何给出预防控制的建议?

5.高血压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血压分类是什么?

6.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是哪种类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在糖尿病的前期,有哪两种血糖异常?

7.肥胖分为哪两种类型,有哪两个判断肥胖的指标?说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西太区和我国体重分类的体重指数分界点。

8.简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定义。

9.在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中,二级预防很重要,简述肿瘤二级预防的主要 内容。

10.什么是筛检?筛检有哪几项主要用途?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的应用原则 是什么?可以依据筛检试验作出患病的诊断吗?一旦筛检试验阳性,你将给受试者怎样的诊断建议?

第五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慢性疾病管理制度

一、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二、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把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三、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四、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

五、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二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具体记录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功市日)夏

一、坚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老年人,至少每3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老年人、及时掌握老年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9f1%以上。

二、对新出院老年患者的第一次随访,根据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相关随访记录。

三、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老年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一变化、治疗情一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四、指导老年一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动员老年人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

五、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老年患者,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一、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二、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三、对以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四、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五、对于高危行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漫性病监测制度

一、公共卫生管理科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口科主任为本辖区相关业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经管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二、报告范围:高血压、搪尿病。

三、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二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公共卫生科收到报告一卡、审核合格登记后,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出卡片。

四、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五、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加倍处罚。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

一、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街道、村(居)委会、监护人三级精神卫生管理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至市重性精神疾病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三、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四、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五、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六、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忐人参为口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七、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八、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九、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加强档案的治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健康档案要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正确性、严厉性和规范化

二、建立专人、专室、专拒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三、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四、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碧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五、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六、达到保管期限的居民健康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加去,禁止擅自销毁。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制度

一、居民建档率要符合市卫生局的要求。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准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齐、美观和规范有序,逐渐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三、居民健康档案应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65岁以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及重性精神病人等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设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四、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按疾病分期随访病人,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和育龄已婚妇女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防疫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董点的健康干预。

五、资料管理人员及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

二、公共卫生科信息员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

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三、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四、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五、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六.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

一、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二、居民健康档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三、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承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四、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五、对各科室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调阅档案必须有登记。

六、纯熟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高危孕产妇急救管理制度

1、孕妇早孕建卡时,应对孕妇进行高危评分及初筛

2、高危孕产妇要专册登记,并在孕产妇健康手册上作好记录,加盖高危标志,实行专案管理

3、未按约来诊者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追踪随访.4、发现新的高危因素需在原高危情况栏中依次填写高危因素及发现孕周

5、对筛出的高危产妇按其严重程度转到相应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6、高危孕产妇需转诊,转院者应填写转诊单

7、应设有抢救室、手术室、产房、备有实用抢救设备及药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描写企业家成功的句子下一篇:梦中的婚礼钢琴理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