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2022-05-0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学科背景下本科院校秘书人才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设置秘书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一百多所,其中不乏重点大学。

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篇1:

中国秘书学理论70年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基础上对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以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階段梳理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达到综述整理中国秘书学已有研究成果的目的。

关键词:秘书;秘书学;秘书学理论

分类号:G206

秘书在中国作为社会角色并加以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以文字的形成和阶级社会的产生为标志,早期的秘书自夏朝开始就已进入远古萌芽时期。秘书学史的开端也可以追溯到清中叶,幕学著作、仕学著作的同期出现是其萌发阶段的特点之一。[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秘书学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2012年秘书学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中国秘书学从“术”到“学”,作为一个完整独立且有重要价值的学科的正式确立。通过数据库查找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中国秘书学研究领域综述类的文献数量较少,并且鲜有文献对中国秘书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完整的梳理与概括。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秘书学理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数据来源

在国内中文文献样本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为了达到检索的准确性以及提高所查找文献的相关度,检索条件主题词组合设定为:篇名条件中的“秘书”并含“理论”,不含“高校”“教学”“课程”“课改”以及“写作”。时间跨度选择上起始日期不做限制,终止日期为2019年7月30日。共检索到124篇期刊文献,剔除通知、简介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得到文献118篇,以此作为本文的文献样本数据。

2 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现状

2.1 文献年度分布特点。根据其发文的时间分布可以将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概括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为1987年至1993年、发展阶段为1994年至2004年、稳定阶段为2005年至2019年。

起步阶段。随着1987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首次出现有关秘书学理论的研究论文,而后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以每年低于5篇的速度增长,呈现出总体数量较少,增长速度较慢的特点。发展阶段。1994年有关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论文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篇,成为所检索年份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一年至今未被超越。1994年之后的10年间相关研究论文每年增长数量较多速度较快。稳定阶段。自2005年开始,在经历过1994-2004十年的快速增长时期之后,2005-2019年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均趋于平缓。

2.2 载文期刊分布特点。根据检索情况进行分析,载文分布最为集中的三种期刊为《秘书之友》《秘书》以及《秘书工作》。这三种期刊共载文76篇,占总篇数的64.4%。三者中《秘书之友》居首位,载文量35篇占比29.7%,《秘书》次之,载文量22篇占比18.6%,《秘书工作》也有19篇之多占比16.1%。再者,《办公室业务》载文量7篇,占比为5.9%,《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载文量5篇,占总比4.2%。还有部分文献散见于《长沙大学学报》《旗帜》以及《文教资料》等期刊之中,数量较少,出现频率较低。

综上所述,国内刊载有关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论文的期刊呈现出很强的集中性特点,并且学科相关度极高,集中于《秘书之友》等秘书学领域三种重要期刊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秘书学学科影响力较弱,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与此同时,通过期刊载文分布还可以发现,秘书学理论研究领域核心作者较少,常崇宜和钱世荣较为突出,仅发文量分别为6篇占比5%和4篇占比3.4%。

3 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时间节点为横向坐标展开对于中国秘书学理论研究的内容综述。时间周期的划分以上述文献时间分布阶段为参考,更加直观地阐述不同时期的不同研究主题与内容。

3.1 起步阶段分析。在这一阶段,秘书科学在“术”的层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学”的层面也开始了自身基础理论的思考与开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李世红提出此时的秘书学研究在宏观上存在缺乏学科反思理论深化、框架不周全与结构不协调,微观上存在规律总结不足,经验性强但动态前瞻意识不足等问题。[2]秘书学理论体系亟待丰富深入与拓展,这是理论学界对秘书学理论深入创新研究的初期尝试与设想。

在这一阶段,秘书科学在“术”的层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学”的层面也开始了自身基础理论的思考与开拓。李世红和邹酆等指出秘书学研究存在理论深化和保守封闭等问题。[2][3]邢莹和彭琪源等提出了秘书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原则和设想。[4][5]

通过梳理上述学者观点与论著主题,可以较为直观地发现,在初期研究阶段学者们已经逐步发现了彼时秘书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秘书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较大的共同性,都指出只关注强调实际应用等表述性理论,不足以支撑秘书学的长久发展。虽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强调应从实践结合理论构建更加完善具有理论深度的秘书学理论体系。这种共性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正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思考与设想的提出,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做出了引导。

3.2 发展阶段分析。这一阶段中有关秘书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且研究深度与广度愈发拓展,标志着秘书学理论研究进入了活跃时期,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董信泰认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秘书学理论体系,第一必须根据国情对传统秘书学理论进行扬弃,体现时代特色。第二是明确秘书学的站位和导向,在学科基础理论层面达成共识。[6]同时认为,秘书学学科理论框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秘书现象到秘书人再到秘书人社会网络的形成;第二是论述秘书的社会定位、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第三是秘书人或组织的运作机制、主客观条件与目标考评。[7]

韩铁椿认为秘书学作为基础理论其理论性应体现在思辨性、体系概括性以及预见性上。[8]常崇宜首先用“四个高峰”概括了中国秘书学理论体系建设取得的一些进展。其包括秘书工作的总宗旨“三服务”思想,秘书的概念与逻辑定义的重新界定,秘书分类的明确以及秘书工作基本规律“李氏规律”的出现和讨论。[9]钱世荣提出,秘书学亦可成为“辅助领导学”。[10]他认为,秘书学理论体系建设应把握“核”与“心”。其中“核”代表“辅助”,秘书活动就是辅助领导的活动。“心”代表辅助的本质内涵即辅助活动的目标一体性、方向相关性以及主体适应性。[11]并提出围绕“核心”概念的以形式论、内容论、过程论、方法论、原理论、规律论、要素论以及本质论为内容的秘书学核心理论体系。[12]

董汉庭提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秘书学基础理论需要进行革新,主要在秘书概念、从业人员、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服务对象等由行政主体为主向行政与市场主体并重的方向拓展。[13]

董继超从宏观上探讨了秘书学逻辑起点和秘书、秘书活动和秘书学基本概念问题。[14]秦莲红认为秘书是秘书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从逻辑起点、实践内容,主客体网络构建等几方面拓展宏观的秘书学理论体系。[15]

在这一阶段针对秘书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呈现出观点多样性、目标一致性、方法多元化以及逻辑思辨性的主要特点。对秘书学理论体系构建这一主题的讨论更加深入,以秘书学逻辑本源为切入点进行逻辑思辨,出现了数学模型应用进行科学测度与阐释的研究成果。

3.3稳定阶段分析。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研究热潮之后,秘书学理论研究在发文数量、速度和频率上有所下降。这种减速可以看作秘书学理论研究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加强。

一些学科外的理论包括心理学、管理学或者行为分析学的内容被研究者逐渐引入秘书学理论研究之中。余红平提出应从秘书本位转化视角拓展秘书学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16]郑淼杰等创新性地将仆从领导理论及仆从意识引入了秘书学理论体系之中。[17]他们认为,仆从领导理论和仆从意识与秘书工作的本质和内涵具有一致性,可以促进秘书工作的发展,丰富秘书学理论体系。[18]高婉等在范式理论视域下进行思考,提出开放的秘书学观点。[19]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快速变革的技术和经济社会环境给秘书学尤其是秘书学基础理论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以2012年秘书学专业正式入选本科专业目录为标志,秘书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不断强化。包湘东[20]、孙照、[21]许琴、[22]谭学驰等[23]学者提出许多秘书学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领域的新理论新思路,乔哈里视窗理论、结构洞理论、四象限论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被逐步引入秘书学理论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董继超.秘书学史研究刍议[J].秘书,1995(04):40-42.

[2]李世红.对拓展秘书学理论研究的设想[J].秘书之友,1987(01):4-6.

[3]邹酆.秘书学理论体系改革初探[J].秘书之友,1989(01):6-8.

[4]邢莹.从实证到规范——构建秘书学理论体系的阶段论[J].秘书之友,1989(10):7-9.

[5]彭琪源.再论秘书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秘书之友,1991(02):17-18.

[6]董信泰.加强秘书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几点构想[J].秘书之友,1994(01):4-6.

[7]董信泰.秘书学学科理论建设亟待加强[J].秘书工作,1994(01):21-23.

[8]韩铁椿.理论为体,应用为用——关于秘书学理论性与应用性关系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报,1995(03):38-41.

[9]常崇宜.秘书学理论建设的四个高峰[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29-31.

[10]钱世荣.我国秘书学理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J].办公室业务,1999(06):36-38.

[11]钱世荣.秘书学核心理论研究[J].秘书,1999(09):11-17.

[12]钱世荣.秘书学核心理论研究[J].秘书,1999(09):11-17.

[13]董汉庭.秘书学的理论研究应有新突破[J].秘书之友,2000(01):4-5.

[14]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J].秘书,1998(05):12-17.

[15]秦莲红.《秘书学》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之我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148-151.

[16]余红平.视角融合:秘书学理论构建新思路[J].秘书之友,2009(12):4-5.

[17]郑淼杰.仆从领导理论和秘书仆从意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18]郑淼杰,严华.仆从领导理论及其对秘书工作的启示[J].秘书工作,2011(02):20-22.

[19]高婉,李高遠,姚樊.范式理论视野下企业秘书业务的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21):26-27.

[20]包湘东.秘书沟通策略研究——基于乔哈里视窗理论[J].秘书之友,2019(07):15-18.

[21]孙照.“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秘书腐败[J].秘书,2018(03):88-94.

[22]许琴.四象限理论应用于专科秘书工作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07):630-632.

[23]谭学驰.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务秘书工作(下)——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J].秘书,2015(01):3-5.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来稿日期:2019-08-20)

作者:庞宇飞 刘永 荆欣

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篇2:

论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学科背景下本科院校秘书人才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设置秘书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一百多所,其中不乏重点大学。不仅如此,全国性质的秘书机构与组织相继成立,秘书学论著和学术杂志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这些都标志着秘书学和秘书学专业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目前我国的秘书学专业已经发展为以重点大学秘书学专业为理论前沿,以高职高专秘书学专业为发展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和模式。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明确提出将秘书学定位为二级学科,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秘书学专业的地位,促使秘书学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它们,为秘书学的进一步发展扫除羁绊。

一、主要问题

由于秘书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在上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中期,秘书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经历了一个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历程,但是三十年过去,秘书学专业的建设仍然是不温不火,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前进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目标定位方面

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种以理论为导向,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这种分歧走向对立而不是互相调和。以理论为导向的高校大多为本科,这些学校在自己的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增加秘书学方面的课程从而形成了秘书学专业,有的依托于中文专业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方向),有的在英文系的基础上设立涉外秘书,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的秘书学方向则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上设立的。这种秘书学专业的设置归口性强,能适应企业在某一方面的需要。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大多为高职高专,它们的秘书学专业着重实践教学,偏重于培养初级秘书。以这两种目标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最终会产生一个重要的矛盾,那就是归口类的秘书毕业生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低,进入企业后,一切又要从头学起,逐步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组织结构等,而初级秘书尽管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知识比较低,发展潜力低,并且初级秘书的培养成本低,所以造成了初级人才过剩,而高级人才紧缺的失衡局面。

2.观念意识方面

所谓观念意识问题是说高等院校与社会对秘书学的专业地位不够重视,秘书学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这种专业地位被忽略的情况主要是由秘书属性和秘书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秘书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即秘书学有应用性与综合性两类特征,秘书学的应用性强调的是实践,技术性更强,理论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社会出现对秘书乃至秘书学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秘书学专业理论含量低,属于技术活,地位较低,比如认为秘书工作只是端茶递水的小事。而秘书学的综合性是指秘书学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秘書所掌握的能力要全而杂,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同样使社会对秘书的认识出现偏差,比如认为秘书工作层次浅,杂而不专,缺乏含金量。

不仅是社会对秘书学专业存在误解,就是各大高校对秘书学专业的建设也缺乏应有的重视。这首先表现在学科名称上,许多学校的秘书学专业是在中文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名称就会有中文秘书、文秘等不同名称。“秘书学”这一概念相较于前两者来说更加合理,肯定了秘书学专业的综合性,全面阐释了秘书的范围和功能。但是“秘书学”并没有形成全国高校的共识,试想一个学科在名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和模糊认识,那么它的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各高校也缺乏对秘书学专业学生进行秘书职业定位的培养,这势必会导致秘书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秘书职业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高校设置秘书学专业仅仅是因为市场上需要秘书这一行业,而并没有让学生在学习秘书学专业之中产生职业归属感。秘书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被人看好,秘书行业并不是一个能让人充满理想的行业,更多的学生仅仅只是将它作为一个跳板而已,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能听之任之,应当积极采取各种办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增加深入和持久学习的热情。

3.专业建设方面

秘书学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指确立专业建设和秘书人才培养目标的大问题,因为一个专业的成熟度更多地应当在于细节的处理。我国当前秘书学专业之所以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些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出现了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略秘书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例如有的中文秘书学专业过分强调对文学的学习,开设了大量的中文课程,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甚至是文艺学、文献学等,而秘书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总课时竟然少之又少。第二,有的高校设置了大量的科目,高达五六十门之多,这种大面积的课程设置方法尽管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各门课程齐头并进,不分主次,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会让学生无法专注于核心课程的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秘书职业竞争力。

(2)教学方法不够先进

目前各高校的秘书学专业就教学方法而言普遍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种是本科院校的秘书学专业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很多本科院校的秘书学专业平常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有实践课,很多学校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才进行实习,而这时的学生多忙于找工作、考研、考编等,他们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实习。第二种现象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它们更多的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高职高专多采用2+1模式,也就是两年的学习加上一年的实习。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但是理论水平和自我提升能力又往往过于缺乏。

(3)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目前秘书学专业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身更高层次的办学来解决师资问题,许多本科院校只能用管理类甚或于社会类、文学类专业的老师来转行兼任,尽管这些老师对于所授课程可能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秘书学专业的整体认知,而高职高专的秘书老师则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上从事秘书工作的精英人士,汲取这些精英人士的丰富经验,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秘书学专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人士只是将教学作为副业,对秘书学专业的建设缺乏充高度、持久的热情。

二、解决途径

针对秘书学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可以对症下药,逐一解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对策。

1.从秘书设置的历史规律寻找对策

我国古代的秘书制度主要是通过各朝代中央政府设置各种机构来逐步完善的,这些官方专门的秘书机构逐步改进,它们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强化。那些非官方的秘书即私人秘书也是比较盛行,例如在清代,幕僚风行,官吏人员大都有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幕僚,这些幕僚基本上属于官员私人聘用,他们与所属官员关系紧密,不仅有极高的待遇,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官方秘书与非官方秘书在古代的很多朝代都形成了层次鲜明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促进了秘书人才的合理流通,这种双层的模式与结构无疑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秘书学专业始终是以培养行政秘书为指导,这显然是缩小了秘书工作的范围,秘书不仅包括行政与企业秘书,还有家庭和私人秘书。高校大可借取古代的多层次秘书人才应用结构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说秘书学专业可以采取“层次培养法”,可以先明确秘书的种类,再明确每一种类的专业要求,这样既明确了市场要求,又确立了学习目标,还构成了整个的秘书学科体系,而不是笼统地进行统一教育。

2.从当今秘书学的发展趋势寻找对策

当今秘书工作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与以往相比,秘书工作在全球的各个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具备着全新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普遍化,秘书工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秘书工作的作用和效果,不仅包括行政秘书、企事业秘书,而且私人秘书也成为了秘书行业的大势所趋。二是职业化,秘书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不依赖其他行业的独立体系,秘书行业应经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专业化,秘书行业发展到今天并不只是指低层次的服务行业,它要求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秘书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当代秘书的发展趋势对秘书学专业设置的意义在于因势利导: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相当能力的秘书人才,也就是指引秘书学专业的学生以秘书职业为定位,始终具备作为一名秘书的角色意识,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是当前各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一个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为秘书,那么他的学习必然充满热情。第二,针对当前秘书工作的专业化趋势,高校应当改变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在办公室、档案馆中的工作能力,而从专业化的趋势看,这种模式显然是与时代脱轨的,当代的秘书学专业应当培养专业性与复合型相结合的秘书人才。比如秘书大多要求一定的文字功底,秘书学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学生的其他能力,如調查研究、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3.从专业设置的具体问题寻找对策

不得不承认,我国秘书学专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先天不足,但是高等院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更多地还是要归咎于后天,只要找出问题所在,总有解决它们的可能性。总体而言,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秘书学专业的理论建设。强化秘书学专业的理论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秘书学的专业地位,教育部在2011年已经将其定位为二级学科,这标志着秘书学的地位在一步步提高,但这远远不够。上世纪九十年代秘书学专业曾经在各大高校陆续成立,秘书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随后却偃旗息鼓,当今秘书学专业的发展理应总结这一教训,专业的理论地位必须依靠秘书人才和秘书教职员的共同努力,高举理论大旗,加快建设的脚步。此外,加强秘书学专业的理论建设还要求尽快建立秘书学专业的学科体系,目前高职高专的秘书学专业多采用粗放型的培养模式,而本科院校也未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这样才导致了高级秘书缺乏而初级秘书过剩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整体上协调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秘书学专业的开设比例,形成一个比例协调、层次分明的学科培养体系。二是要完善秘书学专业设置的实践过程。首先要优化课程配置,秘书学专业不应将中文或者英语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秘书学的课程应该按照一套体系进行安排,这套体系包括专业理论课程、能力实训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种。其次要强化师资力量,在秘书学成为二级学科之后,秘书学开始有了硕士生,将来可能还会有博士生,高校可以聘请优秀的秘书学硕博士毕业生加入到秘书学教学队伍中来,并且针对学校秘书学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兼职教师缺乏理论经验的情况,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最后要转变教学方法,秘书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理应尽多地采用实践性的方法,比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实践中去,而不是一种浅尝辄止而已。

总之,当今秘书普及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秘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院校可以从秘书制度的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从秘书学的发展趋势中寻找突破,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改革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秘书学专业设置和秘书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谢世洋.秘书本科定位后秘书界的任务(上)[J].秘书,2011(11).

[2]段前文.秘书学学科地位及秘书学专业模式[J].秘书,1998(9).

[3]杨树森.论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秘书之友,2006(3).

[4]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5]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005(2).

[6]程瑾.我国高等秘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秘书,2007(2).

[7]朱元军.高校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新探[J].黑龙江史志,2011(22).

作者:李玉栓 蔡君威

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篇3:

秘书学的研究思路与专业发展

摘  要:梳理当前秘书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典型思路,分析秘书理论研究的体系现状和学科归属,并在探讨现有秘书学专业教育形态不成熟的两大主因的基础上,从本科教育、经验借鉴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探讨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思路。

关键词:秘书学;学科研究;专业教育

2018年10月,笔者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成为这个学术组织的责任人(干系人),因职责所系开始认真地关注秘书学科及其理论研究。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秘书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秘书活动的研究和著述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亦不过分。比如,“秘书”一词最早是指宫廷里的秘藏图书,也就是说“秘书”原来是一种东西。依照我国的文化传统,一些最初的东西后来都有了延伸含义变成不是东西了——秘书就是其中一例——秘书由原来的东西延伸为管理东西的机构和人员。现在大家谈到秘书,基本上是指一种服务于领导的人员。他们协助自己的上司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做好庶务,如果按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逻辑,那么,“秘书的学问”成为普适学科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惊小怪的。

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秘书学专业是于2012年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目前约有146所院校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1]在林林总总的学科、专业中,秘书学的确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其中的原因,就是本文所关心的内容。
1 秘书理论研究的学科基础

如果按照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的套路表述,将有关秘书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去认定,应该没有原则问题。而笔者认为,与空泛教条相比,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种事实就是秘书理论的研究现状。

1.1秘书理论研究现状。笔者用“秘书学”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在中国知网中查出博硕士论文、会议报告、期刊报纸文章等文献764篇(检索条件:题名=秘书学 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秘书学,中英文对照)。具体内容涉及秘书学(474)、秘书学专业(222)、秘书工作(95)、秘书专业(90)、秘书人才(65)、秘书人员(58)、领导者(39)、《秘书学》(33)、秘书学概论(32)、秘书部门(31)、秘书实务(30)、秘书学科(23)、秘书工作方法(22)、中华人民共和国(22)、私人秘书(21)、学科体系(21)、课程设置(19)、秘书之友(18)、研究者(17)、秘书理论(16)、文书管理(16)、教学方法(16)企业秘书(16)、本科专业(15)、文秘专业(15)、委员会(14)、秘书长(14)、涉外秘书(13)、文书学(13)、学科对象(13)、实践教学(1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2)、实践性(12)、秘书岗位(12)、案例教学(12)、案例教学法(12)等方面(详见图1)。

从这些文章分类和排序中就不难发现,即便是秘书学的基本问题都呈现出庞杂而不收敛的状態。这很容易让人们怀疑所谓秘书学是不是学科?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秘书学界所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对“秘书”一词进行界定。甚至有论者将其称为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常崇宜在《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简述“秘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秘书’?世界各国迄今无一致定义,因为各有各的国情。……定义不清,必然各说各的。在实践中则连一个单位有多少秘书,谁是秘书都不可能弄准确。所以,它既是秘书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又是秘书学理论体系研究中的珠穆朗玛峰。”[2]文中列举了国内外有关秘书的10种说法,并给出了作者认为的广义和狭义定义。笔者虽然理解在一门学科建构初期对研究对象的探讨,但却始终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一些原本存在的客观现象,没有必要进行过度阐释而忽视对学科体系的研究。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感叹,他给研究生讲了四个月的档案定义,实在有点坚持不住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用四个月讲授一种定义的场景:讲授者和听众基本上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根本无法弄清楚什么是档案了。虽然档案远比秘书难于界定,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家只要去档案馆里打开一个柜子就会一目了然。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元素存在差异,往往指认的效果优于过度阐释。因此,不管论者如果解释,珠穆朗玛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登山者能力如何,山就在那里。

对于包括秘书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而言,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为了建构学科体系。也就是说,弄清楚什么是秘书不过是刚刚到达秘书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走起来也会更加艰苦。只有那些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中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秘书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中有许多“不畏劳苦的人”,择其要者为如下观点。

常崇宜在《秘書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一文中提出:“秘书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秘书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秘书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秘书学是一门辩证性很强的学科。”[3]并强调“秘书学是围绕秘书工作并为秘书工作服务的学科,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壮大的民间(含私人)秘书队伍,需要民间秘书学。它将与公务秘书学分道扬镳,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4]贺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秘书学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依据钟秉林、李志河学者的观点,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完备的学科体系结构以及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其中学科体系构成学科的主体部分’。从学科的分类标准及学科体系结构的完备性等综合考察,目前而言秘书学是一门尚不完整或不够成熟的学科。”[5]谢述峰在《新时期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构建初探》中指出:“秘书学是关于秘书工作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秘书学也是服务于领导工作的学问,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对秘书学科概念体系有一个很完整的构建,……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及其工作的学科,从性质上来说它有着综合性、应用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通过研究秘书机构、秘书制度以及秘书工作能够发现规律,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6]杨剑宇在《论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一文中,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分析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认为仅凭《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划分的“商业和管理”教育学科中有一门“秘书和办公室工作”的一般课程,就欲将整个秘书专业归入管理类学科,这样的观点以偏概全、依据不足;并论证了我国的秘书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大类的合理性。[7]

这些观点不可能包括全部的秘书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可以代表秘书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1.2秘书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然包括了学科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也体现这种组合的结构与功能。

在学科建构的初期,学者关注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其必要性就是在于理清学科的研究从哪些基本问题开始,让学术共同体认同秘书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清楚,而是出现更多的误区。其中的关键仍然是思路和方法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8]2015年的修订版,我国现有职业分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与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军队人员;其他人员。秘书人员属于第三大类3(GBM 3000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一中类3-01(GBM 30100)办事人员——第二小类3-01-02(GBM 30102)行政事务处理人员——第二细类3-01-02-02 秘书,其职业分类编号为3-01-02-02 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在这个国家标准中秘书职业人员属于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如果秘书学是研究秘书现象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么这种现象的管理属性即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什么行业、何种层次的秘书,都是服务于领导的行政助理,都没有脱离管理活动这条主线。至于不同秘书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知识储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很难通过几篇文章研究清楚的。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秘书职业的基本定位,而这个基本定位就决定了秘书学科的研究取向。

如果秘书职业是一种具有管理功能的岗位,那么秘书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必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管理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和为什么管理”四个问题。其中,“谁来管”就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管什么”就是管理的客体或者内容,即管理的对象;“如何管”就是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为什么管”就是管理取向和意义,即管理服务于什么人、什么事或者具有什么信仰。根据这些划分,管理学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出现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派,发展成为管理学的丛林。笔者认为,管理学的演进过程对于秘书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管理学并没有过分纠缠管理的定义。管理现象应该是秘书活动的上位类概念,也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存在。虽然历史上也有许多学者探讨管理的基本界定,但是并没有追求整齐划一。因为他们知道,研究这些客观存在远远要比界定它们更加重要。于是,自泰罗—法约尔开始,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要素、管理的体系就成为管理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管理学始终没有背离结构要素。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是在对管理清晰解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解构就是上述管理学的四个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既保持了彼此之间的存在逻辑,又有自身的延展空间。也可以说,管理学的结构决定了管理学功能,更是管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一些看似复杂的管理问题,应该在分清楚其所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不能在“主体”“方法”之间揪扯。

最后,管理学建构了良性发展的体系。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否存在健康的学科体系非常重要。学科体系的作用之一,就是让研究者分清楚这门学科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也就是说,哪些问题是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科的衍生问题;什么是基础,什么是枝叶。管理学实际上是以研究组织为基础,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来实现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科学。管理组织(机构)是管理的主体,是主体决定了方法,而改进方法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分类,秘书人员属于管理人员,秘书岗位属于管理岗位,那么秘书学就应该并且可以从管理学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至于目前秘书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目录中的归属,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包括一些写作课程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所有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所有职业人员的谋生手段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家应该明白,讨论专业归属和职业岗位、学科属性是完全不同领域,就事论事的讨论,往往会使论者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而一个学科的建构,必须找到从幼苗长成大树的基因,从这个方面看,笔者认为管理学应该可以为秘书学的成长提供帮助。
2 秘书学专业的教育形态

既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经将秘书学列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那么秘书学专业就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回归高等教育的本意。

2.1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形态。普通高等教育是根据学科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員会编写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9]该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专业类为单位研制,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是该专业类所有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秘书学专业目前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虽然暂时没有将秘书学专业列入标准的适用范围,但是却为本科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提供了蓝本。比如,标准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为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此外,还规定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的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课程。

上述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大体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模块体现出来。如果将中国语言文学比作学科,其中这些知识模块就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这门学科的功能是通过学科的内容来实现的。那秘书学专业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这个专业真的可以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触类旁通吗?

自20世纪80年代始,秘书学界的李欣、王千弓、常崇宜等前辈就四处奔走,希望在我国高校设立秘书学的本科专业。除了当时的许多客观因素之外,秘书学专业“申本”障碍就是缺乏一些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的、以理论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模块为内容的课程系列。不仅如此,当下的秘书学界仍然在为需要设置几门核心课程而为难:在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和秘书实务之外,更多的只能借鉴汉语言文学和包括档案学在内的管理学专业的部分课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秘书学的研究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科体系。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秘书学除了过多地关注秘书的概念之外,就是根据一些秘书的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将秘书学定义为“交叉学科”或者迁就现状归入中国语言文学。如此一来,由于秘书的角色纷繁复杂、秘书所处的行业比比皆是,秘书学的研究就迷失在这些表面现象之中。以此得出的结论,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能得到一些貌似合理的拼盘。

另一方面,秘书学的研究还没有找到发展的路径。按照T·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要经历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和新科学几个阶段,判定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标准即所谓的“范式”——一种公认模型或模式,也可以将范式理解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秘书学界经过了众说纷纭后,并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范式意义的共同体认同,其关注点依然是现象而非学科。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与研究的思路有关。

秘书学专业以及其前身的专科教育层次,一直是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及其相似类别。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果秘书学专业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理论体系,那么除了上述学科研究的问题之外,与其存在的专业环境有很大关联。也可以说,秘书学专业并没有真正从中国语言文学这片沃土中获得使自己长成大树的营养。即可谓“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有时环境因素对学科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2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在秘书学研究尚待提升、秘书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的背景下,讨论秘书学专业应该归属何种专业并没有实际意义。当务之急是在现有环境中,在加强秘书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秘书学专业本科教育,促进秘书学科体系的建构。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等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方针和要求[10]。笔者认为,这些“方针和要求”不仅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提升秘书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秘书学研究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秘书学专业的教师有存在感,使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有获得感。

第一,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以本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具体到秘书学专业,就是要在2012年至今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内,提出和制定《中国语言文学类特设专业秘书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的制定过程不仅是规划秘书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而且是对秘书学科研究成果的检验和对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在标准的规范下,全国146所高等院校的秘书学本科专业才能够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估。以此改变目前秘书学专业各自为战的状况,使秘书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有存在感。同时,在标准规范下的秘书学专业本科教学,对其他秘书学的教育形式也有着统领和规范作用。

第二,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借鉴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成功经验。无论是秘书学专业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还是包括档案学专业在内的管理类专业,其本科的高等教育都早于秘书学专业,这些专业都已经制定出自己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果秘书学专业承认自己与这些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这些专业的办学经验就一定会对秘书学专业具有借鉴意义。从学科发展的历史中看,许多后发学科就是在这种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秘书学专业教师等从业人员的工作思路。秘书学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虽然这种特殊性体现在秘书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中,但是这些“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是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中实施的,是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在这些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比秘书学专业有更长的历史、更多的经验。

第三,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摈弃“小而全”模式。在一些学校的秘书学专业中,大家总是在顾虑自己的专业方向是公务秘书、私人秘书,还是商务秘书?当年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讲过一个故事,称自己刚刚把苏联的问题想清楚,苏联就解体了;再继续想苏联解体后的那些国家,越想越睡不着,结果就抑郁了。现在的秘书学专业就是在重复崔永元“抑郁之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白高等教育是一种什么教育形态。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培养通识人才。虽然说高等教育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教育形式。具体地说,秘书学专业本科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秘书通识人才,教授的是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因此必须摈弃“小而全”模式。事实上,无论多么周详的专业设计方案都无法涵盖所有的行业,所有“小而全”模式只能顾此失彼,都不会成功。

由此可见,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有着自身的思路、趋势和逻辑。所谓思路,就是以建构秘书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完善秘书学的研究。所谓趋势,就是“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引导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秘书学专业的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一句话,就是要让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有获得感,让秘书学专业的教师有存在感。所谓逻辑,就是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高等教育专业就无法提高;没有准确的学科定位,理论研究就难以为继。這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不会因为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而失去存在价值。恰恰相反,违背这些规律性认识就会使一些学科、专业失去发展的机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3 结论

在笔者就要结束本文的时候,传来两所大学在优化本科专业进程中撤销了秘书学专业。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对秘书学科和秘书学专业都是一种警示:一方面,秘书学专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秘书岗位遍布各种行业、各个管理层次;另一方面,秘书学科、秘书学专业本科高等教育却步履蹒跚。大家努力奋斗了数十年,难道“三百六十行”不能行行出状元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就如同选择了一粒种子,它的基因决定了可以长成大树还是小草。其后,外部的环境和成长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粒种子可能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和什么样的小草。是历史选择了我们从事秘书学理论研究和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我们就有责任使秘书学这粒种子按照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事业并非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属于那些能够审时度势、不畏艰辛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守福.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秘书学建设的巨大成就(上)[J].秘书战线,2019 (01):04-08.

[2]常崇宜.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简述“秘书”的定义[J].秘书之友,1992(Z1):07-09.

[3]常崇宜.秘书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J].秘书,2007(08):07-09.

[4]常崇宜.当代秘书学科发展简述[J].秘书,2005(05):3-4.

[5]贺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秘书之友,2018(08):04-09.

[6]谢述峰.新时期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构建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8-249.

[7]杨剑宇.论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J].秘书,2019 (01):75-81.

[8]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151.

[9]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1.

[10]新华网.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EB/OL]. [2018-06-21]http://education.news.cn/2018-06/21/c_129898414.htm.

作者:胡鸿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投资中责任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审计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