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美术大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

第一篇:美术大学论文范文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两个班共50多人毕业,我校是一所综合性本科地方高校,一直以来严格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教学管理规定设置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教学,为社会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课程安排上我们注重两大方面:1、毕业论文选题与毕业设计选题统一相结合,用理论充实设计,在课题设计中总结出相应的理论知识让项目设计更好的实施;2、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学生在毕业实践单位或企业的实习项目进行“真题真做”,让学生以参与企业“实战”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这是该专业多年来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多年来,我们推行了“三合一”的教学方法:1、社会实战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2、“双师”(老师和设计师)上课相结合;3、学校理论教学和设计公司设计实践教学相结合。

我们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要与社会实战项目相结合,这一点我们学校比较有优势,因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很多都兼有设计师的身份,有实战项目在设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指导的学生就能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当中了。当然,现阶段的学生专业知识肯定还不很全面的,设计水平还不高,但他们经过跟着老师和设计公司团队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学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进步也很快。比如说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是一个有关“岭南文化空间”的设计研究,那么他就会比较多地考虑岭南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的研究应用,在研究中收集资料,做好田野调查,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参观案例工程,边设计边学习边研究,既有理论的提高又有动手能力锻炼,一举两得。

至于今年的学生毕业设计,我发现了两个特点:1、选题以传统文化创新研究的比较多。比如关注广府文化和传统文化多了,关注珠江三角洲传统民居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的多了,根据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文化特点的多了,关注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民居既有新意又有民族性和文化特色的多了;2、学生考虑到“轻装修重装饰”,以软装方式解决空间问题的选题比较多:以前学生会追求题目“越大越好”,不管是建筑外部设计、室内装饰设计还是环境设计,都想把内容全部做完,但却由于能力和时间原因都难以完成,所以很多方案效果图都是假的、空的、想象的,虽然很宏大,但都是纸上谈兵。今年学生们务实的多了,每个课题都能落到实处;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理念的多了,用陈设艺术作为空间主题去做项目设计的多了。我也留意到有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跨专业的,如:交互空间设计,家具和灯光的智能化设计,甚至还有用电脑编程进行家居设计的智能化处理等。这一点我很赞赏,虽然做出来的设计方案可能还不成熟,但是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关注趋势,能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探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们学院多年来学生的就业趋势都很好,但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每年都一样,每年都有抢手的学生,也有眼高手低的学生,也有不急于找工作而准备考研的学生。现在这个专业每年十万以上的学生毕业,按现在社会的需求量来说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我们有那么多的项目和设计公司、工程公司需要人才,但我却经常听到同行的抱怨,说招收的毕业生一大堆都不能用。我认为这是两方面的原因,用人企业和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责任。学生应该低调、好学、谦虚、沉得住气,避免眼高手低;而一个好的企业好的老板,应该考虑怎样调整使用新人和培养学生的心态,现在90后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不应该用老的那套管理方法去管理现在的年轻一代,应多思考企业有没有吸引学生就业的理由,有没有培养他们成长的土壤,有没有让他留下的借口,有没有给他们事业表演的舞台。所以关于就业是双向选择的。而毕业生要合理规划好自己人生目标,按计划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勇于挑战,敢于吃苦,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设计,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很久之前我读过一本卡特琳·格鲁的《艺术介入空间》,书中对当代艺术有非常独到的认识,它探讨了人群中的公共空间、作品承载了我们的记忆、公共艺术在时间与空间的展现以及它如何与世界及他人共生等问题。书中的这些观点一直引导着我,以至于我最终创作出一系列艺术陶瓷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

在中国,陶瓷制造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史几乎一样久远。陶瓷艺术和文化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它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正是因为这一独特因素,我选择了用它来介入到空间中。在题材方面,我选择了大自然中形态各异的树叶,它们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又具有独特的美感,以浑然天成的气韵交织在空间之中,这些叶子无瑕的枝展于各种艺术陶瓷表面,让艺术犹如呼吸一般自由倾吐于空间之中。整体而言,本创作以传统的陶瓷材料、精湛的青花技法结合高温烧制而成,透过陶瓷器皿本身华丽的烘托出空间的艺术氛围。

本设计主要以通用性作为设计亮点,取名为“川”。自古人类因川而聚,盘山而居。创作者希望以“川”为概念,寄予在现今居住模式下重新拉近邻里关系的期望,并以“川”的形式作为设计的布局构思,强化设计美感,从而满足整个方案的功能性与审美性。

设计中局部设置可旋转花坛,花坛高度与轮椅高度一致,坐轮椅的人可通过旋转花坛来触碰植物、亲近植物。而旋转花坛的另一边是椅子,人们可以坐在上方左右转动,作为小型运动设施,希望通过这个小局部传达设计的通用性。花坛的斜坡上搭配几颗以石头为原型的物体,意在增添整个方案的趣味性。设计应该是动态的,晴天点点斑驳,雨天潺潺流水流过石子,别有一番滋味,希望通过这种雨天情景设计传达对人的心理关注。垂直绿化的作用使得整个空间的绿化布局能自然过渡,而其中拼接太阳能马赛克,既满足了设计的美感,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环保的功能。

大阪仓码头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地段,珠江后航道西段的东岸,洲头咀以南,鹤洞大桥以北,太古仓码头区以北约350米处的江边。它遥望白鹅潭,与芳村酒吧街、信义会馆隔江遥相呼应,是广州市珠江沿线重要滨水地区和景观节点之一。

大阪仓码头区基地内原本建有面江的一座日式仓库建筑、一幢日式俱乐部小洋楼以及若干零碎的临时工业建筑。在珠江沿岸堤岸整治工程中,原丁字桥码头已拆除,并由陆域向江中吹填新建了顺岸码头,形成现状新岸线,与规划的珠江岸线治导线相吻合。现状日式俱乐部小洋楼前有两株大榕树,绿意盎然,值得保留。项目改造的功能转型定位为:以体育健身休闲为主,配套餐饮娱乐服务为辅的滨水体验式体育文化活动区。大阪仓转型后,将与太古仓改造项目一起,建设成为广州城市的又一张城市形象名片,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个好去处。

本次整治规划的策略是:在保留原有码头区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设计和建设码头区域环境,修缮维护、改造利用大阪仓的仓库建筑,通过保留原有风味的室内改造,既体现其历史内涵,又注入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内容,运用现代运营方式打造出一个既能承载广州近代码头工业文明,又能体现体育休闲时尚的滨水体育文化活动区。设计当中运用“以旧修旧”和“形态共生”两种装饰设计手法,打造一个既保留历史遗迹又商业化的文物式休闲会所,最终达到“老广州历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Question 1:即将走入社会,你的感想如何?目前是研究生刚毕业,感觉面临的压力是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不久就有家庭的压力。谈回职业方面,建筑室内设计是我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业定向。面临方方面面的竞争压力,我们还是要不断增值,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际圈。当然兴趣也是很重要的,缺少热爱专业的冲动是没有目标和未来的。

Question 2:目前是否有中意的就业选择,希望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

我短期内会选择知名的建筑与室内捆绑的企业,外资公司为最优。因为其接触的项目都是以多元化为主,所以在日后发展当中所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客户面也比较广。

Question 3: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能否胜任新的工作?

我在集美组工作了两个年头,从打杂开始,几乎大部分的设计琐碎事情都做过。我觉得我是侧重于方案和策划型,一个项目落地前后的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是我主要熟练接触的范围,深化施工图纸和审图,材料工艺是我要加强的部分。新的工作尽力而为吧,还是有一定时间去磨合去提升的。

酒店主入口采用了平面构成方式的几何形天花,层次更为丰富,与之相呼应的墙面也采用这种构成式的几何形图形,简洁且具有现代感。大堂设计采用圆弧形的方式,搭配弧形天花、灯具,同样以暖色调灯光为主,搭配现代简约的沙发作为等候休息区。螺旋形定制灯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螺,与螺纹天花相呼应,而并不是原来那种大型而且笨重的水晶吊灯,中央铺设有圆形海浪纹样地毯,体现海洋主题文化。

茶室结合了古代传统室内空间常用的屏风隔断的手法,采用简化图案的木质隔断造型,结合门洞的形式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空间,既保护了空间的私密性,通透半开放,不会感觉到空间压抑,又使得功能空间合理布局。木质隔断的木条之间镶嵌有青花瓷片,类似于窗花装饰,家具陈设多采用传统的岭南花梨木家具,体现传统岭南文化,但在设计形式上已经有所简约与改造。陈设艺术品则使用青花瓷器,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但是青花纹样却体现出当代艺术之感,而非照搬传统,或者只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堆砌,更多是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相融合。

在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人的追求。同时,日益发展的科技开始把人们的关系扯远,通过从运动员赛前赛后的握手礼仪,再从这一握手的行为,联想到人与人的联系、材料与材料的联系、建筑与环境的联系。提取握手的符号元素,将其平面几何化再立体空间化,创作出和“与”字造型相似的建筑造型。把建筑体的高度尽量压低,使其在环境中的突兀感减弱。棱角和斜面的运用更是打破常规“盒子型”建筑的个性化表现。在空间内部更是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清水混凝土和天然形态材料——树干进行组合,并运用了常规办公空间少用的重色调气氛搭配。

本设计以滨水文化、区域文化、多元文化带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概念落定为创新主题、文化、体验功能。创作者以水带为元素进行抽象概括,以水纹元素提取其肌理元素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以镂空平台为中心,将滨水空间对称分布,通过弧形的连接,将几个区域串联起来。再通过水纹为元素进行提取和归纳,提取水纹的肌理结合空间进行布局,使得整个滨水区域充满动感和韵律。重要的节点部分融入充满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使其与滨水文化和多元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亲水平台的静水面和亲水护岸使用立体化的处理方法以达到立体化滨水空间的效果并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需求。

Question 1:即将走入社会,你的感想如何?在学校里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是关键,而走入社会就是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其实大学的这几年生活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大学期间不断地参加很多活动,多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专业实习等,使我增强了自己的社会阅历,更磨砺出自己的意志。大学毕业是一个节点,代表着大学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走入社会难免会碰到一些挫折,但是遇见挫折不代表失败,它是磨炼的过程,使我不断地总结和吸取经验,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这是一个自我发现与自我改变、自我实现的过程,再通过自己的知识程度和学习经验,打下坚实的根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way.”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像我一样的感悟和心情,所以一起努力吧!

Question 2:目前是否有中意的就业选择,希望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

有,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室内外设计创意师这一职业,我觉得空间设计的过程是很有趣的,从一开始的想法慢慢形成实体的设计,这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进行,每次经历这样的过程我都会领悟以及学到很多东西。空间设计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设计,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间设计也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虽然我现在所了解和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但是基于我对于这一行业的热爱,我会不断地学习和进取,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室内外设计创意师。

Question 3: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能否胜任新的工作?

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我做事情很认真、努力,责任心强,有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的态度。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设计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想法。我相信我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因为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加上我好学、处事稳重、适应能力也可以,相信在同等工作条件下,我能尽快掌握并完成新的工作。

第二篇: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研究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几点新设想。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术馆”为关键词,从调查对象的观展经历、对京师美术馆的接受情况、对京师美术馆功用的认识和展览活动的兴趣点等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第二部分以“大学美育”为关键词,了解学生对美育含义的理解,对大学美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作用、关系为重点,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美术馆充分发挥大学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设想的认同程度。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涉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外的23个院系的各级学生,按照院系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发放,采取分院系发放、宿舍楼发放和网上发放三种形式。调查结果回收了368份问卷,其中351份有效。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38.2%,女生为61.8%;其中39.1%是理工类,55.3%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79.2%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获得展讯的渠道,44.3%的学生选择了蛋蛋网,32%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海报,28.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广播台,9.2%的学生选择了官方网站,这些数据为美术馆的宣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渠道。关于“希望在京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类型”,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展、影像作品展、设计艺术展、传统中国画展和文献资料展。最喜欢的展览类型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美育的侧重。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美育课程应互相协调,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同时针对课程的需要举办相关展览和教育活动。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47.4%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5.7%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11.5%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50.1%,“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59.6%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47.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40.9%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31.5%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首先,扩大美术馆的宣传。因为大学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面向本校艺术专业学生,展览的宣传也多在艺术学院内部进行,校园内部的宣传较少,方式比较单一,所以美术馆的认知度比较弱。目前国内的大学多数拥有比较发达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校园广播站、校报、学生会报、社团报刊等,都是传播大学美术馆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览开幕之前邀请这些校内媒体参与宣传,并报道开幕仪式,扩大展览的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园网也是交换信息的良好平台,另外各院系的海报栏和校园海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都可以用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感受艺术美、接受美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美术馆美育类展览和活动的增加,大学美术馆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增强宣传的力度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周边院校的学生和居民,使他们也能到美术馆来领略大学美术馆不同于公共美术馆的魅力,从而为公众美育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创立志愿者机制。根据不同展览与活动的需要,大学美术馆可以不同程度地动员大学生参与美术馆的日常工作,避免参展者在面对前期准备、宣传、布展和现场控制等繁多任务时分身乏术的情况,让大学生志愿者机制成为协助美术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物理学、光学和资源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展厅场景的选材和布置、展览灯光调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历史学、文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展览知识标签时也可发挥专业特长,补充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某些特定展览的讲解员。这一方面会巩固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激发他们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会帮助观众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并通过作品获得与创作者的隐性沟通与思想共鸣。在此过程中,观展者产生的自我认同与愉悦感能够拉近他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再次回到美术馆的兴趣。

最后,建立美术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差别,他们常常因完全无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展览失去观赏兴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强叙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观众也会因为不了解作品的叙述题材而无法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美术馆可采取现场调查、讲解、作品阐释标签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建议和需求,以完善馆内运营,并及时调整相应机制和活动安排,这个过程正是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2.美术馆即美育课堂——大学美育课堂空间的扩展

首先,展览是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许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等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事实上,如果用展览的方式连接美术馆与美育课程,那么同样的授课内容也许会因为形式的一点变化而变得鲜活起来。由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文学、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对本校美术馆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在这个前提下,任课教师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展期设置,预先了解一定时间内即将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类型、主题等要素为线索联系课程内容,将鉴赏展览作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艺术史某一时段或某种画科、流派乃至创作题材与形式美的讲解。这种建立在导赏基础上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直观的艺术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深入课程学习,并通过展厅中作品的实例讲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起来。

其次,展览是课程的延伸。大学美育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播艺术美,一般会选取历史上和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来阐释美的多重意义。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做到将整个艺术史作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但会留下一个个敲门砖式的作品或人物,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之外对某个艺术家、某段艺术史、某个流派和画种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学美术馆应与美育课程联姻,在规划展期时考虑与校内的大学美育类课程相配合,通过发掘自身馆藏,与国内外大学美术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开办课程协助展。美术馆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设定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和组合原则、展出方式等,呈现最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史。在美术馆独特的气氛之中,学生徜徉在作品之间,脚步随着艺术史的历程延展,对课堂之上透过幻灯片观望过的作品会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认识;对课堂讲授过的作品,相关的画家、流派、画科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结合美育课程的内容,开办一次“中国工笔花鸟作品展”,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时间为序排列展品,并辅以时代背景、画家简介、技法介绍、作品意义与鉴赏等知识标签,让学生在观展过程中领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美的同时,把握中国工笔画学科发展的脉络,充实课上学到的美术史知识。

最后,展览是课程的表达。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除去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内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须选修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影视俱乐部等美育类课程,这些课程是现阶段综合类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美育知识讲授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之外,学生也有尝试创作的机会。就美术方面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对生活和情感的认识和感受力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不会为一般创作规律所约束,作品形态鲜活,手法新颖大胆,具有独到的特色和审美意趣。大学美术馆可以设立专题,研究大学美育类课程下学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题组织汇报展览,通过培养作品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形象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他涉及文学、艺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美育课程,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情况,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相应形式的汇报展和活动。

3.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大学美育的虚拟资源拓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共享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资源,大学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动交流渠道。数字化美术馆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利用科学技术推介美术馆的有效手段。美术馆的数字化还给那些尚无条件建设美术馆的大学提供了一条积极的思路,使其能够在网络上将自己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惠泽学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是当时唯一入选的美术类数字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美术博物馆就能实现展厅数字化[3]。数字美术馆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和资源论坛的建立,丰富美术馆建设,培养学生浏览艺术网站、获取更多文艺咨询与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术馆的官方网站是外界了解美术馆的捷径,也是美术馆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学科资源、融汇交流建议的空间,是实体美术馆的无限延续。通过官方网站及时有效地传达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信息,为学生自主选择展览提供更多的方便。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可以成为美育学科资料的汇聚集散地。艺术史相关的画论、文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以及画展开幕、艺术家访谈等的文献、视频、影音资料的收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也是进一步展示和宣传美术馆的平台。另外,虚拟展厅作为实体展厅的延伸,以三维空间效果呈现展厅和展品的样貌,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欣赏喜爱的作品,或者重温观展时的情感思趣。虚拟展厅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藏品的信息。这种形式是美术馆的延伸,是藏品数量、展示空间限制之外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并对所感兴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资源论坛也是不同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的有利场所,美术馆可以发掘问题,激发讨论,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完善管理。总之,数字化美术馆是美术馆在时代特征下的新发展,是延续和拓展美术影响力、改善大学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馆发挥美育功能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加大和拓展美术馆的宣传和建立互动机制的方式,增加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以填补美育课堂时间的不足;其次,通过建立展览与课程的链接,让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大学美育课堂的引入、延伸和表达,以赋予美育课堂教学生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展览中体验艺术之美的创造力和技术性,填补现有美育课程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的缺憾;最后,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的建立,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获得更多的美育学术资源。

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基于美术馆平台的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AL100445)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

[2]陈向兵,钟曦.资源整合:综合大学美术教育的变革之路[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3]贾京生.艺术与科学融合与共生——解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J].计算机教育,2008(23).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志)

作者:杨茗 冯雪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

摘要:伴随着当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教育部有关部门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政策相继发布。此事实说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美术素质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际的高等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中,笔者获得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体悟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鉴赏;审美素养

一、普通艺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开设的艺术教育分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者”和师范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的“传递者”,其对象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艺术的“消费者”。如此看来,普通艺术教育是涉及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是所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石,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必备课程。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被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开设3门以上艺术公选课的学校占被调查的综合性院校的36.36%,工科院校为48.82%,师范院校为50%,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为29.5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高等学校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率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综合性学校和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并没有达到基础教育的普遍程度。

尽管有制度上的保证和鼓励以及国家教委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普通艺术教育是现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宿求。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中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美术鉴赏可以扩充审美知识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带领同学领略不同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唤起同学们的理性思考,获得身心上的欢愉感。

(三)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的完美体现,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反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的灵感。

三、现在的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尽管各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的性质来说,首先需要学生有兴趣去参与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是教师如何从那种一、两百人的课程中充分交给学生鉴赏的方式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于课程认识的偏差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偏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美术鉴赏的对象肯定是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实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等,但是实际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执着于绘画作品的介绍。另外,关于“鉴赏”二字的含义,“鉴”应该是鉴定,“赏”应该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启发,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的,但是说到鉴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所以实际的课程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欣赏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到“鉴”。

(三)缺乏艺术规律的输入

许多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只关注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外在表象,只接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语言和规律的输入,导致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无法得到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无法举一反三。

四、对美术鉴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接受过12年的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但是反映在实际的美术欣赏的水平却是不够高,说明学生自身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可能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想要成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注意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意识,在课外加强对于这类知识的补充和拓宽。

(二)改变课程性质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注定不能满足其普遍教育的意义。因为公共选修课的上课人数过于大,一方面限制老师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有审美素养的学生,只有上层做出足够强势的动作——改变其课程性质。

(三)丰富授课形式

尽管在人数过多的限制下,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力丰富其授课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讲解灌输,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观点的PPT展示、播放相关美术视频、参观美术馆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课程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结合大学美育等其他课程

鉴于其鉴赏类课程的性质,学生不能自主动手实践,但是可以加强对于艺术语言、规律、理论的介绍,既而可以跟大学美育等有关联课程结合,拓宽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打消学生们认为美术鉴赏在其他方面没有用处的想法。

五、总结

在如此强调全面人才的社会中,关于美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存在很久,但是总没有明显有力的措施使现况有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重要性分析、问题分析和建议,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最终使大学生能全面健康发展,发现美、创造美并且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及设置概况,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2]段庆,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现代交际,2009(11)

作者:许克 纵翔宇 杨彦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大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领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