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试题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毛概复习试题范文

毛概第一章 复习题测试题重点测试题章节测试题

毛概第一章 测试

单项选择题

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我的答案: D 正确答案:D

2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2002年党的十六大

√ 我的答案: D 正确答案:D

3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D、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 我的答案: B 正确答案:B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 )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 我的答案: C 正确答案:C

5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改革创新 B、与时俱进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 我的答案: D 正确答案:D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我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正确答案:A

7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

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B、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C、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解决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

√ 我的答案: B 正确答案:B

8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9 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 我的答案: B 正确答案:B

10 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 )

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整顿党的作风》

正确答案:A

多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马克思主义

正确答案:B,C,D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是( )

A、新民主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E、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 我的答案: A,B,C,D,E 正确答案:A,B,C,D,E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群众路线 E、独立自主

√ 我的答案: B,D,E 正确答案:B,D,E

4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E、社区建设

正确答案:A,B,C,D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着( )几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D、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 E、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

√ 我的答案: A,B,C 正确答案:A,B,C

6 思想路线又称认识路线,它指的是( ) A、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 B、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途径 C、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原则 D、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法 E、人们的行动所遵循的规律

正确答案:A,B,C,D

7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内在地包含了( )

A、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我的答案: A,B,C,D,E 正确答案:A,B,C,D,E

8 解放思想的内涵有( )

A、前提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B、内容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C、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和基础 D、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E、是为实事求是服务的

正确答案:A,B,D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

A、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B、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C、是个政治问题 D、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E、是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

正确答案:A,B,C,D

10 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有( )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宗派主义 D、个人主义 E、右倾错误

√ 我的答案: A,B 正确答案:A,B

第二篇:毛概复习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阶级剥削制度没有结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完全建立。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初步探索的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3 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 4 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

民;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人民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1、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4、使社会主义建设富有活力。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2.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5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坚持统筹兼顾,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内涵: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还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 8 现;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 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整体推进六个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二、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 9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

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三、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好网络空间;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加强制度和法治的强力保障。

3、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担责任。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 10 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2、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四、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 11 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二、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三、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正职领导力量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 毛概复习

历史时间及人物: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7.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8.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3.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自此开启两岸事务性交谈。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4.1997年9月。召开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葡两国政府举行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5.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001年112月,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6.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

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识。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0.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社会主义初阶段的长期性) 简单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答: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初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答: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级的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4.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铃铛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标准,发展面向现代化、米娜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8.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1)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0.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3)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

2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名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2.对外开放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的主要表现:

(1)一是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二是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及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5.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

2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7.按劳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28.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9.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质素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回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3.促进区域协调反战的战略布局: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4.如何理解有机统一?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5.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3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8.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不同。

39.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资质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大表大会制度建设

4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4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43.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4.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7.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高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48.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政治。(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家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1.“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 (4)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四篇:毛概复习

1.( D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A.李大钊 B.陈独秀 C恽代英 D.毛泽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 C )相结合。 A.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 B.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C.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D.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C )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 D.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 A ) A.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社会主义建设的理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5.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 C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6. 2002年召开的党的( C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7.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是( A )A.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D.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8. 在党的( D )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概括是( AB ) A.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B.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 C.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 D.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

2.新时期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AB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C.实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改革开放 D.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BCD ) A.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 B.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 D.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形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 AC ) A.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B.邓小平理论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D.惟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5.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当代中国,( CD )A.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B.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C.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 ACD)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 ABD ) A.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先进政治的民主力量 D.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科学发展观 ( AB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 C.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D.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C )A.理论联系实际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2.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 B ) A.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确立的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的C.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的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确立的

3.( B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 B )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个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A.胡耀邦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5.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A ) A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C.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不发达 D.科学技术水平低

6.党的十七大提出( C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7.( C )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毛泽东B.邓小平 C.江泽民D.胡锦涛

8.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 A ) A.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B.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得出的深切体会 C.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出的重要观点 D.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获得的重大收获

多项选择题

1.“两个凡是”即( AB ) A.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B.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C.凡是毛主席说过的话,都是最高指示 D.凡是毛主席过问的案子,都不能翻案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AB )A.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B.从狭隘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C.从判断出发的主观主 D.从逻辑出发的本本主义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BC )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D.增加主动性

5.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AB ) A.对原来的认识进行再认识,正确的部分坚持,错误的部分纠正 B.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C.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D.从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6. 解放思想 ( ABCD ) A.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C.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D.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7. 求真务实( ABCD ) A.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B.求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C.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D.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D ) A.封建社会的性质B.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 A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D.无产阶级革命

3.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 B ) A.《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井冈山的斗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 )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B.武装夺取政权问题C.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问题D.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C ) A.资本主义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是( C ) A.工人和知识分子 B.农民阶级 C.工人和农民 D.工人阶级

7.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A) 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委员会制C.议会制 D.政治协商制

8.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 C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消灭民族资本主义

9.毛泽东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的著作是( D ) A.《反对本本主义》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坚持( A ) 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C.建设新型人民军队 D.保持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

多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BC )A.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C.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D.独立的中国逐步变的越来越强大

2.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是( ABCD A.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B.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C.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D.大部分出身破产的农民

3.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是(ABCD ) A.无产阶级领导 B.人民大众的 C.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CD ) A.官僚资本主义 B.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D.封建主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BCD)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 BD ) A.买办性 B.妥协性 C.垄断性 D.革命性

7.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 ACD )A.民族的 B.先进的 C.科学的D.大众的

8.1928年,毛泽东在两篇著名的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两篇文章是(AB )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9.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这三者是(ABC)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D.统一战线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这两个联盟是指( AB ) 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C.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盟 D.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单项选择题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A A.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B.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D.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时期 2.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B ) A.1952年9月 B.1953年6月C.1953年9月 D.1952年6月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 )A.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 B.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B ) A.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B.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 D.逐步消灭非社会主义因素

5.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A )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B.自愿互利、积极引导和稳步前进C.阶级分析、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D.阶级分析、积极引导和稳步前进

6.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的性质是( B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 D.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7.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D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8.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人工商业实行( A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B.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C.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采取的办法是( D ) A.公私兼顾 B.劳资两利 C.四马分肥 D.定息

10.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A ) A.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转变 C.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多项选择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种经济成分( ABD) 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 C.合作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是( AB )A.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C.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过渡时期 D.由过渡时期转变为社会主义时期 3.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ABC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 ABCD )A.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C.党和国家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D.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BC )A.发展互助组B.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发展高级社 D.建立人民公社

6.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丰富经验是( ABD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先工业化后改造 D.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过渡时期总路线被称之为“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中“两翼”是指( BCD )A.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8.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AD )A.剥削工人 B.革命性C.动摇性 D.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9.在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工业当中实行的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ABC)A.委托加工 B.计划定货 C.统购包销

D.经销代销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 ABC )A.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C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社会主义本质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始于( A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A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 B第一是改革,第二是开放C第一是解放思想,第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第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4、十六大以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标志是( B )A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B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C提出了求真务实D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 A这是周恩来1956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B这是毛泽东1958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C这是邓小平1988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D这是江泽民2000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6、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在( D )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7年 D 1992年

7、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国提出了( B ) A人才强国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振兴科技战略 D高校扩招战略

多项选择题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做出贡献的除了毛泽东邓小平之外还有(ABCD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陈云 D邓子恢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过程 (BCD ) A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B1980年针对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C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D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3、邓小平采用排除法思考社会主义本质( ABCD )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 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BCD ) A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B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C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发展才是硬道理 ( BCD ) A1990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B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D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BCD ) A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B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实现党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D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ABCD ) 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B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 C为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D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C ) A.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是( D )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的阶段是在( A ) A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6年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1987年党的十三大

3、深刻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就必须( A ) A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 B进行改革开放 C坚持一个中心两基本点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于( A ) 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1981年初级阶段概念提出

C.1982年党的十二大 D.1987年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

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作出规范表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 C.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D.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提出的

6、全面小康社会( B)

A是和总体小康相同的 B是党和全国人民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C是党和全国人民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 D是党和全国人到建国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B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多项选择题

1、对初级阶段的认识( ABCD )

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首次提出概念

B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C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ABCD ) A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 B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D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ABCD ) A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和十七大都进行了科学概括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不同的时期并显现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C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D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ACD )

A、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有利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

D、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 ABCD ) A、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B、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实现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实现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是:( ABCD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AC ) A、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了下来 B、“三步走”战略始于毛,成于邓

C、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性目标 D“三步走”战略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

8、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ABCD ) A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D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 C ) A政治体制改革是重点 B文化体制改革是重点

C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D教育体制改革是重点

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在( D ) A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80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C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D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C ) A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开放 B努力加入世贸组织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是一个有点到面的过程

4、经过十五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于( C )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5、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C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C.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 A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多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是( ABD )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C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D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ACD ) A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B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主流而不是支流 C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D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CD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 C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BCD )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 AC ) A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世界大战是可以推迟的

6、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ABD ) A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它始于20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市场

D表现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ABCD ) A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资金和资源

B中国的发展需要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C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市场

D中国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8、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AD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 B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D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 ) A.不同的调节经济手段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C )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4. 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 ) A.非公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5.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 B ) A 人才 B 科技 C 加强自主创新 D 引进技术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 A ) A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 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 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要处理好( B ) A.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B.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C.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工业化的关系 D. 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8.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 C ) A.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B.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促进出口增长 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B ) A.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B.建设生态文明 C.控制人口增长 D.加强水利建设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宽裕 C 乡风文明

多项选择题

1.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BC )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2.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是由( AB ) 决定的:

A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BCD ) A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B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4.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CD ) A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 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方式

C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D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C )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C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非公有制经济

6.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BC ) A.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B.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C.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D.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单项选择题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 B ) A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C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C ) A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 B ) A依法治国 B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实行最广泛的真正的民主

4、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B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

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C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团结最广的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D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物的权利

7、我国大陆八个民主党派是( C )

A执政党 B在野党 C参政党 D反对党

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 ABCD )

A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D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ABCD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 BCD ) A二者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B二者的性质相同, C二者的作用、职能相同 D二者的历史使命相同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和深入( ABCD ) A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 B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C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D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BCD ) A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D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6、基层民主是( BCD ) A我国的一基本政治制度 B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C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 D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7、依法治国的内容是( ABCD )

A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B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 C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D逐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8、依法治国( ABCD ) A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 其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C 其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D其目标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9、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ABCD ) A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BC ) A有法可依是核心,有法必依是前提 B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 C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D执法必严是保障,违法必究是关键

11、邓小平提出的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的标准是( ABC ) 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看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

D看综合国力是否持续增强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C )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的综合要求是( A )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B全面提供公民的道德素质

C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对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是( C ) A有理想,有道德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 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B )

A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培育“四有”公民 D树立共同理想

5、胡锦涛在( A ) 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A.2006年3月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 B.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C.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D.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

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BCD )

A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C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BC) A以马、毛、邓、三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B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C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明

3、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 ABCD) A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 B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 C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

D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BD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

D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BCD )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为”和“双百”方针 B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C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关系(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灵魂 B共同理想是其主题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其精髓 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础

8、思想道德建设( ABC ) A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D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9、思想政治工作( BD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B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C是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保障 D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单项选择题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 A )。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A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B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C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 D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

2、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 A )作了全面部署。

A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B以加强执政党建设为重点的政治建设

C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的文化建设

D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建设

3、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 A )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A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 B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 C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

D人们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4、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B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C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D人们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社会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 A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A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B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

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C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D人与社会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 A ),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A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 D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 A ),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目标 C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这个大方向 D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大举措

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就是:( A )。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B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9、( A )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1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 A )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A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 B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C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D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多项选择题

1、社会和谐是( 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B ),反映了( C),体现了(D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BC )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共产党执政规律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ABCD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 A )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 B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A.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 B.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C.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D.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5、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BC )的和谐社会;是( D )的社会。 A.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B.共同建设 C.共同享有 D.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单项选择题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B )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 D加快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2、( A )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A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D 实现成熟的社会主义

3、( C ) 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南海问题

4、“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C ) A实现祖国统一 B采用和平的手段实现祖国统一 C一个中国 D采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5、实现国家统一和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是( D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6、“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 C ) 提出来的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

7、邓小平是在( A )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A.1982年9月会见英国首相时 B.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 C.1981年讨论历史问题决议时 D.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

8、著名的“九二共识”是( B ) A.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协议

B.1992年海协会以口头方式表述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D.“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多项选择题

1、爱国主义( ABCD )

A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B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C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D它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2、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确立过程( ABCD ) A.1960年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B.1981年叶剑英阐明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叶九条”

C.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D.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ABC ) A前提是祖国统一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D港澳台保留原有的军队

4、在海峡两岸统一的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AB ) A外国势力插手和干预台湾问题 B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C陈水扁和吕秀莲的阴谋活动 D李登辉的“台独”活动

5、“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ABC ) A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B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既坚持了原则又体现了灵活性,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环境 D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6、港澳实践“一国两制”方针的关键时间( ABCD ) A.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C.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 D.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归祖国

7、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ABCD ) A.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四点意见”

B.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C.2005年

四、五月间胡锦涛先后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

D.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表明了我们党对实现祖国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原则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单项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 A.南北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全球战略,我们应该 ( C ) A.一概排斥 B.一味接受 C.利用资本主义来加速自身发展

D.坚决抵制

3、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C ) A.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B.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 C.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 D.是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结果

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 ) A.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的决心决定的 B.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C.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决定的 D.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决定的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A.仅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 B.仅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C.仅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D.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6、树立新的安全观念的核心是( C ) A.以军事联盟为基础 B.以加强军备为手段 C.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D.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

7、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是( D)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是指( AC )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 B.亚洲、日本、大洋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

C.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D.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指:( BC ) A.美国、日本、西欧是第一世界 B.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C.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D.亚洲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 ACD ) 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B.总体动荡、局部缓和

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D.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 ACD ) A.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极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C.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D.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5、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 ABD )

A.国家能否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成为世界一极 B.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 C.各国能否把发展军事实力都摆在优先地位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6、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BC )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和跨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D.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包括( BCD ) A.一条线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8、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ABCD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必然选择 B.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C.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D.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是( B )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人民军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 D ) A.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B.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军队 C.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劳动者 D.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 ) A.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 D.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均上降 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少数民族( C )

A.人口共有5千万左右 B.人口共有8千万左右 C.人口共有1亿左右 D.人口共有2亿左右

5.按照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其中( B ) A.现代化始终是第一位的

B.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的

C.正规化始终是第一位的 D.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同等重要 6.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 C )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7.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 A ) A.民族平等

B.民族解放 C.民族独立 D.民族自治 8. 我国在对待宗教信仰的原则是( B ) A.实行政教统一的原则 B.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C.强制放弃宗教信仰原则 D.坚决反对和取缔宗教原则

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后出现的新阶层是( ABCD ) A.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B.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C.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2.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时,必须贯彻的“四尊重”方针是( ABCD ) A.尊重创造 B.尊重劳动 C.尊重知识 D.尊重人才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BC ) A.坚持民族平等 B.坚持民族团结 C.坚持民族共同繁荣 D.坚持民族自治

4. 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的主要任务是( ABCD ) A.按照信息化要求发展新军事理论 B.搞好军事人才建设是关键

C.改革军事编制使其合理化 D.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复合式跨越发展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C )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工人阶级是( ABCD )

A.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现代社会的劳动阶级 C.国家的领导阶级 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7.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变化的特点是( ACD ) A.队伍迅速壮大 B.工人队伍的知识分子比重减少 C.岗位流动加快 D.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8.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AC ) A.大陆范围以外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B.港澳同胞是统一战线的主体 C.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D.台湾同胞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 9.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的特殊重要作用是( ABC ) A.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B.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开拓者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和核心力量

D.中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10.我党的宗教政策是( BCD ) A.与国际宗教组织原则保持一致

B.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C.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

D.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的原则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的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是( B ) A.具有全民性质的政党 B.具有阶级性的政党 C.是无阶级性的政党 D.是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政党

2.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地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包括( A ) A.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B.改变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领导关系 C.改革党的根本性质 D.改革党的领导地位 3.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要处理好的关系是( B ) A.党的领导与市场经济建设的关系 B.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关系 C.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D.党和军队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 C )

A.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B.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和光大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5.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 D ) A.文化路线和组织路线 B.政治路线和经济路线 C.经济路线和文化路线 D.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6.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 D ) A.实行党政分家的政治改革 B.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制度 C.加强党在军队中的领导 D.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 B ) 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的纲领决定的 8.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 B ) A.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D.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制度

多项选择题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推进( ABCD )

A.反腐倡廉建设 B.党的思想建设 C.党的组织建设 D.党的作风建设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 ABD ) A.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满足每个劳动者的一切要求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的重点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BCD ) A.确立高级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C.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D.进一步解决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4.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意义 ( ABCD ) A.是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根本保证 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C.是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 D.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 5.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包括( ABCD ) A.严格执行党风建设责任制 B.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

C.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D.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6.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ACD ) A.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B.为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放弃群众的现实利益 C.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党的根本立足点 D. 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向群众的利益关系 7. 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D ) A.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课题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题 C.搞好改革开放的课题 D.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课题 8.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为提醒全党戒骄戒躁,提出( BC ) A.禁止信仰宗教 B.禁止给领导人祝寿

C.禁止用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D.禁止党的干部到私人企业任职 9.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要处理好的三个方面关系是( ABC )

A.党政关系 B.党群关系 C.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D.党军关系 10.在半个世纪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成功经验包括( ABCD ) A.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B.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C.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 D.坚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毛概复习

1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基本依据是什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总之,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市场经济的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发展,一切符合在所有制结构上,“三个有利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好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答:(1)我国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征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2)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因此,随着时间的认识和深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公有资本在社会资本中量的优势,而且体现在有质的量和有量的质的结合上,即既有量的优势,更有质的提高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论述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共富”的问题?答: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共“先富”与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但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⑷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还必须健全法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的和适度的范围内,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总之,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的根本在于共同富裕。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答:(1)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无论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还是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来看,和平是大势所趋。(2)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 不仅是每各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3)在和平稳定中寻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心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1.的内容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答:(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答: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2)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与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从根本上体现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项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充分反映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部面貌。(3)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进世界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简要回答坚持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答: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4)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什么?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

答: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1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正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国外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的图谋(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真金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中国人民义无反顾的捍卫国家主权的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年,在新世纪新阶段中,5月,胡锦涛在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指出,我党的对台政策市什么?答:2008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和共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望”,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进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发展。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提出“台独”的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名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没有出路和注定要失败的。台湾问题关系祖国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对台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会容忍“台湾独立”,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湾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名族的根本利益。(2)涵。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对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做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车文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主要内容有:①坚持体现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就同存异;②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③在“九三共识”基础上进行3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直接推动„三通‟,是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主为本,为民谋利,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凡事对台湾同胞有利的情况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政策法律化,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利益(6)两岸双方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首先要建立互信,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其次要搁置争议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还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把握好这一点,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心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国家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趋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再创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1.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含义和内容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 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他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不同的;既适于发展中国家,也于发达国家;既适于国家间政治关系,也适于经济关系。新历史条件下,其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履行。(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坚实政治基础 。新形势下,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切增多,推国际 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有共同利益与目标。同发展中国家一道,抓机遇,巩友谊,深化合作,促发展。(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相依存、互支持,各民族根利益和人类文明 进步事业整相连;本国事情搞好,支持他国发展,履行国际义务。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既要维护本国利益,涉及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问题上不退让,又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结合起来。

2设者?.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1)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3)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吧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1.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管你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2)新时期的安慰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过和用户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通报、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展现空前的广泛性。 1(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答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2)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3)只有建设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答:胡锦涛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个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6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政谈话谈心范文下一篇:慢病管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