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一文言文入门教学

2022-09-14

初中语文近几年来的教材改革把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增加了, 内容的含量也增加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上应该拓宽路子, 做好文言文的起点教学, 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初一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对于诗歌已不陌生, 但对文言文一无所知。所以我视初一的文言文教学为起点教学。当一接触到这些文言文时, 学生会看不懂, 也不知道要怎么学甚至他们会认为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还要去学习古文?这对于信息化的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影响及这一大堆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初一的学生往往对阅读文言文有一系列心理障碍。在初一的教学中, 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以下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因素导致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出现“盲点”。

1 认识肤浅, 走抵抗路

一些崇尚实际的学生打一开始就对文言文存有误解, 根本不知道学习文言文有什么作用?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学诗歌还有一定的用处, 但文言文又用不着, 认为是没有多大价值, 这样就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抵抗心理。

2 学, 难于上青天

一些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发怵, 先有了畏难情绪。这类学生认为要学文言文, 但觉得难学, 况且时代背景不同, 要理解也非常难。于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但收效甚微。正因为难,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满足感, 再加上初一学生的耐心不足, 吃苦劲头不够, 这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

3 记, 苦于约束

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好, 理解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有一定的固定格式, 已是约定俗成的了。而恰好初一的学生喜欢有趣的东西, 老师的一贯性教学缺乏趣味性, 这样就使他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恶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多年来都按照一种教师“解词—串讲—翻译”的模式在教学, 尤其在初一, 学生第一次接触, 很多教师怕学生不懂, 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对学生来说, 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负担。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 因而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学生学习文言文死硬背是需要的, 但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 更热爱学习文言文, 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初一文言文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3.1 导读为先, 引导预习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 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 通常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教学方法, 把知识嚼细了再喂给学生, 学生就像婴儿似的, 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应试上收到一点成效, 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成了一种逼迫性学习。因而初中学生由初一开始就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 学起来没兴趣, 这样就为初二、初三、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我们一定要在初一的起点教学上改变教学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初语”新大纲中明确了一点要求“让学生多读, 通读诵读, 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 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 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初一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 要在上课前的初步阅读明白文章大意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在学生读课文之前, 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 课前提示, 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 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给予提示之后, 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 勾出生字、词,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 疏通文章文意,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 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 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 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随身带, 边看边查;开动脑筋, 边看边想;笔不离手, 边看边画;防止遗忘, 边看边批;为讲故事, 做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 训练了学生阅读思维、理解、表述等能力。

3.2 反客为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开始, 我没有什么教学的经验, 总以“教”统治“学”, 代替学, 文言文的学习就在于记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只管记笔记就行了。但结果证明这样事倍功半。可见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些文言知识。如果在教学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 久而久之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就非常依赖老师。没有了活力的学习就不会有创造, 也不能体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重难点, 又不至于完全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我在教学中变过去“串讲到底, 包办翻译”的做法, 先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 然后请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3 立足课堂, 知识外延伸

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我们只是把目光放在课堂教学上是不行的, 我们还要把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 做到内外的结合。课堂教学方法、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 还应注意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形式上, 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 (演唱诗歌) 、朗诵会、欣赏影碟等。这些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学《木兰诗》, 就欣赏动画片《花木兰》, 然后让学生对此故事做一些最直接的理解。初一是学生在小学与中学的过渡期, 他们好动, 喜欢新奇的东西, 喜欢听有趣的故事, 爱表现自己, 抓住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放下教材, 给学生讲一段有关作者的逸事或者一个笑话, 学生兴趣大增, 自觉的去找有关的书来看, 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就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增多。而且, 文章是什么时代的并不重要, 关键老师能不能把文章中的精华部分传达出来, 让学生具体可感。当然了这都有应该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

文言文教学, 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 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所以, 对于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引起重视, 在起点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学会不断积累, 克服对它的心理障碍。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真正地让学生去领略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个人的修养,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摘要:初一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成在着:认识肤浅, 有畏难情绪, 苦于固定格式的约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总结出了三点教学方法: (1) 导读为先, 引导预习。 (2) 反客为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 立足课堂, 知识外延伸。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活性炭胃肠灌洗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50例临床观察下一篇:新常态下医保基金监管的有效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