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参考题目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参考题目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题目

小题:

P6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P20 军事侵略

P23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P26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P31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P41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P6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P60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P6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P6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71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P91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P100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P103五四运动的爆发

P107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P142侵华日军的的严重罪行

P144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P146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P150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P15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P154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P161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大题:

P10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P7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P117国共合作的形成 P183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P221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可能性:

1.由于敌小我大,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盒城镇,而广大农村则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农村,钻进敌军的心脏地带则能够给日军以最有效的打击。

2.在日军的进攻中,敌后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撤退,原来的统治机构已经土崩瓦解,而日军的力量尚未进驻,这些地方一时的无政府状态,为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3.沦陷区的广大群众是坚持要求抗日的。由于民族矛盾是主要的,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这样敌后抗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4.抗战时期,敌后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可以解决抗战的物资供应,在那里能站住脚跟。

5.有一只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人民武装,它是敌后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它在敌后可以

动员和组织强大的人民武装。

6.有中国中产党的正确领导,它有丰富的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验。

必要性:

1. 能有效地打击日军

2.能有效地聚集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3.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复习题目

第一章

1、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可以理解为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 3PL),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经营者是由货物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第三方是针对物流服务经营者,是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言。

所谓三角贸易,系指三个国家在任何时期保持对外贸易远离衡的状况,在这种贸易状况下,甲国对乙国输出,乙国又对丙国输出,然后丙国又对甲国输出,或是依相反顺序输出,或以其他顺序输出,而完成三角贸易的贸易关系,结果三国之间的贸易获得抵销或平衡,这是广义的模式说法。而近代所指的三角贸易,则泛指一般的贸易案件中,若牵涉到三国以上的厂商,而且具有转口贸易的事实者,均可以是三解贸易。

2、公行制度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3、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5、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

6、《伊宁条约》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同沙皇俄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8、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晚年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他自幼跟随从祖父古文大师姚鼐读书,善诗文。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等职,1830年升任台湾道。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台湾,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率领台湾军民奋勇抵抗,屡次击退英舰的进攻。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耆英、伊里布等诬陷姚莹“冒功欺罔”。姚莹被革职逮问,贬官四川。1851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广西按察使,去镇压太平军。姚莹于1852年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他谪居四川期间,留心外国事务,对国际形势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他的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

9、《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10、《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11、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2分)。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1分)。

第二章

1、冯云山,

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花县禾落地村,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当洪秀全劝人拜上帝时,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样,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毁,惊散了学童,激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村中的一些封建顽固势力,要他和洪秀全为元宵灯节迎神会书写对联诗文,以歌颂神佛偶像,他们倔强不从而受到迫害。从此,失去了塾师的职业。

2、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乡官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基层组织制度。具体办法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组织广大居民,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 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荐,也有上级官员委派的,称为“乡官”,其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战时率民出战,寓兵于农,军政合一。

4、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5、厘金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0·5分)。1853年7月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它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2分)。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0·5分)。

6、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 ,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共1.7万余人。是年夏,出省作战。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1858年5月,其精锐李续宾部即深入皖中,气势很盛。至11月间,李续宾及所部6000余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军歼灭,锐气顿减。1860年,曾国藩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号令统一,筹饷较易,湘军势力大为扩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1861年9月,攻陷安庆。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国藩再以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沿江进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鸿章新募淮军进攻江浙其他地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声势愈大。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 ,大量裁撤直系部队,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 、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湘军水师则守湘军旧制,取绿营规模 ,改建为长江水师。以后,左宗棠平定新疆虽也利用湘军,但湘军已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

7、“联军委员会” (第一章

补充)

185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清两广总督。其后,在广州组织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由清国原来的广东巡抚柏贵在联军监督下继续任职。联军委员会统治广州达三年之久。期间,柏贵破坏了佛山团练对广州的反攻。“联军委员会”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8、辛酉政变(第一章

补充)

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欣,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第三章:

1、京师同文馆

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次年(同治元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1897年先后增设法文、俄文、算学、化学、布(德)文、天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东(日)文等馆。学制分5年、8年两种。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 ,1862年6月入学的仅10人。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学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

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四章:

1、《中法新约》

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一.《中法新约》的内容:

1. 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2.在中越边界开辟埠商;

3.中国日后在广西、越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4. 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二.影响:

1. 使法国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沦为法国殖民地;2. 中越边界开商埠,便利了向中国经济侵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3. 取得广西云南修筑铁路特权。使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问户被打开了。

2、 台湾民主国

为1895年5月25日[1]起短暂成立於台湾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於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於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不久,唐景崧内渡中国大陆。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同年10月19日,刘永福总统兵败内渡;两日后台南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2],存在时间仅150天

3、刘步蟾】

(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烈海战,战事持续5个多小时(1·5分)。是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丢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其他一些军舰也受伤。日旗舰公岛号中弹累累,吉野、赤城阪、西京丸号均受重创(1分)。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次年3月在日军水陆夹击下,全军覆没(0·5分)。

第五章:

1、“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新界”

香港地区面积最大的部分 , 连同附近的235个小岛屿 ,面积975.1平方千米 ,约占香港面积的92% 。1898 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租了深圳河以南、尖沙嘴区的界限街以北整个九龙半岛未割之地(北九龙半岛),以及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南至博寮洲(南丫岛)的辽阔海面和大屿山等大小200多个岛屿 。租借期限99年。 新界丘陵起伏,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地方 ,海拔957米的大雾山为最高峰。山岭连绵,农地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3、《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在1898年6月9日由清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1] 专条的主要内容为:英国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为期99年,

[1]到1997年6月30日届满。该部份的土地即被港英政府划为新九龙和新界。但清政府当时仍坚持保留九龙寨城管治权,并可继续在该处派驻官员。这条约的期限就做成香港主权移交过程的起点。

4、《中外纪闻》》

(1895年-1896年),康有为主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双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后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为了与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相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该刊以编译西电西报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随《邸报》附着在京官员,每刊约

二、三千份。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与北京强学会同时被清廷查封,前后发行仅月余,共出版18期

5、《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撰写的(维新派),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恪守组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了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来驳斥。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6、《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另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

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7、强学会

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公车上书”不达,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非西人所办《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遍送士夫党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文廷式、陈炽、丁立钧、杨锐等,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予支持,成为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先以报事为主”,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双日刊,有阁抄、新闻及“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诸栏,译印后有附论,专论不多。当月,上海强学会成立,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 ,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8、《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书册式,每期20余页,约三四万字,从创刊到停刊,共出69期。晚清维新运动中影响较大的国人自办报刊。早期主编为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9、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10、《天演论》

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严复翻译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的演讲与论文集,此书阐发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天演论》之书流传深远,文辞典雅,雕琢骈丽

11、《仁学》

谭嗣同撰,共2卷。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刊行。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1]。《仁学》一书还同情太平天国的遭遇,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

12、“东南互保”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0·5分)。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2分)。“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0·5分)。 13“天津临时政府”

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即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联军司令部任命俄国沃加克上校、英国鲍维尔中校、日本青木中佐组成三人委员,均称都统,后又增加德、法、美代表各1人,下设8个执行机构和由900名联军枪手组成的“直属巡捕队”,对天津、静海、宁河等地区实行军事统辖。《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

第六、七章:

1、华兴会

华兴会是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2年,黄兴

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

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在斗争过程中,华兴会曾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

2、光复会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3、科学补习所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后因准备策应华兴会长沙起义,被当地官吏发觉,张之洞下令搜捕补习所成员,补习所被迫停止活动

4、陈天华

(1875年-1905年),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葬于长沙岳麓山。早年就学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策划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以通俗的说唱体著《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文,宣传革命思想,影响“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冯自由《革命逸史》)。1905年12月在东京参加反对日本《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活动,留下《绝命书》五千言,勉励同学“坚韧奉公,力学爱国”;并致留日学生总会一信,请求援助。1905年12月8日晨,在日本大森湾投海自尽。1905年12月25日,黄兴为《绝命书》作跋,孙中山称赞其为“热心血性的革命党”。其作品经后人收集、整理,有《陈天华集》。

5、邹容

1885年-1905年4月3日),字蔚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宣传家,《革命军》一书的作者。

邹容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开始参加革命运动。1903年因与同学张继、陈独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姚文甫的发辫,事后被迫回国。至上海后,与革命志士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结为挚友,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是年出版《革命军》,亟言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不久苏报案发,邹容与章炳麟一同被清政府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当局通缉。邹容主

[来源请求]动投案,希望能在公开审判中与清政府正面辩论。后二人被租界当局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邹在关押二年后病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是清末革命书刊中流传最广的,对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贡献。蒋中正[1]、胡适[2]在青少年时期都曾阅读过此书。

6、黄兴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不久即回国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2月15日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决定于11月16日(农历10月10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1907年到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一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

“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10月病逝。有《黄兴集》。

7、《警世钟》

《警世钟》。中国近代革命家陈天华的作品之一,陈天华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

8、《革命军》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是反清革命史上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它的价值将永垂青史。

9、谘议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立。宣统元年(1909),各省谘议局成立。为谘询机关。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各省谘议局议员数目多少不等,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爵位、官职、出身、学历、财产等限制。有权者仅占全人口的一小部分。谘议局的职权主要有:(1)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2)议决本省财政预算与决算、公债(3)制定、修改本省单行法规、章程(4)接受本省民众建议、陈情(5)对本省行政机构实施有限的监察权。谘议局行使职责,始终处于督抚的监督控制之下,不具西方宪政体制中地方议会的性质,又受到地方行政权力的多种干预,实际上谘议局不能行使依法应享有的权力

10、资政院

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议员二百名,钦选、民选各一半,终止于1912年初。由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民国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

11、黄花岗起义

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2、 政闻社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资产阶级立宪派政治团体。 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

1907年10月,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关报。《政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主编为蒋智由。

1907年10月7日,《政论》出版第一期,刊载了《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约》、《政闻社社员简章》。

1907年10月17日,政闻社在日本东京神田区锦辉馆召开成立大会。社长暂时虚置,马相伯为总务员,徐佛苏和麦孟华为常务员。

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马相伯、徐佛苏、麦孟华均回沪主持工作。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1908年2月10日,徐佛苏告诉梁启超:“吾社特别为政府所嫉视,故凡在社会无论如何有势力之人,一入吾社,即消灭其一部分势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此外,政闻社也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斥,其内部也有一些矛盾。政闻社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

1908年8月13日,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13、预备立宪公会

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16日成立于上海,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官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约27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福诜、孟昭常、赵凤昌、温宗尧、张元济、刘厚生等。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常会一次。1908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1909年(宣统元年)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

14、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着手建立其独裁统治。先是制造“宋案”,而后与帝国主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蓄谋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1分)。1913年6

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不服从中央为由,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内战,江西都督李烈钧、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各省先后响应(1·5分)。由于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占优势,加上国民党人事先来作充分准备,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5分)。

15、护国运动

以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民国的运动。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

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孙中山虽非护国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和领导者,但他在护国战争酝酿阶段,就与黄兴、蔡锷、唐继尧、梁启超等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护国战争期间,孙中山除了及时给全国指明斗争目标外,还具体领导中华革命党在鲁、豫、皖、苏、浙、闽、粤、赣、湘、鄂、川、陕等省发动起义,指示中华革命党要联合党内党外讨袁各派协同进行。孙1916年5月从日本抵上海后,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倡言反袁各派应众谋救国,相互提携,勿争权利,共任讨袁之事;并使谋危民国者今后绝迹于国内。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实为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掌握。孙和中华革命党并未能控制局面,仅居于配角地位。

16、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等六人发起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渭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度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 筹安会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的。

17、“府院之争”

府”指总统府,是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1分)。1917年,日本与美国都提出要求中国参战,围绕参战问题,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美国支持黎元洪坚决反对,“府”“院”争斗激烈,后黎被段派流氓包围,黎一气之下遂免去段的总理职务(2分)。府院之争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0·5分)。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段瓦解张勋复辟后,又迫使黎元洪下台,控制中央政权(0·5分)。

18、张勋复辟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由于参加参战问题而趋于白热化。1917年6月,江苏巡抚张勋打着调停的旗号率兵入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把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1分)。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段祺瑞乘机宣布讨逆,出兵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破产(1分)。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成了“再造共和”的大功臣,继续垄断北京政府变本加厉的实行反动的军阀统治(1分)。

19、《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报告题目

2014-2015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考试要求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通过分小组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完成,参考题目如下: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从某个方面深入研究。

2.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

3.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4.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教育探究

5.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发展(重点研究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巨变)

6.评述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孙中山、蔡锷、李大钊、唐继尧等

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备注: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报告以打印稿形式提交,报告的成果部分不得少于2000字,报告的心得体会部分,每个人必须提交不得少于200字的心得体会(手写稿作为附件提交),打印稿要汇总在研究体会部分。第十一周所有报告内容内容由各小组组长提交给我,并在课堂上做成果展示和讲解。

报告格式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标题(黑体;小二号)

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名单(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指导老师(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一、研究过程(黑体;四号)

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二、研究结果(论文,不少于2000字)(黑体;四号)

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三、研究体会(黑体;四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四、参考文献:名称、作者、年月日等(黑体;四号)

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五、附件说明:(黑体;四号) 内容(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附件指说明或表现课题成果的内容(例:像片、图画) 补充注意事项:

一、报告的标题、内容不要太大、太广,以小见大的手法最好。

二、报告的观点客观平和,不要偏激。

三、研究主要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时间10分钟),研究成果展示、讲解时间(第十一周)

第四篇:20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的受益者,美国不愿再维持既有的多边规则体系,而转向对自身更有益的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三是重塑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球化。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目的就是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高标准规则限制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将退出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贸易规则谈判,但其遵循的高标准理念不会就此废弃。相反,一些新协议可能将以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进行“建设性的重新定义”,未来新制度的塑造权之争仍然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材料二:

从特朗普竞选中所持的主张来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不少国人将这种海外建厂行为理解为“跑路”;曹德旺本人接受采访时,除了正面澄清“跑路”一说,还就中美企业税负、经营成本等话题谈了看法,其中 “死亡税率”等概念瞬间戳中公众槽点,引起热议。

曹德旺美国建厂,指出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经不大,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原因在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抬高,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此前,舆论就非常关注越南、印尼、印度这些国家制造业崛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又大张旗鼓地提出“制造业回流”,更是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

材料三: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投票结果预计当地时间24日清晨出炉。2016年6月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

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以上,统一A4纸打印,在题目下方写上班级学号姓名。16周课上统一提交,过时不候。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 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 战国·佚名 27.《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28.《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29.《逸周书》 战国 30.《国语》 战国

31.《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 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 34.《史通》 唐·刘知几 35.《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 宋·王溥 37.《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8.《通典》 唐·杜佑 39.《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 40.《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41.《廿二史劄记》 清·赵翼 42.《贞观政要》 唐·吴兢 43.《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著

45.《三朝北盟会编》 (初校) 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 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 金尼阁著,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 宁撰,范祥雍点校

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 济编,苏渊雷点校

二、专著:

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郭沫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

8.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10.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2.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3.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6.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秦帝国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19.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吴荣曾:《先秦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1995年版; 2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2.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要》(修订本),三联书店,1979年版。 24.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胡戟:《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

26.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9.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2.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3.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5.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6.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7.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8.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40.李治亭《清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1.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白寿彝《中国通史》(多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第一版; 43.章开沅《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多卷本,解放军出版社1983——1991年第一版;

45.慕中岳、武国卿《中国战争史》多卷本,湖北人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1985-1992年第一版;

46.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九卷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五卷本)1956-1960年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49.江应梁《中国民族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50.卢苇《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三、论文:

1.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年

2、3期。 2.漆 侠:《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3.刘永成:《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 4.翦伯赞:《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学术研究》1964年第5期。 5.吕振羽:《关于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6.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7.巩绍英:《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汉朝的杂霸政治》,《人民日报》1965年9月17日。

8.柯友根:《西汉部曲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9.何兹全:《试论秦始皇》,《史学月刊》1960年第3期。 10.张英莉、戴禾:《丝绸之路论》,《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 11.蒋福亚:《魏晋南北朝历史地位论述》,《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12.田余庆:《秦汉魏晋依附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3.郑 欣:《东晋南朝时期的世族庄园制度》,《文史哲》1978年第3期。 14.王国轩:《玄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文史哲》1985年第4期。 15.赵云旗:《论隋代速亡的原因》,《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 16.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17.金宝祥:《北朝隋唐均田制研究》,《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18.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19.邓广铭:《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20.漆 侠:《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21.曾 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22.陈高华:《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统治》,《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23.傅衣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问题的商榷》,《文汇报》1961年12月21日。

24.戴 逸:《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79年3月13日。 25.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6.李 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27.赵轶峰:《史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8.刘益安:《略论张居正的改革》,《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29.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诗学集刊》1984年第4期。

30.李世瑜:《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石化授权委托书下一篇:中国梦青春行演讲稿